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传统文化 弘扬诗词经典
——扬州广电融媒传播实践
2021-11-26秦靖
秦 靖
一、整合优势力量,创新融媒传播模式
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了全民学诗词的热潮,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持续走热。从网络到电视,从央媒到地方媒体,纷纷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制作节目,弘扬经典。扬州是全国“诗词之乡”,浸润在古诗词中的历史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扬州本地的主流权威媒体,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创新节目模式,整合广播、电视、新媒体等多部门的人力、物力资源,以优势力量组团出击,推出《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栏目,大屏(电视)、小屏(手机)效能叠加,跨屏联动、跨屏播出,不仅在网络上获得超过百万的点击阅读量,同时也收获了较高的社会美誉度。
该栏目以古诗词为主题,扬州广电的多位名主播引领观众一起学习重温古诗词,感受诗词魅力、领会诗词优雅,诗词的色彩、意境和温度,在节目中得到展现。视频拍摄完成后,剪辑分为电视版和手机版。电视版每档视频长度约5分钟,插入了诗词的相关背景资料画面;手机版每档视频的长度控制在3分钟左右,适合网友在手机上碎片化观看。手机版视频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推出时,还设置了互动页面,吸引网友点诗、评诗、提问、留言,并邀请文化权威专家在线答疑,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以上实践,《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栏目受到网友广泛关注和好评,使扬州广电在融媒传播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二、精心策划,反复打磨
一个栏目要想取得成功,精心准备和周密策划必不可少,融媒传播传统文化的主旨就是要牢牢吸引受众,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给受众以启迪、让受众能认可。
第一,古诗词的选择很重要,不能选择过于晦涩难懂的作品。因此,栏目组在历代古诗词中选取了兼具艺术性及传诵度的名篇佳作,以及歌咏扬州的诗词名作作为诵读题材。第二,视觉观感、画面质感决定了网友是否愿意看下去甚至转发至朋友圈。该栏目在扬州广电演播室拍摄,专业灯光师、摄像师保证了视频的拍摄质量。第三,为了让栏目达到从内至外的意境统一,美编创意制作出富有古典空灵美的诗意片头、片尾、字幕唱词,对栏目进行整体包装。第四,契合的背景配乐也必不可少,每档视频的配乐都经过编辑反复讨论。主播的诵读或激情澎湃、或温柔婉约,恰到好处地展现了诗词的韵味,“润物细无声”般唤醒了受众的文化基因,这其中,古琴、古筝、琵琶、笛箫等国风配乐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多形态传播,多渠道推出
为了加大传统文化的传播价值,扬州广电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多形态、多渠道宣推。
《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栏目除了在“扬帆”手机频道推出,也在扬州广电的其他新媒体矩阵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推出,扬州台电视频道也播出了该栏目。
此外,扬州广电为了配合推广该栏目,让传统文化走到群众中去,还组织了不少线下活动。主播们走出演播室,走进群众中,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与受众面对面重温经典记忆,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润泽心灵。在这个过程中,扬州广播制作了专题节目,电视频道进行了新闻报道,“扬帆”手机频道网络视频直播线下活动等,多种形式共同出击,扩大线下活动的传播范围并放大其传播效果。
传统文化有被发扬光大的需求和价值,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利用融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弘扬传统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在此次深入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开发和创作,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让传统文化对接现代社会思想,使传统文化价值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藏,不论是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大热,还是《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的走俏、获赞,都是因为点亮了人们心中的传统文化之光。
四、扬州广电尝试更多融媒传播传统文化
扬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反映在学术、音乐、工艺、书画、戏曲、园林、建筑、饮食、风俗等各个领域。融媒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正能量是扬州广电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
除了《跟着主播一起学古诗词》,扬州广电还陆续推出了《扬州文化讲堂》《指尖上的扬州》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节目,请来业内专家学者助阵出镜讲述,接地气、有内涵,富有人文气息。其中《扬州文化讲堂》为365集系列短视频,以每集5-10分钟的篇幅,系统化、故事化地讲述扬州的历史文化和逸闻趣事。指尖之上妙手生花,百集系列短视频《指尖上的扬州》微观展示扬州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凸显扬州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这些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节目通过融媒传播,多形式多渠道呈现给大众,使传统文化“活”起来,更使传统文化“新”起来,让更多年轻受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精髓,爱上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播,更需要凭借优良的制作条件提升传播效果,放大传播价值。当下,各种媒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如何让传统文化节目的制作与传播与时俱进,媒体工作者还须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