APP下载

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

2021-11-26耿岩梅高明华李现伟

魅力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严格执法守法依法治国

耿岩梅 高明华 李现伟

(中共滨州市沾化区委党校,山东 滨州 256812)

一、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重大主题,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

(一)是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和教训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经验和教训使我们党深刻认识到,法治是治国理政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习总书记反复强调:“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1]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方向,这正是基于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

(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全面阐述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中的功能和作用,他指出:“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2]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3]

二、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

(一)新理念

1.党全面领导法治的理念。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4]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不仅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顶层设计上,还要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2.“奉法强国”的理念。“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从我国古代看,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主张的“以法而治”,还是秦国商鞅的“立木建信”,无论是汉高祖刘邦同关中百姓的“约法三章”,还是唐朝的《贞观律》和《唐律疏议》,这些法令都为中华盛世奠定了法律基石。

3.“良法善治”的理念。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把良法善治的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让法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

4.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就是要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法治建设依靠人民。要将此理念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作为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此来弘扬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二)新思想

1.始终坚持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思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人民决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5]所以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坚定不移地厉行法治、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总书记深刻指出:“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

3.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思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7]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定海神针”。

4.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的思想。宪法是治国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8]。

5.坚持抓住“关键少数”的思想。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关键就要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对法治建设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的破坏作用。这就要求依规管党治党,使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始终在党纪国法的约束下运行。

6.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与法治、改革与法治、道德与法律、党规与国法的关系。

三、深化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新要求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全新的十六字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将作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法治工作的基本格局,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环节和主要任务。

(一)科学立法

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9]根据十九大部署,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科学立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和遵循立法规律,确保所立之法遵法理、合事理、通情理;所谓民主立法,是使法律真正反映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的各项权利和权益。[10]所谓依法立法关键在于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立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二)严格执法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严格执法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心,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利益和社会秩序。严格执法的关键是依法行政,突破口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三)公正司法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公正司法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保障,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能感受到公平正义”。[11]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不懈奋斗并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深入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公平、公正、高效的司法运行机制。

(四)全民守法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民守法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根基。为培养全社会的法治信仰,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治中国的精神构成要素,日益成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新时代全民普法不能停留在敲锣打鼓、热热闹闹上,更需要润物无声、立心铸魂,发挥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熏陶作用,用法治文化的力量滋养民族法治素质。

猜你喜欢

严格执法守法依法治国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争做守法好少年
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作用
网络商标侵权行为认定的法治完善
伤不起的误判:被“艾滋”10年让老农“生如死囚”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大街上撒满黒钉
换一换“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