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析

2021-11-25定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定丹

摘 要:语文是各个学科读写基石,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陶行知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很大的推动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生活,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应用能力。本文将探析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用,提出有效的实施策略,为我国现代化教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陶行知教育理论 教学实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19

语文是小学义务教学重要的学科之一,强化学生日常语言表达,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提升语文综合能力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良好基础。教师应重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理论对中小学的教学指导有着积极意义,值得各位教师学习借鉴。教师应积极创设符合学生发展目标的教学模式,为提升我国语文教学环境建立良好基础。

一、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概述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核心,他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化。“生活即教育”理论核心是:以生活作为教育的中心,通过实实在在的实践,验证教育理论。好的生活习惯就会形成好的教育理念,坏的生活习惯就会形成坏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对子女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即教育”理论注重改变传统教育思想,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家校社”结合为一体,创设更好的生活教育环境。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社会教育占有重要的教学地位,“社会即学校”与“生活即教育”有着相似的理论。陶行知认为处处都可教育,社会实践也同样具有学习功能。传统教学方式只重视教学理论,重视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吸收,忽略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因此创新教学模式,结合社会力量才是教育的根本。做到社会教育,应从社会角度出发,科学制定教学目标,让“社会”开放性课堂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一来,学生能在社会生活中掌握各种各样的技能,丰富自己的头脑,开阔自己的眼界,增长知识文化。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将“教、学、做”融为一体。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做”是学习的核心,陶行知主张实现“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同时,陶行知强调“学生怎么学便怎么教,做的方法决定教的方法”,摒弃过去的“满堂灌”,做到“以学定教”“教学做统一”的基本原则。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创设性思维活动。陶行知教学理论特别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从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方面着手开展教学,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推理、想象、判断等思维活动进行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兴趣,语文教学效率比较差。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重复又单一的教学模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

2.教学内容延伸不足

人教版语文教材内容比较丰富,是经过许多教师、专家认真打磨编制而成的,具有很强的指导和教学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材为蓝本,引导和帮助学生不断拓展更多的内容。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创设能力不足,不能引导学生产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的兴趣,在教学空间延伸上也缺乏一定拓展和想象,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代入感、体验感。比如讲解有关季节的课文,教师应带学生在户外活动中尽情地感受季节的魅力,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妙。

3.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成绩考核并非是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目前出现影响教学评价的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语文的评价过程过于片面,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背道而走。第二,评价主体过于单一,忽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教学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严重影响过程评价的结果。第三,评价的功能不全,教师教学指导作用不强。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1.“生活即教育”理论是实践的依据

小学语文教师在创设教学过程中,应积极结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理论,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设更丰富的课堂生活。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教材内容,不断延伸课堂知识,拓展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扩展学生阅读量,积极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改变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而生活实践则是知识的来源。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课堂知识,具备一定知识的学生也能够更好地生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总结生活,挖掘生活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生活中新鲜事物,主动对生活发出疑问,并积极印证疑问,从而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记录生活的习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印证知识,加深学习印象,提升学习能力。

第三,创设多元的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助力学生更全面地成长,成绩只是考核学生学习程度的一个标准,多元评价有利于完善课堂不足,提升课堂创造力,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创造性思维主导教学实践

新时代的教育观不仅要满足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还要符合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力是教学发展的根本,是推动义务教育激发学生潜能的保证,学生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并经过适当的引导,才能使语文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一种,激疑引思。“学于思,敏于行”,思维的培养从疑问开始,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要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开始。围绕生活中的“为什么”,引出“怎么做”,比如在《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题目中,为什么使用“飞夺”一词?激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探究。其次,词句激疑。教师不要事事都告诉学生答案,要为学生探索留白,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回答问题。比如《花落知多少》中的“知”是知道还是不知道?激发学生对教学主旨的探究。

第二种,质疑讨论。质疑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问题,用事实去验证真理。

第三种,情境诱导。这也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思考。尤其是低年龄段的学生,通过直观或形象的事物引发他们的思索,发散他们的思维。

第四种,创造想象。想象要有一定依据,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头脑风暴。比如常见的看图说话、作文续写等模式就是给想象力奠定基础,沿用已有的故事情节或是情境,创设更有灵魂的故事,丰富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3.“教学做合一”为践行教学思想的核心

“教学做合一”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本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动脑还要动手,手脑结合强化学生知识运用。首先,教学所选用教材应来源于生活。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实践基础,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生活化教材有利于践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比如在《快乐的节日》这篇课文中,节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联系我们过节的情节,学生能更好理解节日的快乐。其次,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践行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教师应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另外,教师应积极创设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教师要在设计课件时就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比如设置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的过程提升综合能力。

陶行知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有着重要影响,探析陶行知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创造性思维”思想理论,对完善我国教育体系极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生为本,融入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使学生能够将知识和生活融会贯通,培养良好的语文思维,打下扎实语文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尚洁《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实》,《课外语文》2016年第5期。

[2] 金丽娟《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小学语文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