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电视理论节目的形态及创新路径
2021-11-26张雪雯
张雪雯
当下,在媒介大融合的趋势下,主流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如何对理论内容进行解读和传播,使理论节目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笔者将结合自身在《时代问答》《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马克思是对的》等节目的实践经验,梳理当前电视理论节目的形态和特点,并从“5W”模式初探理论节目的创新路径,为理论节目的迭代更新提供启发和思路。
一、当前电视理论节目的实践和现状
近年来,全国陆续出现《时代问答》《中国正在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好好学习》《理响新时代》《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马克思是对的》《这就是中国》《思想的田野》等三十多档电视理论栏目和系列专题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理论访谈类
此类节目可以说是最为常见的节目形态,多以“专家访谈+短片”的形式呈现,在社科理论专家专业讲解的基础上,穿插叙事短片、观众互动等环节,有效回应社会热点,实现对理论问题的跟踪和解读。与其他模式相比,理论访谈节目更为严谨、准确,在引导主流观点和社会风气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比如,《时代问答》紧跟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邀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进行权威解读,回应热点难点问题,立心铸魂。
(二)理论脱口秀类
此类节目又称理论公开课,通常以理论专家为中心,弱化其他要素,充分发挥社科理论大家的权威,将深奥的理论和学术语言进行转化,形成通俗易懂的电视语言和大众语言。同时,专家更具个人情感的叙述方式和独到的理论视角也使节目自带流量和“粉丝”,如东方卫视《这就是中国》主讲人张维为教授,内蒙古卫视《开卷有理》之《马克思靠谱》的常驻嘉宾钟君、张明明等,他们的个人魅力也使节目大放异彩。
(三)探访纪录类
秉持“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念,此类节目采用户外探访形式进行纪录式拍摄,录制地点多为乡村、企业等“接地气”的场地,具有较强的代入感和亲切感。节目嘉宾常常带着问题探究理论,通过各种互动环节印证观点,并加以点评,在实践中融会理论,并赋予理论新的生命力。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制作的《思想的田野》以“理论宣讲大篷车”的形式,让探访团成员行走于祖国大地,在行进中寻找、在探寻后挖掘,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现实案例探究其背后的理论支撑。
(四)综合创新类
近年来,随着许多主流媒体突破传统思维,大胆创新求变,积极融合新颖元素,多档综合创新类节目应运而生。如安徽卫视《理响新时代》第三季的《中国宣讲达人大会》,以电视理论竞赛形式,融入互动竞答、投票、演讲等多种表现手法,调动场上嘉宾和观众进行理论学习。再如《马克思是对的》通过舞美设计融入阶梯教室、书架课本、小黑板等元素,营造校园课堂氛围,并设计手绘动画、青年大学生讲述故事、朗读马克思的诗歌致敬伟人等环节,打造出不一样的“马哲课”,营造出“沉浸式”的课堂体验,以青春的气息、活泼的形式、通俗的表达,提高了理论对话类节目的可视性和互动性,给人以全新观感。
二、从“5W”模式初探节目创新路径
可以看出,无论是传统形态的访谈,还是颇具实践性的探访纪录类,电视理论节目正在突破的藩篱有两个,一个是让理论落地,另一个则是创新形式。使节目通俗化、大众化、时代化,使党的创新理论扎根土壤,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这是时代发展、传播环境改变及受众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迫切需要,也是理论节目适应时代的自我革新。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在 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著名的“5W”研究模式,即Who(传播者)、Say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媒介)、To Whom(传播受众)、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本文将基于这一模式,从五个角度对电视理论节目创新路径进行初探。
(一)传播者
判断一个媒体是不是主流媒体,很重要的一个标准是看其引导力的强弱。理论节目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理论节目从理性层面推动受众。这就要求传播者不仅要专业技术过硬,更要兼具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能够准确把握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并转化为通俗化、大众化的电视语言。既要防止有故事缺理论、有情感缺思想,又要避免有理论缺活力、有价值缺魅力,必要时候还需要借助“外脑”。在制作《马克思是对的》时,面对马克思这位“千年思想家”浩如烟海的著作,以及其他数不胜数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如何进行重点内容的梳理和筛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十余位理论专家们的把关、润色,既为内容的严谨保驾护航,也为进一步电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荧幕后的制作人员需要千锤百炼外,荧幕前的主持人、嘉宾,都是信息传播的关键人物,厘清角色分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讲专业的话,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吉林卫视的《好好学习》设立了“好学生”和“好老师”两个基本人设,制作团队围绕不同主题,走进不同领域,跟拍“好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过程,并加以“好老师”的理论解读,使理论学习、精神传播“入心化行”。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作为“新新传播者”也常常被应用到节目中,以机器人的身份展示大数据、背景资料,抑或与嘉宾互动、活跃气氛,可谓“全能”。如《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机器人“新新”在节目中屡屡插科打诨,在调节气氛、调整节奏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二)传播内容
电视理论节目的传播内容主要以选题为基础,围绕改革前沿、社情民生、国际关系等宏大语境,在实际制作中既要结合学术前沿与改革发展,也要结合理论热点和新闻焦点。因此,如何以一个崭新的“壳”去包裹原汁原味的“理论大餐”,让传播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成为每个理论电视人的必修课。比如,《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尝试了时下流行的饶舌说唱,主创团队紧扣十九大报告原文中的相关表述,与专业唱作团队进行沟通、录制,并配以精心设计的动画,经几方合力最终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再如,《马克思是对的》为了让传播内容更加通俗易懂,创作团队采用手绘动画的形式呈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以简短的篇幅和直观的形式帮助观众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与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人物之间的论战等重要内容。
(三)传播媒介
随着现代电视传播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比如视频移动端可以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而电视直播则有更多元的收视氛围。因此,以电视直播为基础,视频移动端为补充,两者可以实现相互推动、相互结合,是为理想状态。一方面,理论节目需要广泛吸收借鉴当前广为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网络短视频的传播手法;另一方面,理论节目还需要二次制作“短、频、快”的视频,反哺电视端,为电视端引流。例如《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中的一曲说唱《新时代新征程蓝图长啥样?一首RAP告诉你》被秒拍、今日头条等新媒体矩阵争相转载,点击量近百万。再如内蒙古卫视《开卷有理》的主题曲《马克思是个90后》也一度成为网络热点,在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为节目推广助力。
(四)传播受众
通常来看,理论节目的受众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群体,或者年龄偏大、热心时事政治的受众。若要创新求变,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就要扩大受众范围,让理论节目为普罗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所接受。用理论去影响年轻人,对受众起到教育引导作用,这也是电视理论节目的重要使命所在。除了上文提及的以现代技术手段作为突破口,还应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平台符合年轻受众收视的习惯,加入全息投影、漫画、纪录片、真人秀等元素,在场景设计、嘉宾构成和话语方式上推陈出新。如《马克思是对的》自制作之初就精准定位受众为“90后”“00后”的大学生,以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因此在舞美设计上以大学生所熟悉的阶梯教室为主,营造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效果;在与观众互动上也从年轻受众熟悉的内容出发,比如以马克思的中学毕业作文和在《莱茵报》的工作经历启发年轻受众如何树立远大志向,以马克思和燕妮志同道合的爱情故事告诉青年如何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处于人生转型和社会转型时期的青年群体答疑解惑。
(五)传播效果
随着电视理论节目的传播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播效果上也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静转动的深化过程,只有与受众的平等对话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这就需要在受众与理论之间架设传播桥梁,打通理论宣传的“最后一公里”。电视理论节目,之于党委政府有要求,之于媒体有责任,之于受众有需求。新闻媒体既要立得住,更要叫得响、传得开,达到良好传播效果,应该切实履行责任使命,按照打造精品、争创一流的标准做好理论节目,发挥好引领导向、凝心聚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