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筝曲《秋望》的演奏技巧及情感分析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12期
关键词:滑音引子古筝

刘 宇

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经过地域、人文的滋养,历经漫长的岁月,不断融合发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风格。古筝曲《秋望》作为陕西筝派的代表作品之一,体现了陕西筝派所特有的“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但其篇幅较长,演奏难度较大,本文将从演奏技巧和情感分析的角度来简要论述。

一、作者介绍及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王中山,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河南南阳人,蒙古族。自幼跟随多位古筝教师学习,在师从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赵曼琴先生时,学习并掌握赵氏创立的“快速指法技术体系”。在学艺期间显示了在音乐上的天赋,参加了无数的比赛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1968年因创作《打虎上山》轰动全国,并吸引了海内外无数专家学者的注意。后来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教育家李婉芬副教授。在学习期间深受李教授影响,并经过刻苦练习,技艺进一步提升。

王中山先生的演奏技法炉火纯青,音乐表现既铿锵有力、荡气回肠又清风明月、余音绕梁,无论是韵味十足的传统筝曲还是复杂技巧的现代筝曲都能让听众陶醉其中。在创作方面,王中山先生也创作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古筝名曲。他创作的筝曲不仅技法复杂,而且音乐极富特色,并深深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新意识。《夜深沉》、《望秦川》等作品更是传统音乐要素和现代技法融合的典范之作。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对古筝艺术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影响。

古筝曲《秋望》是古筝演奏家王中山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筝曲,同时也是一首古筝协奏曲。作品自问世以来,受到了无数古筝爱好者们的喜爱和演奏。这首作品的创作构思来源于杜牧《长安秋望》中的诗句——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山高。《秋望》不仅运用了长安鼓乐的曲牌音乐和陕西地方戏曲的音乐,还大量的运用了现代技法等新兴指法融入其中。它描述了在秋雨蒙蒙的一天,树叶伴随着秋风四处飘落,登高远望,看见了绵延不断的山峰和云雾缭绕的云海,让作者仿佛看到了家乡的美景。但路途遥远,家乡的美景只能遥遥相望,进而抒发了作家对家乡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该曲借描写登高所望秋日之景,表达了对故乡无比的思乡之情。

(二)音乐结构

古筝曲《秋望》的音乐结构为复三部音乐曲式,从谱例方面来看,该乐曲采用定弦,可以分为四个音区,每个音区都是由两个大二度和两个小三度音程构成,形成了以八度为周期的循环排列定弦。乐曲定弦虽然用G调的调号记谱,却与大小调体系中的G调的音阶不同,在传统的五声音阶中加入了清角和变宫两个偏音,打破了传统五声音阶的定弦。定弦上既有传统的元素,又有创新的突破,为古筝的创作增添了新的血液。[1]

秦腔是陕西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属于梆子腔的体系,唱腔的形式为板腔变化体。戏曲的节奏与我们常说的强弱节奏是一样的,但在戏曲中的“强拍”称为“板”,“次强”和“弱拍”称为“眼”。板式会随着唱腔和演奏的变化而变化,也会带有一定的规律性。从整体结构看,戏曲中的板腔体结构为“散——慢——中——快——散”,古筝曲《秋望》的结构为引子——散板——慢板——华彩段(连接段)——快板——尾声,可以看出王中山先生在创作此曲时,是在戏曲的板腔变化体的基础之上,经过加工处理,完成此曲的。[2]

二、古筝曲《秋望》的演奏技巧

下面将举例说明乐曲中运用到的大搓、刮奏、遥指、上下滑音等技法。这四个技法是该乐曲中较为重要的四个技法,也正是这四个技法的变换以及强弱的对比体现了该乐曲的意境与情感。

(一)大搓

从曲谱可以看到几个大搓标有重音记号,几个有力的大搓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起热情开篇的作用,把陕北的粗矿恰到好处的表达出来,大搓的难点在于抓弦的力度,能不能抓实,三个音能否均衡的弹奏出来。并在听觉的上能抓住人的耳朵,让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曲子上来。大搓一般有两种技法:勾指和托指;勾抹托三指大搓。初学者在弹奏的时候经常勾指弹得重一点或托指弹的重一点,这都是不对的。正确的弹法,即托与勾二者的力度相同,两个音是平均和谐的。在练习时,如果勾指弹奏过重,就有意将托指弹得比勾指重。反之托指重的话,练法同勾指重的练法相同。

(二)刮奏

引子部分的刮奏,在右手大搓的基础上加入了左手的刮奏,同时乐谱中标明了极强的力度符号,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是觉得右手的大搓还不足以表达乐曲的张力,加之左手,使乐曲更有激情,更热烈。注意,引子开始时,大搓后面画圈的刮奏是渐强的,然后又是几个大搓,后面的紧跟画圈刮奏又是渐强,但双手抹指的刮奏就相对弱了下来。第三乐段有大量的刮奏技法,在进行刮奏练习时,也要注意不要抹指刮奏强于托指刮奏,注意平衡以及刮奏时抹指与托指交换时的流畅性。

(三)遥指

引子部分的摇指为三指摇和单指摇,以三指摇居多。该乐曲采用了不同的摇指技法,来配合曲子不同的情感变化。引子中三指摇的部分悠长委婉又不失大气之风。完美的把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连接在一起。我们常说的摇指就是单指摇。其中还分为扎桩摇和悬腕摇。扎桩摇是将小指扎在前段琴孔的位置(前梁),摇弦的位置也是在前段琴孔的地方,这种技法的好处是,摇的比较扎实密集,不足之处是由于太靠近前梁会导致音色上不厚实,不好听。悬腕摇是手腕悬空,仅靠手腕的摆动带动手指摇弦,这种技法相对扎桩摇会难度更大一些。但优点在于位置灵活,摇弦的地方靠近筝码,音色更加厚实好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引子部分的摇指无论是三指摇还是单指摇,在乐谱上都标有重音记号,都需要强力度。在处理上要注意这点。

摇指,在这首乐曲中体现出浓浓的陕北筝派的风格,渐强渐弱的变化,加上左手的按音,有一种凄凉萧瑟之感。

在这首乐曲中,王中山先生还加入了戏曲音乐的“紧打慢唱”的技法。

“紧打慢唱”是戏曲的一种演唱方法,属紧二八板的变化唱法之一。“紧打”是演奏者以320-420的速度快速连续敲击梆子;“慢唱”则是旋律的自由吟唱,合称“紧打慢唱”。特别用于抒发宣泄悲愤、激昂的情绪。而在筝曲《秋望》中的体现,不是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节奏,这就为接下来的“紧打慢唱”做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进入这段时,节拍由2/4拍转为3/4拍,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尤为注意。在“紧打慢唱”这段,王中山先生加入了“搓摇”的演奏技法,演奏者在演奏这部分时,会进行不同强弱的弹奏,以突出不同音色的变化。注意,弹奏时要突出音头,体现出空间的变化。

(四)上下滑音

润腔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加以美化、装饰、润色的独特演唱技法。以字行腔,以情润腔,以声润腔,是形成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风格、韵味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而“筝”作为一门“以声补韵”的乐器,则是以左手的按音来润色右手的“声”,起到“韵”的效果。

在《秋望》这首乐曲中,多处采用了上下滑音和颤音的技法。在这首乐曲中尤其要注意,左手的滑音要体现出陕西音乐的特点,以此来达到音乐的韵味,起到“以韵补声”的效果。

第二部分中的第一乐段,第一句的第一小节中,do为重颤音,后半拍中音si在谱子中没有演奏记号,但是笔者认为在si音位置加下滑音,更能表现乐曲的情感,突出陕西地方戏曲的韵味。该曲的颤音多为重颤音,和上下滑音一样,意为体现该曲陕西音乐的风味。上下滑音这种技法和陕北地区语音的音调特点有一定的关系。也是秦筝音乐中“声腔化”的体现。此创作手法在筝曲《云裳诉》中也有体现。另外,在演奏时为表现秦腔的特点,下滑音要慢,力度强,幅度大,突出主音的游移性。而上滑音则与之相反,手抬起时,速度要快,不能游移。这样处理乐曲时,可能会听起来很“土”,而这正是秦腔音乐的魅力。

从乐谱中可以看到,全曲中有大量的fa、si,不仅体现在主干音上,也体现在偏音之中。在偏音中的fa、si,大多是处于经过音或装饰音,起到装饰旋律的作用。而正是这两个音体现了西安鼓乐的音乐特点。[3]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曲在演奏时,上下滑音和颤音随着力度的变化,弹弦位置的也不尽相同。

三、古筝曲《秋望》的感情分析

古筝曲《秋望》描写的是作者在秋雨纷纷的一天,秋风吹起泛黄的叶子,四处飘落,登高向远处眺望,只见层层的山峦隐藏在无尽的云海之中,忽然想到自己家乡的景色也如同这般,无奈路途遥远,家乡美景只能停留在脑海中,进而抒发深深的思念之情。浓浓的乡情,使独在他乡的游子,望此美景,百感交集。古筝曲《秋望》通过描写故乡秋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引子总体为散板,开头三指摇加左手的柱式和弦,极大地增强了乐曲的音响效果。而第二句相比第一句而言,更加委婉一些。注意,变宫音和清角音都处于强拍位置,弹奏时力度要强。旋律上以婉转前进的方式,演奏时情绪应是哀怨委婉,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后面泛音的弹奏,音色应是空灵且耐人寻味的。笔者认为,引子中的泛音是点睛之笔,巧妙地将引子段落总结,并很好地引出下面的第一乐段。将全曲悲凉,怅惘之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一段仍然是散板,在结构上是对上一段的变化重复。以低音区的遥指开始,轻轻地摇动琴弦,演奏时,音色要低沉有力,旋律部分则是要婉转悠扬,注意旋律的抒情性。应与钢琴弹奏的跳跃的音色形成对比。笔者认为,第一段整体感觉是很压抑的,通过摇指的技法,在低音区和高音区的交替演奏,那种抒发忧愁思念的感觉就体现了出来。

第二部分慢板,跳跃幅度较大,跟第一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陕西音乐和秦腔的风格特征。体现一种清冷、浪漫、忧愁的情感,似乎是在述说着对家乡的思念又无法回去抑郁之情。这时作者触景生情那种浓浓思念之情要体现出来。

第三段快板,这段注意快速指序的练习以及明显的强弱规律。第一乐句强调音阶,突出音乐的色彩性。第二乐句跳跃性强,旋律更有表现力。快板部分的遥指,在长音上使用了“挫、摇”的技法,体现了秦筝演奏的特色。这段长音的音头要体现出来,这样就弱化的弱拍,打破了原来传统的一板一眼的规整结构,更能体现陕北的地方音乐特色。但之后的乐句,结构明显,强弱明显。

乐曲的高潮,强调了商音、徵音、角音、羽音和变宫,打破了原有的规律性的方整结构和强弱的规律,进而升华了音乐的感情。

结尾部分重复了开头引子的散板,首尾呼应,乐曲结构更加完整。继续使用“二指摇”和“三指摇”的技法,增强了和声效果。整段大量的摇指,加之左手的刮奏,将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心中万千的思念,并不同于第一段压抑的情绪,更注重于去抒发,曲子也由此推上了一个层次。

结 语

从上文对古筝曲《秋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秋望》吸收了陕西地方音乐和长安鼓乐的音乐因素,调式和旋律借鉴了长安鼓乐的因素,曲式结构和板式上借鉴了秦腔的戏曲音乐因素。同时融入了“二指摇”、“三指摇”等现代弹奏技巧,是一首既吸收了传统音乐因素又加入了现代演奏技巧的古筝作品。

王中山先生出生于河南,却吸收了陕西音乐因素和秦腔戏曲音乐因素,融合现代演奏技巧。创作出了立于传统,开创流行的古筝曲《秋望》。不仅如此,近代以来的大多数古筝作品,甚至音乐家大都尊崇这一点,他们深深的吸取传统音乐的养分,又借鉴现代音乐以及西洋乐的优秀成果,创作出许许多多不朽的传世佳作。■

猜你喜欢

滑音引子古筝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声乐演唱中的“滑音”技术探讨
挖掘文本特色 构建引子课文阅读教学模式
“引子”教材观:聚焦语文要素与课文范本的阅读教学模式——以部编版教材为例
板胡演奏垫指滑音技术探微
浅谈《月儿高》的演奏技法
第一次弹古筝
一类导函数流行题的诊断
琵琶音乐中的滑音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