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毒""瘀""虚"谈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2021-11-25魏金波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1年12期
关键词:脓毒症中医进展

摘要:脓毒症属于ICU危重症及多发症,死亡率颇高,一度被认为“医学中最古老也是最难以捉摸的综合征之一”。西医上将其分为脓毒症、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中药医学上则可从毒、淤、虚三方面对其病理病机进行阐述。据各项研究表明,中医在脓毒症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此,本文将浅要对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毒;淤;虚;脓毒症;中医;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2--01

近年来,随医学不断发展,对于脓毒症治疗也有了一定进展,关于脓毒症的诊断标准也不断完善,从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版到2016年第三次国际共识对脓毒症定义的修改再到《中国脓毒症早期预防与阻断急诊专家共识(2020)》(下称共识),都表明着脓毒症的研究处于不断进步之中。虽然脓毒症在中医古籍中定义并不明确,但在临床中中医药方治疗脓毒症的案例不在少数,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对于其用药规律性评价较少,多以益气扶正为本。由此,需对脓毒症中医治疗进行深入研究。

1 清热解“毒”

“毒”,邪之盛也,蕴集不解则化为淤毒、湿毒,继而诸邪入体蕴结,则致阴阳失调,功能紊乱。《共识》中提出脓毒症是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损害的症候群,感染源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真菌从中医角度看则为外来之毒邪[1]。以此,“毒”为脓毒症发病之外在因素,《重订通俗伤寒论》中又说到“火盛者必有毒”,再来脓毒症发病初期多以外感发热,则中医往往以清热解毒法治之。常用方剂包括清营汤、清瘟败毒饮,可解热抗炎,并调节免疫。其中,清瘟败毒饮在抑制过度炎症反应的同时,可保护病体肾脏,减少患者Cys-C分泌,并可调节KIM-1、NGAL表达此外以大承气汤可清泄实热,并可软坚散结,治毒邪蕴结。从“毒”这一外因处方,也有自拟方剂注入炎调方、脓毒方等,通过相应药物的配伍以达减轻脓毒症症状之功效。以炎调方为例,其由生大黄、芒硝、赤芍、玄参、当归等药物为配伍,可降低肺组织中MPO、MDA水平,可实现减轻肺损伤的功效。此外,对单味药解毒功效的研究也在不断进展当中,如大黄、马齿苋等等,马齿苋有消炎之功用,大黄可清热、可通利水谷,于脓毒症患者免疫功能改善有益。

2活血化“淤”

“淤”既是病理产物,也是继发病因,《诸病源候论》中有云,“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素问·调经论》中有云“血气不合,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脉不通,则血瘀[2]。而脓毒症患者则多伴有凝血机制异常,致组织缺血缺氧,轻则表现出器官功能障碍,重则器官组织损伤、坏死,即“百病乃变化而生”也,此为脓毒症危害之所在。而《血证论》中提及“故凡血症,总以祛瘀为要”。脓毒症患者在发病过程中激活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因子,致气血不通,使得气血失调,由此脏腑有失濡养。由此以活血化“淤”相治。脓毒症之“淤”常以血瘀、出血、血热等证,迁延不愈,可案由口唇紫绀,肢体发凉,舌诊可见紫暗之色,脉诊多呈沉涩之态。常用药物包括血必净注射液、丹红注射液以及自拟方剂,如血府逐淤汤、化瘀方等,血府逐淤汤在严重脓毒症中可作为辅助方剂,于临床症状改善有益,并可缓解多脏器功能障碍,化瘀方以丹参、大黄为主要药物,作用机制为抑制TLR4介导炎症反应,改善心肌损伤[3]。其中丹参主要成为为丹参酮Ⅱ经相关研究表明具有可降低心脏发生炎性反应风险。

3 扶正祛“虚”

中醫学中有正、邪之说,邪之积攒,则气虚,气虚则阴阳失调,脓毒症患者伴有的脏腑功能障碍,则为虚邪,而脓毒症免疫反应失调,则为正邪相冲,相冲则必有伤,病侵经络,则引正虚,随病情进展,则可能导致脏器衰竭而生命有危,正气亏虚,为脓毒症发病之本,对此则以扶正祛“虚”治之。扶正固本则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抵御能力,以延缓病情进展,改善预后。目前,扶正固本常见药物包括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此外《医学正传》中记载的六君子汤以半夏为君药,以人参为臣药,君臣相辅相依可调气血,在加以炙甘草为佐可益气中和。通过中药成分可降低白介素-6、白介素-8等因子水平,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4]。同时也可治疗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以促进气血运行,例如生脉注射液,其可增加血流运输,缓解休克,气血通畅,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意在固本,祛“虚”则意在改善病症,以达到稳定病情之功效。研究表明,扶正类中药在恢复正常免疫功能上有一定优势,以黄芪为例,经大鼠实验验证,其可促进Th2漂移Th1,从而改善免疫失衡状态。再说参麦注射液,其可使ALT、CK-MB等因子水平降低,稳定体征,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

结语

从层出不穷的研究文献来看,脓毒症中药治疗处于不断进展当中,但需进行更为深入分析,以集天下之大成,发挥中药治疗于脓毒症治疗的应用优势。总结下来,可以“毒”、“淤”、“虚”三字概之。“毒”为外邪入侵,“淤”为内部气血不通,“虚”则为内外相冲而致正虚。这代表着脓毒症中医治疗正步步深入,以清热解毒治疗外邪入侵,以活血化瘀治疗气血不畅,以扶正固本守阴阳平衡,以稳定病情。纵观脓毒症治疗史,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脓毒症导致的多脏器衰竭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生命,中医治疗介入可与西医学互补,使得脓毒症治疗方案得以进一步优化。通过对“毒”、“淤”、“虚”三方面的分析,可更为深入的探讨脓毒症病理病机,从而采取对应治疗。在中医药学中,经方、自拟药方及单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脓毒症治疗效果,对应中药成分可有效抑制炎症因子过度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失调。

参考文献:

[1]王宜艳,陈伟. 从"毒""瘀""虚"谈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17,26(9):1609-1612.

[2]吴丽丽,梁群,曹雪丹. 中医药保护脓毒症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急症,2021,30(1):172-175.

[3]李建洪,龚瑞莹,吕锐萍,等. 脓毒症的中医药治疗及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急症,2021,30(1):185-188.

[4]娄玉,吴永伟,顼志兵. 中医药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导报,2020,17(15):45-47,59.

作者简介:魏金波(1978.7--),女,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本科,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脓毒症或者肺病。

猜你喜欢

脓毒症中医进展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胸腺肽结合生脉注射液在免疫功能低下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意义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脓毒症的微循环及免疫改善效果分析
1990年以来我国八段锦研究的进展、热点与前沿
2020
脓毒症患者外周血 1-酸性糖蛋白、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水平及意义
血清MicroRNA—122作为脓毒症诊断特异性标志物的研究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April Fool’Day愚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