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和演奏分析

2021-11-26马重阳齐齐哈尔大学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贝尔曼吐音单簧管

□郭 旭 马重阳 齐齐哈尔大学

一、韦伯和《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

卡尔•玛利亚•韦伯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国著名作曲家,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音乐,十三岁时便成功举办了音乐会,后又担任多歌剧院的指挥,并创作出了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迎来了音乐事业的高峰。无奈天妒英才,1826 年,韦伯在伦敦访问时不幸染上了肺结核后离世,年仅39 岁。韦伯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创作方向十分广泛,涵盖了歌剧、钢琴、管弦乐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单簧管方面,其创作数量和质量在当时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与著名的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是好友,当韦伯第一次听到贝尔曼的演奏,就立刻被单簧管美妙的音色和贝尔曼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决定长期为贝尔曼量身创作,并先后创作出一系列佳作,让单簧管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展示。

《f 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于19 世纪20 年代,当时德国和整个欧洲大陆都正处于风起云涌的时代,一方面是各国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在封建势力疯狂的反扑下,双方正处于胶着状态。作为一个关心政治的音乐家,韦伯也感到了迷茫、失望和不安,同时内心中又充满了希望。正是在这种背景和心境下,创作出了这首佳作,实现了与贝尔曼的又一次完美合作。

二、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创作分析

《f 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包含三个乐章。一开始是引子,先由乐队以微弱的力度奏出,然后逐渐增强,音区也从低声部朝着高声部发展,特别是连续的附点音符,为音乐注入了动力,仿佛黑暗即将退去,光明就要到来。

第一乐章是f 小调,奏鸣曲式。一开始,先由单簧管奏出四度下行跳进、极富歌唱性的旋律,然后以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下行的材料继续发展,音乐情绪也更加欢快和活泼,带有几分华彩的味道。从84 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副部主题,由之间的f 小调变为大调,通过调性变化带动了音乐色彩的变化,为真正华彩部分的到来做好了充分准备。此处的华彩部分有着极高的演奏难度,充分展示出贝尔曼精湛的演奏技巧。再现部中,韦伯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手法,内容虽然是对副部主题的再现,而调性却是F 大调,意在体现出大小调在音乐色彩上的区别。从231 小节开始,乐曲进入了主部再现部分,单簧管演奏以十六分音符的跑动为主,然后由乐队演奏主部材料,两者相互呼应,共同迎来辉煌的结尾。

第二乐章采用了复三部曲式结构,慢板与第一乐章的快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 部分由a、a1、b 三段构成,其中a、a1 两者构成了复乐段,在调性上表现为主属关系,b 段基本是对a 部分的再现,旋律线条极为抒情。B 部分由c、d 两段构成,c 段中,由乐队奏出下行的小三和弦,单簧管以演奏分解和弦的形式作为伴奏。d 段中,两者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单簧管演奏主旋律,乐队担任伴奏。最后的A 部分则以简洁的形式对开始部分进行了再现。

第三乐章是回旋曲式,F 大调,四二拍。因韦伯是一位歌剧大师,所以在其器乐创作中,经常与歌剧相结合,让作品呈现出新的风格。该乐章便具有这样的特点,更像一幕歌剧。先是由单簧管奏出了轻巧的第一主题,乐队以微弱的力度作为伴奏,节奏上听起来更像一段舞蹈,并自然地转入了连接段落,其中插入了一些有趣的段落,让乐曲的叙事性色彩得到了强化。之后是单簧管的华彩片段,特色在于这个华彩片段听起来更像一段女高音,带给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伴随着音阶的快速上行,整个乐曲也达到了最高潮。最后,乐曲又回归到了旋律主题,为乐曲章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三、韦伯《f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演奏分析

(一)气息运用

气息是管乐演奏的源头,缺少对气息的灵活运用,正常的演奏就难以实现。反之,只有气息饱满而灵活,才能演奏出正确的音准、灵动节奏和丰富的音色。从韦伯的这部作品来看,其对气息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充足,二是稳重。很多具有歌唱性色彩的乐句都需要一气贯通,直到合理的换气位置为止。例如,第一乐段第18 小节处,该处前后四个小节的旋律线呈上行和下行的关系,从表现上看似乎可以分成两个乐句,但如果照这样演奏,很容易产生中断感。所以需要演奏者事先准备好充足的气息,将两个小乐句作为一个长乐句,一直到乐句结束时候的八分休止符处才能够换气,这样才能体现出乐感的完整性。同时,在休止符进行快速换气后,接下来还要通过气息表现出力度和情感方面的变化,不能因为刚刚演奏完一个长乐句而产生懈怠感。是否善于处理作品的换气停顿和乐句划分,是评判一名优秀单簧管演奏者的基本标准[1]。对此,演奏者在平时要多进行气息方面的练习,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找一种吸气后身体逐渐膨胀的感觉,然后慢慢地将气息吐出。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口鼻同时瞬间吸气进行专项练习,并在吸气量上精准把握,方能满足演奏的实际需要。

(二)吐音技巧

吐音是单簧管基本演奏技法之一,也是有着一定难度的演奏技术。具体到该曲中,吐音的运用较为频繁。例如,在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多次出现的吐音技巧不仅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欢快和活泼的气氛,还可以展示出作者精湛的演奏技巧。而且为了获得这种演奏效果,演奏者要保证舌头处于放松的状态,轻触哨片后迅速离开,否则就会出现杂音,同时要对是否带有连音线的吐音进行区分。另外,吐音也要与气息有机结合,气息要快速而准确,绝不能拖泥带水。例如,该段中,一个小节中有三组十六分音符,这就需要演奏者从整体到局部予以全面把握。第一组的演奏要轻,为后面的演奏打好基础;中间一组的演奏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组的演奏要用气息来控制第四个跳音,既要体现出结束感,又要与前面三个音成为一个整体。对于什么时候用舌头点、什么时候用气顶,演奏者都需要经过分析和尝试,才能在演奏时游刃有余。

(三)手指技巧

《f 小调第一单簧管协奏曲》中有很多需要快速演奏的地方,也对演奏者的手指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演奏者的手指不够灵活,很容易出现不平均、不匀称的情况,所以演奏者应有意识地加强手指练习。首先,从慢速练习开始,包含手指在内的人体器官,是具有记忆机能的,只有从慢速练习开始,逐步提升演奏速度,才符合人体的记忆规律。特别是针对乐曲中的一些难点,可以单独摘出来,在节拍器的帮助下一个音一个音地落实,清楚地知道每一个音的指法,需要达到的效果等。其次,在手指练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气息的重要作用,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手指技巧再灵活也是枉然。当手指技巧练习熟练后,还可以加入舌头的技巧,再慢慢将两者合二为一,达到左右逢源的程度。

(四)风格表现

如果演奏者仅仅熟练掌握了演奏技巧,却没有在演奏中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就只会带给人们索然无味之感。具体到这首作品来说,演奏者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整体风格。所谓整体风格,是指从作曲家、作品所处的音乐发展时期的角度进行分析。这部作品创作于19 世纪初,韦伯也是浪漫主义先驱,所以其作品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一样,深受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2]相对于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创作形式的束缚,强调主观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所以这首作品的情感表现是十分丰富的,也是淋漓尽致的。演奏者要充分表现出这些情感变化,并在肢体动作上予以适当的体现。其次,作品风格。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背景和内容,成为作品风格的决定性因素。韦伯创作这首作品时,正值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时代,面对纷杂变幻的社会形势,每个人都对生存、生活和生命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作品也正是作者此时心声的真实写照。演奏者需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分析和思考,体会创作者的意图和感受,才能真正成为作品的代言人。最后,个性风格。演奏是一门二度创作艺术,从来都是见仁见智的,所以才会带给观众以多元化的审美体验。所以,演奏者应该树立起风格化意识,在充分尊重作品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感悟和心得,敢于和善于创新,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演奏风格,在与其他演奏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带给观众以新的思考、感悟和体验。

结 语

综上所述,在浪漫主义初期,相对于钢琴等乐器来说,单簧管的发展是较为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作曲家的鼎力支持,没有音乐作品,音乐艺术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韦伯陆续推出了多首佳作,与著名单簧管演奏家贝尔曼一道,推动单簧管艺术迈进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并对后世的单簧管创作和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韦伯及其创作的作品都是不朽的,而当代人对其代表作品的研究、演奏和推广,正是对这位大师最佳的缅怀方式。

猜你喜欢

贝尔曼吐音单簧管
竹笛吐音技巧的演奏运用
最后一片藤叶
论管乐团与交响乐团中单簧管的角色扮演
眺望以爱为生的境界
贝尔曼舍己救人“行为”及“方式”的合理性
《在路上》文楚安译本中贝尔曼“变形倾向”的体现之一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研究
单簧管音色在重奏时的表现力
笙的吐音演奏技巧
论单簧管在交响乐团中的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