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统文化在图画书中传承的视觉表现可能性研究
2021-11-26沙海燕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沙海燕 申 泽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图画书(即绘本)作为综合语言文字和图形多重表达的独特艺术形式,既能为儿童视觉感知发展、语言及读写能力提供认知媒介,又是传递文化的优质载体,同时对儿童审美启蒙具有重要意义[1]。通过原创图画书把中国故事、文化精神传承下去,是关系到整个民族品格、精神培养与塑造的大事。
一、燕赵传统文化的特征梳理
我们项目组创立了以燕赵传统文化为资源的自制内容IP管理品牌“燕赵云图”,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并发挥想象力,用多样化艺术风格来传承原汁原味的乡土故事,为儿童构筑一个纯真的童心世界,也为世界儿童搭建一座认识中国、走近燕赵的桥梁。同时,以此为基础,通过燕赵传统文化的可视化和多介质品牌化,以设计赋能实现对其形象的再次塑造和转化。
“燕赵文化主要是指以河北地域为依托,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其由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的生活结构体系,即河北大地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总称。”[1]河北是全国唯一兼具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海洋多种地貌的省份,从“合符文明”源起,燕赵之地在历史传承上就兼有中原和高原文化、内地和胡地文化及农耕和畜牧文化。
宏观上,我们尝试从亘古的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出发,通过传承“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的新河北人文精神,锚定自身位置,促使儿童逐步形成文化认同。
微观上,我们以成语文化为基点,因为通过对燕赵传统文化梳理可以发现,邯郸被誉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完璧归赵、毛遂自荐、邯郸学步、纸上谈兵等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均源自这里。在目前已知的5000 多条汉语成语中,有1500余条直接或间接与邯郸有关。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随着历史变迁,一些成语故事中的重要地点屡易其名,如果儿童在阅读过程中发现这些历史上的重镇就在自己的脚下或者周边,体味到燕赵雄浑和苍茫之势,肯定会为自己家乡的历史积淀而自豪。
二、燕赵传统文化在图画书中视觉化的探索
(一)传统文化在图画书中视觉化的必要性和重要前提
回溯绵延数千年的燕赵风骨,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在图画书中的传承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筛选和改编是非常必要的。从现代儿童本位论出发,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都适用于儿童图画书,我们在传承燕赵文化的时候也试图跳出原有的表面形式复刻,梳理传统文脉,探索分析哪些是需要恪守的,哪些是需要变通的,去芜存菁,使之与时俱进,更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其次,依据儿童年龄分层进行相应认知难度系数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图画书的叙事风格和方法必须符合儿童的视角和语言,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我们可以对儿童图画书的类型进行分类。第一阶段0~2 岁,幼儿时期需要鲜亮明确的色彩,较为简单的图形,强调使用材料安全柔软。第二阶段3~6 岁,最适宜的就是节奏多样化并有丰富细节的图画故事书。第三阶段7~9 岁,低段学龄儿童心智发展更为迅速,此时,阅读类型从图画书向有较多插图的“桥梁书”转化,为9~12 岁小学高学段纯文本阅读打好基础。
我们项目组以燕赵传统文化创新传达设计为目的,依据儿童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设定0~2 岁儿童阅读类型重点为燕赵童谣,3~6 岁学龄前儿童阅读重点为燕赵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7~12 岁学龄儿童阅读重点为燕赵文化相关科普、非遗及民间工艺。
以0~2 岁儿童启蒙读本童谣为例。众所周知,童谣属于典型的累积式文本,依靠循环往复的文本来构建故事,以逐渐累积的情节来推动故事的进展。渐进式添加叙事细节,唤起读者的预测性期待,同时提供了对词汇的情景化支持,吊人胃口的小悬念能让孩子对注意力保持短暂的集中[2]……由于童谣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大多充满着质朴飞扬的民间情绪,是从平淡生活里生发出来的,让人在重重叠叠的细碎节奏中获得快感,积淀了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二)由抽象的传统文化理念到具象视觉的转化设计
如果说,在成人的审美活动中,想象的作用就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那么,在儿童二至六七岁的阶段,想象就更为重要了——它毫无疑问地成为幼儿审美的第一要素。这时,他们的理性还未形成,“理解”这一环节还空缺,情感还不能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被思想所引起”,因此,想象这一本来就依托于情感的寄托,就更与审美情感融为一体了[3]。
比如,维吉尼亚·李·伯顿的经典绘本《小房子》,就是通过特定空间形态的变化,和孩子自己不知不觉中调动潜藏的视觉经验进行“想象”“同化”,两者合力完成隐形传达,把时光流转这个看不见的抽象意念转化为看得见的视觉形象,并因空间形态的变迁表达赋予时间更多哲学意味。
马修斯在《哲学与幼童》中指出,儿童经常提出各种在成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问题,而提问本身就是一种对哲学的追寻,人的幼童时期恰如人类起源的初始阶段,充满了对生命和世界真相的探求。如何把这种抽象的哲学思考视觉化,我们以《安的种子》为例,文本朴实凝练,传达了“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下等待的智慧,智慧来自对大自然法则的认识、尊重和顺应。画家黄丽把这种抽象的文化理念融汇在角色朴拙的造型上,借传统寺院质朴的建筑庭院、屋舍,寓构图设计于东方式庭院格局中,每一个窗棂、门帘、书架,每一组日常道具如线装书、花盆、灶台,都饱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每一个月下佛寺和郊野松林,都传递出内敛、沉静的东方审美,所有的人物、场景既自然而然地融合了当下生活的现实,又散发出传统“顺势而为”的哲学意味。
(三)主题的多维度综合表达设计
围绕3~6 岁成语和民间神话传说两个大主题,我们进行了多维度综合表达的尝试。例如,我们尝试结合人文地理,以地点为中心,规划了一份燕赵成语地图,勾勒出发生在燕赵大地上的成语故事,引导儿童穿越古今感受历史的风吹雨打、沧海桑田,感受到古老历史的绵延诗意、燕赵独特文化的磅礴之气、民族精神的坚韧不拔。
具体设计上,首先,以原有成语文本为主题进行图画书创作,借助独特的绘画语言,塑造有较高辨识度并兼具现代风格的角色,同时注重开本设计及融合翻翻书、拉拉书、立体工艺等趣味手法,在游戏性阅读过程中传递出燕赵传统文化的恢宏气势和厚重之感。
我们以台北吴亭仪设计的异形童书《履游趣》为学习范例,它由五部童书组成,将书与鞋结合,隐喻古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中国、印度、古希腊、古埃及与玛雅五个最具特色的古老文明为主题,以当地传统鞋子为造型,左脚是包含注音的中文版,右脚则是英文版。鞋面采用撕不破和具有防水功能的德国水洗牛皮纸,非常符合儿童阅读、使用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图画书文本取自五种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民间故事,以鲜明的地域艺术风格来表现,辅以精心设计的多样化翻阅方式,带给儿童视觉与触觉的双重体验。
其次,提取其中地理元素、人物元素、服饰元素、道具元素、生态元素等进行深入拓展,完成游戏类、文具类等延展设计,使儿童充分调动五官,处于多维度、浸润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
(四)艺术表现风格应尽量贴合主题内容
当下原创图画书的创作者很多源于纯架上绘画专业,习惯于从独幅作品的独立性、完整性考虑,独幅作品更多的是点性叙事,但是图画书的本质是阅读媒介,强调的是线性的连续翻页阅读过程,其中每一页面上的画面处理必然以叙事(具象和非具象)为基础,无论选择何种艺术表现风格,都必须以儿童接受为第一目标,在自觉依从艺术心理学的基本规则上探索形式的创新,而不能以单幅画面的艺术完整性和独特性为目的。
华裔美国人杨志成改编自成语故事《盲人摸象》的《七只瞎老鼠》让我们获益颇多。杨志成了使故事更契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发展,做了很多改编,把原来的盲人形象换成儿童喜欢的动物,分别涉及色彩、造型、数字、量词等多种基本概念认知。杨志成用色极简,以纯度非常高的六种原色、间色加上黑白,分别赋予六只摸了大象局部的老鼠以赤、橙、黄、绿、蓝、紫六色,第七只是留白,再辅以简约现代感的平面化角色造型和凝练的构图设计。彩色的老鼠都与它所描述的对象为同一色相,只有第七只白老鼠把整个大象从头到尾都仔细摸过,才知道大象的真正样子。黑色的背景在这里也用得非常贴切,不仅突出了角色主体,提高了辨识度,衬托了纸材丰富的质感,更表现了无穷深远、极端不可知的空间感受,让读者感受到盲者的心境。
结语
综上所述,燕赵传统文化在图画书中的视觉化传达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去实践,以传统为表相,以现代为实质,通过激发儿童的内在驱动力才是传统文化扎根儿童内心的根本,从而为实现文化认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