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践行精准思政新模式探析
2021-11-25柏申
柏 申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镇江 212400)
职业院校对于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我国产业生力军的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同等重要。当前,高职院校迫切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思维,探索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政工作新模式,以培养“德技并修”的高质量人才。近年来,关于精准思政的研究与实践方兴未艾,可为高职院校加强思政工作提供新理念、新路径,赋能高职院校思政工作。
一、精准思政新模式的设计、研究与实践
精准思维是十八大以后治国理政新思想,精准思政就是运用精准思维在思政工作领域探索出的新成果,其顶层设计、理论探讨和探索实践正在逐步推进。
1.精准思政新模式的顶层设计
2017年,《高校思政工作质量和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注重精准施策”,可以看作精准思政的起点。教育部思政司在2019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着力推进精准思政”,在2020年工作要点中再次强调“统筹推进质量党建、精准思政、积极维稳各项工作”,文件9次出现“精准”的提法,并要求把“精准”贯彻到各项工作中。2020年12月15日,教育部思政司司长魏士强在《中国教育报》发表题为《健全精准思政体制机制 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固本培元》的署名文章,总结“十三五”期间思政工作的成就,并为“十四五”期间的思政工作提供参考意见。可以看出,精准思政已经上升到统领思政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精准思政顶层设计的轮廓日益清晰。
2.精准思政新模式的理论研究
思政工作者对精准思政的理论研究也逐步展开,截至2020年12月,中国知网上篇名包含精准思政的论文达81篇,以精准思政为关键词的学术论文有29篇,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者。以下几位作者的研究关注度较高,可以了解研究概括:吴满意教授从信息技术、精准思维和精准育人等方面进行研究[1];陈慧军、平章起两位专家认为,精准思政要依靠专精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精准把控教育对象[2];徐士元认为,精准思政是对学生“精准滴灌”,达到精准教育、精准管理与精准服务[3]。2019年12月,在成都举办的“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高端学术论坛”上,80多位专家学者经过研讨,达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成都共识”:即精准把握识别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内在需要,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手段和方法,精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4]“成都共识”提出的“四个精准”,对把握精准思政的内涵以及如何实施精准思政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校实施精准思政提供了解决方案。
3.精准思政新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不少高校就如何践行精准思政进行了探索,比如:探索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应用于思政工作;探索专业与思政相结合;探索模块化教学;打造地域思政,等等。一些高校的“人生导师沙龙”“学生公寓思政”“网络思政”等新方法、新模式别具特色,精准思政实践成果颇受瞩目。
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有显著特色,也有明显短板。广大高职院校如果能基于现状,根据精准思政的顶层架构、逻辑内涵和实践经验,找好起点、找对目标、找准路径,实施精准思政,就能助力其思政工作。
二、找好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起点
对标新时代、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精准研判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情况,特别是“短板”,对症下药,是实施精准思政工作的前提。客观地说,高职院校思政工作以下四个“相对不够”比较明显,必须精准研判,精准解决。
1.教学模式精确度相对不够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提出,针对学生思想和认知特点,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自觉强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努力实现思政课教学“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创新较慢,具有针对性的、精确化的模块化教学比较少,“点穴”式的精确技法和“靶药”式精确内容不足,单纯讲授式、大水“漫灌”式、粗放式的教学模式比例较高,不能适应新时代需要。
2.课程体系科学精密度相对不够
思政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阵地。高职院校由于学制学时、学生素质、就业方向和普通高校不同,应该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在教材教法、考试考核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必修公共课,其教材和普通高等院校统一,尚未形成完全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精密课程体系。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劳动教育也没有细化和充实到整个课程体系之中。
3.思政教师队伍精尖度相对不够
思政教师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主力军,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实施精准思政的最基本条件。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思政工作的专业性理解不够,导致专业性、高水平的思政教师数量和质量都有历史欠账。比如:按照国家要求的思政课师生比1∶350,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引进众多年轻教师或选用大量外聘教师。另外,由于在职业前景、社会认同度、福利待遇等方面和普通高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很难吸引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加入,高精尖人才稀少,领军人物严重匮乏。
4.工作机制精细度相对不够
谋大事者,首重布局。职业教育领域落实“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是一项精密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家庭、政府、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精细化协同育人机制。当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十大育人体系”仍未成网;学工、后勤、团委、安全和宣传等部门“各自为战、只顾一摊”;“大思政”体系所需的组织领导、机构设置、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尚未完整化、科学化、规范化。比如: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双元”办学,运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或顶岗实习。如何实现思政工作全覆盖,不少地方缺乏精细化的协同工作机制,思政教育主体难以守好“主阵地”,更难做到同频共振,下好思政“大棋局”。
相较于普通高校,以上四个“相对不够”是高职院校独特的共性短板。各高职院校还需要借助SWOT分析,运用精准思维,把脉问诊,全面研判自身思政工作的个性特质,为找对精准思政的目标以提升思政工作奠定基础。
三、找对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目标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普遍存在四个“相对不够”的显著短板,亟须明确建设目标,切实改进以提升工作成效。《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9年版)》曾明确要求各高校要注重体现时代性,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学院文化,凝练体现办院目标的院训。这个要求虽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出来的,鉴于高职院校较强的职业、地域和产业个性化特点,各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工作必然各具特色。特色思政也自然成为实施精准思政的目标与结果。
1.特色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必然要求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国内产业升级和供给侧需求侧改革逐步推进。“明者因时而变,智者因事而治”。高职院校需要以新理念、新路径、新机制、新成果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高职院校招生方式多样化、学生来源多样化、课程考核多样化,需要结合时代要求、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精细化开展工作。同时,新时代学生个性化、信息来源碎片化、社会思潮多元化等特征也日益明显,要求思政工作要融合时代特色,与时俱进,精准施策,以特色思政应对新时代各种变化和挑战。
2.特色思政是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必然体现
精准思政要求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精神,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体现职业教育特点、职业院校特色、职业学生特质,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学制学时、教材教法、学习考核等方面特色鲜明。因此,特色思政也必然成为精准思政的目标。
3.特色思政是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必然结果
职业院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高职院校必然带有浓厚的“中国底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院校特色就没有中国特色,也就没有中国职业教育的亮色。因此,职业院校必然要实现个性化、特色化发展。高职院校思政工作要为学校发展服务,在课程思政、产教融合、“双高”建设等方面融入学校特色、地域特色、产业特色等因素,建设与学校历史传统、质量文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精准对接的精准思政,必然催化处特色思政。
四、找准高职院校实施精准思政的路径
精准思政要成为精彩画卷,需要“大写意”,更需要精雕细琢的“工笔画”,找好起点、找对目标,更要找准具体实施路径。高职院校需要在精准分析校情学情,为学生制定精准的教学内容,探索独特的实施路径,实现立德树人的精准性。
1.精确分析学情差异,精准识别学生特点
思政工作本质是做“人”的工作,针对不同时期的人、不同群体的人、不同个体的人要给予精准分析,才能因材施教,达到最佳效果。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对象,要通过构建大数据平台,全面掌握学生上课、图书借阅、消费倾向、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等,进行数据画像,精确显现学生个性特质。思政教育主体根据数据分析和学生画像设计“一人一案”,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
2.精准推送教育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场景
结合职业学生特点,要加强教材教学内容改革,建设“口袋”式、“菜单”式简化教材,易于学生学习吸收;加强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和志愿者服务教育,提高综合素质;积极探索思政教学改革,把传统讲授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体验式教学,春风化雨、浸润无声。积极探索通过校史校训、校规校纪进行校园文化教育;在宿舍、食堂、图书馆、教室等场所浸润思政要素,进行生活学习场景体验;通过参观当地历史文化场所、产业基地或担当志愿者、顶岗实习,进行社会感悟;通过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进行理论学术体验;通过翻转课堂、情景剧演出、课程大赛实现主角体验;利用VR技术,进行仿真模拟教学;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开展线上思政,把传统静态教学转变为动态引导,从教室固定实践教学转为全时空全方位教育。
3.精密设置考核方式,精准进行综合考核
精准考核是实施精准思政的重要环节。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奖惩作用,可以对学习积极性和行为自觉性起到以考促进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动能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实践,适当减少纯理论考核,侧重实践活动及日常行为考评,把思政课“小考核”转变为团委、学工、企业等多元“大思政”综合考核。探索把思政考核计入个人档案,作为个人综合素质的评定指标,作为入团入党、助学金奖学金评定的参考依据。
五、精化评估体系,精准评估教育效果
近年来,中央把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高职院校在课程建设、工作队伍、工作机制等方面都有新的探索与实践。关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精准评估,目前尚处萌芽阶段,这和精准思政的研究和实践现状是一致的,就是先实践后评估,先建设再评估。就精准评估,笔者认为必须精化评估体系,精准评估教育效果。所谓“精化”就要求简单精准,具有好的操作性和实用性。一是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接国家统一要求,又要兼顾学校自身特色;二是要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办学设施,又要考评工作机制;三是坚持教育者评价和受教育者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思政工作者的评价,也要重视学生评价;四是要坚持自评和社会评价相结合,高职院校要做好自评与改进,社会相关利益方要进行评价与反馈。
精准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兴未艾,是高职院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有助于补短板、立特色、见实效。随着实践深入,更多的理论探索、实践模式和实效评估将层出不穷。因此,精准思政必然会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持续性热点,值得深入思考、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