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11-26葛晓羽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考核国有企业管理

葛晓羽

(国电投华泽(天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臻剧烈,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有效工具,已为越来越多的国有公司所运用。在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管理优化对策建议,有利于帮助企业实现战略落地。

一、大数据背景下企业预算管理效应

(一)大数据和全面预算管理概念

大数据是指数据量超过一定大小,导致常规软件难以在一个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对信息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需要通过大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收集、管理、分析,为数据使用者创造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具有大量化、多样化、快速化和价值化特征,体现在数据体量巨大,级别从TB 上升到PB;数据的多样性,数据类型已经不是单一的文本形式,还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类型数据;数据处理速度很快,在海量数据面前彰显数据处理效率。大数据的巨量性的特点,反映了其价值密度相对较低,企业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提纯”有价值的信息,获得商业价值高的数据。

企业进行财务预算,是为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的。全面预算管理实质上是企业的一个战略目标管理,企业为了实现战略落地,要对企业生产经营或投资计划进行相应的筹划安排,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和财务等一系列活动做好筹划安排,进而预测企业的成本及现金收支,并以此为基础编制预计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对企业业务活动进行全面、准确的预测,通过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和行动执行,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大数据时代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影响

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将数据处理对象由样本数据增加到所有数据,利用大数据处理信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传统的基于对结构化数字数据分析,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帮助企业获得增值的信息。大数据下的企业预算管理,在数据收集方式方面,数据种类不仅仅是结构性数据,还包括从各种信息平台获取的非结构性数据。在数据利用方式方面,通过大数据库收集整理海量的信息,经过进一步加工和提炼利用,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模型分析工具,要求企业引进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及专业人员,对大数据进行处理运用。在数据储存方面,根据大数据的大量性和多样性特征,需要建立较大的储存系统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

二、大数据背景下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也步入深化改革阶段,但有的国企管理者没能适应时代要求,对新时代企业全面预算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对基层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基本把企业预算管理全权交给财务部门负责。对于财务职能部门而言,受日常业务工作繁杂的影响,以及自身全面预算管理意识也相对淡薄,没有将全面预算管理纳入企业发展规划,没有结合自身企业实际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仅仅开展一些简单的费用的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没有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不健全

在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才能保证企业适应新时代的内外环境变化,有效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但一些国有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不够重视,预算管理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通常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由管理层和执行层构成,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全面预算的编制、报告、执行和日常监控,股东大会和董事会负责预算的审议。而大多国企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都没有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导致企业的全面预算审核缺乏专业性和全面性,缺乏对经营管理部门的有效监控。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制度不完善

建立全面预算考核制度,是进行预算管理工作评价,保证预算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权威性的关键。企业全面预算的考核,通常包括预算编制的考核、对预算执行的考核、对预算调整的考核及对预算分析的考核。一些国有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上存在的主要不足,是考核指标量化不合理,导致考核缺乏科学性,增加了预算考核的难度,考核指标量化不合理,也直接影响了员工参与预算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此外,有的企业在考核中偏重于对预算执行单位的执行效果考核,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考核不够重视,对员工执行预算的评价也不够充分,尤其缺乏考核结果的应用,有的仅仅简单地将预算考核与员工薪酬挂钩,忽视对预算执行过程的考核,导致部分人员片面追求执行结果。

(四)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

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强调预算的执行力,才能保证全面管理的完整性和实施的有效性。但一些国有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偏重于预算的编制,而对预算的执行不够重视。有的企业只有财务管理部门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其他业务部门不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由于企业内部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对预算管理的执行不到位,导致不少数据信息不能及时的反馈,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预算问题,没能及时变更和调整,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预算的编制出现的偏差,使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缺失。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

(一)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

大数据背景下国有企业预算管理有了许多机会,也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企业应对新时代背景的全面预算管理有充分的认知,企业经营管理层应转变思想观念,起到带头作用,对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全面预算管理重要性有新的认识,了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在做好宣传的基础上,强化企业各业务部门的沟通,组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专业培训,增强各部门人员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的认识,提升人员的业务能力,使全体人员都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并都积极参与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

(二)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的企业预算管理既需要职能部门具备稳固的财务能力,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各层次人员能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和运用大数据信息处理工具,更好地完成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目标。企业各业务部门都应积极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预算编制部门要掌握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做好预算的数据采集和编制工作。通过建立云会计平台,借助平台进行全面预算编制,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信息孤岛”问题。如某企业在编制预算时,某一生产原料成本为5000万元,初始在资源配置中选择“某原料生产成本”金额为“5000万元”,通过大数据云会计平台,将上述“业务语言”转化为“财务数据信息”,在编制利润报表时通过采集云存储数据,在业务成本中加上成本 5000万元,在编制资产负债报表的货币资金中减少5000万元。企业通过完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大数据管理中心,发挥大数据在数据类型、数据更新速度和数据挖掘等方面的优势,使大数据技术融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标准化。

(三)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制度

国有企业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后,全面预算的推行还需要建立考核制度,来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降低企业的预算风险。企业通过建立基于大数据的预算考评模式,将大数据技术运用到预算考评当中。预算考核部门可以通过大数据中心对企业的预算执行跟踪分析,全面掌握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对各层级人员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进而进行合理的考核评价。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制度,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考核标准,进行动态化的考核,建立考核结果运用机制,不断完善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考核制度。

(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

国有企业应用大数据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均处于云会计系统的监控之下。企业可组合运用“绝对预算控制”与“相对预算控制”方法,建立预算战略分析模型。如在企业生产预算控制中,可将企业的员工薪酬等纳入“绝对控制”中,对超出预算的项目设置为不可入账。将折旧、燃料费等列入“相对控制”中,对超出预算部分可不立即设置“不可入账”,但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预警。企业采取动态监控的方式,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在内部各部门得到有效的执行。通过建立有效的动态监管机制,严格把控企业全面预算的执行,及时解决预算实施中出现的问题,降低因执行不力对企业带来的危害。

综上,在大数据时代,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在预算管理上还面临全面预算管理意识淡薄、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不健全、全面预算管理的考核制度不完善、缺乏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等困境,通过引入大数据云会计平台,对于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效率及管理水平,支持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都有积极的作用。探讨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基于大数据的全面预算管理优化策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考核国有企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表里不一”如何识别——富平增强考核洞察力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国有企业党员干部“做人要实”之我见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