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钢琴作品《杜姆卡》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
2021-11-26王紫菂
王紫菂
柴可夫斯基作为19世纪中期以后俄罗斯最为重要的作曲家,它在继承民族乐派创作风格的基础上又展现出了自己对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理解,即在坚守民族性的基础上又体现出了个人的戏剧性哲学创作观。《杜姆卡》是柴氏的钢琴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他所坚守的音乐创作理念,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巧妙地与浪漫主义作曲技法进行了交融,在演奏上呈现出抒情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点。基于上述特征,此曲被广大音乐院校作为钢琴教材进行使用,同时也是一首重要的音乐会表演曲目。本文试以此曲为例,在论述此曲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其音乐特征和演奏特点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以其能够从学理和实践方面对此曲进行全面的认识。
一、创作背景
柴可夫斯基(1840-1893),浪漫主义时期以来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俄罗斯作曲家,他的创作涉猎广泛,涵盖器乐和声乐等多种体裁。从创作风格上看,柴氏坚守了自格林卡以来的浪漫主义民族性的传统,对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有着充分地挖掘和运用,体现出了俄罗斯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根脉。其次,在创作手法上,既有着西方古典时期以来的创作技法的运用,同时又有意识地加入了不协和和弦的运用,这位晚期浪漫派以及20世纪民族主义音乐的创作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从整体上看柴氏的音乐作品,既有着对社会生活和时代问题的深刻反思,又具有个人内心矛盾情绪化的表现,兼具了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艺术表现。
“杜姆卡”是东欧民间音乐体裁“悲歌”的音译,原是流行于波兰、斯拉夫地区的一种叙事歌曲,由抒情性旋律与律动性节奏舞曲两个部分构成,并在两种结构的相互交替中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情感。钢琴曲《杜姆卡》创作于1886年,为作曲家题献给法国钢琴家马蒙泰尔的作品。从作品的体裁背景看,属于一首“半标题化”的钢琴独奏曲,作曲家在定名为杜姆卡的同时,又附着了“俄罗斯乡村景色”的副标题,由此而说明了此曲所要表现出的形象特点和标题意境。但是在作品中,作曲家有没有做出更为精细的文字说明。由此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解空间;从作品的风格背景看,作曲家旨在以“悲歌”的主题展现出了斯拉夫民族稳重、深沉的谨慎和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这其实也是对作曲家个人情怀的一种“精确性的表达”。
二、音乐特征
(一)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
乐曲在结构上具有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分为A(1-45)小节、B(45-113)小节、A1(114-136)小节。其中A乐段由两个带有变化再现的乐句构成。a乐句为乐曲的主题,建立在c小调上,如歌地旋律表现出了对过往人生的一种感叹,从旋法上看,音乐在高、中两个音区上相互穿插,多运用同音反复的进行,以此表现出一种苍凉悲慨但仍然富于理智、冷静的情绪。然后此主题变化再现一次。B乐段的主题在音乐性格上与A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重音的频繁移位变化以及切分节奏的运用表现出了浓烈的斯拉夫民间舞曲风格,由此而展现出了斯拉夫民族所独有的坚强、、豪迈的内在性格,特别是力度与速度的对比与变化体现出一种震荡心神的强劲力量。A1乐段是对A乐段的变化再现,其中在主题的再现上比A乐段主题低了一个八度,其音乐情绪表现的更加深沉而富于凝重感,乐曲的最后部分在主调属和弦和主和弦的连接上进行陈述,具有于萧疏中见空阔、于平淡中见真挚的意境之感。
(二)层次化的调性色彩布局
从音乐所使用的调式看,属于古典主义时期以来的共性调式风格范畴,即音乐的发展建立在明晰的调性变化之上,但是作曲家在调性布局的运用上却运用层次化的对比手法,特别是根据音乐情绪发展的需要而有意识地使不同调式实现了连接。从调性色彩变化手法上看,呈现出两个明显地特征。一是采用了近关系转调的手法使音乐情绪不断地积蓄涌进的力量。如乐曲A乐段建立在c小调-g小调-c小调的进行上,前后呈现出主-属-主的进行,这种调性的连接除了具有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手法的特点外,更为重要就是使音乐情绪具有了层次化发展的特点;其次采用了大小调式的交替呈现出音乐进行的戏剧性对比,如在B乐段中,调性调式的发展为,降E大调-g小调-降E大调-降A大调-降E大调-升c小调,从调性关系看,此部分音乐的进行主要建立在近关系转调的范围之内,但是大小调式的交替变化,使得色彩的对比更加丰富,使音乐色彩在变化腾挪中有效地表现出作曲家深沉的情感矛盾。
(三)浪漫派和声的运用
浪漫派和声的特点在于继承古典音乐功能性和声进行的基础上,引入了不协和和声材料,由此使音乐在音乐形象的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变得更加的富于张力。在《杜姆卡》中,作曲家遵循了浪漫派和声运用的原则,因而使音乐音响具有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首先从传统功能性和声的运用看,以A乐段的主题为例,左手声部的和声进行建立在小调主和弦、下属四六和弦、主和弦以及属和弦的进行上,此种进行为传统的变格、正格连接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可以使右手声部的抒情性线条旋律表现的更为清晰,因而对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音乐情感起到有效地烘托作用。其次,从不协和和弦的运用看,作曲家注重对转位和弦的运用,这种转为和弦的运用既能够起到填充旋律音的作用,同时又能够增强音乐进行的对比感与戏剧性。以A乐段的结束不分为例,音乐主要建立在下属二级五六和弦、导三四和弦、导五六和弦的连接上,通过此种和声进行使音乐的发展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感,由此暗示了音乐情绪的强烈对比,加剧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
(四)弹性变化的速度与节奏
在各种音乐表现要素中,速度与节奏是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要素,也是决定音乐风格的两个关键点。在《杜姆卡》中,速度与节奏的结合对构建音乐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曲家通过弹性的速度与节奏变化赋予了音乐丰富的戏剧结构力。在乐曲的B乐段中,基本上每一个乐句都分别由不同的速度和节奏来呈现,如主题乐句为每分钟96拍的速度,表现为舞曲风格的特色,在接下来的音乐进行中,相邻各乐句之间都存在着速度上的微妙变化,在节奏音型的运用上也是变化多段,这种速度与节奏上的弹性变化使音乐的动力凝聚和扩展,达到了音乐情绪的张力性表现。
三、演奏分析
(一)性格对比性旋律的把握
旋律性是此曲最为明显的风格特点,这主要与乐曲第一主题的抒情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作曲家在旋律的呈现上并不是运用了一以贯之的手法,而是通过两种性格不同的旋律在对比和统一中形成了音乐的整体布局。从乐曲A主题的旋律表现上看,此部分主要是通过舒展性的旋律表现出一位歌者对生命的诉说。在演奏此主题时,演奏者应当迅速的进入到角色之中,在触键时要以指肚自然的贴键,突出右手声部旋律的清晰性,以内心歌唱的方式引导旋律的表现,左手声部上琶音的表现要柔和、圆润,不能有棱角感,使之为右手的旋律进行起到点缀的作用,好像是寻求一片能够使心灵得到澄净的天地。乐曲B乐段虽然突出的是舞曲律动,但是在仍然建构在旋律进行的基础上,与A乐段相比,其区别在于音乐的性格十分的开朗和热抢,在旋律的表现上,需要增强手指的触键力度,追求富于明亮色彩的音色,演奏者需要带有一定的生命感和温度感进行触键,在重音踏板的配合下突出旋律进行的律动感。
(二)快速断奏的八度音程表现
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音乐中,八度音程是最为常见的技术,在乐曲的B乐段中,连续进行的快速断奏八度音程使得音乐进行体现出了一种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弹奏此部分时需要注意保持好速度进行的平稳性和节奏音型的均衡性,根据模进上行的音序变化逐渐地增强弹奏力度,在触键时需要增强肩、臂部的力度支撑作用,这样可以给与手腕源源不断的力量传出,在手指触键的过程中要以瞬间的爆发力,以短促而集中的力道弹奏出富于点状的音色。左手声部主要是梁旭的十六分音型的重复,在弹奏时应当保持四拍子的强弱律动,特别是在每一拍音头的表现上要着重突出,这样可以为右手声部的进行节奏重音上的支撑力。在左、右手弹奏力度的表现上,需要把握好织体力度上均衡性,使两个声部能够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三)复调织体的弹奏
复调的主要艺术表现在于左手和右手的对位,从这首作品整体的创作情况看,基本上是建立在复调音乐思维基础之上的,这种创作风格要求演奏要对复调风格的特色进行一定的掌握,在复调的演奏上,关键之处就是对两条织体旋律特点进行分析,在乐曲A乐段中,主题的呈示和变奏着重在于复调织体结构特色的呈现,右手声部的级进旋律表现出一种昂扬、激进、用于探索的风格特色,左手声部和弦的分解以固定的节奏形态使高、中两个声部的线条发展与和声效果凸现出来。笔者认为,在演奏时要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注意高音声部的旋律性的表现,从旋法上看,这一部分基本是一个级进式的进行,在演奏时要注意在节奏表现的基础上突出旋律线的表现,由于连音线的存在,使得整体上充满着旋律性,其次就是在中声部实际上是对高音区的一个对比,这种织体风格的特点在于一种旋律上的支撑,同时又体现出和声性的一种效果,左手声部则主要固定音型式的进行,起到节奏表现的作用。二是要注意左手和右手节奏上的对位,左手部分基本是是起到节奏补充作用的,要体现出一定的节奏重音的表现特点。三是在演奏上要注意力度的变化,从乐谱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力度上布局性,在触键时要做到不同力度上的表现。
(四)音乐形象的塑造
音乐美学认为,音乐形象是作曲家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思考之后,从个人情感深处而孕育出的一种可赋予意义化的表现对象,音乐形象既有着客观地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着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象的有机统一。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是表演的核心内容之一,以此才能够真实的再现作品。《杜姆卡》作为一首半标题性的作品,一方面可通过作品的标题和副标题去把握音乐形象的特点。另一方面,则需要演奏者根据对音乐的分析而表达出自己独创性的理解。笔者在演奏此曲时,最为深刻地体会就是在结合作品标题和副标题的基础上,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去把握音乐的形象。如在B乐段的演奏上,运用的主要音乐元素是丰富的速度和力度变化、统一化的节奏音型反复以及各种和弦的连接,主要表现出了具有斯拉夫民族个性的舞者形象,因此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主要通过想象的手法去理解斯拉夫民族的个性,通过对民间舞者形象的构筑去表现音乐,这样可以在意识上提高音响的形象塑造作用。
(五)演奏力度的把握
力度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对于柴可夫斯基来说,他能够深刻的把握好力度在音乐情感表现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力度布局,这也就说明了我们在演奏他的作品时要特别注意力度的表现,不仅要在演奏中体现出这种力度元素,更重要的还是要了解在力度变化的背景下所蕴含的情感特征。从演奏的角度看,B乐段主题在小快板的速度下表现的非常的活跃和激进,像一位充满信心和战斗力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因此力度上的表现要突出明显的变化。在演奏时要充分的认识本部分的力度上布局特点,对其中力度的符号要有着准确的表现,如在音乐开始处的表现上,其演奏力度建立在p上,在到下一小节要有一个渐强性的变化,演奏时要把握好触键的力度。其次就是在力度上要主要乐谱上中音的表现,关键在节拍位置上标记尤为的重要,如在尾声部分中,其重音的表现打破了原有的节奏音位,而是要与乐曲的情感特征结合起来,所以演奏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上要做到深刻的把握。
结 语
对于一首钢琴作品的诠释,需要建立在音乐文本分析和演奏技巧运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杜姆卡》作为一首具有浓郁斯拉夫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体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性特点,同时作曲家又通过一定的创作技法将各音乐表现要素有机地统合在一起。作为演奏者,不能单纯的从演奏技术运用的角度去诠释作品,而是要对各音乐要素进行分析,才能够理解演奏技巧的运用目的。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要孜孜不倦的无隙可击的真实的认识作者的原谱”。由此才能够理解乐谱上的音符意义,这也是采用恰当的演奏技巧去贴合音乐的表现。因此,作为一名演奏者,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才能够胜任作品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