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炮火的声音
——聂耳艺术歌曲

2021-11-26王晶晶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歌女聂耳歌舞

王晶晶

聂耳的创作生涯中,最杰出的成就便是他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歌曲。自他开始创作起,就抱着新的态度去看生活和艺术。他立足于当下,预见未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揭开层层压迫看到战争的熊火,拨开重重迷雾看到光明的未来。正是他乐观的革命精神,使得他的艺术歌曲在深刻揭露社会底层人们群众矛盾生活的同时,也充满了积极向上、饱含爱国热情的态度。他的艺术歌曲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虽多为描写女性,但他细腻柔美的笔墨下展现的却是坚韧不屈的力量,他运用创新的曲调韵律,赋予了中国艺术歌曲新的价值,奠定了艺术歌曲的历史地位。

聂耳共创作艺术歌曲约16首,如《铁蹄下的歌女》(影片《风云儿女》插曲)、《飞花歌》(影片《飞花村》主题曲)、《梅娘曲》(话剧《回春之曲》插曲)、《塞外村女》(影片《逃亡》插曲)等,作者以细腻深情的笔触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其思想感情,这些歌曲至今广为流传。这些艺术歌曲承担着中国近代歌曲的根脉,为现代艺术歌曲打下了坚实基础。因此,本文对聂耳艺术歌曲的特征分析和演唱分析,不仅能让人们了解聂耳艺术歌曲背后的时代背景,了解其对歌曲演唱的重要性。同时,也是为了让人们永记历史,不忘初心,拥有积极向上、坚定不屈的爱国精神。

一、聂耳生平及其音乐创作

(一)左翼音乐运动与聂耳的音乐创作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鸳鸯蝴蝶文学重新抬头,外国歌舞电影大量进口,我国“软性电影”迅速发展,各式歌舞团体应用而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被迫撤退的革命文化工作者,1930年正式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们的宗旨是联合一切前进力量,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推动文化运动的发展。1932年,先后成立了左翼音乐小组、音乐联盟等组织,掀起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革命音乐运动,许多音乐家纷纷参与其中,聂耳、田汉、吕骥、任光、张曙等人,他们通过集体演出、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出版书刊等方式,把这场音乐热潮推上人们群众的舞台,使得左翼音乐运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又出现了许多电影和话剧的插曲、主题曲,风靡全国。其中,聂耳的电影歌曲《铁蹄下的歌女》、《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就是当时创作出来的。

聂耳,1912年生,原名守信,云南玉溪人,出生在中医家庭的他却自幼喜爱民间音乐,并学习多种乐器,1927年考入云南第一师范,这里便是他接触西方音乐的开端。1931年,入黎锦晖的“联华歌舞学校”学习,在这里他不仅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开拓了视野,还使得自己的小提琴专业得到提升。后因九一八事变激起了他内心的爱国情怀,参加了左翼音乐小组,不久便发表文章《中国歌舞短论》批评黎锦晖的音乐低俗,其中写道“说到中国的歌舞,不免就会想起鼻祖黎锦晖,带领了一班红男绿女东奔西跑…香艳肉感,热情流露,这便是十几年来你的歌舞成绩…”尽管聂耳后来离开了明月歌舞社,但不可否认的是,黎锦晖还是将他领进门的第一人。聂耳离开黎锦晖后开始了他的革命音乐道路,193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左翼电影、话剧作曲,后在日本因溺水身亡,享年23岁。在聂耳离世前的两年里,共创作了37首歌曲,4首中国器乐合奏曲及舞台剧,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对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聂耳的音乐创作有群众歌曲、艺术歌曲、爱国歌曲等,主要还是集中在群众歌曲和艺术歌曲这两方面,其中艺术歌曲大多都为电影和话剧的主题曲或插曲。

(二)聂耳的艺术生涯

在聂耳短暂的艺术生涯中,明月歌舞社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1931年4月,聂耳入“联华歌舞学校”,在专业的歌舞学校中,接触不同专业的音乐人,开拓了艺术视野,尽管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聂耳和黎锦晖因所走的方向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后来聂耳创作的大量歌曲,都或多或少受着黎锦晖的影响,不少地方可以看出黎派音乐的手法,在国歌里也使用了黎锦晖的叠音法。黎锦晖的音乐在当时全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情况下,确实带有着浓重的煽情色彩,但他的儿童歌曲也的确揭开了我国近代歌剧艺术的序幕。这让我想起了墨子的“非乐”,并非是错,只是考虑墨子的出身,他不爱享受,反对奢靡浪费,习惯简朴,就像黎锦晖和聂耳,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用宏观角度来说,两个都是做出巨大贡献的音乐家,只不过风格不同,笔下的参照物不同,黎锦晖善于发现爱情世界,在聂耳眼中被划在了低俗范畴中,聂耳专注于劳苦大众,善于发现社会底层穷苦人民的生活,两者关注点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黎锦晖对聂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从后续聂耳创作的音乐作品中也可以看书,有着黎锦晖惯用的手法。

(三)聂耳作品的艺术成就

在聂耳的音乐创作中,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社会影响来讲,都毫无疑问是以艺术歌曲为最高点。有不少歌曲流传至今,成为声乐舞台上必不可少得演唱作品之一,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着或多或少当时音乐家的创作方法,例如黎锦晖、赵元任等…聂耳结合了西方不同的作曲方法,将中西揉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不同风格的新型音乐作品,有着独特的中国味道。在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之下,聂耳的艺术歌曲地位日益上升,他的创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在他短暂的创作生涯中,艺术歌曲给他带来的成就是不容小觑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聂耳是用西方音乐创作风格对中国歌曲进行改变创新的前人,早期聂耳借鉴的手法存在明显的模仿痕迹,后来出国学习对他整体艺术思想和创作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当时聂耳的前卫,使后人能够不断探索创新,既保留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特征同时又将西方欧洲音乐、黑人音乐、爵士乐等融入,两者结合,将中国新型音乐推向世界,聂耳可以说是引领时代音乐潮流的第一人。聂耳对音乐的创作,不仅深入民间,也伸向西方,在吸取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不忘用西方对其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到新型艺术歌曲,让我们感受“双重文化下的音乐魅力”。他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家,生命虽短暂,但他却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了无限的财富,他的艺术歌曲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乐观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二、聂耳艺术歌曲的特征分析

(一)作品的曲式结构、旋律特色

当我们拿到一个作品,要想完美的掌握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对歌曲节奏歌词旋律等熟悉的把握,更重要的是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隐藏在歌曲下的每一个故事。它在讲什么,它想表达什么,它的曲式分析、和声运用是怎样的,它的旋律走向带来了怎样的情感,这是我们要认真分析的地方,这些都要靠研究者良好的音乐素养深入研究。一张谱子,呈现给我们的仅仅是作者、歌词、力度、节奏等记号,只有了解创作这首歌曲的背景,才能吃透歌曲,理解歌词,而在这个过程中,曲式分析就是一个方法。例如聂耳的艺术歌曲《梅娘曲》,可以说是大多数声乐演唱者的必唱曲目,《梅娘曲》这首作品为分节歌结构,是一部曲式,一部曲式是曲式结构中最小的结构,它篇幅小却呈现完整的音乐形态。旋律整体采用的是自然大调,在细腻委婉中透着热烈的爱国情谊,歌曲的结构非常清晰,主题鲜明,旋律柔美,表达了主人公梅娘对祖国忠贞的伟大情感。《塞外村女》则以带有浓重的小调式色彩的民族五声宫调式为基础,吸取了民间小调、山歌的旋律得以发展,从这可以看出,聂耳在创作中非常注重民间音乐素材的收集和对音乐进行改编的创新。再如他最广为流传的歌曲《铁蹄下的歌女》,它是并列式的单三部曲式,歌曲以小调富有的情感色彩开始,虽略有暗淡,但尾声以大调结束,两种调式色彩相互交替,既有小调的细腻柔美,也有大调的坚定有力。歌曲开头第一句就用诉说的情绪,抒情的旋律开始,表达了歌女们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以及当时处在社会底层的被人嘲笑的苦闷之情,紧接着又是铿锵有力的朗读式旋律,和前面形成对比,彰显出歌女虽然自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心系国家,内心满是无奈和不屈。旋律起伏不大,运用了级进的创作手法,这也是聂耳一种新型的创作方式,对比凸显人物情绪。

(二)作品的创作背景、情感色彩

了解歌曲背后的创作背景是把握歌曲情感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歌唱过程中,情感表达可以说是演绎歌曲的再生过程,对其的准确把握,可以将作品的外在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情感表达,这也就赋予了歌曲生命力,实现歌唱艺术的真正价值。《梅娘曲》这首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具有强烈的时代革命性,它讲的是主人公梅娘不顾父母的反对,放弃悠哉的生活,坚持追逐自己的爱情,看到心上人高维汉身负重伤昏迷不醒导致失忆时,内心痛苦万分所演唱的一首歌曲。《梅娘曲》是话剧《回春之曲》的歌曲,在《回春之曲》公开演出后,这首《梅娘曲》红极一时。聂耳用简单朴实的手法描绘了剧中人物细腻复杂的心理,有着较好的艺术效果。《塞外村女》是影片《逃亡》中的歌曲,由李谷一演唱,歌词借鉴了民间歌谣的创作形式,旋律有着浓厚的中国风格,歌词以紧拉慢唱的方式、委婉缺坚定有力的诉说了中国人民心系祖国,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的革命精神,这首歌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征。《铁蹄下的歌女》是影片《风云儿女》的插曲,同样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它是聂耳创作艺术歌曲中描写女性题材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歌曲,写出了歌女们处在社会底层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无奈悲愤的心情,也侧面烘托出主人公们内心对祖国的浓浓爱意,在战争的压迫下,一个自顾不暇却肩负爱国使命的女性形象烘托而出。可以看出,聂耳对生活在不同阶层的劳苦大众细致的洞察力,是他呈现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的一大原因。

(三)作品的创作特点、演绎风格

《铁蹄下的歌女》是F大调,节奏是4/4拍,总体来说创作手法自由,不拘一格,节奏也随着情绪、旋律等松弛有度,不那么中规中矩,整首歌曲最大的创作特点便是前后音调、语言、演绎风格、情绪表达的对比之处,前后产生的反差反而侧面烘托出主人公柔弱外表下一刻坚韧不屈的爱国热心。《梅娘曲》是G大调,节奏是2/4拍,相对《铁蹄下的歌女》来说,没有那么有松有弛,他同样通过前后对比产生的反差烘托主人公的复杂情感,开始从回忆过去的幸福甜蜜展开,到中间经历愧疚和无奈再到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以甜思苦,表现歌曲的情感变化。《塞外村女》是降B大调,节奏是2/4拍,歌曲用歌词进行对比,“采了蘑菇把磨推,头晕眼花身又累”和“有钱人家团团坐”形成鲜明对比,道尽了生活在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凄苦生活,“破棉袄浸透了穷人的泪”更是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更加突出乡野女性的真实生活写照。■

猜你喜欢

歌女聂耳歌舞
化险为夷靠淡定
稼轩词与宋代家庭歌女的书写
化险为夷靠淡定
浅谈藏北巴青“果谐”歌舞
上海老歌中“歌女”形象矮化的原因分析
歌舞欢庆“三月三”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化险为夷靠淡定
论晏几道的恋情词
永远的进行曲——田汉和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