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1-11-25王秀静
王秀静
(山东华宇工学院 山东 德州 253034)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不同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和大学生三观的形成交织在一起。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点,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适应能力。因此,需要将“三全育人”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统筹衔接,提高育人质量。
一、“三全育人”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三全育人”理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成熟完善。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三全育人”理念,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的理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样具有指导作用。“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全员育人,将学校、家庭、学生都纳入育人体系,全程育人是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形成持续的育人机制,全方位育人是从课内外、线上与线下、校内外等多个维度构建协同互补的育人格局。[1]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育人体系,为不同的育人主体利用怎样的育人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首先,学校的主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在高校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心理教师完成,辅导员起配合协助作用。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未受重视,只是把它纳入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因此,有的高校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或由思想政治专业的教师兼任,或由辅导员兼任,专业性不强。班主任、任课教师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不足,将教书育人过程割裂开来。辅导员多数也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加上平时工作比较琐碎,缺乏时间和精力提升自己。此外,心理咨询教师的人数配比很少,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其次,家庭教育主体缺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素养、性格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家庭氛围、亲子关系等都会对孩子的思维及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家庭教育未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受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很多家长只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出现波动就会及时地和教师沟通,查找原因,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思想动态。尤其是进入大学后,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家庭只需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可以了。在这种认知下,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干预不及时,容易引发不良后果。最后,学生本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数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解决时,很少去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往往陷入苦闷的不良情绪中,引发心理问题。有的学生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甚至都无法正常学习、人际交往时才会去接受心理咨询,往往错过了最佳的心理治疗期。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欠缺全局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育人属性,不应该是孤立的内容。目前,高校没有从心理健康的视角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在学生在校期间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域性不够。实际上,在大学里面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可能在高中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就已经出现问题,但很少有高校去和学生曾经就读的学校主动取得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追溯学生心理问题的发展过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有可能因为心理问题影响工作、生活。高校很少对有这样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实习和毕业后的心理跟踪,只是在学校对其进行心理服务。因为师生配比不足,多数高校只是重点关注入学时心理普查有严重问题的学生,关注那些经济贫困、学业困难的大学生。课程教学、心理疏导等也是以预防校园恶性事件发生为直接目的,而对那些心理问题较轻及暂时没有问题的学生很少关注。[2]普遍认为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是刚进入大学校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熟悉了大学校园的环境,再加上和同学的相处,心理问题会自行调节好。实际上,所有的大学生都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都应该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及基本的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技能。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意识不强
全方位育人就是要发挥不同教育方式的作用,从课内外不同的维度开展层次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从全方位育人的视角来审视当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化,教育效果不理想。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以大班形式为主,多数授课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的,沿用满堂灌的形式教学,将知识强加给大学生,没有发挥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的教育功能,不能由内到外地预防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活动没有能很好地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开展。在每年的“5·25”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很多高校也结合健康日的主题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活动。大学生健康日的宣传主题每年都在更新,高校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却基本未变,大都是形式陈旧、内容重复的活动。[3]利用心理讲座、报告会等形式来开展活动,大学生的兴趣不足,参与度不高。最后,没有充分发挥出心理咨询的作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重点是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做好心理知识的宣传工作。由于多数心理咨询中心还承担了较多的行政性质工作,加上心理咨询教师缺乏定期的专业培训,知识体系更新慢,很难满足大学生多样的心理需求。
三、“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调动心理健康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全员育人
将家庭、学校、学生朋辈纳入全员育人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家庭教育要发挥作用。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最长,与孩子的关系最亲密,从婴幼时期就共同生活在一起,父母对孩子的性格、思维方式及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了解得更深。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主动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掌握合适的教育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育孩子积极心理品质。与孩子沟通的方式要民主、平等,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引导孩子学会宣泄心中的烦闷。同时,加强和学校的沟通,加强与班主任、辅导员的联系,以便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可以定期到学校探望孩子,多和孩子的同班、同宿舍学生交流,从他人的评价中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干预,防患于未然。其次,加强学校教育。一要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人才,增加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同时,加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利用外出学习、在校培训等方式,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奠定基础。二要发挥辅导员、班主任教师的作用。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与学生接触得多,了解更全面,接触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有异常要及时干预。班主任要多和学生交流,及时和其他任课教师、班干部等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好对接,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后,发挥学生朋辈的主体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理念,使其主动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他人求助。发挥学生群体互助力量,作为同龄人,同宿舍、同班的学生在一起生活、学习,交流起来比较方便,有问题可以一起解决。学校可以在班级内培养学生骨干,专门负责心理知识宣传、和同学谈心等活动,策划举办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解学生心理之急。[4]
2.对大学生开展分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
大学生在学校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考虑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首先,开展分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刚步入大学校园的新生,面临的是对大学环境的适应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可能会产生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针对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开设一些涉及心理学的心理健康、幸福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之类的课程,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学知识。同时,利用团体辅导或者个人谈话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些适应环境、舒缓心理的方法技巧,帮助其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阶段,大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生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会更大,情感问题也会增多,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清晰。这个阶段的心理教育,可以通过心理讲座、心理素质拓展、朋辈谈心等形式,提高其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完善其品质,帮助其全面发展。大四阶段是大学生从校园步入社会的转折期,就业压力比较大,心理情绪变化比较强烈。[5]应该开设针对毕业生的团体心理讲座,讲授非智力因素与职业的关系,面试方面的一些心理技巧,在新的岗位上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的知识,让大学生做好入职前的准备,缩短岗位的适应时间。其次,延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前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点,尤其是要重点关注入学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和学生就读过的高中学校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动态,更好地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早已出现还是不适应大学生活所致,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后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点,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在其毕业后跟踪服务一段时间,关注其心理变化,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实现全方位育人
首先,优化课堂教育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兴趣。课堂理论教学要多采用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利用心理剧表演及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促进大学生掌握心理知识,不断挖掘积极心理,完善自我人格,树立生活的信心。其次,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建立心理健康专题网站,定期更新心理知识,开设一些心理测试项目,便于大学生学习心理知识,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播放心理微电影或者是心理剧,让大学生通过观看来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感受。利用网络咨询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咨询。[6]对个人时间不充裕的学生,或者是觉得和心理咨询教师面对面的交流有顾虑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咨询平台进行心理咨询。在具体的心理辅导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的个体特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每个人的性格、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不同,心理素质也不一样。因此,既要做好团体辅导,又要结合个体的不同特点进行个体辅导。最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内容,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促进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把握全方位育人规律,解决好全方位育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工作。要加强认识,紧紧围绕育人这一目标,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契机,创新工作方法,拓宽工作路径,发挥家庭、学校及学生本身的主体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