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解析及创新发展策略
2021-11-26时国庆
王 亮,王 凯,时国庆
(中国矿业大学 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引言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了应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全方位推进“四个回归”,要求教师要“回归本分”,即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等学校两项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中教学是育人的中心工作,科研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源泉,它们相互促进又互为依存[1]。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人数的增加、职称评定压力的增大,在工作中如何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统一,使二者良性互动、协同并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曾面临过的难题。特别是随着高校吸纳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青年教师既是高校教学的主力军,又是科研的新生力量,偏废任何一方面都将造成学校发展的畸形,但是,在实践中多数高校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因此,亟需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把握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之间的平衡,促进二者优势互补与协同发展。二级学院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本科生与研究生比例为1.4:1,是典型的研究型学院。目前,学院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75%以上,在科研优势显著的学科背景下,如何切实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全面落实“四个回归”的育人模式,成为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发展的主要切入点,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保障。
一、高校本科教学的现状与发展困惑
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石,在立德树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称号评定中,相关政策制定和落实还是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忽视教学成果的获取,教学中的辛勤付出也很难具体量化;同时,本科教学带来的直接收益小,成果凝练周期长,教学实效显现慢,青年教师科研压力大,职称评定中教学绩效权重低等原因导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热情不高,在职称评定中多数高校教师存在凑够教学要求的现象,降低了教育教学质量。造成了“水师”、“水课”的恶果,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加上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足,对大学生涯规划和目标不清晰,导致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整体存在很大问题。
针对现有问题和困惑,由教学中心牵头组织青年教师研讨,分析现有培养方案的可操作性,编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文件,通过前期调研和会议研讨,统计总结了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普遍反映的热点问题:
1.职称评定与岗位聘任等政策导向,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学院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无法在现有政策中切实体现。
2.教学实效显现慢,教学成果收益小,教师本身热情低,多数集中精力于产出率高的科研项目,特别是依托安全学科甲级检验检测资质,为教师科研创收提供了便利条件,更进一步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教师未能回归“本分”。
3.教学支撑体系不健全,教学绩效考核待完善,教学改革成效低,大部分教改方案和文件没有落实落细见实效,教学工作深层次方法存在应付局面,因此,亟需进入改革深水区。
4.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大,面临的科研考核任务重,职称评定科研竞争激烈,缺乏教学实质的考评,精力有限范围内优选科研,未能发挥团队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现有青年教师助课或助教模式形同虚设。
5.教师教学热情低,精力投入不足易导致“水课”出现,缺乏专业与课程之间的深入理解及课堂剖析,对未来职业生涯支撑和应用讲解更是缺乏,降低了学生对专业认知和认同感,缺乏吸引优秀学生的内涵条件,无法留住拔尖人才。
6.现有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待于完善,未能建立师生融合的无死角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效果与教学绩效、职称评定等未实现无缝对接;教学评价的地位和一票否决制未能完全有效实施。
7.双班主任(行政和学术)未充分发挥作用,班风学风建设成效整体状况一般,创新创业意识不高,毕业评定把关较松,使得学生未能回归“常识”。
二、典型问题的改革发展策略
温州大学党委书记谢树华在《高校治理的实践与思考—扛起“重要窗口”使命担当推动温州大学改革发展》报告中,讲到“抓好内涵建设,提升发展水平”,提出“质量看学生,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3]。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要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观,从教师投入热情、金课建设、教学改革、学生专业认同感培养等多渠道改革促进专业发展。
(一)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的提升策略
兴趣和热情是职业发展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提升热情需要政策导向,因此,亟需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教学绩效核定、传帮带的新老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引导方面制定政策与文件,积极贯彻落实并发挥实效,具体如下:
1.完善激励政策,增加教学投入的导向作用
强化政策导向和加大力度,特别是职称评定、年度考核、评优等各项工作,把教学作为重要标准,坚决贯彻教学“一票否决”。在学校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中的人才强校战略和高端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全部体现的是科研导向,无法引导青年教师投入教学热情。学校应该扩展人才定义,完善相关的激励政策进行教学型人才引导,培养一流教学名师,不偏不废。
制定细化的职称评定条款,将教学成果、教学业绩、教改项目、教学效果等内容全面融入其中,完善等效置换方案,形成教学与科研业绩并重的局面,提高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应当增加教学投入,并落到实处,对于教学费用也应该给予类似科研经费管理的适宜环境,并支持和引导青年教师主持本科人才培养类的“大项目”。
2.创新一流师资培养模式,拓展分类晋升渠道
国际上世界一流名校均十分重视本科教育,并且在教师类别上有科研、教学、实验等多种类别,各个岗位的教师均有晋升的空间和途径,待遇、级别和荣誉几乎没有差别,即使是科研型的院校,也纷纷设置教学和实验类别的高级职称岗位,服务本科教学。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借鉴世界一流名校的师资培养模式,对于专业课程教学优秀的教师,提供科研型类似的教学“人才特区”或者晋升途径,使青年教师在学校的师资培养模式中拥有多方位的晋升渠道,有利于各尽其职,并且实现各自的价值。
3.增加教学绩效指标权重,凸显教学投入实际价值
目前本科教学带来的收益较小,一些奖金、福利待遇方面对教学一线教师倾斜不够,对于热情投入教学的青年教师,要增加教学奖励的力度,全面提升教学绩效的指标权重,使得投入教学的教师能够看到希望,获得教学带来的实际效益和幸福感,能够全面引导激发青年教师投入教学的热情与激情,凸显出实际价值。
4.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一流本科教育必须建立在教学水平一流的教师基础之上,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是扎实建设卓越课程的有力保障。教师在具备扎实的知识功底、勤勉的教学态度基础上,需要具备过硬的教学能力,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缺乏,在科研任务重、职称压力大的背景下,不太可能在教学上深入钻研那些重点与难点的问题,所以需要老一代教师整理教学心得,通过举办教学沙龙等形式,与青年教师互相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提升教学能力,全方位践行传帮带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打造本科教学“金课”,消除本科教学“水课”
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实现管理严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八项建设内容,主要围绕观念理念转变可行、课程目标导向明确、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学生培养效果评价科学、管理制度严格有效、激励机制完善执行、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等提出了二十二项改革举措。安全学院根据关于印发《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案》安全工程学院行政字〔2017〕2号的通知要求,开展了安全工程学院2017-2019年度优秀教师奖与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工作。对教学成果显著,具有申报高一级教学成果奖潜力的申报内容进行奖励;对教学积极性高、工作量饱满、授课质量高、讲课效果好的一线任课教师进行奖励。坚持优秀教师和教学成果的导向,对重点课程建设与在线教学资源开发进行了立项支持,未来将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效果。根据前期思考和调研总结,结合国家政策文件要求和安全工程专业实际,将“金课”建设和“水课”消除方案凝练如下:
金课建设过程关键点:1)质量监控;2)过程考核;3)教学改革(资源、方法、内容);4)毕业要求;5)教授上课;6)高年级学生导向。
水课消除过程关键点:1)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的初心,教育的含义;2)教学评价的问题,考核的科学化和程序化;3)教师的分类上岗(课时认定标准,美国教授分类);4)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内容的更新(科研促教)。
(三)推进教学改革,拓新教学体系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本科生培养质量,必须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方面深化教学改革。依托“双万计划”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区域专业布局,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创新:
1.更新教育观念,巩固本科教学地位。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与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建立教学激励制度,增加教学奖励方式和扩大奖励覆盖面,通过增设学院奖励和教改立项的方式促进本科教学创新发展。
2.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夯实矿业安全卓越工程师培养基础,拓展职业卫生工程方向、工业与城市安全方向。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工程,促进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构建课外实践教育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通,形成学科专业教育与素质拓展活动教育良性互动的育人特色;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促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通过立项鼓励资助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3.优化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质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设置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形式多样(MOOC、精品教材和视频、线上线下、探究式、研讨式),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全面实行小班制、考教分离,注重过程考核,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基于专业拓新发展需要,建立新方向的教学体系。引培教师资源,实施全员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师德境界与教学能力,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组织完善课程组建设,共同促进课程改革发展,促进教学体系创新发展,为金课打造奠定基础。
(四)建设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安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安全工程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包括:新工科人才的建设、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建设“双创”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4-5]。因此,从三全育人角度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实验和实践平台扩展(基础和专业实验,创新科研实验)、国际化等一体化进行优化和思考,具体体现在:
1.拓新培养方向,实施“特色计划”,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优化国际班和卓越班的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人才准入和考核制度的动态调整机制。
2.针对多元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实施因材施教,将科技发展、学科交叉全面渗透到人才培养过程,突出基础宽厚、适应性强、专业口径宽、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的创新人才培养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跨专业学习,学术班主任引导、本科导师制全员覆盖。
3.建设完善教学激励政策和制度,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促进增加教学投入,实施海外培训和教师引培计划,优化师资队伍。
4.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狠抓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设计,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创新人才实践平台,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6]。
(五)全方位的科创训练与前沿讲座,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感
通过学生座谈发现,学生普遍反映对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专业认知模糊,个人发展和就业方向、实验室机会、实践场地、职业生涯等都存在不清晰的现状。因此需要学工口和教学口结合,发挥班主任、辅导员和学业导师的作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感,为学生本校保研等做好铺垫[7]。
1.完善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过专业导论讲座,从专业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专业特色、科研动态、实验室平台诸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认识,产生一定的专业认同感,以专业发展及就业前景等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如邀请著名学者和教授开展专业讲座、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等,以浓厚的学术气氛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建立和提升专业认同感。加强导论和学科前沿讲座的形式和内涵建设,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3.学工口和教学口结合,针对不同年级反复的灌输学科知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要深入,不能浮于表面。通过公布就业和升学信息实时动态数据和相关调研工作,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空间和专业优势。
4.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提高就业率,积极拓展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行业、多途径的专业实践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三、总结
在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内涵建设、质量提升,培养世界一流能源资源科技领军人才”两大育人目标,大力开展“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打造“大思政格局”,确保育人方向,做到立德和育人相结合;树立“面向世界、目标一流、引领行业”的育人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开展“铸金工程”,打造一批“金专”、“金课”、“金师”、“金生”。
未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代会精神,围绕安全工程专业清晰明确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进一步推进教学重点改革、重点突破,加大专业经费投入和落实专业发展策略。通过教师的全身心投入和学校的全方位支持,我们能够在安全工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能够实现我们的初心与使命,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安全人才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