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议程
2021-11-26顾理平
顾理平
议程设置理论是新闻传播理论中影响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左右人们对某事(人)的看法,却可以通过呈现相应信息和设置相应议题,促使人们去关注某事(人),从而产生相应的结果和影响。这个理论的发展过程曾经伴随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在人们自主意识不断觉醒的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并不如学者们最初设想的那样容易受相关信息和议题影响,“现代人有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也有人认为,网络的出现推生了公共传播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传播现实给了所有的社会成员自由表达的机会,因此,议程设置理论将渐趋式微。事实上,由于存在门户网站、自媒体、社交媒体等形式多样的传播平台,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复杂多样,议程设置的难度日趋加大。同时,网络传播以海量信息的存在为基础,因此,某一议题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往往存在很大的偶然性,因此往往与试图设置议程的媒体从业者的主观愿望相契合并非易事。
大众传媒具有显著性的“大众”色彩,即其具有广泛的公共性,而大众媒体新闻生产过程中生产的产品也具有明确的公共精神产品的特征。因此,当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设置议题时,必须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中国社会从改革开放前贫穷落后的社会,经过四十余年的艰苦奋斗,至今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大众传媒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且不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议题的提出,对整个中国社会思想解放的意义,仅一系列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奉献奋斗的议题,就对提升全社会的信心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贯穿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振兴中华” “民族复兴”到最新的“强国有我”议题,已经或正在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内心的爱国热情和奋斗动力。中国社会稳步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伴随的是媒体数十年如一日的这种社会动员过程。当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历曲折、产生怀疑时,主流媒体会通过设置“我们的生活是不是正在不断趋向美好”这样的议题,来帮助人们主动寻找清晰的答案。社会现实提供的不言而喻的肯定结论一次又一次让人们重拾信心并推动他们为更好的目标继续奋斗。
当然,大众媒体并不总是能准确把握社会脉搏从而设置合适的议程。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审判 ”可算是典型的议程设置不当的例子,也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了某些消极的影响。进入新媒体时代,媒体的形态和信息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曾经行之有效的议程设置理论,也面临诸多挑战。但是,当不同类型的网络大V在网络上的发声随时得到某些粉丝“无脑”回应时,当微博热搜时常成为人们观点表达的依据时,当群体极化现象成为一种普遍化的令人担忧的现象时……我们依然深切地感受着这个理论的现实影响。因此,我们依然能体会到议程设置的作用。新媒体时代依然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媒体议程。否则,一些似是而非的议题,会“带偏”舆论的走向。例如,与前述传统媒体长期关注的奉献奋斗主题并不一致的“佛系”“躺平”议题曾经颇有市场,并且还伴随着“丧文化”心态。这种议题中传递的生活态度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如果存在于少量人中间并不奇怪,但是,如果这样的议题持续传播演进,必将会消解更多人的奋斗热情,这显然会对“强国有我”议题带来消极影响。
议程设置,对媒体而言并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公共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有义务通过对社会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设置符合时代精神的精彩议题,更好地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奉献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