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硗碛多声部民歌”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2021-11-26彭资雯张译尹

黄河之声 2021年11期
关键词:锅庄声部藏族

彭资雯/张译尹

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四面环山、空气清新、名为——硗碛藏族乡。宝兴县位于四川西部边缘,总面积3114平方公里,在汉代为青衣管辖,现今也是许多革命文物存留之地,因为历史上此地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硗碛藏族乡东邻汶川,北交夹金山,西接小金县和甘孜的余通乡。境内有著名的夹金山。硗碛本地民族为氐羌,有语言、无文字,清代人称吐蕃,现代人指嘉绒藏族。其通行范围大体与明、清时代土司辖地相符,可与小金和理县、康定、元通部分地方相通。宗教信仰为喇嘛教。对当地居民的说法不一样,有的说是夷、有的说是羌、有的说是氐羌。清代称吐蕃,现代人有的称为嘉绒、解放后才把硗碛人称为藏族。据任乃强教授著《羌族源流探索》中:“至元、明时,为穆坪土司,甚强大。清代取消西蜀土司,改土归流。但天全已改,穆坪不改。至民国八年,穆坪内乱,经建昌道尹黄昌煦讨平,始改流为宝兴县。遗留的居民住在山谷深处,如所谓硗碛区,至今任保持其语言与习俗,为四川盆地羌族中最纯的。”①

一、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硗碛多声部民歌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综述性研究、历史文化研究、唱词研究、表演形式研究、艺术特点研究、传承和发展研究几个类型。

由于嘉绒藏族有语言、无文字以致于多声部民歌基本无谱例记载。论文:“‘硗碛藏族多声部民间音乐初探(幺晓霞1993)’,从演唱场合不同,将多声部民歌进行分类。‘天籁韵声 心灵呼呼——硗碛嘉绒藏民歌唱特点探析(谢立山2018)’,‘神圣的合唱——硗碛藏族上九节仪式中的合唱音乐研究(朱艺璇2019)’,从歌唱特点、音乐文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硗碛嘉绒藏族“绒巴切列”唱词中的知识体系(刘俊波2011年)’,从唱词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硗碛藏族多声部合唱生存现状(幺晓霞2011)’,‘硗碛藏族传统民歌传承的现状分析(刘思丝2019)’,‘硗碛藏族音乐文化研究综述(姜霞2014年)’”从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都是近年来相关学者对硗碛藏族传统多声部民歌的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眼中的“硗碛多声部民歌”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传承者,是主要承担文化传授和继承的人。通过传承人对项目的传承我们能够知晓前人的技艺技能、行业信仰等,并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状况等社会背景信息。

非物质文化遗产“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人——杨明星老人,现年已81岁高龄,杨老师13岁时,就受老一辈人的熏陶、耳濡目染学唱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至今演唱时间高达67年。如今,为数不多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中,就有他和他的大女儿。他们一直坚持发扬和传承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为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

(一)主要演唱场合

据杨明星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早上起床,就会听到周围都在唱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演唱场合不同,可将硗碛多声部民歌分为四类:1、举行传统宗教活动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抬菩萨”;2、佛教道场中演唱的多声部唱段;3、做农活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4、跳锅庄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

每逢乡里村民修新房、结婚,大丰收时都会唱起歌,跳起锅庄。歌词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的作用,例:结婚表演时的演唱多为祝福,歌词译为“两颗珠子今天穿在一起,成了双。”新房落成时唱的演唱多为祝贺,歌词翻译为译为“你家修了一座好房子,大家来庆贺。一家喜事,全寨子来贺。”割麦子、荞子时边割边唱,多为劳动号子,起催工的作用,一唱起来大家干活速度就更快。

(二)演唱特点

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歌词为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多声部民歌的旋律不固定,演唱者可以即兴创作,一般从低音一直往上唱,到高音唱不上去就向下降。由于唱高音的人少,不热闹,唱中低音的人多,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演唱中低音。高音能唱则唱,音域达不到的就停下来。演唱时,男子演唱什么旋律,女子也唱同样的旋律,只是调不相同。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唱腔非常多,约有三十余种。

(三)演唱分类

1、传统宗教活动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抬菩萨”

每逢正月十七日,寺庙都会举行硗碛传统宗教活动“抬菩萨”,四人先用轿将弥勒佛像抬出经堂,上千余人的藏族同胞紧跟其后,一路不间断的歌唱,声部叠加,形成了多声部演唱形式,场面十分壮观。演唱时,节奏为散板。“抬菩萨”活动结束以后,晚上跳锅庄要跳到第二天才结束。

2、佛教道场中演唱的多声部唱段

每逢有硗碛藏民办丧事时,都会请来喇嘛做道场,举行仪式之时,会有几十至上百的客人参加。主要由喇嘛领唱经书、客人伴唱,形成多声部合唱。浑厚庄严的演唱非常具有感染力,声如洪钟。

3、做农活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

杨明星老人回忆:他小时候,村民们割麦子、割荞子都没有收割机,需要村民们互相帮助、人工完成,村民们每天很早就开始进行收割,边收割边唱,唱词不多,唱腔都一样。这边人唱完,那边又接着唱,不间断的演唱像劳动号子一样,主要起催工的作用。女性去帮助邻居收割的路上,边走边纺线同时也会唱多声部民歌,演唱中的颤音非常好听。

“打麦场”多声部民歌,节奏是固定的、唱词多、唱法多,非常丰富。演唱的同时进三步、退三步、退三步、进三步(进三步把前面的麦子打倒,退三步把后面的麦子铲倒)。

4、跳锅庄时演唱的多声部唱段:

锅庄是我国名族歌舞艺术形式,源远流长。硗碛锅庄也是此种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在地方史料中多有记载,史称西南夷以善歌舞著称,自汉代以来已有记录,如:东汉时的白狼献歌,备“四夷之舞”。唐代艺人感于女国贡使之美而作菩萨蛮曲和菩萨蛮队舞。《隋书》称嘉良夷好歌舞。史学界有人认为嘉良夷即现存宝兴县硗碛乡藏族的先民。

从《明实录》中得知,现在的宝兴那时已置僧言。清初有关记录显示:穆坪土司派人到西藏学喇嘛以来,这一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除了学习经典外,还有以学跳舞著称者。木坪土司长期与今康定、泸定、小金等地土司联姻。今康定鱼通镇曾在一定时期为其管辖。宝兴陇东乡那时还有不少鱼通移民定居。这里也有“绒巴切业”,是鱼通舞蹈的反映。从上说明民族民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也是深渊流长的。

由此可见,硗碛锅庄在地区和相邻的地方就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吸收外来优秀的文化,而且发展保留了本民族的产物。锅庄在硗碛乡普遍流传,本地语叫“爬来民杂”。每逢节日盛会,男子穿上青绒的粗毡长衫,外套羊皮衣卦,多羌人打扮,脚下扎“木”子、穿草履,腰扎绣花彩色腰带、挎三角形何色,头缠青色或白色的盘头。妇女装饰较复杂,头戴如彝族人的盖头,并扎戴银饰和五彩毛线,身着青色、白色和蓝色的长衫,腰扎彩色刺绣腰带。头盖、衣边,鞋上都有绣了图案,五色玛瑙、珍珠镶嵌的银器做装饰。这是一种原始富有感和美的表现欲的复杂民俗现象。

锅庄是载歌载舞的一种形式。表演一般从傍晚开始,人们汇集在锅庄房内(当地居民很多人家里都有一间锅庄房,锅庄房的地板全由木板构成,跳起来有声音、有弹力,越跳越有劲),饮酒谈笑、尽情欢乐。这时,人群中传出一个歌声,接着妇女自然而然地排成一队、齐声应和,男子也站成与妇女相对称的一个半圆队形,围着锅庄,齐声高唱。先唱声部,在由慢到快加速演唱,唱到快速时就开始跳舞。一位能歌善舞者手持白色的毛巾(或端一茶盘)领头,一般公认跳得好的位于第二,众人拉手随歌声缓慢起舞。妇女保持队形、一边伴唱、一边移动,与男子始终保持成圆圈队形。跳到中途,歌声节奏加快,情绪也随着变得热烈欢快起来,一段歌曲结束后,男、女同时发出“喉、喉”的叫声,表示暂告一段。接着主人向远道的客人点烟、敬酒。稍歇片刻,又开始跳锅庄,如此循环进行,晚上跳到翌日凌晨,人们才陆续散去。

(1)硗碛锅庄的类别

硗碛锅庄有两种类别,一种是“呀隆切业”、一种是“绒巴切业”。“呀隆切业”中又分为“卡热亚”(打麦舞),“叶若格忍巴”(解锁链)。

“卡热亚”属劳动性舞蹈,以播种、打场、扫场为主。舞蹈集中表现了人们辛勤播种和丰收时的欢乐。在播种的季节里,一群姑娘在歌声中将一把把种子洒向大地,丰收后金黄的麦穗铺满了院场。打麦场上男子们手持连枷,相对而站。随着歌声的音乐节奏,连枷飞舞,互相对打。时而踏步打场,时而转身挥枷。女子手持竹帚,在中间来回走s型扫场,优美的身段舞姿活跃了打麦场的气氛。一遍笑语欢歌和阵阵连枷节奏声交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丰收的凯歌,给人们带来美好的憧憬。

“叶若格忍巴”流传到今天,保留了原来的风貌。表现形式是通过人体的手臂虚拟出一条铁锁链。通过舞蹈反映出旧社会奴隶们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同时也表现出对挣脱锁链渴望自由得到幸福的愿望。由于意识形态原因奴隶主禁止人们跳这个舞蹈。

“绒巴切业”也是一般表现欢快、庆丰收等。

(2)硗碛锅庄的动律

“卡热亚”的动律以“呀隆切业”动律为主,加上劳动工具,跺步深蹲,身体前俯,手滑动时不过嘴部为基础变化,以上舞蹈的方位调度,自然形成了朴实无华的风格。既是生活的反映,又像是一个完整的舞蹈艺术。

“叶若格忍巴”动律也以“呀隆切业”为主,深蹲步、单起单落,除此动作外,用人体手臂通过转圈形成手拉手,虚拟出一条一环扣一环的铁锁链形象,再反转圈,将其铁链解开。

“绒巴切业”的舞蹈动律以“呀隆切业”的舞蹈动律不一样,“绒巴切业”的特点是音乐节奏分明、动作舞姿比较大方、干净,常用步伐是半边常动肩体加上手,顺脚顺手的摇动,后踢踏步和交换踢踏有所区别,没有藏族复杂,但是加上手同脚步、上下摆动。

“呀隆切业”和“绒巴切业”的音乐、舞蹈风格不一样。从上述有关资料和收集调查说明,“呀隆切业”是本民族长期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艺人们不断发展、创造,才逐渐形成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特色艺术形式。“绒巴切业”是从西藏传入的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史料上有所反映。在舞蹈过程中,舞台调度“呀隆切业”是逆时针方向,“绒巴切业”时顺时针方向。并且“绒巴切业”只限于翌日凌晨才有男女合拢在一起跳。

(3)硗碛锅庄的音乐特点

从音乐上看,“绒巴切业”节奏鲜明、旋律性强,2/4拍子居多,大多是单乐句,偶尔也有单二部曲式。调式上也比较丰富,有宫、商、徵、羽调式。“呀隆切业”的旋律比较简单,有的曲子实际上就是一个乐句组成的乐段不断反复或者是两个乐句组成的乐段反复,基本上都是单一性的羽调式,拍子均为1/4拍,速度较慢。由此形成了“呀隆切业”的音乐特点。合唱之中,宫、商、徵、羽同时发声,按常理来讲发出的音程是不协和的,但是当人们演唱硗碛多声部民歌时,利用他们专有的民族特色、乐感和唱法,将不协和的音程调整至协和动听,这也是硗碛多声部民歌的微妙之处。

三、硗碛多声部民歌的传承、保护及发扬

(一)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跷蹊多声部民歌属于原生态的一种,由于宝兴县硗碛乡的嘉绒藏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录,以至于硗碛多声部民歌多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没有谱子也没有特定的节奏,所以对学习者的乐感和声音也是有要求的。目前,藏寨的年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背井离乡,对这种传统的藏族民歌了解甚少。所以跷蹊多声部民歌现在的传承也是非常的困难。再者因跷蹊多声部民歌多用藏语演唱,对于大众人群对语言是无法了解的,外加目前对藏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大,了解的人也是甚微。传承人也已年迈,行动不算太便利,也无法去到很远的地方对现代的年轻人进行传承,所以传承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承现状及展望

说到“硗碛多声部民歌”的挖掘与保护,不得不提及幺晓霞老师(已故),经幺老师的发掘和研究后,硗碛多声部民歌逐渐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2006年,申报成功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就有硗碛藏族原生态多声部民歌。同年,在幺晓霞老师的争取下,跷蹊多声部民歌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第一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2010年,硗碛多声部民歌越发受到了关注以及国家的重视,同年2月22日,跷蹊多声部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宝兴县硗碛藏乡为传承和发扬传统多声部民歌文化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专业领域人才的研究、关注、保护,地方政府以及当地群众也对跷蹊多声部民歌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重视,硗碛藏族传统民歌在今后的传承有了很大的成效。

据传承人杨老师讲述:如今在他们寨子里,如果哪家有活动、有农活,晚上请去跳锅庄,被邀请人必须参加,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杨老师会去村里的中、小学对学生进行指导,教他们演唱跷蹊多声部民歌;除了口传心授以外,目前已有老师将跷蹊多声部民歌的旋律、节奏、调式写成了谱例,在大学中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学习、表演。

“没有文明的继承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我们应该将跷蹊多声部民歌带入各种平台表演,让更多的人知晓和了解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弘扬保护文化遗产精神,为讲好四川故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注释:

① 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民族志重庆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锅庄声部藏族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马奈锅庄中的仪式性舞蹈表演
The Light Inside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跳起锅庄舞 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
《演变》《藏族少女》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