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与重要性研究
2021-11-26李昕
李 昕
引 言
艺术歌曲的特征之一在于调性丰富多变、伴奏灵活生动,使用钢琴伴奏能够对歌曲内容起到烘托、补充的效果,从而增加听众的沉浸感,对提升艺术歌曲的音乐表达效果和演唱者的思想情感抒发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舒伯特与勃拉姆斯、舒曼,被称为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三大创始人”,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让钢琴伴奏的地位,从原来只是制造和声背景提升到了传递歌词情感、提升歌曲音乐表现力的高度。可以说,在舒伯特的推动下,艺术歌曲因为钢琴伴奏而具备了更好的演绎效果和音乐张力;同样的,钢琴伴奏也必须借助于艺术歌曲的旋律和意境才能完美地表达出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提升了歌曲的艺术意境和音乐价值。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
(一)调式调性多样化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大多带有明显的民间风格,并且富有变化,这与舒伯特善于变换歌曲的调式调性有直接关系。以《美丽的磨坊女》为例,其原型是一首抒情诗,舒伯特将其改变成艺术歌曲后,以大调为主,同时交叉使用小调,在大小调的变化中,营造了一种青春活力的氛围,仿佛将一位青春、美丽的磨坊少女展现在了听众面前。而到了《冬之旅》中,虽然其原型也是抒情诗,但是舒伯特却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调式。大量使用小调来表现凄苦的情境和忧郁的心情,让听众能够感受到音乐人物那种凄惨、压抑的内心情感[1]。事实上,两首艺术歌曲的原型,都出自于德国著名的浪漫派诗人威廉·缪勒。虽然两首诗词的情感相近,但是经过舒伯特改编成艺术歌曲,且运用了不同的调式之后,呈现出来的音乐氛围完全不同。这种多变的调式调性,也使得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达到了各具特色、百花齐放的效果。
(二)钢琴伴奏与作品融合
在舒伯特之前,也有很多作曲家尝试在艺术歌曲中加入钢琴伴奏,但是只是将其作为歌词内容和音乐旋律的衬托,事实上钢琴伴奏还是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因此钢琴伴奏的价值并未得到展现。而舒伯特在创作艺术歌曲时,有意识地将钢琴伴奏与歌词内容、歌曲旋律结合起来,成为了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一些特定情形下,舒伯特还会借助于钢琴伴奏,将歌词中未能表达或难以表达的情感,借助于钢琴伴奏进行展示,从而达到了与听众灵魂共鸣的效果。当然,在不同的作品中,舒伯特对于钢琴伴奏的运用方式,以及钢琴伴奏所体现的音乐价值也不尽相同。有时候钢琴伴奏负责营造氛围、塑造角色,还有的情况下,钢琴伴奏本身具有较强独立性,甚至可以作为独立的钢琴小品,如《摇篮曲》。这也侧面印证了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会根据歌词内容、歌曲旋律、思想情感等内容的不同而灵活变化,从而保证了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的完美融合。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特点
(一)伴奏风格从欢快到孤独的转变
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经历3个创作阶段,在不同阶段中,钢琴伴奏的风格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地变化。舒伯特少年成名,在他15岁时便创作了第一首艺术歌曲《哈加的悲歌》,1914年至1916年,他担任音乐助理,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使舒伯特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潮,相继创作出《野玫瑰》、《死神与少女》等艺术歌曲。对比少年时期舒伯特创作的这些艺术歌曲,可以发现他们大多具有风格轻快、旋律自由、内容活泼的特点,反映出了少年成名的舒伯特,对于生活的热爱。从1817年开始,舒伯特不再担任助教,虽然没有了稳定的工作,但是也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当时一些知名的音乐家、诗人,激发了舒伯特的创作灵感。在1817年至1823年,舒伯特主要创作了《鳟鱼》、《美丽的磨坊女》等艺术歌曲,其中钢琴伴奏的风格,少了一些活泼,多了一些稳重,但是仍然体现出了作曲家对于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从1823年开始,因为生活的变故和身体的病痛等原因,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风格也开始变得严肃甚至是冷漠。期间创作的《冬之旅》,真实刻画了舒伯特内心的孤独、苦闷[2]。
(二)利用织体多角度塑造音乐形象
在舒伯特之前,运用节奏与旋律的变换,来突显音乐形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作思路。但是也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当艺术歌曲中音乐形象在两个以上,并且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就会让整首艺术歌曲显得支离破碎,失去音乐美感。舒伯特在创作艺术歌曲时,创新性地采用了织体从不同的维度塑造音乐形象,一来能够使每一个音乐形象变得更加立体、饱满,二来也有助于渲染情感、烘托氛围,让钢琴伴奏和歌曲演唱更为巧妙的融合成为整体。以舒伯特创作中期的代表作《鳟鱼》为例,通过分解和弦营造了一种日光下、湖面上波光粼粼的景象,同时穿插一些快速音型,听众仿佛能够看到鱼儿跃出水面的情形。之后舒伯特使用了断奏的十六分音符,表现出主人公对鳟鱼的怜悯之情。
(三)伴奏风格随着歌词变化而变化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歌词内容与钢琴伴奏之间有着密切关联,并且形成了以歌词为主,随着歌词变化进而引领者不同伴奏风格的特点。以《死神与少女》为例,开始部分描述的是死神逼近少女,此时舒伯特选择低沉的音区、阴暗的和声,来营造一种紧迫和压抑的氛围。在出现歌词“快走开,啊!你这残暴的死神!”时,钢琴伴奏变成了左右手轮换交替变化的节奏音型,表达出少女直面死神时那种恐惧、慌张的心理。在后半段,出现歌词“我为交友而来,并非将你辱虐”时,舒伯特又使用不同调性的装饰和弦,与歌词相互衬托,营造出一种若即若离、楚楚忧伤的氛围。在《死神与少女》这首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根据歌词变化,揣摩少女和死神各自的思想状态,以及两者之间情感关系的变化,进而灵活调整钢琴伴奏风格,使歌词内容和钢琴伴奏相得益彰,艺术歌曲的音乐表现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的重要性
(一)钢琴伴奏对艺术歌曲歌词的多重影响
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和中期,习惯于将经典诗歌改编成为艺术歌曲,如《纺车旁的格丽卿》,是根据歌德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而《美丽的磨坊女》则是根据威廉·缪勒的诗歌创作的艺术歌曲[3]。由于诗歌本身对歌词十分考究,甚至会刻意追求韵律,侧重于抒发情感,这就决定了艺术歌曲中,必须要运用钢琴伴奏达,对歌词内容进行补充、对歌词的意境进行渲染、对歌词的情感进行强化。由此可见,舒伯特以诗歌为基础创作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对歌词有多方面的影响。
1、补充作用
受到艺术歌曲篇幅长度的限制,或者是创作者想要刻意的留给听众以现象空间,一些音乐形象或故事情节通常不会以歌词的形式直接呈现。这种情况下,必须要运用钢琴伴奏作为歌词的补充和延伸,让听众根据钢琴伴奏情不自禁地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而把歌词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间接的呈现出来,既可以使艺术歌曲的故事情节、思想情感变得更加完整,让听众获得了良好的欣赏体验;同时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和艺术价值的提升也起到了不同程度的积极作用。以《魔王》为例,在这首艺术歌曲的前奏部分,舒伯特没有用歌词直接描述魔王到来前的紧张情景,而是选择使用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通过钢琴伴奏的补充作用,使听众不由的产生紧张、恐慌心理,一副“暴风雨前的宁静”的画面呈现在听众的脑海里。
2、强调作用
在诗歌作品中,通常会采用歌词重复的方式,达到强调内容或抒发情感的效果。舒伯特将这些歌词改编成为艺术歌曲后,对于其中重复的歌词部分,也会有意识地使用钢琴伴奏进行强调,从而让歌曲的音乐表现力得到进一步加强,给听众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还是以舒伯特的《死神与少女》为例,这首艺术歌曲中多次使用到了钢琴伴奏来强调歌词内容。例如在“少女”的唱词中反复出现“离我而去”、“别来碰我的身体”。当出现这些重复的歌词时,舒伯特使用钢琴伴奏与歌声齐奏相结合的方式,并且钢琴伴奏部分左手用持续音、右手弹奏八音琴的旋律,通过钢琴伴奏着重强调了“少女”初见“死神”时极度恐惧的心理。这种运用钢琴伴奏对歌词内容进行强调是舒伯特常用的一种手法,在他创作的其他艺术歌曲,如《乌鸦》、《她的肖像》中,也十分常见[4]。
3、渲染作用
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艺术歌曲也需要借助于烘托、渲染等手法,达到情境营造、情感抒发的目的。但是在具体的渲染方式上,艺术歌曲有其特殊性,除了歌词、旋律、节奏这些比较常见的方式外,钢琴伴奏也能够起到渲染作用。这里以舒伯特的《小夜曲》为例,在歌曲的前半段,通过模拟六和弦,并且不断上升至高音的方式,渲染了一副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产生爱慕之情的画面;之后出现高音,在钢琴伴奏的烘托下,年轻小伙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都达到了顶峰。在歌曲的后半段,钢琴伴奏则替换为八度齐奏的柱式和弦,并且音调逐渐放缓,此时又渲染出了一种夜幕落下,只留下年轻小伙独自面对黑夜的孤寂画面。同样的,使用钢琴伴奏对歌词进行烘托和渲染,也是舒伯特艺术歌曲中惯用的一种手法,在《听,听,云雀》和《幻影》等艺术歌曲中,也都大篇幅的使用钢琴伴奏达到这种渲染效果。
(二)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的旋律相互衬托
旋律也是彰显艺术歌曲音乐魅力、激发听众共鸣的一种核心因素。在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也会有意识地将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相契合,其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其一是用钢琴伴奏支撑歌曲旋律,例如织体、音色的变化等;其二是用钢琴伴奏表现歌曲旋律,突出其音乐风格,或者是传达独特意境。在这一过程中,将钢琴伴奏与歌曲旋律巧妙融合,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以《圣母颂》为例,是舒伯特根据诗词《湖上夫人》改编而来,歌词大意是女孩为了解救父亲,向圣母请求豁免父亲罪责。为了表现这种真挚情感,舒伯特的钢琴伴奏中,先是用PP力度奠定了这首歌曲的整体旋律,随即使用左手八分音符、右手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让伴奏和旋律相呼应和,达到了丰满和声效果、烘托柔美意境的作用。
(三)钢琴伴奏与艺术歌曲的演唱者有共生关系
在演唱艺术歌曲时,不仅要求演唱者专业功力扎实,而且也要与钢琴伴奏者默契配合,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歌曲情感、情绪、旋律的有机统一,带给听众良好的欣赏体验。舒伯特的钢琴伴奏不仅迎合歌词,而且还会根据音乐形象、情节需要,做出灵活变化。一方面,有助于提升艺术歌曲中人物形象的饱满度,增强对听众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方便演唱者抒发自己的情绪,将演唱与弹奏合二为一。以《魔王》为例,舒伯特分别为歌曲中两位主人公“孩子”和“父亲”,配上了符合身份特点的钢琴伴奏[5]。合作表演时,在钢琴伴奏的氛围渲染下,饱含情感地演唱,实现对艺术歌曲的完美演绎。这种共生关系,也让艺术歌曲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结 语
在1811年至1828年间,舒伯特创作了超过600首艺术歌曲,奠定了他作为浪漫主义音乐创始人之一的地位。在这些艺术歌曲中,舒伯特对钢琴伴奏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将钢琴伴奏提升至与歌曲歌词、旋律同样的高度,让人们开始重视钢琴伴奏的重要价值。在舒伯特人生经历中,其钢琴伴奏风格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创作初期的活泼、自由,到中期的严肃、稳重,再到后期的孤独、苦闷。在不同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发挥的作用也是各有差异,或是起到气氛渲染、内容补充的作用,或是起到了衬托旋律、丰满和声的效果。总而言之,舒伯特向世人证明了钢琴伴奏也是艺术歌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提升艺术歌曲音乐魅力的核心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