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4分33秒》作品评价的思考

2021-11-26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凯奇后现代音乐作品

程 琪

一、《4分33秒》作品简介

(一)作者简介

约翰·凯奇1912年出生于美国洛杉矶。他出生在一个建筑世家,在学习建筑专业时,意外的喜欢上了音乐,从此成为了一名音乐家。他是20世纪西方音乐舞台上最为重要的现代作曲家、音乐哲学家之一。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事业,师从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勋伯格,而他最经典的作品当属《4分33秒》了。

他是先锋派音乐的代表,在凯奇的音乐作品中,大部分作品都属于偶然音乐,具有不确定性,偶然性,实验性等特点。他偏离了传统作曲技法,将一切不能预料的甚至无法预料的声音带入到音乐创作中,从此,约翰·凯奇成为了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凯奇不断创新,将不确定性开展到极致,最后创作出了这部名为《4分33秒》作品。

(二)《4分33秒》的创作背景

20世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上半叶,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连同人类的精神世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各个领域百废待兴之时,不同于传统艺术特色的各类艺术创作却竞相绽放,而先锋音乐就是其中的代表。

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出现了有别于传统思维方式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以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传统、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特别是思潮中的“解构主义”对一切中心、传统、权威、秩序等的消解,对“先锋派音乐”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约翰·凯奇在东方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将禅宗中“空”的思想运用到极致,凯奇曾说过:“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刻意从混沌和自然中寻找什么秩序。”《4分33秒》其实就是凯奇对于一无所有思想发的深刻诠释。

二、《4分33秒》作品的社会评价

(一)音乐存在形式

在知网中关于《4分33秒》在音乐存在形式方面的评价的文章有冯长春《从“大声希音”到〈4分33秒〉——关于“无声音乐”及其存在方式的美学思考》、郑侨《从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看偶然音乐》以及谢盛华《“大声希音”与〈4分33秒〉——对音乐存在形式的思考和认识》。

以谢盛华为例,他在文章中这样说道:“它让我们认识到,音乐的形式或存在方式不仅仅可以是一部有符号记录,有声音的作品,一件音响制作品;还可以是一种音乐行为(可以有声也可无声);一个音乐现象(可以人为有序也可无序);甚至是一种纯粹的内在意向性的印象存在。”这里的它指的就是约翰·凯奇的作品《4分33秒》。他在文章中将《4分33秒》与老子的“大声希音”作对比,相比之下那些能够听见的音乐或者声音是不能够直接显示在人的内心深处的,而像《4分33秒》这样的无声音乐则需要用心感应才能感受到其中的内涵,属于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音乐作品。

但是也有人从这方面提出了相反的证据,王玏在《中西碰撞的“无声音乐”——由约翰·凯奇〈4分33秒〉想到的》一文中就说道:“老子的大音希声是思想,凯奇的音乐创作以喻为是一种‘发明’。‘无声音乐’的存在及其美学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但音乐始终是一门以音响的艺术而存在的一门艺术。”在这里他认为音乐的存在形式脱离不了音响,虽然凯奇的音乐创作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但是《4分33秒》却不也能够称之为音乐。

(二)后现代美学方面

后现代美学是20世纪诞生在西方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拥有多元性,复杂性的特点。金英子《关于后现代音乐审美方式的诺干思考——以约翰·凯奇偶然音乐作品为例》、蒋明云《论偶然音乐的美学特点》、姜全福《现代音乐美学思想探微——〈4分33秒〉带给我的思考》以及欧阳平方《约翰·凯奇〈4分33秒〉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分析》等文章就从后现代美学的角度分析了《4分33秒》的意义。

以欧阳平方的文章为例,她在文章《〈4分33秒〉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及其东方回应》中这样说道:“《4分33秒》的创作观念,文本结构以及演出过程和欣赏方式,充分体现了后现代美学中的‘反美学’,‘非理性控制’和‘不确定’等特征,这种美既契合了二战以后多元而又复杂的社会生活心理,又有利于进一步丰富人们的审美方式。”《4分33秒》抹杀了音乐与生活的界限,他的美就在于听众聆听的瞬间,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而且对于那些心中空虚,没有目标,迷茫的人,这首音乐作品更可以让他们聆听生活原有的声音。

(三)音乐与生活

音乐与生活向来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人认为凯奇的《4分33秒》就是为了打破音乐与生活原有的界限。金英子的《打破音乐与生活的界限——试析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非情感表现”特征》和《无序·融合·不确定——试析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表演特征》以及付颖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约翰·凯奇的偶然音乐作品〈4分33秒〉》都是这样的观点。

同样,以付颖为例,她在文章中这样说道:“《4分33秒》将凯奇以东方禅宗思想为基础的偶然音乐推向了极致,让音乐与生活的界限模糊化,让一切非音乐的声音都有可能通过偶然的途径成为音乐的一部分。”《4分33秒》不光是一首音乐作品,同样它丰富了音乐的内容,使得任何声音都有可能成为音乐,音乐来源于生活这句话变得更加形象贴切。《4分33秒》的现实作用远远地超越了它作为音乐作品的意义。连续不间断的休止符看似空白其实却包揽了生活中那些细小不被人发现的声音,既丰富了作品本身,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四)音乐的创新性

音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创新才能推动音乐的进步。在音乐的创新性方面,姚梅《〈4分33秒〉的禅意--析约翰·凯奇的行为艺术》、翟佳《现代音乐的“捣蛋鬼”--美国现代作曲家约翰·凯奇》、王薪舒《约翰·凯奇偶然音乐创作中的“中国因素”》以及王雨辰《浅论〈4分33秒〉在音乐上的创新性》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尤其是王雨辰,她在文章中这样说道:“《4分33秒》是约翰·凯奇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一首无声的钢琴作品,这首无声作品甚至影响和波及二十世纪舞蹈绘画,电影和诗歌等整个艺术世界。它是二十世纪音乐艺术发展的产物,并非行为艺术,是一首绝妙的创新性的音乐作品。”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带来非议,《4分33秒》的美不仅体现在他的艺术价值上,更重要的是它对于整个世界的影响,在音乐上的创新,以及对人们智慧的启迪。

(五)创作思想方面

任何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的创作思想,同样的在创作思想方面做出评论的作者也有很多,主要有范哲明《〈4分33秒〉——凯奇想要做什么》、狄其安《论约翰·凯奇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夏滟洲《美国乐坛怪杰——约翰·凯奇(John Cage)其人其作》、毕明辉《约翰·凯奇实验音乐观嬗变述评》以及高丽那《约翰·凯奇偶然音乐的创作思想探析》等文章。

以高丽那为例,她在文章中这样评价道:“凯奇为传统的固定结构的音乐提供了一个开放而且多元的形态。无论是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还是音乐结构的组织方式上,都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探索。”凯奇的《4分33秒》,不是一首无理取闹的作品,而是作曲家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经典之作,凯奇正是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音乐,才能创作出如此不同凡响的时代巨作。无论是从作品素材的选择,还是从创作理念上,凯奇的《4分33秒》都对音乐做出了很大的创新以及推进作用。

(六)音乐的教化功能

关于《4分33秒》这部作品在教化功能方面的文章也有,王丽在《对“4分33秒”say NO》的文章中这样说道:“音乐是一门美的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教育学家孔子就说过‘礼乐并重’的思想,音乐应该具有教化的功能,而《4分33秒》并没有这样教化的功能,更多的是欺骗感。”欣赏《4分33秒》的听众在起初对于这首作品更多的是疑问,是不解。这样的一部无声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带有严重的欺骗性,作品的重复休止其实是为了掩盖作曲家本身对于作曲技巧方面的缺陷,试问如果这首曲子并不是由约翰·凯奇创作,而是由一名藉藉无名之辈写出,恐怕更多的就是谩骂了。

三、总结与思考

(一)作品批评的多元角度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梳理,就可以看到人们对于凯奇《4分33秒》的多元化评论,人们对于这部作品的关注点是不同的。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社会,欣赏作品的角度也变得更加的丰富。这样的一部无声音乐能够流传至今必然有着它存在的道理。

(二)思考

1、个人观点

对于《4分33秒》这部作品,在笔者看来,评价一部作品的好坏,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任何单一角度的评论可能都略显苍白。音乐创作的最初目的就是丰富人们的生活,提升人们的艺术品味,若是一部作品具备了一切音乐所具备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它就是一部音乐作品,而人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这样的作品就是一部经典之作。《4分33秒》将原本局限于乐谱上的音符扩大化,使得音乐本身的含义更加的广泛,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上的演出,更多的需要听众的参与和聆听,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虽然听不到来自舞台的音乐,但是却可以听到来自身边或者自身的各种声音,刺激了人的审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2、思考

二战之后,那样一个高度自由的社会环境是否诞生了如同《4分33秒》一样饱受争议的作品呢,答案是肯定的。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与约翰·凯奇一样,同是20世纪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的无调性音乐在问世之初并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直到现在,虽然社会上已经承认了他的音乐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但是在一般的剧场演出时,欣赏无调性音乐的人还是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与《4分33秒》一样,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无调性音乐同样被列入先锋派音乐之中,他们都打破了传统的艺术体制,追求开放的,新奇的实验性艺术创作,而这样的创作在当时哪怕是现在都属于比较前卫的音乐创作。人们一般对于创新性的东西,刚开始都会抱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毕竟相比于容易让人接受的传统音乐,凯奇的《4分33秒》或者是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无调性音乐,它们都跳出了传统艺术的范畴,使得人们在审美上很难接受这样的作品。

不同的是,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的无调性音乐并没有彻底抛弃传统意义上的乐音,只是在作品中将原本程式化的东西打碎,使得作品更加的随机,多变。而《4分33秒》,它则摒弃了传统意义上音乐的全部,全篇的休止符使得整部作品直接成为了一部完全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作品,在听觉审美上更不容易被人们接受。

对于上述提出的思考,我想人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有些不足,在笔者看来,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基于二战之后的那种高度自由的社会环境,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一次在音乐前进道路上的新尝试,而由于人们对于传统的审美感觉的依赖,使得这样的作品不被大众接受。

结 语

《4分33秒》的问世,极大的冲击了传统音乐,但是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凯奇的先锋派音乐,都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凯奇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无声音乐同样是一种精神,一种信念。而对于音乐本身,凯奇的无声音乐可能不能称之为音乐,因为音乐离不开乐音,但是从相反的方向来看,任何表达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是一味的批评。我们应该用艺术的眼光欣赏凯奇的作品,相信同样会有不少的收获。■

猜你喜欢

凯奇后现代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尼古拉斯·凯奇还清巨额债务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音乐作品
90后现代病症
凯奇成长记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善待他人,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