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农村人的希望和现实画出来
——谈唐德福的水墨人物画

2021-11-26重庆美术馆研究部

艺术家 2021年9期
关键词:山乡市井德福

□张 娜 重庆美术馆研究部

中国的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着城市与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唐德福在现实主义人物画领域为我们总结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为传统技法向当代转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唐德福把当代人的意识和观念融入作品,搭建了与时代直接对话的通道,完成了艺术母题在当下的转换。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文化语境中,唐德福围绕时代和百姓的生活,聚焦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怀着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延续民族文化的传统文脉的初衷,以东方独特的思维方式展开了对水墨人物画的现代话语转换,并以独特的笔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当下巴渝纷繁复杂的市井百态和新山村的风俗画卷。出身于农村家庭的唐德福曾在他的中国画作品《春喜巴山》创作档案中提道:“要把农村人的希望和现实画出来。”唐德福对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当下生活体验和精神状态的关怀,不是理想的或者浪漫式的遐想,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和告白。

一、形式语言的内在建构

唐德福细致地观察和体验着巴渝地区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的生活状态,始终在创作中保持着和缓舒展的精神状态。他的水墨画人物创作大多以描绘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的现实生活为题材,采用大场景,画面人物动辄百余人,客观真实地描绘人物形象,并刻画出其独特的姿容、神态、个性,颇有难度。正如范玑所言:“画以有形至忘形为极则,惟写真以逼肖为极则,虽笔有脱化,究争得失于微茫,其难更甚他画。”[1]唐德福习惯用相机记录普通老百姓演绎自己生活故事的瞬间。经年累月的素材积累,使他对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观察更为细致,对人物形神与心理活动的处理也更加游刃有余。面对物象时,他对大场面的经营位置、比例透视,对人物群像从形态到神态,对技法从线的排布到疏聚布白,一一做到胸有成竹,由心生画,众生百态,工写结合,神形顿生,是“传其神”“写其心”的典范。

唐德福以“徐蒋体系”北方人物画技法为基础,塑造人物形象时,提炼概括现实生活中人的典型特征,并融汇了南方人物画的特点,注重笔墨情韵。画家以写实手法,高度提炼并概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特征,以工笔为主,兼局部小写意衬景的手法进行创作,从画面中心人物到远景,用工笔的形式深入刻画画面中的每一位人物,在每个人物形象的不同细节中,细致、妥当地处理不同人物的形态与眼神,在普遍性的基础上强调不同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关键处着意刻画,突出平凡中的不平凡之处,用精练、准确的笔墨语言将情感浸透于笔墨中。这也是画家在继承“徐蒋体系”的写实主义水墨体系中所做出的学术性思考。在人物形象塑造和神情传达上,画家秉持“传神”的艺术精神,由心生画,由心作画,用丰富且有层次感的笔墨语汇塑造了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朴实动人的生活百态,画中的人物形象也凝结为新时代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精神面貌的缩影。

在中国画创作与教学中,“徐蒋体系”的素描写实训练容易导致人物形象板滞,而笔墨则倡导表现力与灵性的发挥。西方写实语言的再现性和笔墨的表现性,在唐德福的作品中并不存在冲突。唐德福在水墨人物创作实践中,对写实语言不断进行反思与消化,积极思考如何利用传统笔墨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在群像人物的处理中,画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尽管严谨写实,但是笔墨已经有了很大的主动性,不仅追逐物象表层的陈述,还集中于更为深刻的生命与精神体验。写实水墨人物画作品在创作语言和艺术风格中很难摆脱写生状态。唐德福在群像人物创作中,非常重视结构因素和线的表现力。

唐德福擅画人物群像,作品中人物繁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力求每个人物形象刻画均细致、具体,个性气质鲜明、独特,用朴实的绘画语言赋予画面跃动的生命感。画家尝试通过各种具体的场景将新山乡的生活画卷一一展开。他对人物形象性格的研究深入具体,对人物个性气质的表现鲜活、生动,对人物复杂的内心状态的描绘细致入微,对人物形神的刻画笔简意深。画家赋予了画面中每个人物特定的个性,真实地展现了每个人物的不同形态,捕捉了每位人物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感受。

唐德福对新时代山乡百姓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创作灵感,并不是来自两三次的艺术采风或者几次的“农家乐”玩耍。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唐德福是一个“在场者”,他的创作视角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深入体验和亲身经历后的一种更有温度的关怀。他描绘新山乡百姓生活的作品,更像是以一个“在场知情者”的身份,以自己的生活为创作原型,亲绘的图画传记,也不失“旁观者”的冷静与思考。经过主观的艺术化处理,他的作品既感性又理性,满目现实,又充满期望,真正做到了“把农村人的希望和现实画出来”。

二、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

中国人物画在传统美学体系的影响下,长期受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约束,诚如曹子建所谓存乎鉴戒者,图画也。张彦远所谓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者也”。如果把人物画局限于写实求真的现实意义,未免过于肤浅。人物画自诞生之初,就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现实关照精神,被赋予了记录时代特征的使命。唐德福直面人性,直面现实,延续并创新人物画的笔墨语言,真诚地记录时代特征,描绘新山乡百姓现实,反映当下社会变迁,将自身对人性的认知与表达,对新山乡百姓的现实关照与人文关怀通过画面的形式语言和笔墨造型进行有温度、有情怀的呈现,实现中国人物画人品与画品、语言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唐德福作品中强大的现实主义创作惯性与人文情怀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年的农村生活及在四川美院国画系的学习经历,奠定了唐德福现实主义人物画创作实践的基础。时代、社会、家庭、性格等多重因素使他对人性与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完成了对新时代山乡百姓现实与希望的精神追问。与生俱来的人文情怀使他对现实、社会和生活有着深入、细致的观察与理解。

《老屋梨花绽笑颜》中呈现了丰都山村蔚为壮观的社坛坝坝席——一个厨师,一口锅,一顿一两百人的露天农家饭。《春喜巴山》中描绘了山乡举办的新式婚礼。新时代山乡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画家用作品记录的不仅是一对新人幸福的瞬间,还有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烙印。《老屋梨花绽笑颜》《春喜巴山》所体现的新山乡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源于画家对真实呈现的诉求、对时代精神的关注,还与他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出身农村家庭的唐德福,亲身经历了农村的日常生活,目睹了新时代农村生活的变迁和百姓精神状态的变化。他对农村这种天然的血浓于水的朴素情感,影响了他的人物画创作实践,孕育了他创作实践中的现实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他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百姓精神的深度关怀和情感倾注,是一种家园情怀、民族情怀,更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他对人性的认知与关怀,对人生的体验与感悟,对社会的理解与表达。唐德福在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学习经历深受“徐蒋体系”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影响,继承了徐蒋写实人物画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对人生与艺术的态度,现实主义创作惯性、传统儒家思想的现实关照精神、知识分子的内在修为、对现实社会的真实感受、对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的真切关注、对朴实人性的深刻表达等,始终贯穿于他的人物画创作实践中。

结语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唐德福热衷于描绘他所熟悉的山乡人民、市井百姓的真实生活,兼顾写实技巧与写意精神,将诗情画意的意境融入其人物画创作实践中。他将目光穿梭于山乡社坛坝坝席、农村婚礼、田里耕作的农民、城市里的棒棒军、小面店里的厨娘等,将个人的情感力量融于形式语言,以增强画面张力,用个人的主观感受呈现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直指他们的生命价值与精神意义。画家对自身体验和内在感情的表现、对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的关注、对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的思索,使他的作品始终萦绕着一种最朴素的温情和最真挚的希望。唐德福擅于组织大场景,画面颇具视觉张力,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人物造型语言生动凝练,人物众多却不显冗余,所有人物均统一于同一个主题,以简单、质朴的形式语言细致入微地刻画每处细节,力求将自己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传递出来,在温情的叙事中融入对善良与希望的美好诉求。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关怀,对新时代山乡人民和市井百姓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的深度表现,彰显出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他的作品直指现实,直抒情感,直面人性的生命价值与精神意义。画面中的每根线条、每块墨色、每个人物、每处细节,都承载着画家个人的情感力量,饱含温情与坚忍,蕴含了现实主义的人文情怀,把“农村人的现实与希望”通过画面的形式语言进行了极致的呈现。

猜你喜欢

山乡市井德福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1949~2019从“直过”到“跨越” 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安昌古镇:一轴老绍兴市井长卷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百元大钞砸到你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加盟厚德福熟食 你找到能干一辈子的好项目
穿过市井烟火气的民国女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