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1-11-25宋慧锦
何 悦 宋慧锦
(1.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2.攀枝花学院康养学院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三线建设任务异常艰巨,却能在十数年间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动因是三线建设者们拥有的对祖国边疆建功立业的激情和抱负,这为三线精神的孕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养料。在三线建设者的生命里,他们拥有不怕牺牲、乐于奉献、自力更生、敢于拼搏的精神,甘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热血与青春。这份精神力量,是促使三线建设事业取得成功的强有力的保障。新时代中国青年亟须从三线精神中获得理想信念的支撑,滋养奉献意识,涵养团结作风,提升创业格局,蕴蓄创业精神,让三线精神永续传承、历久弥新。
一、三线精神的科学内涵
1.艰苦创业是三线精神的不凡品格
成昆铁路的修建就是其中一系列艰苦创业最好的代表。从外部环境来看,成昆铁路建设于技术条件相对落后、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从内部环境来看,成昆铁路沿线不良地质现象种类繁多,存在着滑坡、落石、软土、泥石流等等。为了跨越地形障碍,技术人员发挥了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巧妙设计。为了克服地势高差,他们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型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地理环境的闭塞性、复杂性,也为当地的生产生活增添了许多困难。大山深处包围着的西部地区,缺少交通设施,物资很难运送到,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缺睡的地方,大家就随便找一块草地睡觉。据三线建设亲历者描述,“三块石头一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则是对三线建设者们生活的最真实写照。正是由于三线建设者超乎常人的意志力、忍耐力,才支撑起三线建设的宏伟事业。
2.无私奉献是三线精神的英雄气质
为响应党中央号召,三线建设中需要的企业、工厂以及众多科技人员、技术工人浩浩荡荡地举家搬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三线建设者们深知中西部环境的艰苦,但从未退缩。正是三线建设者身上所传承的奉献精神,才使得三线建设者们能够在与自然艰苦环境、自身生理心理等多重挑战中取得胜利,完成了三线建设的历史任务。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正是三线建设者身上表现出的“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忠诚担当和无私奉献精神,义无反顾地投身三线建设事业,才使得三线建设事业取得较大成果。
3.团结协作是三线精神的力量之源
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就是互相协调、沟通配合、团结协作的一个缩影。由于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险峻,尚未形成交通网络,机器设备、钢铁物资很难及时运送到指定位置,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的几千名驾驶员,排除万难、不怕牺牲,发挥出“全国一盘棋”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汇聚成一股巨大的运输力量,源源不断地将建设物资运到祖国西部的大山沟。三线建设的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学会团结协作,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4.勇于创新是三线精神的活力源泉
二汽的发展即是勇于创新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例。二汽选址为满足中央的“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将厂址定于大巴山山沟里的十堰,针对特殊地形、交通及设备要求,工程师们先后攻克了工艺、设备、工序等一道道难关,大量运用各种新技术,采用新设计理念去研发各类车型,造出了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国人的车,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典范,随之发展的即是更加具有创新性、独特性的汽车产业。一直延续至今天领跑全国汽车行业的先锋企业——东风。由此可见,三线建设历程中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三线精神增添了活力的色彩。
二、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1]回顾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如果没有中华先民的创造、奋斗、团结,就没有民族精神的孕育与成熟;回首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如果没有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就没有时代精神的诞生与发扬。三线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的极其重要一环,是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国防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何当好三线建设历史的宣传者、三线建设文化的培育者、三线建设精神的传承者,让更多学生了解三线建设历史,是西部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1.有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它既来源于源远流长、领先世界、影响深远、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源自贯穿着鲜明主题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红色文化,更建构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之上。[2]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铭记三线建设历史,弘扬三线建设文化,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定践行者。
2.有利于大学生增强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三线建设者的血脉,他们表现出了深厚的爱国情怀和顽强的奋斗精神,自觉地把自我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融为一体,把自己的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那段峥嵘岁月。三线建设的历史,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佳教材。首先,三线精神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认同感,承认自己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其次,三线精神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并对国家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再次,三线精神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于国家的荣誉感,并为自己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和睦温馨的大家庭中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最后,三线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于国家的尊严感,为生长在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感到自信,这份民族尊严感积淀在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中,未敢忘怀。
3.有利于大学生锤炼意志品质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就强调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的必要性,认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良好的意志品质绝不会从天而降,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方能玉汝于成。当年三线建设者们遇到艰难险阻时,能够始终如一保持自强、坚忍的意志品质,一方面,来源于他们自身潜意识里面对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意愿,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建设者们自身在艰苦环境中砥砺意志。因此,当代大学生要秉承三线精神,首先要把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树立忧患意识,自觉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其次,在自身成长中锻炼意志品质,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起头,保持自信和尊严。另外,自主地、积极地、有规律地进行健身锻炼,也是锻造刚毅、果决、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的有力途径。只有注重意志品质形成的内外因素,才能更好地将三线精神传承。
4.有利于大学生践行报国行为
三线建设者放弃优越生活,只身奔赴三线,即使“住干打垒,喝黄汤水”,也不曾阻碍他们报效国家的脚步。作为大学生,也许不能做到像黄大年那样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只愿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也不能像钟南山院士一样在疫情关头不顾自我安危毅然前往一线参与指导疫情的防控,但是只要我们始终秉持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是对大学生践行报国行为的最好诠释。爱国行为不分大小、先后,大学生从现在开始就需要锤炼品德,争做思想道德的标兵;需要勤勉好学,争做勤奋学习的标兵;需要练就过硬本领,争做自强励志的标兵。关键是要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作为,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三、三线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将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之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三线精神,把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革命精神谱系与三线精神前后衔接起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三线精神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时代价值;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三线精神,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和奋斗的力量;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八章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三线精神,通过列举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作为毛泽东思想产物,也是邓小平理论成果的攀枝花,从三线精神中汲取信仰的真理的力量和为民的力量;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二章、第三章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三线精神,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实事求是看待三线建设的发展过程,客观解析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四门课程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促进,从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功能,更好实现育人目标。
2.将三线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中认识和理解三线精神,是高校育人的又一重要途径。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中的体验教学结合才是教育的最佳方法。“三线精神”的宣扬也可渗透到高校实践服务当中。第一,参观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博物馆,高校可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组织大学生到博物馆展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触动其心灵。第二,参观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四川攀枝花、贵州六盘水地区均有不少留存,三线建设工业遗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承载着浓厚的工业文化内涵,大学生亲自体验工业遗址,可以强化大学生对三线建设历史和三线精神的直观认识和了解,从而实现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第三,开展三线建设口述史活动,对三线建设亲历者或其家属等进行调查访谈,分析研究他们的理想信念、生活状态、精神世界、心理动因等,为三线精神融入社会实践提供现实支撑。
3.将三线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借助高校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和接触三线建设文化,将三线精神发扬光大。第一,开展演讲、辩论、朗诵、征文等活动,让三线精神与高校校训精神相融合,构建优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大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认识和体会三线精神的内涵。第二,开展“三线故事经典品读”系列活动。组织学生观看“三线建设”的系列纪录片,记住那段历史、知道什么是“干打垒”,进一步拓展广大学生的人文视野。第三,举办三线精神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积极邀请三线建设者做专题报告或举办座谈会,引导广大学生领悟感受老一辈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4.利用新媒体永葆三线精神光芒
当今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大量涌现,为大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等方面都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性。在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传播手段多样性、传播方式互动性、传播受众广泛性的三线精神传播格局。一是实现传播手段多样性,即通过多种新型媒介如QQ群、微信群、自媒体群等多种方式传播;二是实现传播方式互动性,即通过体验式教学传播三线精神;三是实现传播受众广泛性,即将有关于三线建设的故事覆盖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结语
时空转换,岁月流逝。三线建设的激情岁月、英雄群像虽与我们渐行渐远,但留下的丰厚精神遗产——三线精神仍然滋养着共和国的后人。三线精神不仅仅属于中西部的13个省及自治区,它早已随着三线建设的启动、调整而走向全国。它跨越两个世纪,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发展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份宝贵精神,帮助新时代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不怕吃苦的奋斗精神,目标一致的团结精神,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