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育对英专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2021-11-25田冬梅
焦 辰 田冬梅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4)
我国英语教学已普及多年,英语专业也是一个基础的专业学科,目前,全国共计有903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我国高校本科总数的77.4%。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基础教育时期,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受到当地教育水平的制约,由于其考试导向性极强,导致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起点各不相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也高度相差。这一问题暴露了英语输入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反映出学习内容阶段的输出水平问题。
研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水平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克拉申(Krashen)[1]的输入理论及斯温纳(Swain)[2]的输出理论,针对专业学习阶段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方法提出建议。
一、材料与方法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天津商业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均为随机样本,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学习经历与学习现状的调查。调查问卷共计21个题目,问题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环境与内容及本科学习以来专业学习方面遇到的难点与体验。
为使问卷调查内容能够准确反映英语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调查对象限制为英语专业本科生。问卷共包含三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其中单选为16道,多选为3道,填空为2道。选项设计上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在英语各方面的学习、认知及学习感受,最终结果也反映了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现状,符合客观实际。填空题为学生自由表达学习感受,通过高频字词检索进行数据分析,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均独立自主完成问卷,以不记名形式最终收回108份有效问卷。
调查时间为2018年12月6日中午11时50分至2018年12月8日12时56分。调查工具为“问卷星”软件,数据统计也来源于该软件。
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应试型英语方面,以高考为导向曾着重训练过的写和读等方面相差不大,主要的差距出现在实用型英语方面,即说和听。
应试型英语在写和读方面相差不大,是因为在基础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国绝大部分基础教育类学校都比较注重应试教育,大部分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好,因此在写和读方面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差距和问题。然而,应试型教育更侧重于训练学生在考试中得到高分,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熟练运用英语,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听和说等实用型英语学习方面缺乏练习。
调查报告发现,基础英语教育的起始时间不同,也会对英语听说水平造成影响。从小学就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无论是应试能力还是实际应用能力都比较突出;而从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由于其起始时间较晚,实际应用能力偏弱。
三、输入及输出理论
1.输入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包括五大假说: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研究以需要与实际情况相互结合的是其中的输入假说为主要方式,在这一假说中,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输入应具有以下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le)”
“既有趣又有关(interesting and 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n-grammatical programming)”和“充足的输入量(sufficient input)”。
其中“可理解性”是指在选取输入材料时,应保证材料的可理解性,如果学生选择无法理解的材料去强行学习,反而会失去原本能达到的学习程度,并且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输入材料对于习得者而言,只是一种噪音。[3]
“既有趣又有关”意为对语言输入材料的意义进行加工,保证输入内容有趣味性的同时还要有关联性,学生可以在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下习得语言。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是指语言习得不必遵循语法程序学习,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足量的可理解输入内容,也就是说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语法程序的学习只能保证“学得”而不能真正“习得”。
“充足的输入量”是指要保证广泛阅读、观看、聆听等输入渠道的输入量,如此才能保证有足够的积累去支持下一步的学习。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2.输出理论
1995年,加拿大二语习得研究者斯温纳明确论述了输出理论,对克拉申的“输入理论”进行了批判与补充。斯温纳认为“输入”并非是二语学习的唯一途径,“输出”环节在二语学习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对加拿大两百多位法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调研,她提出了“输出理论”,明确指出了输出所具有的三大功能,即:“注意/触发功能(the noticing/ triggering function)”“假设验证功能(the hypothesistesting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the metalinguistic function)”。
“注意/触发功能”是指在语言输出时,学生能从输出中注意到他们想表达的与能表达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使学生对输出内容加以注意,从而促进输出水平的提高。在“假设验证功能”中,斯温纳表明,二语学习是一个需要学生不断对目的语提出假设并不断检验和修正自我输出材料的过程,在逐步实施的自我假设—验证模式下提高输出能力。“元语言功能”指学生可以通过运用语言来反思语言,使用已经内化的语言来解释阐述学习中的目的语,经过自我加工、消化后转化为可以输出的语料。
研究除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外,还会结合文秋芳教授的“输出驱动假设”理论,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方法提出建议,探讨诸多实践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四、英语专业学生输入阶段现存情况分析与建议
首先,从填写问卷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来看,20.33%的学生是从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的,这些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要明显高于之后接触英语的学生,在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估中,他们均认为自己在英语的听、说方面优于其他阶段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有47.22%的学生在1—3年级之间开始学习英语,24.07%人在4—6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8.33%的学生在初中开始学习英语,这部分学生中,高达88.89%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自己而言是困难的,而且78.78%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很小。
由此可见,接触英语时间越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学习难度就越高,学习兴趣则越低。通过访问的形式,不同阶段接触英语的学生分别对自己的启蒙学习进行了阐述。从幼儿园开始接触英语的学生,学习之初是以简单的英语会话和动画短片入门,学校的老师也会带领他们开展双语游戏;之后阶段接触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才接触英语的学生则表示,从学习之初自己就是以应试的态度学习英语,以课本考点为中心开展应试学习,自己很少有课堂外的自发输入学习。从这一对比中,我们能看出促进英语能力和兴趣需要非应试性的学习。这体现了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中的“充足的输入量(sufficient input)”理论,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多领域的、多形式的英语输入,尤其是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地进行广泛阅读和会话。
问卷调查数据还发现,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方法的过程,依然存在相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学习的都是应试型英语,学生在已经意识到输出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仍有44.44%的学生认为更习惯于通过“看”的形式进行英语学习,也就是通过无声浏览文章、保留字幕看影视作品的形式;同时,有26.85%的学生表示对英语没有兴趣,这就需要在输入阶段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克拉申的输入理论中提到的输入内容应“既有趣又有关”,使学生对语言输入感兴趣,最好让他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在输入一门新的语言,把注意力放在兴趣上。要使语言输入对习得有利,输入的语言材料要既有趣又与所学的新知识相关联,学习者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4]
调查显示,从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方式及学生现阶段的能力表现来看,有8.33%接触过全英课堂的学生分别来自广东、天津、北京,并且他们中有半数曾参加过外教俱乐部,在人为制造的纯英语环境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阶段来看,这部分学生的听、说能力都相对比较出色。这符合克拉申提出的“非语法程序安排”,即一种“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阶段定义为i+1”的新型输入模式。也就是要在学习中营造一种氛围,在这种环境下多开口说英语,待熟练后,我们的大脑已经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就可以自动帮我们修正语法错误。对于输入的知识,87.96%的学生表示只能做到简单理解,完全不能理解和能够完全理解的人数各占5.56%和6.84%。这需要学生们反思自己选择的输入材料是否难于理解消化。
根据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学生所学的内容只有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才能有效地输入。若是学生没有办法听懂、理解语言输入的信息,就无法习得语言,无法转化吸收后为自己所用。
五、英语专业学生输出阶段现状分析与建议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从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情况评估的数据可以发现,高达73.15%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说”方面的练习,另有61.11%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缺乏翻译类练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不足在于无法熟练、流利地输出英语语料,这也反映出学生在过去的基础教育中接触的应试型英语较多,“读、写”能力在应试范围内得到了大量训练。英语应试教育对“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都是有限的,同时“说”“译”能力的训练更是高度匮乏,这导致学生的输出能力不足,无法将本就有限的输入内容转化吸收后再输出。由此可见,学生应在输出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根据斯温纳的输出理论中的“注意功能”,即引起学习者对语言问题的注意,刺激更加适合的输入。在学习者输出语言时,时常会突然发现自己对所想输出的内容以目标语来表达的能力不足,无法按照所思所想运用词汇、句型。这时,学习者会注意到自己的积累不足,于是便刺激学习者开展更有针对性的输入学习,最终学习者在这种语言学习的刺激下,能够高效地输入,并且促进提高学习者未来的相关输出质量。[5]
从学生口头输出能力不足的原因数据来看,高达84.26%的学生认为自己口头输出能力不足是由于词汇贫乏造成的,也就是口语词汇不足。学生在阅读词汇和听力词汇上的积累,足以支撑现阶段的口语表达,学生需要的是提高阅读、听力词汇的熟练度,并且对一些话题词要做到脱口而出。52.78%的学生会因害怕犯错而不敢开口,学生可以有目的、自主地对口头输出内容进行假设验证。根据斯温纳的“假设验证功能(the hypothesis function)”,即对目标语做出假设,通过持续的检查与修正,调整表述语言,使得输出的内容准确、有效。
六、解决方法
研究着重考察基础英语对英语专业学生在专业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调查与分析,依托克拉申的输入理论和斯温纳的输出理论,得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1.与输入阶段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不足的问题,学生应意识到对于语言的整体理解,仅靠应试时刷题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在大学阶段,可能也因基础教育的积累不足,无法正确理解很多英语的基础性表达。因此,学生不妨从阅读、聆听英语绘本、学生读物甚至趣味性杂志开始建立兴趣,提高对英语语言的敏感度,弥补基础阶段所缺失的知识积累。
针对学生选择输入材料和输入途径的问题,建议学生现阶段应自发地、有目的地去选择多方面的输入语料,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点或者语言文字趣味性划定输入材料的选择范围,再根据“i+1”的原则,选取比自己语言能力稍高一层的学习材料,材料间最好有一定的关联性。学生在选择英文原版书时,要根据个人词汇量和文化背景来选择,太难太易都不利于语言的顺利输入,应循序渐进地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这也是甄选影视作品、录音材料等其他输入材料的要求,最终通过看、读、听甚至回忆的形式,在不知不觉间加深印象。
针对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及对语法程序过度强调的问题,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要多开口说英语,多给自己创造即兴表达的机会,尽量自然地学习,切忌总是依靠语法程序整理材料,却不转化。学生需要在大量的非语法、适应性的输入中,脱离固化语法程序,对自己进行纠正。
针对学生对输入知识理解掌握不足的问题,建议从高考纲要求入手。我国高考英语词汇量要求约为3500词,有限的词汇量,加之学生贫乏的文化知识背景及对语音、遣词造句熟练程度的欠缺,更需要输入内容的难度需要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同时不可完全依照某些丛书的分级选择对应自己年级的材料,个人的学习情况才是选择学习材料的依据。
2.与输出阶段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英语能力某一方面明显不足的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建议学生可以将课堂话题、课堂补充词汇等材料整理成口语输出的腹稿或者翻译的源语材料,模仿专业文章对自己的语料进行润色,及时找任课教师订正语料,或在任课教师的帮助下调整用词,更好地理解语言运用,并在练习后化为己用。“读”是有效的实践方式,通过大量朗读,学生能在输出的同时不断增强对所读语料的注意,从而潜移默化地养成英语思维,减少中式思维的表达,提高输出的质量。在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与表达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乐于张口,在自己有了解的专业领域流利表达。
针对有目的地练习输出能力的方法,学生在练习口头输出能力时,可以将目标输出内容以关键词形式记录下来,在准备过程中将这些关键词连接成有效句子,并通过口头练习尽量自然地表达出来,对于一些常用表达或俚语表达可以重复练习。此外,学生也可以在尝试用外语表达时,在不进行任何查阅的情况下,用中文和英文分别为所描述内容绘制导图,列出主要讲述的内容,不断完善讲述角度。横向对比中文的结构与英文的结构,在中文能力的支持下完善英语表达,调整用词。
七、结语
根据一系列的调查、问询和数据整理的结果来看,现阶段的基础英语教育对学生的英语专业学习极其重要。学会运用有效的语言输入,进行可理解性的输入,通过探索找到学生自己合理的消化方式,再进行有效的输出。有效的输入和输出的能力是需要长时间积累和锻炼的,需要师生间的高度配合和与学习理论的研究。要想解决现阶段的基础英语教育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提高自身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实现更高效的输入输出,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在未来的实践中发挥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