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传播发展的历史坐标与现实方位
2021-11-26李宇
李 宇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上就国际传播发表了重要讲话[1],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以大思维大战略鲜明指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与方向,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有效控制并迅速恢复经济,充分展现了中国制度的优势,以及中国模式的韧性和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传播工作需要进一步明确发展的历史坐标和现实方位,着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一、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坐标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国际传播工作,早在1938年周恩来就在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立了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国际宣传组,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成立的外宣领导机构。[2]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设立了新闻总署,下设国际新闻局,承担新中国对外宣传的重要使命。[3]此后,中国国际传播领导机构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主动调整优化,持续推动国际传播规模壮大、业务发展和效果改进。中国国际传播的规模化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让世界了解中国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重开国门并积极融入世界体系,需要通过国际传播让世界重新认识。对此,中央对外宣传小组1983年提出:“对外宣传是一项在国际上争取人心,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争取时间的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工作……这项工作做好了,对于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加强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作用。”[4]在这一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特征是“让世界了解中国”。
(二)向世界说明中国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1年,中国开始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社会变革深度推进,中国综合实力日趋强大,这引起了世界关注,也开始让西方国家忌惮、防范。在此背景下,国际传播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中国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立场,以及反对霸权、维护和平、支持国际正义事业的政策。在这一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特征是“向世界说明中国”。
(三)让世界认同中国
从2012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同推进,中国成为世界不可忽视的一极。面对全球的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世界需要适应一个强大了的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给予正确认知和理性认同。在这一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的特征是“让世界认同中国”。
(四)让世界尊重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向世界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已经进入到了“强起来”的历史阶段。从当前国际局势发展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深刻改变全球政治格局,中国在这场全球性严峻挑战中的出色表现以及为全球抗疫事业、经济恢复所做贡献,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与发展动能。综合国内外情势判断,2021年成为中国国际传播发展历程的新节点,“让世界尊重中国”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中国成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世界理应对中国道路、制度、模式及其为全球发展所做贡献给予尊重。
二、国际传播的新阶段与新使命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传播当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明确发展的新坐标和新使命,全力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从改革开放到2020年,中国的国际传播总体而言是以介绍、说明中国为主要使命,致力于让世界了解和接受改革开放后重新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2021年之后,国际传播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致力于让世界尊重中国。
让世界尊重中国,并不意味着要世界敬畏和仰视中国,而是要致力于让世界尊重中国的发展道路、制度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国际传播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全面提升话语能力,生动阐释中国发展成就和为世界发展所做贡献,有力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让世界了解、认知、认可和尊重一个持续对世界有着重大贡献的中国,而不是“威胁世界”的中国。
让世界尊重中国,并不要求世界要刻意赞美和歌颂中国,而是要客观报道和评价中国。可以预计,西方的战略遏制、打压与舆论攻击、抹黑将长期存在。西方学者认为,美国对付崛起中国的最佳战略是遏制(containment),遏制的手段有多种,包括在中国外部颠覆亲华政权,打压中国的国际空间;在中国内部制造问题,如通过支持新疆或西藏的分裂分子在中国内部煽动骚乱,来削弱中国。[5]随着自身问题的累积,西方国家需要通过将中国塑造为敌人,来转移和转化自身的危机。富勒(Fuller)在《军备与历史》(Armament and History)中说:“对我们的经济体制而言,依靠战争比依靠产业更加重要。”“如果敌人不存在,那就必须还要制造一个敌人。”[6]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国际传播要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强化战略传播实力,有效提升舆论对抗和反击能力,旗帜鲜明地亮明中国立场,在战略反击、反向压制过程中让世界尊重中国。
三、中国国际传播的现实方位
随着国际传播进入新历史阶段,国际传播需要根据中国未来整体发展态势加强顶层设计、调整业务布局、提升传播效能。
(一)匹配大国地位
在国际传播发展进程中,匹配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一直是一个重要导向和原则。例如,200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7]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挑战,包括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问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国际传播需要调整优化发展定位和理念,以新高度和新格局来规划、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有能力也有责任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同各国一道为解决全人类问题做出更大贡献。国际传播要匹配大国地位,着力提升综合实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传播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并主动契合国际形势发展和国际格局变化,全面传播中国在全球治理和世界发展中所提出的新型大国关系、正确义利观等中国观点,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发出大国应有的声音。
(二)树立大国形象
国际传播要服务于树立大国形象,围绕中国发展建设大局,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形象是指公众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对这一主体可能的感知;形象是声誉的同义词。[8]国家形象对于中国全球发展的战略布局和空间拓展具有重要作用,是软实力的核心和基础。邓小平在1985年提出,要求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要“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9]。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加强大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力度。中国国际形象是中国实力溢出效应的结果,中国需要通过国际传播等方式来有效宣介发展理念,打消他国对中国的猜测、猜忌和担忧。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将更为显著,地位将更加巩固,国际传播需要持续引导国际社会形成正确的“中国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传播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为国际传播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塑造和提升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助力大国外交
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遏制、打压的力度也在显著增强,这在2020年以来表现尤为明显,围绕所谓“香港问题”“新疆问题”“南海问题”“新冠肺炎疫情”等制造种种事端,在军事、贸易、技术等多个领域无端打压,甚至炮制出了“制华法案集合体”,即《2021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包括《2021迎接中国挑战法案》《2021战略竞争法案》在内的若干制华法案。就对华外交政策基调而言,美国已经从“对话”转向了赤裸裸的“对抗”。可以预见,美国还会打着价值观、意识形态大旗,鼓动盟国甚至其他国家对抗中国。在此形势下,中国国际传播必须要成为大国外交的有力助手,为构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挥积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国际传播要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国际传播要有效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阐释中国发展强大之后的未来利益与世界各国是一致的,帮助各国在制定外交政策、采取外交行动时避免出现误解、误会和误判。
(四)构建大国话语
在国际舆论领域,“话语”意味着权力,能将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形塑为国际“常识”。诸如恐怖主义的概念界定、国际人权准则和人道主义干预、武力入侵和政权更迭等热点问题,以及在利用核能与防扩散等议题上的争斗,无不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在正常的国际话语秩序中,各国能理性包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多元化,通过“对话”而非“对抗”来解决分歧。但是在当前西方话语霸权之下,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呈现显著的单极化特征,非西方的价值体系、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遭到孤立甚至攻击。对此,“中国崛起一定要伴随自己话语的崛起,否则这种崛起是靠不住的”[10]。在西方的对华围堵战略中,话语遏制和打压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图谋让中国无法表达和说明自己的立场,也无法在价值观、制度、意识形态等领域发出声音,最终陷入“德孤”“无邻”的处境。对此,国际传播必须在构建大国话语、形成大国声势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在中国稳步崛起过程中,国际传播要有理有据回应攻击抹黑、污蔑,旗帜鲜明地亮明中国立场,阐明事实真相;围绕抗疫、扶贫、发展等全球性议题有效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四、结语与展望
当前,中国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并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构建世界新格局。中国正因为发展“做得好”,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发展奇迹,在仍然充满歧视和偏见并很大程度上仍然由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舞台上,中国必然受到不同以往的围堵。[11]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霸权主义、冷战思维以及零和博弈逻辑将持续遏制中国,不断制造紧张,甚至挑起对抗。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的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国内外大势,以大思维大战略鲜明指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任务与方向,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引。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国际传播需要提高站位,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重新定义和定位自身职责使命,优化传播理念、模式和路径,要让世界认可中国对于全球发展的历史贡献、现实利益和未来价值,需要给予中国应有的尊重。
注释:
[1]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新华网,[2021-06-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2][4][7]何国平.中国对外报道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49+165+83.
[3]姚遥.新中国对外宣传史:构建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88+227+331+336+337.
[5] [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修订版)[M].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407-409.
[6][加]哈罗德·伊尼斯.变化中的时间观念[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8:86.
[8] [美]乔·马可尼.公共关系实践与案例[M].赵虹君,魏惠琳,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52-5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1.
[10]杨明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话语对外传播路径与效果[R].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17.
[11]周树春.自觉把握新时代国际传播的特征规律[J].对外传播,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