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斯内歌剧《维特》男主角角色形象塑造述略

2021-11-26周翔飞

黄河之声 2021年7期
关键词:咏叹调维特歌剧

周翔飞

引 言

著名法国作曲家马斯内所创作的歌剧《维特》深刻展现了十九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个性发展的向往,创作者在歌剧《维特》中多次使用具备抒情性质的曲调与成熟老练的创作手法,全面深刻地呈现了男主角维特的性格特征与内心情绪变化,塑造了以男主角维特为首的多个符合时代发展特性的特殊人物形象,将男主角维特的内心冲突与纠结通过感人至深的旋律展现出来。这一经典作品将西方歌剧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了法国歌剧风格华丽、曲调婉转的创作特性,让观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一、马斯内歌剧《维特》男主角形象基本特性分析

法国著名作曲家马斯内通过改编歌德所创作的个人书信体文学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谱写了具备较高艺术鉴赏价值的歌剧《维特》,这一经典戏剧作品主要讲述了少年维特对阿尔伯特的未婚妻夏绿蒂产生了感情,因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自己的强烈感情无法获得夏绿蒂的及时回应,而身陷情感世界无法自拔,于绝望、痛苦中开枪自杀,以此表现了自身对爱情的执著,对社会主流伦理道德的反抗。马斯内选用富有节奏感的男高音咏叹调详细地描绘了男主角内心情绪的递进变化与真诚、婉转的思想情感,逐步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推向全剧的高潮。作为剧中男主角的维特具备较强的道德意识与淳朴、善良的思想品质,愿意将自身的进步思想理念与他人分享,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性格压抑内向,容易沉溺于脱离现实的幻想,由于内心较为脆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不足,难以妥善处理好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社会现实的压抑让他无法表达自身的情感与意念,在无法承受情感层面的巨大压力时,维特选择了以自我毁灭的形式获得解脱。这一悲剧性艺术形象具备坚持爱情、勇于打破伦理观念的勇气与独到深刻的生命价值观、人生观,对大自然怀有无限的依恋与敬仰,憧憬美好生活。马斯内所创作的歌剧《维特》蕴含着独特的人本主义理念与尊重自由理念的特色价值观,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纪新兴资产阶级的爱情观、伦理观与审美意识。剧情简洁直观,却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男主角维特在各个阶段内心情绪的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作曲家马斯内省略了原著中部分涉及个人情感不合理性的内容,着重表现这一爱情悲剧的感伤性与时代背景特征,在保留主要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同时在本剧的音乐旋律中全面渗透了风格独特的舞台文化元素与自身对故事主题理念的理解。近代歌剧《维特》的演出背景多选择会客室、庭院阳台、道路拐角等贴近生活的常见地点,情节直观易懂而富有层次感,思想深邃完整而不浮躁。马斯内通过采用多样性的配器方式与调性转化手法增强了乐曲基本旋律的艺术表现力与对观众个人情绪的感染力,且在演奏过程中大胆使用连续不断的多个六和弦,使曲调旋律显得清新、优美,并根据人物性格塑造要求使用频繁转调的乐句组织方式更好地营造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与关键性情节场景下的特殊舞台气氛,曲调的主旋律偏向缓和细腻,在部分段落为表达强烈的感情采用了充满激情的旋律与曲调,有着丰富而多样化的和声效果,使得乐句的基本调性显得深刻而含蓄,将男主角维特内心困苦无助、无奈挣扎的情感描绘的栩栩如生。

二、歌剧《维特》中不同段落角色形象塑造技巧分析

(一)第一幕

法国歌剧《维特》主要由四幕剧组成,在体现不同人物音乐主题的前奏结束之后,创作者在第一幕设置了多个唱段使男主角维特在观赏乡间黄昏美景时抒发内心对优美自然景观的欣赏向往之情,展现了主人公维特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美的艺术审美理念,阐发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的自然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理念。这一幕主要讲述了少年维特访问夏绿蒂父亲的宅院,在舞会中与夏绿蒂会面并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初次吐露心曲时受到了夏绿蒂的无情拒绝,维特的内心充满了感伤与痛苦。马斯内灵活使用了力度不断变化的高音、低音旋律以及悠长连绵的长线条乐句,在咏叹调部分使用了结构为ABA’的曲式,在连接部分的伴奏保持长达三小节的主和弦,并对高音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渐强处理,突出了美好感情的消长规律与维特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马斯内在后半段男主角维特得知心上人夏绿蒂与他人订婚这一小节采用了音调表现力较强的定音鼓,将男主角维特内心的无助、痛苦、愤懑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乐句充满了激情的同时强化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紧张度,作曲家马斯内充分发挥了自身专业特长在戏剧中营造了极为尖锐、显著的内心情绪冲突,使得观众得以通过聆听蕴含强烈情感的咏叹调感受到维特的心声。这一幕的旋律调性具备较强的前后差异性与戏剧性,以表达主人公内心强烈情绪与思想冲突为出发点,有着极为突出的戏剧情节张力与音乐表现力。

马斯内选择了具备清亮、通透特征的男高音演绎维特这一经典角色形象,以柔中带刚的旋律描绘男主角维特和缓坚定、内向含蓄的性格特点与行为方式,并凸显出其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男高音须在高音部分控制自身的声调与声音力度,在展现激情的同时注意保持含蓄深沉的表达风格与连贯性,线条应当保持平稳顺畅,情绪不能过度外显,演唱者的音色与音调必须随着主人公维特在故事中的心绪变化而做出不断的灵活调整,使之配合各类乐器所奏出的优美、抒情的节奏旋律[1]。

(二)第二幕

在这一部分作者主要描绘了主人公维特偶遇夏绿蒂未婚夫阿尔伯特,并与其进行深度对话、达成相互谅解与认同的曲折故事,维特在做出放弃追求夏绿蒂的保证后陷入了不可自拔的内心冲突与矛盾之中,开始思考自身情感的正确性与达成理想的可行性,在思考中倍感痛苦与忧伤,强烈渴望外部力量的帮助与拯救。作者所塑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在第二幕中展现了思想理念领域的深度与广度,通过设置复杂多样的调性关系承接了男主角维特持续性的心理冲突,将维特的个人思绪与婉转、悠扬的音乐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维特在自我反思中的悲伤与绝望。在本段的咏叹调第一部分,马斯内使用了缓慢、绵延的和缓节奏以及单一、纯美的弦乐音乐,合理控制了乐段的基本调性与情绪气息,在咏叹调的第二部分创作者设计了一个突然的调性转折,使音乐旋律由g小调突然进入B大调,并同时突出管乐声部,演奏出忧伤、壮阔的音乐旋律,衬托出主人公维特在思想与情绪上的突然转变,维特的个人情绪随着旋律的变化与乐段的展开而逐步迸发出来。在这一段中,整剧的思想情感逐步走向第一个小高潮,将音乐的思想性、戏剧性发挥到一个峰值。这一段塑造了维特善于思考社会问题、勇于自我反省的良好行为习惯,表现了男主角维特在不同心境下对自身情感的独特认知与理解。

马斯内在这一乐段中通过采用重复朗诵的表现手法展现了男主角维特对自身生活境遇的不满与对理想破灭的痛苦绝望心情,使乐段的调性从D大调转换为A大调。马斯内使用高超的配器技巧强化了管乐部分的节奏律动效果,极大地强化了本段旋律的艺术表现力,间奏形式的咏叹调多数采用柱式和弦,描绘了主人公维特忐忑不安的内心情绪与焦躁愤懑的心境。

(三)第三幕

在这一段落中男主角维特在平安夜遭遇夏绿蒂,并与其一同阅读维特曾经翻译过的诗歌,维特在这一乐段中展现了自身对夏绿蒂的不舍与关怀,向夏绿蒂倾诉了内心的留恋与痛苦,却又因夏绿蒂的无情拒绝而感到悲伤与绝望,感到始终无法获得夏绿蒂认同的主人公维特开始对自身的命运抱有失望心理,决定通过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表达对夏绿蒂至死不渝的爱恋。马斯内根据本段的剧情内容的展开方式采用了平稳、深沉的升f小调展现了男主角维特良好优雅的个人修养与温柔、细腻的情感意识,反向衬托出夏绿蒂对维特情感需求的忽视,并在接下来的长乐句中使用连续不断的“ff”逐步调高音调,突然转变了乐曲的节奏风格与递进演奏速度,并从乐段开始所使用的升f小调转变为宏伟、壮丽的升F大调,旋律中充满了力量与气魄,展现了男主角维特对腐朽的社会主流伦理道德规范的反抗意识与无可奈何的妥协[2]。在本段的第二部分,马斯内便开始使用高难度的复杂表情术语来调控男主角的内在人格与外部形象,通过采用渐强的夸张表达方式逐步增强律动,创作者使用定音鼓、大提琴、竖琴等乐器来衬托咏叹调音乐,表现男高音的内心情绪波动与变化,由此进入乐段的高潮部分,充分表现出男主角维特的内心纠结与呐喊,创作者所设置的高度协调的音乐旋律描绘了男主角维特无法获得平静的内心与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观众能够深切地感受到男主角维特内心思想情感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趋向,从中归纳、总结主人公维特敏感、深沉的内在性格特征,理解乐句中所表露的绝望、悲观情绪与感伤心理。整个第三幕曲调搭配完整严谨,主要乐句富有节奏感与递进式的层次感,在使用咏叹调唱词宣泄主人公内心情感后根据主题思想及时进行收敛,营造出一个具备较强自我控制能力的特殊人物形象,作曲家结合了近代浪漫主义艺术创作理念与思路,使乐句中的情感更富法国式的浪漫诗意化,有助于观众理解男主人公维特的行为动机与内心情感。

歌剧男主角维特在咏叹调中对自然风景的观赏与评析表现了自身思考问题的独特路径与良好的个人修养,通过展现主人公维特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烘托出其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眷恋,使之与下一阶段男主角维特个人内心情绪的快速变化形成直观、显著的对比,彰显出崇尚个人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知识分子打破社会传统道德规则的强烈意愿。创作者在这一乐段描绘出男主角维特对自身命运的理解与感悟,维特意识到自身未能找到寻求个人幸福与克服现实困境的有效方法,感觉到难以带给爱人夏绿蒂幸福生活,因此认为只有悲伤和痛苦属于自己,产生了强烈的自怜心理,在这一阶段创作者开始调整旋律节奏,使之配合男主角维特在本阶段的思想变化与内心情绪转折,凸显男主角维特内心无奈、无力的心理情绪,达成了较为显著的艺术效果与舞台气氛烘托成效[3]。

(四)第四幕

这一幕将歌剧《维特》的整个故事情节与思想感情推向最高潮,创作者马斯内在这一幕第一阶段通过设计集体合唱营造略显凄凉又安宁和缓的舞台表演氛围,描绘了男主角维特因无法克服内心负面情绪在圣诞夜使用手枪自杀的悲剧性情景,在这一幕的第二阶段女主角夏绿蒂发现了濒死的维特并将其拥入怀中,男主角维特则在聆听圣歌的过程中感受到远方天使的召唤,安详地离开人世。这一乐段中马斯内灵活调节了男高音声音力度的变化幅度,演奏出饱含张力与戏剧效果的特殊音乐旋律,并使得男女声咏叹调达成了连贯与前后统一,使得歌剧中的情感获得全面爆发与展现,情绪饱满,节奏动人,表现出男主人公维特对生活的眷恋与对夏绿蒂至死不渝的爱情,为男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增添了不可估量的震撼力,男主角维特篇幅长大、飘逸悠扬的歌词与马斯内所设计的清晰流畅的旋律达成了完美的协调统一,这一经典剧目中,男高音抒情段落对主人公情感的细腻演绎展现了维特热爱生命、捍卫爱情的浪漫情怀与坚定意志,详尽客观地描绘了维特的内心意愿与感情变化,以口语化的语气展现了人物的语言特色与性格特性。马斯内还在结尾处以反衬手法添加了屋外儿童们庆祝圣诞节的歌声,营造出开放性的艺术审美氛围,增强了歌剧结尾部分的悲剧性,体现了对残酷社会现实的反思与对封建礼教约束的强烈批判,呼应了这一艺术作品歌颂爱情与忠贞的主题思想。在第四幕马斯内以优美动人的诗意与热情似火的激情凸显了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深入发掘了经典文学名著内在所蕴含的情感能量,清晰有力地把握住男女主人公向往爱情、勇于追求幸福的基本性格特征,准确有力地塑造了维特的舞台形象。

结 语

法国作曲家马斯内所创作的歌剧《维特》具备较强的情感爆发力与戏剧性,通过选用男高音富有起伏变化的音调勾勒出主人公维特的鲜活人物形象,展现了饱含激情与人文理念的特殊艺术氛围,进一步革新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表现方式与基础性创作思路,在人物心理层面刻画其个人情感历程,提高了情节转折递进变化的合理性与对观众的影响力,为新时代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独特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咏叹调维特歌剧
诗意街头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清唱剧《以利亚》中两首男高音咏叹调演唱研究
话中有话
歌剧
怎样认识维特这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