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大运河(河北段)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研究

2021-11-26赵文昊

黄河之声 2021年15期
关键词:活态船工京杭大运河

赵文昊

一、基于文化人类学视域展开研究的必然性

大运河横贯南北,源远流长,它连接了南北的经济、政治、文化,可以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演变,它的开凿是文明史上重要的一笔。河北紧邻北京、天津、是重要的冲关要塞。燕赵文化多姿而灿烂,河北的文化和大运河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历史发展中一直在互动与交流,而在所有的文化的传播中,人是重要的载体,因为人是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和传播者,人在流动中已经不自觉的促成的文化的演变。历史上文人为求功名而北上,将南方的文化特色沿运河一路播撒。艺人为求生存而南下,所到之处,为了迎合当地人的艺术欣赏需求,将自身原有因素与当地文化不断融合,促进了城市文化基因的嬗变,推进了历史演进。例如,《茉莉花》就属于同宗变体的民歌,它的流变正是南北大运河不断交流的真实写照。

而且,对于音乐非遗的研究离不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无论是田野调查还是文案整理,这与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有相似之处。所以,基于文化人类学对其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不仅如此,文化基因是社会生物学和模因研究的内容,而对其研究又离不开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相信,只有基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更为准确的梳理大运河河北段的文化演进和历史发展,才能从内而外的去谈论音乐非遗的传承策略。

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6市总长近600公里。大运河是一条动态的水系,是一条历经两千五百年依然展现着生命姿态的动态景观和活化石。对于大运河河北段音乐非遗的研究就要打破学科壁垒和藩篱,不能只拘泥于对音乐本来或者艺术作品的分析而已。只有将这一音乐艺术事项放入人类学的视域当中,才能从更深的层次和更为广阔的文化境遇中感受大运河的生命张力。

二、河北音乐非遗概况及历史文脉

(一)河北音乐非遗概况

河北音乐非遗包括民歌、说唱艺术等众多的艺术形式。鼓曲艺术是音乐非遗中的有说有唱的艺术形式,是说唱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的鼓曲艺术也是丰富多样的,西河大鼓、京韵大鼓、木板大鼓的发源地都在河北省。哈哈腔剧种主要产生于河北保定清苑地区,历经百年发展,最终成为具有河北特色的艺术形式。

(二)河北历史文化概况

河北号称燕赵,源自先秦的燕赵两国。河北位于东经113°27'至119°50',北纬36°05'至42°40'之间,地处华北,漳河以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山地,北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为张北高原,其余为河北平原。虽然两国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但是在历史发展中进行了不断的交融。先秦的燕国文化是由苦寒表现的文化。而赵国文化呈现的则带有法家文化的影子。秦汉时期两种文化不断交融。在魏晋时期除了进一步的相互交融还不断融入胡人文化。唐后走向汉化,宋辽夏金时期,南北文化逐渐促使燕赵融为一体。而北京成为首都后,对燕赵地狱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发生着新的变异。

三、基于人类学视角运用比较音乐学分析研究

第一首:

(领)搭锚(众)喔喔,(领)喂嗨(众)唻嗬,(领)喂嗨(众)唻嗬,(领)呦嗬(众)咳,(领)呦嗬(众)唻啃,(领)喂啃(众)咳,(领)喂啰(众)咳,(领)喂嗨(众)咳,(领)哎呦嗬唻,呦唻嗬(众)咳。

第二首:

手爬鹅包儿脚蹬沙(吔哎),找些(里多)钱儿来盘冤家(呦欧啊殴)。船上人儿实在苦(欧啊殴)。何不(里多)当初来学农夫(吆嗬嗬嗬哈),学了(里多)农夫来有好处(欧),白日(里多)一夜晚来一堆窟(嗷欧啊殴)。

这两首都是船工号子,第一首选自河北京杭大运河,第二首选自四川省高县南广河船工号子,现在对于两首船工号子进行对比研究。首先,两首曲子都是起锚号子,在作品题材上是一致的,但是在音乐本体当中,却折射出截然不同的音乐意蕴。从其所产生的地理、文化中分析两首船工号子的曲式特点和精神内涵。

(一)曲式对比分析

首先,在音乐的节奏上看,我们明显感受到,河北的船工号子节奏较为整齐,明显的2/4拍,体现出进行曲的风格特点,而四川的船工号子却为明显的散板,节奏上的差异展现了两地音乐风格的不同,河北为整齐高亢,四川的船工号子展现了南方曲调婉转的特点,这与两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都有着很深厚的关系。

在节奏上面,河北的船工号子在节奏上以每拍两个八分音符或者前八后十六音符的节奏型为主。而四川的船工号子在节奏上多以三连音、七连音等非正常节奏型为主,从节奏型上也可以看出两地人的性格特点。北方人多直爽、豪迈,南方人多委婉多情。从音乐旋律来看,河北的船工号子的旋律多以跳进为主,有六度的跳进,也有四度的跳进。而在四川的船工号子中,旋律几乎没有跳进,都是以级进为主,旋律平稳。从旋律的走向上可以看出河北人的性格比较高亢,而四川人的音乐更多的展现娓娓道来的细腻。

(二)歌词文化意蕴分析

四川的船工号子不长,结构规整,歌词纯朴,简单通俗,但却意味深长。同河北船工号子相同,歌词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感叹词和地方的方言,“盘”在当地话就是养活的意思,“窟”在当地话中是家的意思,也就是居住的意思。同河北的船工号子有许多相同之处就是在唱词中有很多感叹词,也就是所谓的口头语。体现了民歌朗朗上口的特点。歌词中把要养活的人即“妻儿”比喻成冤家,“冤家”通常指仇人,这里把亲人比作所谓的“冤家”更加体现出感情的深刻,这种修辞手法的巧妙应用使得歌词生动诙谐,充满了世俗性。

河北大运河船工号子的歌词较为简单,整齐划一,多用语气词,体现了在活动中大家需要统一气息、统一步伐、达到集体劳动协作的要求。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清晰的展现了船工工作的情景。

(三)地理环境因素分析

河北大部分为平原,不受山地阻隔,交通便利,所以也使文化交流比较顺畅。尤其是京杭大运河的连接,使音乐文化随着滔滔江水,南下北上,实现了无障碍的交流和互动。因而地势的平台,又使区域内的群众性情平和、内心宽厚,造就了音乐开阔、秀美的旋律特点和审美特征。然而,四川地势险峻,南广河更是有着9窝18峡108险的险滩,这些地理环境使交通阻碍重重,也造就了本土群众坚韧刚毅的性格特征,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追求更加豁达开朗,塑造了音乐婉转的旋律特点。

(四)研究的反思

两首曲子虽然都是民歌,从调式上来,虽然一首为羽调式,一首为宫调式,从调式上来看截然不同,但是从旋律上来看,旋律音多以1、3、5为主,从西方音乐角度上来看,这两首曲子都呈现出较为,明朗的大调性,然而,按照情绪来说,这两首曲子都是反映船工工作情景,甚至是劳动生活艰辛的场景的,而曲子的调性却与音乐本身有着相反的折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疑问。

所以来说,对音乐本体的研究就离不开田野调查,可是据调查,在河北境内的大运河,由于自然条件而过早停运,当年在运河上工作的船工大多已经年迈,或者卧床。很遗憾,在调查中没有采撷到一些民歌,或者关于当时船工在运河上工作的有意义的一手资料。两首船工号子,一样的作品体裁展现了不同的精神风貌。不同的地域,造就了音乐本体不一样的风情。而民歌是人类在活动中最自然的文化流露与情感载体,而船工号子又是基于京杭大运河产生于发展的,更是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的体现,是“活态文化遗产”。

四、大运河(河北段)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的思考

(一)遗产廊道建设的借鉴

遗产廊道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它的核心概念是“绿线公园”——“国家保护区”。它是保护遗产的一种方式方法。是线性遗产的充分体现。遗产廊道的意义是,基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在人类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由自然、文化、历史、风景等资源组成的在某方面具有独特性的国家景观,它的存在见证了这个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基于人的活动形成的物质资源极其历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京杭大运河正是蕴含了自然风景,又饱含了人类活动、历史文化的重要廊道。而京杭大运河流布的音乐非遗无论其产生和发展都和大运河息息相关。

美国在遗产廊道保护的过程中打破了原有国家公园的传统模式,保证了当地“活态景观”的原真性。在遗产廊道建设中应将人、地、故事等连起来,才能构成一种完整的对于文化的体验。后来的泰姬陵和阿格拉城堡在建设中也都有所借鉴。文化和遗产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都有着相通之处,但是对于河北音乐非遗的传承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运河时代”是展现我国历史上农业文明、它作为政治稳固、经济运行、文化交融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作为活态的、流动的遗产,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音乐作为动态的文化遗产,其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人是文化基因的携带者,基于口述与音乐非遗形成了微妙的关系,是人的活动赋予了文化空间和表现形式,只有洞察到文化与表征的深层联系,才能给出音乐传承不一样的建议。

(二)音乐非遗的“场域”启示

古代文人北上,想要进京考取功名,学业生活单调枯燥,休息时空到茶馆、酒肆里进行了诗书交流,时间长了这些地方可能会成为说书人的素材内容。商贾成为运河上流动更为频繁的人群,他们同样需要茶馆、酒肆进行业务交流。而这些人交流的场所在欧洲就是类似咖啡馆的场所,在现如今,在大运河流布的城市,在河边可以仿照旧时的茶楼、酒肆建设场所,在场所里放能够代表当地文化的曲艺形式,如昆曲、扬州平话、苏州评弹、相声、单弦、评书等等。只有将静态的文化景观和动态的艺术景观相融合才能给人穿越时空的冲击感受和真实性体验。只有将音乐事象放入特定的空间环境中才能赋予他本来的意义。音乐非遗的“场域”对于音乐非遗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传统仪式音乐的文化思考

仪式音乐是音乐非遗重要的一部分。民俗活动、仪式等诞生都是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精神所在,这些活动都是千年文化的“活态景观”,而人只有深入进去才能够体验到文化的内涵。而对于音乐非遗的传承来说是一种新的启示。大运河的浙江嘉兴的网船会是较有特色的文化景观,它源自清朝的咸丰年间,每年日逢中国的传统节日,就会有成千上万的渔民沿京杭大运河沿水而来,举办省会,祭祀先祖。这样,以大运河为连线,将人的活动与精神信仰、情感需求、种族意识贯穿在一起的人类的活动就是研究人类学的最深层的表现。同时对于音乐非遗的活态传承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

(四)艺术创作中的“活态”传承

目前,“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运河沿线省市来说,要完成党中央交给的“运河文化带”建设任务,就必须依托运河文化为主题,打造一批既能够折射运河深厚文化古韵、又能表现当前运河沿岸人民崭新风貌的曲目、剧目精品。期待河北的音乐家能够为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曲目、剧目创作提供新颖的灵感和多样化的音乐素材。才能让河北音乐非遗在新时代进行“活态”传承。

结 语

河北省的历史文化深厚,京杭大运河最为重要的廊道承载着上千年的历史变迁,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中行走的艺人携带者“文化基因”从运河的一个城市走向另一个城市,在文化变迁中音乐非遗也进行了不断的嬗变,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体现了多元民族文化下的民族认同,同时也体现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意义,而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域对其进行的研究更加全面的展现了音乐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活态船工京杭大运河
地域文化视域下南宁长塘芭蕉龙的活态传承研究
桂中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固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赞船工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历史演变和文化遗产价值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沱江船工号子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抗洪英雄之韩集船工支援搜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