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风格探究

2021-11-26刘媛媛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民族性艺术歌曲旋律

刘媛媛

引 言

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在20世纪声乐艺术领域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艺术歌曲高度融合过程中产生一种创新体裁。在艺术风格和表达方面具有中国音乐文化特征,在创作技法上则是基于西方专业作曲技法。艺术歌曲在音乐上的创作特点表现为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统一,而声乐旋律部分则体现出了明显的国别性、地域性。通过对20世纪以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风格看,无疑是传承了中国音乐中的民族性风格,因此如何对这种民族性风格进行充分认识,既关系到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创新,同时也关系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实践问题。本文将从这一视角出发谈谈笔者的认识。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创作的文化基础

(一)吟诵传统

我国历史上的古诗词创作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是民间创作方式,也成为大众创作方式,没有具体的创作者,此类作品如《诗经》、《古诗十九首》、《乐府诗集》等,二是专人专作,即今天我们所能够见到的各种文人诗集等,如《漱玉词》、《小山词》等。同时古诗词由于在格律、音韵等方面的特点,又与音乐建立起了天然的“亲密”关系,其中,在古诗词与音乐结合方面最为常用的表现方式—吟诵,成为我国古代诗词声乐表现的主要途径。所谓吟诵,实际上是由吟唱和诵读构成的复合词汇,吟唱指的是根据字音、声调的特点,以一字一音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每一个字“唱”出来,在字与字连接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声乐线条;诵读则是根据诗词结构的特点进行诵读,具有音乐节奏方面的意义。这种吟诵传统在古代文人活动中极为盛行,既可以自娱自乐,又可以“雅集共赏”,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文化社会中,这股清流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世代传承下来。吟诵作为一种传统的诗词旋律创作手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方面也被受到了高度重视。

(二)写意风格

写意原为北宋以来形成国画美学理论,与写实相对,指的是艺术家在创作画作时,通过对一定艺术形象的描绘,用来表现特定意义的手法。这里的“意义”指的是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的情感、内涵。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文本形态有两种,一种是诗词文本,另一种是音乐文本。诗词文本为具体的文字描述,具有语义性,从文学创作手法看,诗词的创作是建立在文学形象塑造的基础上,而文学形象作为一种语义符号,又有着具体的指向,即蕴含在文学形象中的内涵、情感和意义。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作《阳关三叠》通过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形象描绘,对送别友人时的恋恋不舍之情进行渲染和描绘,所以形象具有外在表现特征,而实际的功能是要表达出内在的意义。音乐文本中的旋律也是如此,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中旋律创作的依据是诗词内容,包括了诗词中的文学形象和其背后的情感、意义。因此旋律也同样具有了写意的风格特点。

(三)线性形态

任何一种声乐旋律都是以线性形态进行呈现,重唱、合唱等多声部声乐体裁也是建立在独立性线条的基础之上。而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线性形态有具有个性特征,即在线性旋律的表现上融入了中国所特有的民族音乐表达方式,体现在字、声、腔三个方面。首先,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创作依据是字,汉字有声调、音韵,包含着音高、律动等多种音乐元素,依字谱曲或者依曲填词这两种传统旋律作法是中国传统声乐创作最为重要的特点;其次,在声的表现上,每一个字的发声要与音乐中的音高形成完美的契合,根据情感表达的要求而有意识地表现出声音的顿挫连断、高低抑扬;再次,在腔的表现上,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上需要做到依字行腔、以情带腔,在高亢低吟、委婉迂回中展现出传统声乐的美学表现,尤其是通过一定的润腔技法来美化、修饰旋律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一大特征。正是由于以上三者,才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线性形态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性风格。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风格的具体体现

(一)以五声音阶为基础

在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中,中国音乐体系在音阶方面最为重要的特征表现为以五声性为基础,即以宫、商、角、徵、羽为主,在调式方面,也是以这五个音作为调主进行命名。虽然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还存在六声、七声调式,但是仍然坚持了五正音、二偏音的特点。从20世纪以来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阶方面的特征看,在旋律民族性方面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规范于由五声音阶构成的调式范围之内。以黄自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作而创作的同名歌曲《花非花》,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以五声音阶进行创作的典范,歌曲为C宫五声调式,同时在旋律的进行过程中有渗透者同宫系统调的转换,第一乐句的前半句从徵音上开始,在回旋级进的过程中悄然的进入到羽调式的属音上,经过小六度的跳进之后,暂时停留在羽调式的主音上;第二乐句仍然从徵音开始,在经过四度跳进和三度、二度音型下行级进后趋向于商调式。第三乐句采用了“鱼咬尾”这一民间旋律的发展手法,又转向了羽调式,最后结束在宫调式的主音上。从此曲的转调情况看,基本上每一个乐句停留在不同的主音上,每一个乐句的落音具有纯四度、纯五度音程的转换特点,而这两种音程是我国民间音乐中的常用转调方法,此曲在调式布局上的巧妙之处在于,各调式的转换均是在同宫系统的五声音阶范围之内。

(二)以意境塑造为手段

意境的体现是衡量文艺作品在艺术表达方面的重要标准。意境的构成由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对艺术形象的描绘。这里的艺术形象指的是艺术的表现对象,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特点;二是对心理情感的塑造。心理情感指的由客观形象刺激而产生的,并由客观形象所承载的情感,只有以上两个因素存在,才能够构成作品所要呈现的意境。在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并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文艺体裁中广泛地存在,具体表现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创作依据是诗词,作为一种充满“意境化”的文本,所以在旋律的创作上也必然从诗词的意境中获得灵感。如刘文金根据李白诗作创作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旋律上就体现出了这一特征。歌曲第一乐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前半句从中音区开始级进上行式的向高音区发展,用以表现出登高望远之感,仿佛在黄鹤楼下眺望浩浩荡荡、向东而去的长江水流,从曲折婉转、回旋多变的旋律进行看,又表现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一种伤感之情。歌曲的最后一个乐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在“流”这个字上采用了一个拖腔式的旋律发展,既有着对长江滚滚东流的形象再现,也以“涟漪式”的旋律起伏标示者诗人心中的忐忑的离别之情,所以最后这个乐句通过情景交融的意境塑造点明的歌曲的主题。

(三)以情感表达为核心

任何一首诗词都是在一定情感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正所谓“诗咏志,歌咏言”,准确的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核心是什么。前文说道,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旋律民族性方面一个明显的体现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塑造,其实际上主要是以抒情为主。首先,在旋律创作上,作曲家旋律思维的形成除了对诗词的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外,就是个人情感的融入,即作曲家个人受到诗词内涵的激发,而与自己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形成旋律的创作思维,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在情感表现方面的第一个层次是作曲家的情感;其次演唱者在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在客观上受到诗词内涵与音乐旋律的双重激发作用,在歌曲分析和来年息过程中也必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以此才能够达到歌唱技术与音乐表现的统一,所以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成为歌曲旋律在情感表现方面的第二个层次;再次,作为欣赏者,在对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的聆听时,其音响效果必然与自身内心的情感形成“第三次共鸣”,由此构成旋律情感表现的第三个层次,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形成、再现和接受过程实际上都是不同角色的情感在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民族性的旋律则更加能够符合中国听众的审美需求。

(四)以腔韵性为追求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轫时期,以赵元任、黄自等为代表的作曲家对古诗词的语言与音乐的结合方面就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创作实践,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具有中国化的味道。这也就决定了演唱者在诠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时需要高度重视民族声乐表现的艺术效果,整体上看,就是要做到腔韵性的表现。所谓腔韵,指的是从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如戏曲、民歌、曲艺中总结而来的声乐演唱方法,通过字、声、情、腔的结合而达到一种民族化的旋律表现。由于在历史上无论是吟唱还是诵读,都体现出腔韵性的特征,由此在这种腔韵传统的影响下,在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也得到了充分地传承,而在这种技法影响下,也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创作中旋律民族性的追求。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风格的存在价值

(一)审美价值

综观当代各种声乐体裁,可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最具有独特性,首先,它以中国古诗词作为歌词,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古诗词不同于现代歌词,它有着高度的文化积淀和诗乐传统,长期受到文人的呵护,是“正统文学”的代表;其次它充分吸收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表演成果,艺术歌曲定型于浪漫主义早期,至今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而这一体裁自定型以来,受到了西方作曲家的高度关注,并留下了诸多优秀的作品,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也使艺术歌曲在声乐、钢琴伴奏创作以及美声唱法的运用等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说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西方文化积淀的共同结果;再次,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旋律方面尽显出了传统民间音乐的个性。民间音乐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审美追求,表现为在线性的音乐形态中去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内心的情感,而与古诗词的结合又体现出了更为浓郁的时代气息。因此,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风格的存在让人们领略到传统文学与音乐结合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价值

从教学的角度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既能够适用于高校声乐专业教学领域,也可以适用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由于在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的民族性特征,更加能够让国民所接受。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对于训练美声唱法有着实际的效用,而且对于民族声乐技术的训练也有着积极地意义,这为实现“美声唱法中国化”以及“民族声乐现代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具体的实践看,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在声乐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腔韵表达方面,涉及了字、声、情、腔等技术的运用和表现,这就说明了其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中将古诗词艺术歌曲进行引入,可以对不同层次、年龄阶段的学生起到普及民族音乐的作用。

(三)演唱价值

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的特征对演唱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演唱者对声乐旋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个人的民族音乐修养,特别是当前声乐专业学生,由于大多受到美声唱法的影响,在理解音乐民族性方面较为薄弱,所以通过对旋律的分析和视唱可以有效地培养演唱者在音乐民族性方面的修养;其次,演唱者在进行歌曲演唱训练时,需要通过旋律去理解歌曲中的音乐形象,进而表达出应有的情感,正是由于旋律民族性特点的存在,演唱者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歌词的内容,对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和情感特点进行分析,起到自我指导的作用;再次,在演唱技术的运用上,也需要与旋律的民族性进行高度地贴合,从民间音乐的审美意蕴中去获取演唱的灵感,有助于自身演唱技术的提高。

结 语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声乐体裁,虽然只有近百年的时间,但是由于其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旋律创作上集中地体现出了民族性的特征。从这一角度看,无论是对于创作还是表演,都应当注重从旋律元素方面进行探索和挖掘,在旋律创作方面,需要始终把握民族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创作规律特点;在演唱上则需要从语言、情感等方面去体现其艺术表现特征。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古诗词艺术歌曲旋律民族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民族性艺术歌曲旋律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春天的旋律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7月,盛夏的旋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大地的旋律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