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蒙会稿》版本考略及刘玑诗文辑佚

2021-11-25邱忠堂

唐都学刊 2021年2期

邱忠堂

(内蒙古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刘玑(1457—1533),字用齐,号近山,陕西咸宁(今陕西西安)人。刘玑师从关中大儒李锦,是明代中期著名关学学者[1]。刘玑的著作,唯《正蒙会稿》一书存世。刘玑著诗文颇多,然未曾结集,后多散佚。笔者不揣浅陋,对《正蒙会稿》版本略加考述,另辑得刘玑佚诗10首、佚文7篇,并加以点校,希望对刘玑著述研究不无小补。

一、《正蒙会稿》版本考略

据许宗鲁《资政大夫户部尚书近山刘公玑墓志》载“居正学书院讲论性理”[2]和刘玑《正蒙会稿》自序称“与同志诸友会讲成稿”[3]212可知,弘治十六年(1503)至弘治十七年(1504)间,刘玑讲学于西安正学书院,讲授经典是张载《正蒙》,并据所讲内容撰成《正蒙会稿》4卷。

《正蒙会稿》是关中地区第一部《正蒙》注本,也是明代较早单行刊刻的《正蒙》注本,其在关学史与《正蒙》注解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地位。明代学者何景明称,《正蒙会稿》“明正通达”[3]211。韩邦奇称《正蒙会稿》“难易兼具”[3]211。《宋元学案》以及《正蒙初义》等《正蒙》明清注解,对《正蒙会稿》的内容多有引用,对其思想多有继承。

祝寿、武雷、张鄂于明正德十五年(1520)刊刻《正蒙会稿》,时任提督陕西学校副使的何景明为之作序。此是《正蒙会稿》初刻本,今佚。《正蒙会稿》的存世版本有明嘉靖十一年(1532)刊本、清《惜阴轩丛书》刊本和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明嘉靖十一年刊本:《正蒙会稿》明嘉靖十一年刊本是今所见最早的版本,是正德初刻本的重新刊刻本。明代学者韩邦奇为之作序。中国国家图书馆和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正蒙会稿》虽皆著录为正德十五年刻本,但笔者比对发现两个图书馆所藏《正蒙会稿》实为嘉靖十一年重刊本。致误原因,或是将重刊本卷首何景明作序的正德十五年错认为刊刻时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正蒙会稿》字迹多漶漫模糊,杭州大学图书馆藏本则纸墨精良、文字清晰。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也藏有《正蒙会稿》嘉靖十一年刊本。《正蒙会稿》明嘉靖刊本卷首无《正蒙》各篇目录。

清《惜阴轩丛书》刊本:清代陕西三原藏书家李锡龄编辑《惜阴轩丛书》,收入《正蒙会稿》。《正蒙会稿》清《惜阴轩丛书》本包括清道光初刻本和清光绪重刊本。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宏道书院刊刻《惜阴轩丛书》,是为《正蒙会稿》《惜阴轩丛书》清道光初刻本,现藏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据道光初刻本,重刊《惜阴轩丛书》于长沙,是为《正蒙会稿》《惜阴轩丛书》清光绪重刊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民国二十五年(1936),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其中所收《正蒙会稿》据《惜阴轩丛书》本加以排印句读。这是《正蒙会稿》民国《丛书集成初编》排印本。

二、刘玑佚诗10首

关于刘玑诗集,未见著录,也未见存世。今辑佚诗10首,如下。

黄帝庙(1)参见刘鲁生《(嘉靖)曲沃县志》,明嘉靖刻本,卷第四。

知县刘玑,祷雨经此。

三年三次此登临,岂为寻芳陟远岑。

天道燠寒虽有数,民生疾苦自关心。

香当焚处风初歇,人到归时夜已深。

明日山灵应有感,新田遍地雨黄金。

此诗作于刘玑任山西曲沃县知县时。成化十八年(1482)至弘治四年(1491)间,刘玑任山西曲沃县知县,曾于该县蒙城镇(今蒙城村)建黄帝庙一座。

题龙窝水神庙(2)参见赵晋源《(民国)邠州新志稿》,民国十八年抄本,卷之十九。

明 刘玑

石龙窝傍北山隈,怪石崖悬树倒栽。

侑酒伶人休作乐,鼓声惊起老龙来。

其二

崖半飞泉流瀑布,亭前老树欲屯云。

笙歌莫厌当筵沸,九十春光已两分。

此两首诗作于刘玑任山西曲沃县知县时。龙窝,今属山西临汾乡宁县。

东林寺(3)参见冯曾《(嘉靖)九江府志》,明嘉靖刻本,卷之十五。

刘玑,本府知府。

不是年来爱看山,看山忘却利名关。

云间古刹金为扁,雪后寒流玉作湾。

千载清风陶令社,一龛落月远公颜。

几回寻壑经丘立,兴未阑时未肯还。

此诗作于刘玑任江西九江知府时。弘治十四年(1501)至弘治十五年(1502)间,刘玑任江西九江知府。东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市濂溪区。

辋川(4)参见郭显贤《(雍正)蓝田县志》,清雍正刻本,卷之四。

其一

乘兴登山瞰辋川,水田夏木尚依然。

欲知漠漠深深处,还在清和四月天。

其二

诗中有画画中诗,诗因入神画更奇。

今日寻幽经故里,茂林修竹使人思。

其三

四顾山光接水光,辋川风景信非常。

平生颇有林泉癖,到此令人百虑忘。

此组诗所作时间不确。辋川,在今陕西西安蓝田县辋川镇。

玉峰并秀(5)④ 参见李东、李进思《(隆庆)蓝田县志》,明隆庆五年续修刻本,卷之下。

刘玑,尚书咸宁人

天下名山此独奇,望中风景画中诗。

烟生美玉千年出,天在层云两柱支。

灞水近城环处碧,梧桐鸣凤怪来迟。

秦川自古成仙地,岁岁春游拄杖随。

此诗作于刘玑致仕后,具体时间不确。玉峰,即蓝田山,包括玉山和王顺山两座高峰,今在陕西蓝田县蓝桥乡。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诗句(6)参见杜甫《杜工部集》,续古逸丛书景宋本配毛氏汲古阁本,卷九。。

秋日游辋川遇李两峰别业④

刘玑

萧然一寺万山中,乘兴同来岂偶逢。

坐久不知天已晚,枫林高照夕阳红。

其二

移将一种绛袍花,栽向西台御史家。

明岁重来还共赏,清香应不比春葩。

此两首诗所作具体时间不确。李两峰,名东,别号两峰。李东与其子李进思共同纂修了明代《(隆庆)蓝田县志》。上《玉峰并秀》诗和此两首诗都载于《(隆庆)蓝田县志》。

三、刘玑佚文7篇

关于刘玑文集,未见著录,也未见存世。今辑佚文7篇如下:

武安王庙(7)参见刘鲁生《(嘉靖)曲沃县志》,明嘉靖刻本,卷第四。

成化二十年,知县刘玑撰

惟王之在汉末,孙权据吴,曹操据魏,天下不知有汉矣。自其苟富贵者言之,孰不欲为吴魏哉!而王则依孑孑之帝胄,惟知以讨贼复汉为心,虽历险难,屹然不变。王之忠义气盖,以上下与天地同流矣。所以既没之后,威灵烜赫,远近昭著,凡有血气莫不景仰。庙貌尊严,千载无间也。然则斯殿之建,其有感于王之忠义者乎!

此文作于1484年,刘玑任曲沃知县时。武安王庙,即关帝庙。

重修官井记(8)参见赵晋源《(民国)邠州新志稿》,民国十八年抄本,卷之十九。

明户部尚书咸宁刘玑撰

邠州土厚,难以凿井。儒学后百步许,旧有是一泓,其水颇甘,人汲之以供日用。旁有龙王庙,历岁滋久,泉既壅塞,庙亦倾圮。自此,取水者多于东南门外,近则一二里,远则三四里等,为民病。自成化至今,盖三十余年矣。

人非不知旧泉之可复也,但财不及,或财有余而心不在是耳。行唐齐公宁以平源府通判,推升本州守。莅任以来,即以兴利起度为务。若学校、农业、桥梁,凡有益于民者,无不尽力为之,而水利尤加意焉。一日,见取水者贯长幼男妇皆远出城外,跋涉甚难。遂谋诸父老,慨然以修复书泉为任。乃于正德六年九月十二日,亲历其所,相其地势,命工疏凿,不数日告成。既阔且深,视旧有加,四围各甃以石,复辟东南两路,以便往来,由是取水者无复前日之劳,咸相与感戴称头,谓水之清非廉官不出,犹麟凤非明时不见,信非偶然,不可无碑以记其事。

致政运司同知刘公绅,以记来请。呜呼!为政在急先务,而水于民用最切,不可一日无,故自古郡邑之建,必先视其泉之所在。若公刘创京于幽之初,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先卜其井泉之垣而后居之也。是岂可后乎!今齐公下车未久,即能先人之所未先,复人之所未复,况处心莅政,绰有声誉,其为贤守必矣。然予闻诸《易》曰:“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观相。”说者谓法井之德,不独以君养民,又当使民相养。然则齐公此举,固尽井养之义矣。为邠人者,尚推所有以相养哉。若夫刚中不变施受,并受其福,则尤予之至望也。是为记。

此文作于正德六年(1511),受陕西邠州同知刘绅所请而作。刘玑于正德五年(1510)八月致仕,回陕西西安。

修镇安县文庙碑记(9)参见聂焘《(乾隆)镇安县志》,清乾隆十八年抄本,卷十。

尚书致仕刘玑,咸宁人

镇安立县自景泰至今,几六十年,未有学庙。每春秋祭祀,假民间庐舍及诸宴器应故事而已。俞君鼎由武功教谕来知是邑,修城郭,设学校。诸务毕兴,爰卜地于治西北隅,以为夫子庙记。另立簠簋,秩然俱备,君其知木者哉!

夫孔子之道,与天地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镇安虽小邑,共此天地,即共此孔子之道,而庙貌不崇、祭器弗造,可乎!前之有司苟且尸位,得罪于圣门,负惭于天地,举无足后之宰,此土者可以踵事而增。

吴君,弘治戊午举人。正德丁卯主山西文衡,庚午主四川文衡,得人最多,兹者庙成而人材必盛。《泮水》之颂曰:“济济多士,克广德心。”《大雅》云:“斯皇多士,生此王国。”镇人士之从俞君而登斯堂也,尚其念诸。

正德七年,岁次壬申,春三月记。

此文作于正德七年(1512),时在刘玑致仕第二年。镇安县,今陕西商洛镇安县。

泾阳县通济渠记[4]

赐进士第资政大夫户部尚书经筵官赐玉带致仕咸宁刘玑撰

赐进士第刑部左仕郎致仕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大理寺卿经筵官咸宁张銮书

赐进士第前翰林院检讨同修国史经筵官关中段炅篆

通济渠者,都宪萧公所修渠也。泾阳去会城七十里,其地,秦有郑国渠,汉有白公渠,宋有丰利渠,元有新渠。若广惠渠,则国朝成化初,都宪项公忠所修。自上流傍山凿石,穿小大龙山,下接新渠。其处,石坚难凿,乃沿河砌石为堤,以接上流。遇夏秋水溢,石每崩坏,屡修屡废,至今殆五十年矣。

正德丙子春,萧公奉命巡抚兹土。一日叹曰:“水利之兴,不独利民,而于国赋亦有少补。不一劳能永逸乎?”乃议凿山为直渠,上接新渠,直溯广惠,下入丰利。源高,则下流愈远,水由山间行,则水溢不□坏。于时,谋及镇守太监汀廖公銮及藩臬,佥协。而监察御史常公在复闻于上,御史师公存智继至,益赞成。乃委参政胡公建、刘公安、副使何公天衢、佥事许公谏,往司其事。若西安同知易君谟,则专理焉。耀州吏目赵弘,复往来其间,监工惟谨。用大千人工二百人,于石坚处以火煅之,而沃以醋,为渠广一丈二尺,袤四十□尺,深二丈四尺。民皆乐趋事,工不劝而勤,其匠作所费银米,一出受水之家,而非取诸国帑也。工始于正德丙子夏四月丁巳,迄于次年五月甲辰。厥名“通济”者,以此渠一修,则上而广惠,下而丰利,昔所未通者,今胥通矣。其利岂不博,功岂不懋哉?

工即告成,而公适有南台之行。同知易君谟暨知府赵君祜,相与征予为记,以图不朽。予惟从政贵惠而不费,而其事则择可劳而劳之也。《大学》又谓:“民之所好好之,斯为民之父母。”今公兴是役也,功倍蓰于前人,民不知劳,财不为费,而其成之速若此,岂非民之所好好之?岂非惠而不费乎?岂不谓民之父母乎?民之颂德当何如!昔郑白诸渠,秦汉至今,历千百年,世远人亡,而名犹以郑以白。则公此渠,他日可逆知其以萧名也必矣!况公巡抚关中,政迹如荐贤无私,造士有方,经理边疆,充实仓廪,缮修城池,巡行郊野,赈恤茕独,刬革弊政,形诸人之歌咏者,不一而足,又不止水利一事也。公名翀,字凌汉,蜀之内江人,□予俱王华榜进士。历官内外,几四十年。将来名位,有加无已。敢并记之,以告来世。

正德十有二年龙集丁丑夏五月吉旦建立。

布政司:左布政使王恩、右布政使李承勋、左参政翟敬、王銮,右参政刘景寅,参议孟春、施训、苏干、李元。按察司:按察使杨惟康、副使郭韶、秦文、孙修、陈九畴、李璋、宁溥、杨凤、阮吉、吕和,佥事王忠、刘举、蔡需、舒来,西安府同知杨珽、李文敏,推官郭经,高陵周凤仪勒。

此文作于正德十二年(1517),详细记载了陕西巡抚萧翀修建通济渠的经过。泾阳县,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重修镇安县云盖寺碑记(10)参见聂焘《(乾隆)镇安县志》,清乾隆十八年抄本,卷十。

尚书致仕刘玑,咸宁人

终南多古刹,在镇安者二,一石佛寺,一云盖寺。石佛创于汉,在佛入中国时,较云盖尤古,而名返不若云盖之著。呜呼!岂不以人哉?当唐武宣时,白香山为执政所挤,以侍郎致仕,家居渭南。贾阆仙,由渭南主簿迁蓝田令,退隐丰阳之西鄙云盖寺内,即今镇安也。二公诗文往还,流连寺中,风雨晦明,酣嬉不厌。要亦一时兴会之适然,而孰知千百世下,徘徊景恭,相与纪其遗迹,而寺亦藉以传而不朽哉!

寺之建在唐大中初,妙达禅师奉敕修前后十八殿九楼,僧僚以千计,嗣是而潄玉亭、招凉亭、被风台、白侍郎洞、贾阆仙堂,次第毕理。不谓宋元以来,兵燹相仍,陵替乃至斯也。

正统时,僧清潭矢愿重修,未克竟,其徒无碍继文募于众,积所得金钱为夫殿五楹,中塑三大士、二十四获法者、天旁八十四龛,左伽蓝殿,右祖师殿,钟楼鼓,焕然一新。

壬午竣,役僧大千古抚德严,乞余为记,且曰:“是白、贾二公遗迹,无乱也。”盖其相与矜贵如此,余于其有感矣。在昔佛法称盛时,为其徒者闱汤宗风,以号召天下。及其衰也,常依附佛门以为支持故,夫名山古刹,垦文人诗路,所尝流寓之地也。乃近世小生陋侍,或反有依雨禅门,窃其说以而高者,岂真儒门誉泊收拾不尽耶?柳征所得于利者,原□无所味乎其旨,故不得已而餐乎其外耶!不然,贾阆仙垲,厥位面阳,前速预壁,后沈崇冈,闳以栋庑,环以垣墙,涂暨丹黝,巩固辉煌。经始于是之孟冬,告成于次年之季夏。

此文作于嘉靖元年(1522),详细记载了明代陕西商洛镇安县云盖寺的重修情况。云盖寺,古寺已毁,遗址在今陕西商洛镇安县云盖寺镇镇政府内。

重修城河记(11)参见谭瑀《(道光)鄜州志》,清道光十三年刻本,卷五。

刘玑

环鄜有洛河,在州城东里许,其水自延群流入。遇夏,大雨时行,行潦涧浍,俱汇于洛,势甚汹涌。

景泰间,州城尝为所冲,民居没者数百家。后虽修筑,然屡筑屡圮。

嘉靖丁亥夏,水复泛涨,城之东北隅及南,冲颓百余丈。州人恐复为患,奔告于州守任邱杜蕙。时兵备池州汪公珊以宪副分巡是道,兼有抚民之责。杜曰:“水患若此,不可不早为之图。”汪曰:“水患固所当忧,修城须用民力,然时方赈贷,而饥民岂可徒役。与其守常以病民,曷若通变以济事。”乃移牒当道,皆可其请。于是募得饥民千余,出预备仓粟千斛,计口以给。命同知上官禧营度地基,判官王江、吏目周良等以督其工。公亦不惮烦劳,日计月课,乃于东山下别濬一渠以受水,而筑堤以防之。因以修城。城之基实以巨石,石之外辅以柏材。木联属而石不崩,石密比而土益坚,不拔之基也。工起于六年之冬初,讫于明年之春莫。逾夏历秋,大水数过而城不病,民安若堵。且民命赖官粟以活,城池借民力以完。公之仁政,惠而不费若此,鄜人甚德之。

杜守及该学,师生谋与立石以纪其功。因应试生来会城,请记于予。予思于御患之中,而为救荒之政,一举两得,仁人之设施固如是哉!闻昔范文正公领浙西时,吴中大饥,殍殣枕路。公召诸佛寺主守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佛寺工作鼎兴,又新厫仓、吏舍,日益千夫。是岁,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徙。良法美意,载诸史牒,流芳百世。然所修特厫仓、吏舍耳,较诸郡城,功孰为大。今公以名进士为才,御史风裁夙著,所至有声,及擢是职,恩威并行,盗息民安,善政多端,不止兹举。将来名位,不在范公之下。於戏,孰谓今人不如古人哉!是宜实录,为来者告云。

此文作于嘉靖七年(1528),详细记载了鄜州守任邱杜蕙重修护城河的情况。鄜州,今陕西延安富县。

《通鉴纲目集说》序(12)扶安辑,晏宏校补《通鉴纲目集说》,明嘉靖八年刻本,卷首。

《通鉴纲目》,朱子本司马温公《资治通鉴》而修。是书,则又今镇守陕西束斋晏先生,以《音注》《谥法》《正统》《地理纲目》所未载者,则集胡三省、吕东莱、《少微通鉴》《大明一统志》、丘琼台《世史正纲》诸家之说,合而为一者也。其“书法”虽本《纲目》,然中间亦有应书“主”而书“帝”、应书“死”而书“卒”,悉考正之。且《集览》《质实》《正误》多在逐段之末,则移之各句之下。及字有难识,或一字数音而义各不同者,则遍考诸《洪武正韵》《玉篇》《五音集韵》《篇海韵府》诸书。若唐诗《咏史》、胡曾《百将传》《中州集》凡关风化诸诗,则亦标诸简端,以便后学观览,或咏叹之,因而知所劝戒也。

稿虽其师马平扶先生手自立,然实托诸先生以成之也。先生自闲居至起用镇守以来,凡阅二十余寒暑,稿不知其几誊,岁月可谓久矣,搜辑可谓勤矣,其用心亦可谓坚矣。今扶公已捐馆,束斋以先生义虽师生,恩犹父子,不忍泯没,竟终其事。凡刊木之工食,皆饩廪之余资,一切不取于公。复患《纲目》断自周威烈王以后,中古以前,三皇五帝三王皆圣帝明王,继天立极,备物治用,立成器以利天下,使无所纪则后世不知所自,殆未为全书也。乃遵时制,伏取我孝庙时史官纂修《通鉴节要》以冠于前,譬诸水木,始有本源矣。宋元《通鉴》,尚有待焉。

於戏,人不知古,今直木偶人耳。且一事不知,儒者所耻。况《纲目》朱子取法《春秋》而修,欲后世乱臣贼子咸知所惧。束斋是书,无非羽翼《纲目》。学者一开卷间,则历代君臣之臧否、治道之隆污、制度之沿革、风化之淳漓,举了然在目,更不必旁搜博采,而其微意亦有可识矣。其嘉惠后学之心,为何如哉!

马平,讳安,字世宁,别号静斋,景泰甲戌六月十四日生,嘉靖乙酉十月十三日卒,年七十二。朝廷赐葬祭,祀额昭义。荫其侄孙数人,皆殊恩也。束斋,名宏,字约之,束斋其别号云,其历官忠爱之心见诸事者,后自有传,兹不赘云。

嘉靖己丑秋七月朔旦,赐进士进阶荣禄大夫户部尚书经筵官致仕关中后学刘玑书。

此文作于嘉靖八年(1529),详细记载《通鉴纲目集说》的内容、特点、价值、辑录、刊刻等情况。据刘玑序载,《通鉴纲目集说》由扶安和晏宏共同编辑。扶安、晏宏有师生之义,情同父子。扶安先辑《通鉴纲目集说》,晏宏校补而成书。晏宏,于嘉靖元年(1522)至嘉靖十年(1531)间,任陕西镇守,有贤名。另,《通鉴纲目集说》今存嘉靖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