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阶段建构文化强国的路向新探

2021-11-26蔡晨

魅力中国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

蔡晨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遭遇一股巨大的逆流,但它一路向前的趋势不可阻挡。然而,一些全球性大国,凭借全球化之机,利用处于主导地位的网络信息传播,大力宣扬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推行一系列文化渗透政策,以达到促使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西化”的目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并未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而退出历史舞台。

一、引言

随着现代世界文化的发展,出现一股新的潮流,其代表人物是号称理论家的萨义德、斯皮瓦克和巴巴等人。他们主要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话语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似乎打破了原有的学术界限,不断向主流文化发起攻击,这种文化理论在不断反思曾经不光彩的历史所造成的文化后果的同时,强烈关注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文化与政治、与帝国主义,全球与地方区域、与民族身份、与种族等多重复杂关系,试图用新的理论框架重新解读和阐释不光彩历史的过去和现在。

在世界工业革命时期,某些国家为开创新的工业体系,利用优势力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控制他国。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潮流下,某些国家以文化载体为手段,把自己国家的制度安排、道德诉求、价值原则和行为规范影响他国,这种手段往往是温和的、体面的和无形的。而有些国外跨国公司也在宣传着他们母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在精神文化和价值观上影响他国,这种文化渗透的洗脑作用是直接和深远的。

全球化时代,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进,当代世界文化的理论家们更注重地方性区域文化的研究,试图拨开现代杂色纷呈的文化帷幔,进一步探视世界多元文化的属性和质地,用以整合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构建不同文化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机制,试图阐释当代某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可能引发地区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势必引起地区国家不得不对民族本土文化进行重新思考。

二、新发展阶段建构文化强国的路向探析

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中华文化强劲地走向世界,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故事引发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国在国际社会提升了的话语地位。但是,在现有的国际秩序下,文化主体间的交往并没有平等的进行,某些大国仍然谋求现实的更大范围的经济扩张、政治独断等既得利益的同时,又通过自己的国家意志和生活逻辑,确立符合自身需求的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和思想观念等意识形态主导权来塑造世界。在意识形态迥异的东方国家只能未雨绸缪,以自信从容的积极心态,勇敢迎接文化全球化的挑战,同时旗帜鲜明、多措并举地坚决抵制和回击文化扩张的冲击。

(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捍卫优秀文化成果,构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文明历史漫长悠远,立足于本土文化自信,建构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坚守民族文化认同的心理底线,这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所在。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在共同的血缘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结成的文化共同体,而民族生存发展的深厚根基和精神纽带就在于文化,任何丢失文化特征与文化背景身份的族群,根本就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民族,仅作为人口而存在。因此,捍卫和保存民族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独创风格,有利于解构和抵制某些大国推行文化渗透的影响。

综观历史和反思现实,世界上没有国家能在完全抛弃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文化的特质和各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是不可能依靠全盘照搬照抄或通过简单移植实现的。当下的中国要稳步推进现代化,必须扎根于民族现实的文化土壤,赋予新时代民族文化的特质,积极构建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平等对话的机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本国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多样性世界文化提供中国智慧,为建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贡献,让锦绣的中华文化耀眼于世界文明的灯塔。

(二)务实管理外来文化成果的引进与保护,健全有效防范文化安全机制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民族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碰撞、摩擦在所难免,但在文化信仰、价值观等层面的差异和纷争,是有着更深刻、更持久的内涵,它直接熔铸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必须谨慎对待并切实采取措施,从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加以鉴别吸收,务实管理,制定收敛性的防御措施,保护本国民族文化,以防范制止外来文化对本国民族传统文化基础的冲击和解构,从而消解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领域肆无忌惮地渗透和推销的途径。

在建构有效文化安全机制过程中,欧洲等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欧洲国家经济基础比较雄厚,文化相对发达,但欧洲国家的视听市场份额面对美国电影、电视节目的强力冲击时,纷纷制定外来电影票房收入的特别税,以补贴本国电影业,同时对于本国电视节目频道实行特别配额制度,有效地保护了欧洲人共享“欧洲原有”的文化。此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政府则分别严格规定外来影视节目播出的数量与外国期刊的发行量。欧洲等国家的经验启示我们:在引进外来文化成果时,既要保护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安全等具体的文化安全外,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关系,并兼顾文化的世界性与多样性等关系问题,惟有这样,才能走上文化强国的健康之路。

(三)借鉴别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提升本国文化产业高质量优化升级

文化产业通常是挖掘运用文化元素,将文化创意成果和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以文化为内生驱动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和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借鉴别国先进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将文化的各种内容要素与相关产业的资本和技术聚集融合发展,发挥市场创新的动能,促进产品价值增值,提升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近年来“互联网+”理念在各类产业中广泛运用并取得可复制的示范效果,它的核心发展理念是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并由此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活力,已经成为一种新业态、新趋势。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借力“文化+”产业模式,将产业植根于文化土壤,坚持以文化元素为主导,运用文化基因,推动文化与科技、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中各种文化元素和市场要素都得到充分运用。换句话说,就是将文化的经营理念、文化的符号价值向文化产业渗透,运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的产业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使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生产得到高度统一,促使产品不断创新,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而驱动和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实现全产业结构的优化。

(四)积极推进文化发展战略和创新能力建设,确立新时代网络文化话语权

文化的灵魂与活力在于创新,我国在全球文化市场竞争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我国文化体制和机制不断创新,从顶层战略的高度制定和规划国家文化发展的路线图,推动文化创新治理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制定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文化政策和产业政策,直至2035 年基本实现文化现代化。文化创新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坚持辩证的文化发展观和开放性,着眼于观念新颖的理论创造,用体现时代气息,反映民族面貌和独特个性的多样化表达方式,抢占世界文化制高点。文化创新必须不断加大投入,完善保护文化成果的制度和产权清晰的法律体系,确保文化成果的原创性。文化创新还必须注重文化传播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全媒体和融媒体,在世界文化传播舞台中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倾心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

在当今国际互联网时代,有资料统计,中国网民数量就达7 亿以上,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对人们的思想认知、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深刻影响。但同时要看到,来自国际互联网的信息量以国外居多,而来自中国的信息量较少,某些大国借助于强大的经济力量、优越的英文电子文本和互联网传播技术体系,强势推销大国的价值理念、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构成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信仰、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伦理生态的严重冲击。为此,我国必须增强国际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开发能力,提升互联网文化产品、成果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扩大国际互联网中文信息传播区域和覆盖面,由此不断增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带动力和辐射力,从而确立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增强新时代网络文化的话语权。

三、结语

尽管全球化在当前遭到一股强劲的逆流,但它依然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技术、人才等交流,无论从速度、强度、范围、规模等大大超过过去一切时代。在全球化曲折演进和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而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在于价值观,价值观不同,文化的属性和性质就不同,因此,必须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青少年是思想最活泼和富于创新的敏感群体,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和想象,容易理解和接受新事物,因此,必须积极关注和引导青年一代,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培养爱国爱党情怀、视野宽广、有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要冷静从容面对某些大国的文化渗透政策,在坚决反对和抵制的同时,严肃认真地透析并揭露其本质,在国际多边文化交流中,构建平等对话、价值多元、自由开放的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党是民族的脊梁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