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起源再研究:德国扩张对日本“南进”决策的推动*
2021-11-25徐传博
徐传博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目前国内学界的研究侧重大体有三:一是阐述一战后日美在华权益争端与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揭示日美在华矛盾与太平洋战争间的因果关系;二是阐释纳粹德国崛起后日、德、苏三国政治互动,说明伴随日德结盟、日苏中立的推进,日本逐步由“南北并进”向“南进”转变并对美开战的过程;三是阐发特定因素对日美矛盾及战争的推动,如日本海军推进扩张战略、日本陆海军与苏、美军备实力对比变化等。(1)史桂芳在《从华盛顿体系到东亚新秩序:日本对外扩张政策的演进》(《抗战史料研究》2015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对外扩张与东亚格局之变动:以华盛顿体系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2年第4期)、《从“协调”外交到东亚新秩序:日本东亚扩张政策的发展》(《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2011年8月)等文章中,阐述了一战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实施海军军备竞赛、尝试打破华盛顿体系、谋图建立以自国为中心的“大东亚新秩序”,最终酿成日美战争的过程;徐勇《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南进、北进战略》(《外国问题研究》1997年第2期)、《论日本在二战中的北、南进战略抉择》(《日本研究论集》,1998年)以及李小白、周颂伦《日本北进、南进战略演进过程述考》(《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1期),阐释了伴随对华侵略与对苏对峙,日本扩张方向由北进向南进的转变过程;武向平在《1936—1941年日本对德策略特点分析》(《历史教学》2009年第12期)、《1936—1941年日本对德政策及其影响》(《世界历史》2010年第1期)、《日德意苏“四国同盟”构想及演进述考》(《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等文章中,论述了日本对德政策演变与日德间关系发展,揭示日德同盟对日本对外扩张的影响;刘轩《一战后日本海军的对美战略及其漂移》(《历史教学》2018年第10期)探讨了日本海军扩张战略的演变,揭示海军在对美开战决策中发挥的作用;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历史教学》2019年第10期)阐述了日苏、日美间陆、海军军备实力对比的演变对日本由北进转向南进以及对美开战决策的推动。前辈学者的研究全面深刻地阐释了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及主要原因,为后辈学者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丰厚而坚实的基础,值得后辈学者的学习和借鉴。但细查发现其中尚存些许薄弱之处,具体有二:一是对永田铁山、石原莞尔等人炮制的基于“总体战”背景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论述较少,更未揭示日本在该战略指导下“南进”决策的发展过程;二是多数从中日战争角度出发阐述战争爆发原因,而对德国扩张对日本外部地缘环境和内部政治斗争影响的分析较少。日本学界的研究侧重亦包含上述内容,且更为细致全面,其大体有五:一是阐述陆海军基于“总体战”背景策划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及其实施过程;二是阐释一战后日美围绕移民矛盾、在华权益冲突等问题导致日美关系恶化以致日美开战的发展过程;三是聚焦日美海军军备竞赛冲突下日美矛盾的激化,揭示其对日美战争的推动;四是论述日德意同盟下,日本“南进”扩张的加剧及对美开战的过程;五是以日本高层各部门间扩张战略的演变为线索,详细梳理日本走向对美战争的整体进程。(2)川田稔『戦前日本の安全保障』、講談社、2013年;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 1—3』、講談社現代新書、2014年;[日]川田稔著,韦平和译:《日本陆军的轨迹(1931—1945):永田铁山的构想与其支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阐述永田铁山等陆军高层基于“总体战”背景,构建旨在对华扩张、掠取战略资源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須藤真志『日米開戦外交の研究:日米交渉の発端からハル·ノートまで』、慶応通信、1986年;野村實『太平洋戦争と日本軍部』、山川出版社、1983年;波多野澄雄『「大東亞戦争」の時代—日中戦争から日米英戦争へ』、朝日出版社、1988年;波多野澄雄『太平洋戦争とアジア外交』、東京大学出版会、1996年,详叙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间,日美围绕在华权益问题冲突的激化以及日本对美开战的过程。[美]入江昭著,李响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美]麻田贞雄著,朱任东译:《从马汉到珍珠港:日本海军与美国》,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美]麻田贞雄著,朱任东译:《宿命对决:马汉的幽灵与日美海军大碰撞》,新华出版社2018年版,阐述在海军军备竞赛背景下日美矛盾的激化及日美战争爆发的进程。田嶋信雄『ナチズム極東戦略:日独防共協定を巡る諜報戦』、講談社、1997年;三宅正樹『スターリン、ヒトラーと日ソ独伊連合構想』、朝日新聞社、2007年;义井博『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太平洋戦争前国際関係の研究』、南窓社、1977年;工藤章、田嶋信雄编『日独関係史 1—4』、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阐释在德国远东政策及日德结盟背景下日本南进政策的实施过程。森山優『日米開戦の政治過程』、吉川弘文館、1998年;波多野澄雄『幕僚たちの真珠湾』、吉川弘文館、2013年,介绍了日本政府、陆海军高层各机关在南进实施过程中的观点、政策和相互间的权力博弈。[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著『太平洋戦争への道:開戦外交史 1—7』、朝日新聞社、1987年;第二復員局殘務處理部编『太平洋戦争開戦前史:開戦迄の政略戦略』、緑蔭書房、2001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5』、朝云新闻社、1973年);防衛庁防衛研修所『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2』、朝云新闻社、1979年,汇集了太平洋战前日本政府、军部各机关的观点、决议、政策等相关史料。国外研究稍薄弱的环节有四:一是虽论述“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下日本的对华扩张,但却未能深入阐述其与太平洋战争间的关联;二是虽阐述日德间的关系互动,但缺乏对德国扩张对日本外部地缘环境、内部权力争斗产生的具体影响的分析;三是大多偏重史料的整理汇编,陷于“就事论事”,并未深入分析史料体现的日本扩张战略的演变过程;四是过于强调事件发生的偶然性、外因性,或过多叙述日本高层各部门的不同政见,而未从全局把握日本基于“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而实施“南进”扩张的总体历史趋向。尤其是部分史家怀揣开脱二战侵略罪行的目的,指责是美国的经济制裁使日本陷于资源危机而转向“南进”以及美国的石油禁运使日本濒于国家危亡而对美开战。(3)須藤真志在『日米開戦外交の研究:日米交渉の発端からハル·ノートまで』一书中提出,美国有意以制裁为日本设下“陷阱”,迫使日本发动对美战争;义井博在『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太平洋戦争前国際関係の研究』中强调,美国对日经济制裁是促使日本实施南进的重要原因。波多野澄雄在『幕僚たちの真珠湾』中指出,美国的经济制裁和石油禁运是促使日本南进对美开战的诱因;野口和彦在「パワー·シフト理論と日米開戦:システム要因と戦争の因果分析」、『アジア研究』53巻、2007年4号中称,美国的制裁禁运促使日本迅速走向“国力衰退”,日本“迫不得已”发动对美战争。
事实上,早在一战后,日本高层鉴于一战所体现的“总体战”的态势,开始谋划旨在夺取战略资源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纳粹德国的扩张为该战略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地缘环境,推动日本高层反英美派击败亲英美派并掌握政权,加速了日本“南进”扩张的步伐,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本文试图在考察“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的发展与实施的基础上,阐释德国扩张导致的国际形势激变,揭示日本高层在德国扩张攻势背景下实施的“南进”并对美开战的过程。希望进一步丰富这一问题的研究,并阐明日本“南进”扩张的必然性。
一、德国扩张前日本陆海军的战略方向及其目的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治的掌控者是萨长藩阀集团。基于防止政党控制军队的考量,藩阀元老有意使军部独立于政府之外。1878年参谋局脱离陆军省,改称“参谋本部”。当时日本奉行“陆主海从”,陆军权势地位相对海军占有优势,因此陆军参谋本部长期控制陆、海军军令事务。但日俄战争前,海军组建“海军军令部”,脱离参谋本部控制,实现与陆军的并立和对等地位。到20世纪20年代,伴随元老们的凋零,藩阀不再可以有效地统合政军两界,陆、海军基于官僚科层的分离性倾向加剧。30年代后,政党政治亦陷于困境,陆、海军遂不再顺服政府。日本呈现政府、陆军、海军三种权力主体的并立。尤其“二二六”兵变后,广田弘毅内阁恢复了“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致使陆海军在日本国家政治中占据优势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第四权力主体亦不可忽视,即以天皇为中心的宫中势力集团。不过,秉持维护天皇制稳定的考虑,天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大多故作超然,但却常在关键时刻突然发力。
在对外政策上,藩阀元老奉行亲英美“协调主义”路线,而后上台的政党集团也秉持此路线。直到20年代初,陆海军受藩阀政党控制,并未表现明确的对外政策主张。但到20年代中后期,伴随日本与英美围绕移民、海军裁军、在华权益等矛盾的激化,军部部分成员愈发认为日本与英美的矛盾无可调和,未来双方间的战争将不可避免。(4)徐传博:《20世纪20—30年代日本人的日美关系认知研究》,《东北亚学刊》2017年第6期。这使陆海军开始持反美英立场。在陆军中,伴随承袭长州藩阀,坚持对英美协调路线的田中义一、宇垣一成集团的下台和“二二六”兵变后主倡攻苏的“皇道派”势力的清除,陆军基本由谋求对华对美开争的“统制派”掌控。海军中,由反英美的“舰队派”控制的军令部借1933年《军令部条例》修订之机,大幅削弱亲英美的“条约派”占优势的海军省的职权,致使舰队派势力一时如日中天。(5)统制派,日本陆军两大派别之一。主张侵略中国,夺取中国资源,确立“总体战”体制,为长期对美苏作战做准备。成员包括永田铁山、东条英机、武藤章、田中新一等。另一派皇道派鼓吹皇道精神,主张发动对苏“先发制人”打击。成员包括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小畑敏四郎等。条约派,日本海军两大派别之一,主张维护《华盛顿海军军备条约》和《伦敦裁军条约》,维持日本海军总吨位对美6:10比例。成员包括加藤友三郎、财部彪、山梨胜之进、堀悌吉等。另一派舰队派则主张废除上述条约,要求日本海军总吨位应保持对美7:10比例。成员包括加藤宽治、伏见宫博恭、末次信正、高桥三吉等。在1934年“大角人事”事件中,(6)大角岑生主掌海军后,毫不掩饰其主战观点,主张废弃伦敦海军条约,排挤打击日本海军中的“条约派”,先后将海军军令部长谷口尚真大将,军事参议官山梨胜之进大将,以及寺岛健,堀悌吉,左近司政三,坂野常善等海军中将解职,史称“大角人事”。条约派又遭清洗,舰队派开始占据优势地位。1936年3月,舰队派将领永野修身得以出任广田弘毅内阁海相。不过,两派间的争斗此后依然激烈。
伴随对外政策由亲英美向反英美的变化,“北进”“南进”扩张战略先后登场并不断发展。日俄战争后,元老山县有朋主张北进对俄国发动二次打击,占领滨海省,彻底消灭其在东亚的势力。此一战略基于传统的短期决战理念。但一战实践却使陆军感到新型的长期消耗战必将成为未来战争的趋势,而这要求参战国必须实现战略资源的“自给自足”。1917年8月,参谋本部兵要地志班班长小矶国昭在《帝国国防资源》中谈道:“长期战争最终之胜利……掌于得为实现战时自足经济之者”,“而观我国之现状,土地狭小,自身产出之原料到底无以满足战时所需之全额”,而“支那基本存在帝国所需之工业原料”,为此应谋求获取中国资源,“支那之供给力可及之处未来益多”。(7)「第1章 総論/第1節 国際分業経済の危険」、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1558300、帝国国防資源 大正6年8月/軍需動員/軍事行政/中央/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第1章 総論/第2節 戦後に於ける東洋経済界」、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1558400、帝国国防資源 大正6年8月/軍需動員/軍事行政/中央/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第1章 総論/第3節 平時経済と戦時経済との調節」、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1558500、帝国国防資源 大正6年8月/軍需動員/軍事行政/中央/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同时,陆军亦考虑将南洋列为资源供给地。1919年5月,陆军兵器局课员近藤兵三郎在陆军机关报《偕行社记事》中谈道:“南有丰饶之印度洋及南洋群岛”,应“将此等之富源切实纳入原料补给之圈内”。(8)纐纈厚『総力戦体制研究:日本陸軍の国家総動員構想』、社会評論社、2010年、51頁。
30年代后,伴随统制派的掌权,确立“自给自足经济圈”日益成为陆军的重大战略目标。统制派掌门人永田铁山认为,一战是史无前例的要求国家动员全部实力实施的“总体战”,而确保战争资源是总体战施行的关键。永田在1920年起草的《欧战之于国防的教训》中谈到,德国能与英、法、俄维持长期战争在于其掌握了东欧石油与西欧的煤矿、铁矿。而德国的战败恰是源于其终究未能确立“必要资源自给体制”。(9)永田鉄山著、川田稔編『永田鉄山軍事戦略論集』、講談社、2017年、58頁;川田稔『昭和陸軍の軌跡:永田鉄山の構想とその分岐』、中央公論新社、2015年、74頁。他认为,德国自战败后“卧薪尝胆”,“复仇之念不绝”,因此“永久和平”无可实现,极有可能再次挑起世界大战,而日本也必将卷入其中。(10)永田鉄山著、川田稔編『永田鉄山軍事戦略論集』、19頁;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 1:満州事変』、講談社現代新書、2014年、305、306頁。对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瘠的日本来说,如不能事前确保资源供应,则无法保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他谈道,“我帝国版图内国防资源……甚为贫乏”,故应“尽可能于帝国所拥有的领土之近处确保此类资源”。(11)永田鉄山著、川田稔編『永田鉄山軍事戦略論集』、30頁。为此,他公开表示,“倘建立日满经济圈,则可实现彼我融通”,“皇国必须朝此方向前行”。(12)陸軍士官学校第十六期生故永田中将伝記編纂委員編『鉄山永田中将』、川流堂小林又七本店、1938年、242頁。也就是说,日本应该对“满蒙”发动侵略,夺取“满蒙”资源。尤其是纳粹德国崛起后,欧洲形势的骤变更使永田有感战争的迫近。1934年10月,在永田主持下,陆军省新闻班发布《国防之本义与其强化之提倡》,其中谈到,“国家间之团块化对立关系生发,今后国际生存竞争或渐现白热状态”。(13)山田郎編『外交資料:近代日本の膨張と侵略』、新日本出版社、1997年、244頁。尤其1935年3月德国宣布“重整军备”后,战争形势日趋明朗,这更使永田感到必须加大对战略资源的掠取。在他看来,对支撑一场大战,“满蒙”资源亦为不足,必须进一步夺取华北、华中资源。(14)川田稔『昭和陸軍の軌跡:永田鉄山の構想とその分岐』、中央公論新社、2015年、123頁。在《现代国防概论》中,他详细开列日本的“军需不足资源”与相关资源在中国的储量,借以论证夺占中国全土的必要性。(15)永田鉄山著、川田稔編『永田鉄山軍事戦略論集』、128—135頁。基于此,陆军于30年代后接连策动“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以占领中国东北并加大对华北的蚕食。
统制派另一位代表人物石原莞尔鉴于日美矛盾的激化,认为未来日本将与美国展开一场旷日持久的“世界最终战争”,为此日本必须尽速夺取“满蒙”资源。1931年5月,石原在《满蒙问题私见》中谈到,未来“东洋之选手”的日本与“西洋之代表”的美国必将展开“争霸战”,为此必应确保“满蒙”资源。“我国据此……应依国策之命,或于支那本部,或勇敢而向南洋谋取发展。”(16)山田郎編『外交資料:近代日本の膨張と侵略』、226—227頁。与永田一样,石原亦感到“满蒙”资源的不足,他认为,日本应进一步扩大资源的掠取范围,将河北、山西等“支那本部”亦纳入其中。在《作为国运逆转之根本国策的满蒙问题解决案》中,石原谈道,“抱定东亚封锁之觉悟……确立东亚自给自活之道”。(17)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 1:満州事変』、337頁;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 2:日中戦争』、講談社現代新書、2014年、147頁。同时,鉴于30年代后苏联国力和军力膨胀带来的“威胁”,石原计划实施“先北进、后南进”战略。1936年6月,石原主持制定《国防国策大纲》,其中规定,日本扩张应先北进击败苏联,消除北方“威胁”,而后折向南进,夺取南方资源,与美国展开决战,这标志北进战略的成熟。1937年陆军借“七七事变”之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图在掠取中国资源同时,巩固对苏作战的后方。
总的来说,为确保在未来可能由德国挑起的总体战中取胜,陆军谋求夺取中国资源,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不过,中国资源亦有不足,如中国不出产石油、橡胶、铝土等,但这恰是坦克、飞机等现代武器生产使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伴随日本在对华对苏战事中坦克、飞机的大量使用,对上述资源的需求亦日益突出。(18)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 2:日中戦争』、309、311頁。距日本最近的上述资源的产地是南洋,这客观上要求陆军必须谋取南洋资源以补不足,因而这为日后陆军转向南进埋下了伏笔。
海军则很早即将掠取南洋资源作为其主张的南进扩张战略的目标之一。1913年,海军将领八代六郎和佐藤铁太郎在《国防问题研究》中指出:“荷属东印度是在国家发展方面上对帝国最具重要性的地区。”(19)黒野耐『帝国国防方針の研究:陸海軍国防思想の展開と特徴』、総和社、2000年、307頁。而后舰队派继承了上述观点。与寄希望于通过对外贸易途径获取资源的条约派不同,舰队派意欲武力南下,吞并南洋,夺取该地的锡、橡胶、铁矿和石油等战略资源,使日本摆脱对美英资源的依赖,确立“自给自足经济圈”。1935年,海军中将竹内重利公开表示,日本“虽国内天然资源贫乏,然环绕帝国之东亚及南洋方面资源极为丰富……故应迅速开发此之资源”。(20)竹内重利『帝国の海洋発展と海軍力充実の必要』、海軍有終会、1935年、20頁。在所有资源中,舰队派最渴求的是石油。一战前后,伴随技术进步,世界海军纷纷以石油取代煤作为舰艇通用燃料,日本海军也在1929年起全面使用石油。但日本及日本周边的中国大陆、朝鲜半岛均不出产石油,北部库页岛产量亦是“杯水车薪”,舰队派为此甚为焦虑。1933年,海军机关报《海军要览》分析到,日本“石油资源贫弱,且需求日益增进不止”,因此“树立我国石油政策乃目下燃眉之急务”。(21)有終会編『海軍要覧 昭和8年版』、有終会、1933年、490頁。为掠取石油资源,舰队派瞄上南洋油田。他们认为,南洋中的荷属东印度盛产石油,可以满足日本的石油需求。
舰队派认为,日本应南进扩充在南洋的势力范围,进而掌控南洋资源,对苏联则应采取守势,即“北守南进”战略。为实现该战略,舰队派反对亲英美的条约派主导通过的海军裁军条约,主张扩充海军军备。1934年12月和1936年1月,舰队派推动日本政府分别退出《华盛顿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和“伦敦海军裁军会议”,开始实施大规模造舰活动。与此同时,舰队派积极谋求将南进计划提升至国策层面。1936年3月,海军省“对南洋方策研究委员会”在《对外国政策若干之考察》中谈道:“南方(南洋,东南亚)有着无限资源和广阔土地,等着我们的开拓。”。考察报告还提出要“结合日本之资本技术与支那人、土人之劳力,开发热带南洋,充实日本之必要资源”。为此,日本应“以帝国海军……将帝国之强大繁荣大大凌驾于英美,一致集聚东亚十亿诸民族于伞下。(22)大久保達正編『昭和社会経済史料集成 第2巻』、御茶の水書房、1980年、67—68頁。舰队派毫不讳言南进将加大与英美发生战争的风险。1936年4月16日,海军国防政策委员会在《关于对外国策文件之通知》中称,“常以慎重之准备面对英、美、荷之压迫阻碍,且应完成实力之准备以备万一”。(23)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 1:開戦まご』、朝雲新聞社、1975年、293、295頁。同年5月4日,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公开谈道:“伴随帝国之南方发展,与英国之利害冲突难以避免”。(24)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 1:開戦まご』、297頁。
1936年4月,舰队派推动制定《国策要纲》,其中要求,“以向南方发展为根本方针”,“在殖民及经济两面,谋取渐进扩张……对英、美、荷等之压迫阻碍……万一之时需准备以武力完成”。耐人寻味的是,文件要求“利用欧洲微妙之政局与彼殖民地之政情,趁英国于东亚权益变化之间隙,极力谋取我势力之扩张”。(25)島田俊彦、稲葉正夫編『現代史資料 8:日中戦争 1』、みすず書房、1964年、354—355頁。舰队派已注意到,德国崛起及欧洲时局的激变或将赋予日本实施南进的机遇。1936年石川信吾海外考察归国后,在给海相永野修身的报告中称:“德国复兴令人瞩目,极有可能于1940年间以实力而跃起,彼时方是日本打破对日包围网之不二机会”。(26)石川信吾『真珠湾までの経緯:開戦の真相』、時事通信社、1960年、122頁。
到1936年前后,陆海军各自的北进和南进扩张战略均走向成熟。双方围绕战略实施的争论亦日益加剧。在《帝国国防方针》的制定过程中,陆、海军各自主张应以苏联、美国为第一假想敌,以致彼此争执不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北进、南进战略的归宿点均是夺取战略资源,确立“自给自足经济圈”。也就是说,两者实际殊途同归。这为后来陆、海军合力实施南进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借助一系列政变活动,军部逐步取得在日本国家政治中的控制地位,建立起军部法西斯专政。这使陆、海军间的战略博弈上升至国家层面。1936年6月,陆、海军合议通过《国策大纲》,其中要求:“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为此应“确立促进国防及产业所需重要资源与原料之自给自足方策”。(27)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朝雲新聞社、1979年、124頁。8月,《国策大纲》经五相会议确定为“国策基准”。由此,北进和南进战略正式成文,日本陆军与海军开始谋划向北、南两个方向分别进行扩张。一时间,东亚局势骤然紧张,时任外务次官的重光葵事后回忆,1935-1936年间日本陆海军大有与苏美两国开战之意,日苏及日美战争一触即发。这在当时被称为“1935、1936年危机”。(28)川田稔『昭和陸軍全史2:日中戦争』、講談社、2014年、29頁;麻田貞雄『両大戦間の日米関係:海軍と政策決定過程』、東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225頁。
二、德苏协议与“北进”战略的衰落
不过,北进、南进战略的实施依然面临重大阻碍。一方面,日本各权力主体高层间政见不一,争权夺利,相互掣肘。主张首先北进的陆军与坚持南进的海军存在战略分歧,两者围绕战略主导权的争夺不断;而海军内部具亲英美倾向的条约派则以日本资源依靠英、美,实施南进扩张恐爆发与英、美战争为由,反对采取激进的扩张政策。此外,他们与舰队派间也存在权力争斗。另一方面,实施扩张也面临强敌遏制,举步维艰。北进、南进的潜在冲突对象国苏、英、美的实力均强于日本,且处北、南两方,对一方用兵,则将导致另一方兵力的空虚,稍有不慎,或陷入两线对敌的窘境。这使北进、南进战略未能立即全面实施。
另外,1938年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状态,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国力消耗极大。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苏联有感日本的威胁,遂自1932年起扩充其在远东的军事部署,兵力不断增强。这使日军在与远东苏军的军力对比上日益陷于劣势。(29)徐传博:《军备竞赛与太平洋战争的起源》,《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9年第20期。在1938年7-8月间爆发的张鼓峰事件中,缺乏坦克、大炮等重装备的日军遭到苏军重创。在对华战争和与苏联的军事冲突中,日本均陷于不利境地。执政的近卫内阁备受舆论指责,被迫于1939年初辞职,继任的平沼骐一郎内阁也对时局一筹莫展。
在陆军看来,摆脱窘境的唯一办法是与同样抱有反苏倾向的纳粹德国结成军事同盟,借德国之力牵制苏联。这与德国的扩张意图不谋而合。此时,希特勒正欲对捷克、波兰扩张。不过,他又顾忌捷、波为英、法盟国,此举势必激化与英、法的矛盾甚至引发战争。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也注意到这一点,他考虑借日本之力牵制英、法。在1938年1月致希特勒的信中他表示,德国将来难免与英、法开战,因此德国应与日本进行军事合作,牵制英国,避免英国援助法国。(30)[日]法眼晋作著,袁靖等译:《二战期间日本外交内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此外,德国高层更担心美国可能与英、法联合抗德,这将给德国扩张带来巨大障碍。鉴于此,有必要与日结盟,借日本之力牵制美国。基于不同目的,日德两国开始走到一起。
从1938年7月开始,日本陆军高层指示驻德武官与德国接洽,围绕结盟问题展开谈判。日本意图以苏联为同盟假想敌。陆军要求,一旦日苏之间爆发战争,德国应牵制苏联,使其无法抽调欧洲部队驰援远东。(31)野村実『太平洋戦争と日本軍部』、山川出版社、1983年、36頁。但德国则希望将英、美列为敌对国。经协商,双方同意将英、美、苏三国共同列为同盟的假想敌。
日本海军对此强烈反对。早在一年前的1937年2月,亲英美派的米内光政和山本五十六分别出任近卫内阁的海相和海军次官职位,这使亲英美派在海军中占据优势。他们认为,当前英德矛盾尖锐,如与德结盟,则恐恶化日本与英美关系,更何况将英美列为同盟假想敌,极有可能使日本陷入与美、英的冲突甚至是战争,而英、美的经济和海军实力极为强大,日本毫无取胜把握。面对陆军的结盟要求,米内光政不无讽刺地表示:“日本海军不是为了对美开战而建立的,拿来对付德、意海军还差不多”。(32)郑曦原编:《浴火重生》,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版,第226页。海军中反英、美的中坚将校们颇感国际时局微妙,亦未敢轻率表态。首相平沼、外相有田八郎均以恐将恶化日本与英、美关系为由反对结盟。(33)[日]重光葵著,齐福霖译:《日本侵华内幕》,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外务省主张,不可立即与德国缔结具有实质性的同盟关系。(34)武向平:《1936—1941年日本对德同盟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1页。另据侍从武官远藤喜一少佐透露,天皇裕仁亦不支持该结盟计划。(35)野村実『太平洋戦争と日本軍部』、238頁。
对德结盟问题之争背后也是日本高层的权力争斗。在陆军看来,与德国结盟正可借“德国之东风”,强化北进态势,取得在日本国家政治中的优势地位。但海军中不管是亲英、美派,还是反英、美派均认为,如与德结盟,则势必强化北进态势。陆军将因此获取更多财政预算和资源配给,使海军的发展受到制约。海军省军务局第一科长保科善四郎表示,与德结盟将使陆军获得扩充军备的优先权,不利于海军军备的充实。(36)野村実『太平洋戦争と日本軍部』、57頁;第二復員局残務処理部編『太平洋戦争開戦前史:開戦迄の政略戦略』、141頁。外务省则不满陆军干预其外交权的行为。与德同盟谈判本应由外务省负责,但陆军却绕开外务省和驻德大使来栖三郎,由驻德武官大岛浩直接与德国方面接洽。天皇亦担心任由陆军独断势必导致“尾大不掉”。4月11日,裕仁斥责陆相板垣征四郎,认为陆军策划与德结盟“是侵犯天皇大权”。(37)原田熊雄『西園寺公と政局 第7卷』、岩波書店、1952年、334頁。
但陆军一心谋求对德结盟,不惜大动干戈。板垣扬言,如内阁不同意结盟计划,就辞职迫使内阁倒台。(38)[美]阿诺德·汤因比著,劳景素、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史 2:大战前夕1939年》,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年版,第934页。陆军高层此时已打定主意,要推翻内阁,由陆军直接组阁。陆军还策划暗杀首相、财阀以及天皇近臣,甚至还考虑对天皇“下手”。(39)[美]赫伯特·菲斯著,周颖如、李家善译:《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3、82页。陆军咄咄逼人,海军和外务省渐处下风,首相平沼也无计可施。一时间,日本政局陷于风雨飘摇之中。
日本高层的迟疑不决使希特勒失去耐心。到1939年秋,德国已占领捷克并筹划入侵波兰,大战在即。虽然希特勒消灭苏联的目标并未动摇,但在实现该目标之前必须将英、法及其西欧盟国的军事能力一一清除。希特勒计划在消灭波兰后,全力西进击败英、法,但在此过程中需要苏联保持中立。因此,他希望与苏联达成暂时谅解。8月,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访苏,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日本舆论闻讯大哗,平沼内阁随之倒台。
德苏谅解完全出乎日本陆军意料,致使其对德结盟计划遭受重创,陆军高层为此“茫然不知所措”。(40)近代日本研究会編『昭和期の軍部』、山川出版社、1979年、195頁。与此同时,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再次被苏军挫败,这使陆军更感“晴天霹雳”。海军则摆脱了政治上的不利地位,海军高层不禁“松了一口气”。(41)近代日本研究会編『昭和期の軍部』、193頁。天皇裕仁亦颇感如释重负。在他看来,陆军“底牌”尽失,是时候对其进行“敲打”了。他要求下任内阁陆相“务必由梅津(美治郎)或畑(俊六)担任”。(42)木戸幸一『木戸幸一日記 下巻』、東京大学出版会、1980年、743頁。在他看来,只有时任宫中侍从武官长的畑俊六才是“他能信任的人”。(43)[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王丽萍、孙盛萍译:《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220页。他颇为赞许海军,认为正是海军的坚持才使陆军阴谋未能得逞。8月30日,裕仁对米内谈道:“海军干得好,这拯救了日本。”(44)岡田貞寛編『岡田啓介回顧録』、毎日新聞社、1950年、196頁。1940年1月,裕仁更是亲自“点将”,命米内组阁。经此,海军尤其是海军亲英美派在日本国家政治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德苏暂时谅解对日本的扩张战略产生重大影响。陆军深知,德苏谅解“木已成舟”,如继续对抗苏联,则势必陷入政治孤立境地。(45)ワシーリー·モロジャコフ「ソ連と三国軍事同盟:再検討の試み」、『2010年度戦争史研究国際フォーラム報告書』、132—133頁。而且,苏联的实力不容小觑,实施北进亦将遭遇更多风险。于此,陆军的北进战略不得不“偃旗息鼓”,陆军开始谋求与苏联改善外交关系。1939年8月27日,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文件中写道:“看准时机,与其(苏联)妥协,而后联合德意苏势力。”(46)「第12節 欧州情勢の変転に伴う時局処理対策に関する意見具申の経緯」、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3010598200、ノモンハン·ノモンハン事件機密作戦日誌 第1巻 昭和14年5月13日—14年9月8日/満洲/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陆军有人甚至认为,德苏谅解缓解了苏联的“威胁”,对日苏关系反而具有“良好影响”。(47)[日]重光葵著,齐福霖译:《日本侵华内幕》,第208—209、222页。日苏间冲突可由德国居间调解,促进日苏关系改善,这将降低日本同时对苏和对华两面作战的风险。海军对陆军的转向表示欢迎。在海军看来,这有利于集中力量实施南进。(4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109頁。8月24日,海军省调查课长高木惣吉在《对外诸项政策的利害得失》中谈到,采取对德、意、苏的联合政策,可促成陆、海军“大目标的一致”,“诱导实现国策施行一元化”,是“应采取的最为有利的政策。”(49)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朝雲新聞社、1979年、376—379頁。
可以说,德、苏暂时谅解有助于弥合日本陆、海军战略扩张方向上的分歧。陆军暂时搁置北进计划,北进战略由此走向衰落,这为南进战略的实施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
三、德军速胜与“南进”战略的成型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0年4-6月间,德军“闪电战”横扫西欧,荷兰、比利时、法国相继沦陷,英国形势亦岌岌可危。这引起日本的极大关注。在日本高层看来,伴随荷、法、英的溃败,其在东亚的势力已陷于衰弱,对日本而言实如“天佑”。(50)佐藤賢了『軍務局長の賭け:佐藤賢了の証言』、芙蓉書房、1985年、149頁。陆军认为,应尽速实施南进,夺取英、法、荷的南洋殖民地和资源,确立“自给自足经济圈”。在陆军看来,伴随荷、法的相继沦陷,盘踞南洋的殖民列强只剩英、美,而英国遭受德国重创,已距崩溃不远,且在对华问题上,英、日矛盾已激化,因此应将英国列为南进首要攻击对象。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田中新一谈道:“英帝国崩溃……已为无法避免之宿命……所以当前问题是如何分配英帝国之遗产。”(51)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作戦部長、東条ヲ罵倒ス:勝算なき戦争の舞台裏』、芙蓉書房、1986年、74頁。1940年7月,陆军军务局长武藤章主持制定《综合国策十年计划》,要求“将英国及英系势力从远东驱逐出去”,而“努力防止我对美政策之继续恶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提到,“我国最高国策在于以帝国为核心……建设包容大东亚的协同经济圈,以期充实和发展国力”,这包括“东南亚洲诸邦、印度及大洋洲”。(52)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337頁。此前,永田铁山、石原莞尔等统制派一直谋划以中国为资源供应地,但此时陆军亦开始将南洋划入资源供应圈之内。陆军战略扩张方向实现了“南进大回旋”。(53)相澤淳「太平洋戦争開戦時の日本の戦略」、『1999年度安全保障国際シンポジウム報告書 第8回』、防衛省防衛研究所、2010年、34頁,转引自波多野澄雄『幕僚たちの真珠湾』、朝日新聞社、1991年、36—39頁。
与此同时,德国也开始与日本接洽,要求日本对英开战。希特勒的战略目标是尽快迫使英国屈服,以便对苏联发起袭击。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避免美国援助英国。鉴于一战时德国因美国参战而失败的教训,希特勒始终对美国心存忌惮。他希望日本能在东亚牵制美国,使其无暇参与欧战。(54)三宅正樹『スターリン、ヒトラーと日ソ独伊連合構想』、朝日新聞社、2007年、129—130頁。为此,希特勒积极怂恿日本对英开战。5月22日,德国驻日大使奥特公开称,德国政府“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问题不感兴趣”。(55)[美]赫伯特·菲斯著,周颖如、李家善译:《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战争的来临》,第60页。也就是说,日本可无所顾忌地实施南进。
但日本陆军却不以为然。大规模的武力南进必将刺激美国,日美关系或将恶化。鉴于美国实力强大,且是日本资源的供给国,尤其是石油供给的主要来源,陆军希望当下应尽力稳住美国。同时,苏联“威胁”亦未解除,如轻率调兵南下,则必造成后防空虚,恐苏联趁机对日本发动偷袭。陆军的“如意算盘”是待德国彻底降服英国之际,顺势南下,以最小代价摘取胜利果实。为此,日本应与德结盟,这有利于促使德国承认日本在东亚、东南亚的主导地位。(56)工藤章『日独関係史 1890—1945 2:枢軸形成の多元的力学』、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60頁。日本将通过德国斡旋,改善对苏关系。更重要的是,日、德同盟的“威压”将牵制美国,使其不敢大举援助英国。英国失去美国支援,必定迅速崩溃,这将为南进创造“良机”。7月3日,陆军通过《伴随世界形势推移的时局处理要纲》,其中写道:“帝国……持续捕捉良机,努力解决南方问题。”(57)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382頁。可以说,这是以外交为手段,制造南进“良机”的“威压”南进路线。陆军认为,当下应先强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为下一步扩张做准备。
对此,外相有田八郎表示支持。鉴于大战爆发后德国的军事胜利,外务省也开始要求南进掠夺南洋资源。外务省制定的《对南方诸国施策案》中提出,“为图我所需资源之获得……应将南洋纳为帝国经济自给圈之一环”。(5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387頁。但首相米内仍以“恐将恶化日美关系”为由加以反对。陆军为此甚感愤恨,遂计划实施倒阁行动。海军内部也出现激烈的意见对立。以海相吉田善吾为首的亲英美派高层将领依然反对与德结盟和武力南进,但以石川信吾为首的中坚将校则赞同陆军主张。早在战争爆发之初,鉴于德军的凌厉攻势,这些人即已认定,武力南进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的机遇已至。1939年9月28日,中坚将校决议表示,应“努力获得我所要资源及扩大我贸易市场,以此使南洋为帝国经济自给圈之一环”。(59)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 1:開戦まご』、朝雲新聞社、1975年、386頁。在他们看来,借助对德结盟,“北和”苏联,“南拒”英美,正好符合海军一直以来坚持的“北守南进”战略的要求。(60)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1』、390頁。同时,对德结盟亦可促使德国承认日本在西太平洋的主导权,有利于借德国力量推动南进战略的实施。(61)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朝雲新聞社、1973年、212頁。5月1日,联合舰队司令部参谋中原义正提出:“必须抢占先机实施扩张,确立领土权获得之地位”,“我当以适当借口,一鼓作气实施进军”。(62)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聯合艦隊 1:開戦まご』、449頁。抱定此一打算,中坚将校谋划实施“下克上”,解除亲英美高层将领的领导权。
天皇态度亦发生转变。裕仁原本希望维护日本与英、美关系,但当他眼见德国速胜已成定局时,也终于“铁下心来”决意南进。6月19日,裕仁在接见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和陆相畑俊六时急不可耐地询问陆军是否有出兵荷属东印度和法属印支的计划。(63)中尾裕次編『昭和天皇発言記録集成 上巻』、芙蓉書房、2003年、460頁。他对米内阻碍结盟的举动甚为失望,遂决意抛弃米内。
7月16日,在天皇默许下,陆相畑俊六辞职,米内内阁倒台。陆军继而支持近卫文麿再次组阁。陆军借德国速胜之机颠覆米内内阁,一改此前局面。与此同时,在海军中坚将校策动下,海相吉田善吾亦被架空,被迫辞职。海军通过决议,明确支持陆军主张。陆海军得以合力推行南进战略,推动了“威压”南进路线的实施。
7月27日,陆、海军合议表示:“帝国摆脱对英美依存之态势,以日满支为骨干,确立以印度以东澳洲、新西兰以北南洋方面为一环之自给自足态势”。(64)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朝雲新聞社、1979年、53頁。日本高层正式议决将南洋列入“自给自足经济圈”内。同日,陆、海军通过《伴随形势推移的时局处理要纲》,其中提道:“帝国适应世界情势之变局……捕捉良机解决对南方问题”,“对荷属东印度暂时依外交之措施,努力确保重要资源”。(65)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55、56頁。日本计划以英国的崩溃为“良机”,南下攻击英属马来亚,同时通过外交“威压”迫使荷属东印度当局屈服。8月16日,日本政府通过《南方经济施策要纲》,其中提出要以日本为中心,完成大东亚经济圈,对南洋施策“要以皇国军事资源之要求为基础”。(66)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82頁。日本高层正式启动占领南洋,夺取南洋资源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日本希望避免日美战争,但与德结盟、实施南进战略却势必使日美关系趋于恶化,美国或将对日采取经济制裁、石油禁运。对此,日本高层均有考虑。1940年9月,军令部长伏见宫博恭在会议上谈到,对德结盟将恶化与美英贸易关系,日后的物资获取会愈发困难。首相近卫亦表示,与英、美贸易或更加恶化,最严重时将导致物资进口的全面断绝,应“扩充国内生产,努力贮存资源,统制军官民消费”,这样支撑长期军需亦无障碍。企划院总裁星野直树提出,日本应取得库页岛北部、荷属东印度油田,或与德国斡旋,从苏联、欧洲获得补充。(67)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230、231頁。可见,日本高层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制裁禁运措施已有提防,并开始谋划应对措施。鉴于日本的资源,尤其是石油尚无法自给自足,日本不想过于刺激美国以致加大资源断供的风险,但日本亦无意错失南进良机。1940年9月,日军强占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日本政府也与德、意正式订立“三国同盟”。
但随后欧战局势的发展并未如日本所期待的那样。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德军至9月下旬仍无法登陆英国,德英战争长期化已成定局,美国亦加大对英国援助。同时,日军强占印支北部后,同年9月26日美国宣布对日本实施航空汽油和废钢铁禁运,使日本的资源供应遭遇打击。军部大为失望。海军表示,德英战争长期化将使美国获得战备时间,其介入战争的可能性极大。原定以日德结盟“威压”美国中立,并加速英国崩溃的南进路线恐难实现。但外相松冈洋右并不死心。他认为,日本可与苏联谈判,拉苏联“入伙”,建立“日、德、意、苏四国同盟”,迫使美国屈服。
实际上,这一构想源自德国。自侵英战争遭遇挫折后,希特勒便考虑改换策略。此前,他一直试图诱导日本南下攻英,牵制美国,迫使美国停止援英活动。但日本始终在南进问题上逡巡不前。希特勒认为,这主要源于苏联的“威胁”。1940年7月,希特勒在与德军高层会谈时称,苏联是“英美在东亚摆在日本面前的一把剑”,因此如“成功粉碎苏联”,则将彻底“解放日本军力”。“既可挫伤英国战争意志,亦可确立日本在远东的优势地位”,有力牵制美国,“英国亦将失去希望,德国将取得战争胜利”。(68)義井博『日独伊三国同盟と日米関係:太平洋戦争前国際関係の研究』、南窓社、1977年、20頁,转引自Halder, F, Kriegstagebuch, Tagliche Aufzeichnungen des Chefs des Generalstabes des Heeres 1939—1942, bearbeitet von Hans-Adolf Jacobsen, Ⅱ, Stuttgart, 1963, S. 46-50.鉴于苏联军备的迅速发展,希特勒愈发认定尽早对苏开战的必要性,况且“铲除布尔什维主义,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又是他的重大理想。不过,限于当前德英激战形势和对苏战争准备尚未完成,希特勒打算先拉拢苏联,诱使其加入日德阵营。(69)工藤章『日独関係史 1890—1945 1:総説東アジアにおける邂逅』、東京大学出版会、2008年、47頁。这将极大地挫伤英国的抵抗意志,迫使其投降。希特勒的这一计划与外长里宾特洛甫不谋而合。在所谓的“里宾特洛甫腹案”中,里宾特洛甫计划德、苏联合共同对抗英美,德、意、日三国应与苏联联合建立“四国同盟”。苏联应承认德意日建立“欧亚新秩序”的主导地位,德意日三国则应承诺尊重苏联的领土主权,四国各自占有自己的势力范围。(70)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313頁。希特勒同意里宾特洛甫的计划,指令其迅速展开与日苏两国外交斡旋。9月,里宾特洛甫派特使施塔摩尔赴日,向日本提出“四国同盟”计划并承诺德国将居间调解日苏关系。
松冈对此深表赞同。在他看来,苏联的“入伙”将大大提升日、德一方实力,真正迫使美国放弃援英计划,德国亦可彻底击败英国,日本可顺势将南洋殖民地“尽收囊中”。(71)清水良三「日独伊三国同盟についての若干の考察」,『国士舘大学政経論叢 16』、1972年、110頁。“四国同盟”还可缓解苏联的“威胁”,保证南进顺利实施。值得一提的是,与里宾特洛甫不同,松冈并未将“四国同盟”计划视为长久之计,只是将其作为对美国施压的工具。1941年5月6日,他对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保证道:“德、苏一旦发生冲突……日本必然站在德国一侧,发动对苏攻击。”(72)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朝雲新聞社、1973年、578頁。四国同盟计划也包藏着松冈个人的权力考量。松冈不希望陆军插手对苏谈判事宜。自九一八事变后,陆军在对外政策制定中的发言权愈来愈大,以致外务省的对外决策必须得到陆军支持方可实施。此前的对德结盟谈判即是在陆军的操作下绕过外务省进行的,致使外务省一度沦为“外交配角”。(73)武向平:《1936—941年日本对德同盟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86、87、191页。松冈不甘继续受陆军操控,他希望借推行“四国同盟”之机将外交权力独占。
基于推进南进的需要,陆海军和首相近卫均对四国同盟计划表示支持。1941年1月6日,松冈主持制定《对德意苏交涉案要纲》,其中谈到,“期待苏联接受里宾特洛甫腹案,对英国实施打击,并在支持日德意政策的同时,调整日苏关系。”(74)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357、358頁。3月,松冈赴苏展开谈判。虽然并不信任日本,但为缓解日德夹击的压力,斯大林同意与日本实现谅解。4月13日,日苏双方签订《日苏中立条约》。据此,日本基本实现“联德、和苏、拒美、攻英”的南进外交部署。
美国果然作出让步。就在松冈尚未归国之时,4月16日日、美达成“日美谅解方案”。其中议定,只要日本承诺不在西南太平洋行使武力,且除非德国遭受进攻,否则不得援助德国,那么美国即恢复对日贸易并协助日本获取西南太平洋资源。(75)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512—515頁。日本陆、海军对此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实施大规模武力南进尚需时日,日本应尽力稳住美国,以便持续获取美国资源。同时,日本亦可以“谅解方案”为基础,迫使美国作出更多让步。4月21日,日本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批准“日美谅解方案”。但次日松冈回国后却表示强烈反对。松冈对谅解方案“嗤之以鼻”,在他看来,这与他的目标还相距甚远。5月3日,松冈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表示,美国应与日本也订立中立条约。他认为,如此即可迫使美国承诺放弃援助英国,并承认德意日三国同盟。(76)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569頁。松冈还对美国代表称,如美国参与欧战,则日本为维护三国同盟友谊,将不得已而参战。5月27日,松冈更是大放厥词道:“如果美国武装护航商船到英国,德美发生战争,则日本将确定美国是侵略国,美日战争即将爆发。”(77)[日]重光葵著,齐福霖等译:《日本侵华内幕》,第264页;韩永利:《绥靖与抗衡: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远东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此时的松冈认为,凭借四国同盟为后盾,美国将很快屈服。
《日苏中立条约》的订立被日本全国视为重大外交成就,舆论普遍将此与1912年的《日英同盟》相类比。松冈的声望空前提高,受到日本民众的赞扬甚至崇拜,他的肖像甚至卖得比当红影星李香兰更好。(78)[日]堀田江理著,马文博译:《日本大败局:偷袭珍珠港决策始末》,新华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页。这使他愈发踌躇满志。他指责政府和军部在未获其同意的情况下擅自批准“谅解案”的行为是滥用职权,矛头直指首相近卫。为迫使日本高层同意其主张,松冈采取了明显的不合作态度。直到5月3日,松冈始终以各种理由拒绝参加联络会议,致使会议一度陷于瘫痪。(79)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557、567頁。但鉴于松冈的外交成就,近卫和陆海军无奈之下还是作出让步。5月12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松冈提出的“修正案”。与“日美谅解方案”相比,该方案更加苛刻。“修正案”强调,日本将依照三国同盟条约对德国进行军事援助,同时并未明文承诺“不在西南太平洋行使武力”。(80)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274頁。松冈俨然要求美国承认日德同盟和日本“趁火打劫”的权利,这使美国大为失望。6月21日,美国作出回复,要求日本放弃侵略他国领土企图。(81)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3』、624—625頁。美国意图规劝日本放弃武力南进,但这与松冈及日本高层的扩张计划存在根本对立。日美谈判一时间陷入僵持。
可以说,德军速胜刺激了日本高层的权力与战略博弈。陆军搞掉米内内阁,海军舰队派击败亲美英派掌握军权。双方得以合力推进南进战略。外务省则借推进“四国同盟”之机,获得决策的主导权。虽然南进必然影响日美关系的顾虑依然存在,但南进的大局终已确定。
四、德军突袭苏联与“南进”战略的实施
正当日美谈判陷入僵持之际,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然进攻苏联,德苏战争爆发给日本高层再次带来极大震动。实际上,德苏关系并未如日本预想的那样,早在1940年末即已趋于恶化。1940年11月,里宾特洛甫向到访的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正式提出建立四国同盟并划分彼此势力范围的建议,但莫洛托夫却要求德国在东欧势力范围划分上作出重大让步。双方多次协商亦无果,最后不欢而散。如前所述,希特勒支持四国同盟计划只是意图以此“解放日本军力”,以便日本能更好地发挥牵制美国的作用。但现在苏联军备实力与日俱增,如不尽快动手,则将失去消灭苏联的良机,况且苏联又在势力范围划分上要价太高,四国同盟计划已无法实现。12月18日,希特勒指令启动对苏作战计划。不过,为避免走漏风声,希特勒严令不得向日本透露对苏战争计划,致使日本高层始终未能觉察德国的真实意图。
德苏战争爆发后,日本高层立即就下一步应采取的措施展开讨论。7月7日,以山下奉文为首的驻欧军事考察团回国报告称,德军已占据绝对优势,德国胜利已成定局。驻苏大使建川美次亦向国内报告称,莫斯科陷落只是时间问题,德军将于9月进至乌拉尔山一线,斯大林政权将退守东西伯利亚。(82)[日]岛田俊彦著,李汝松译:《日本关东军覆灭记》,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3—114页;波多野澄雄『幕僚たちの真珠湾』、103頁。日本高层据此判断,德国必将迅速取得战争胜利。与此同时,为牵制苏军兵力,6月28日里宾特洛甫敦促日本尽快北上,配合德国发动对苏进攻。
据此,参谋本部总长杉山元、作战部长田中新一和外相松冈洋右主张应北进进攻苏联。田中认为,德军的强大攻势将迫使苏联抽调远东兵力驰援欧洲,日本可乘虚而入,发动对苏战争。松冈也表示,苏联即将崩溃,日本可借势北进,一举解决北方“威胁”。但北进派并非意图立即开战,在他们看来,日本应静候远东苏军东调,待其兵力减少一半,尤其飞机和坦克数量减少至三分之一时再开战。(83)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作戦部長、東条ヲ罵倒ス:勝算なき戦争の舞台裏』、128頁。不过,北进派并非反对南进,而是认为日本可“趁火打劫”,消灭苏联,利用苏联资源扩充自己实力,并挟灭苏之威势,迫使美国屈服。松冈曾上奏天皇:“南方暂时收手亦可,但迟早必与之为战。”(84)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340頁。松冈认为,苏联即将失败,日本可赶在日美关系恶化之前首先击败苏联。6月30日,松冈提议将南进行动推迟6个月执行。(85)[日]服部卓四郎著,张玉祥等译:《大东亚战争全史》,第139、151页。可以说,此时的北进论实际是“威压”南进路线的延续。但陆军军务局长武藤章却表示反对。武藤认为,苏联领土辽阔,人力物力丰富,德国恐难迅速击败苏联,日本应静观其变,相机而动。海军意见亦与此相同。海军不希望因对苏开战而致南进的计划受到影响。在海军看来,日美战争未来将无可避免,必须抓紧时机,推动南进,确立对美作战的有利战略态势。早在德苏开战前的6月5日,石川信吾在《当前形势下帝国海军应采取之态度》中提到,“帝国海军……应明确战争决心……必须竭力尽早施行对泰国、法属印支的军事进入”。(86)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4』、朝雲新聞社、1974年、75頁。天皇也支持南进。裕仁在6月25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表示,南进虽于“国际信义说不过去,但还是可以的”。(87)参謀本部編『杉山メモ 上巻』、原書房、1967年、229頁。
如前所述,日本高层早已确立南进以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的战略,但一直苦于苏联“威胁”未敢有大规模扩张行动。虽然日苏间缔结中立条约,但两国本来就是意识形态上的死敌,且围绕东亚霸权争夺已久,长期累积的深度不信任感难以用一纸中立条约轻而化解。直到德苏开战前,日本一直担心苏联会趁日本南进之机发动偷袭,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南进的实施。但德苏战争爆发则解除了这一后顾之忧,让日本获得“实质上安全感”。(8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4』、145頁。日本高层认为,苏军力量受德军牵制,日军军力“攻则不足,守则有余”,苏联不再能“威胁”日本,日本可放手实施大规模南进。(89)服部聡『松岡外交:日米開戦をめぐる国内要因と国際関係』、千倉書房、2012年、330—331頁。日本高层打定主意,不再刻意寻求以“威压”手段迫使美国中立,而是采取武力南进,迅速夺取英、荷的南洋殖民地。
日本高层认为,应首先强占法属印支南部,以期作为将来对美作战的前方基地。7月2日,御前会议通过《伴随情势推移的帝国国策要纲》,其中要求,“完成对法属印支及泰国各项既定方针,强化南方扩张之态势。为图此目的,帝国不惜与英美一战”。(90)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海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2』、342頁。
战事的发展证明武藤章之前的判断是正确的,7月下旬后,德军在斯摩棱斯克战役遭到苏军顽强抵抗,德苏战场渐呈胶着态势,德军未能迅速击败苏联,远东苏军亦未大规模西调。《大本营机密日志》1941年7月22日写道:“斯大林政权却与我们预料相反之强韧……远东苏军亦基本未动。所谓对苏开战之良机何时到来,尚不可知。”参谋本部情报部表示:“期待年内苏联屈服已成空想。”(91)種村佐孝編『大本営機密日誌』、芙蓉書房、1985年、99、104頁;田中新一著、松下芳男編『作戦部長、東条ヲ罵倒ス:勝算なき戦争の舞台裏』、130頁。日本高层中北进派所期待的北进前提和条件迟迟没有出现,北进战略彻底破产。
不过,外相松冈却仍坚持北进。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不断叫嚣对苏开战。他的北进言论愈演愈烈,引起高层其他人士的不满,天皇裕仁曾抱怨到:“(松冈)与前判若两人,完全站在德国一边,难道他受到希特勒的收买吗?”(92)平間洋一『第二次世界大戦と日独伊三囯同盟:海軍とコミンテルンの視点から』、錦正社、2007年、53頁。在首相近卫看来,松冈的言行已挑战自己的首相权威,不可继续忍让。在天皇默许下,近卫与陆海军协商后达成一致,决定“换马”。近卫遂宣布内阁总辞职,天皇随后再命其组阁,松冈的外相一职则被撤换。7月28日,日军强占印支南部。至此,日本的南进战争机器已发动,太平洋战争进入倒计时。
日本的扩张行为立即遭到美国的回击。在7月25日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后,8月1日,美国又对日采取石油禁运并中断对日贸易。英荷两国也紧随其后,对日本采取相同制裁措施。日本基本丧失全部石油进口渠道。美国的禁运措施使日本的危机边缘政策再无实行的必要。此前日本高层在谋划南进时,多少对美国发动禁运有所顾虑,一定程度上使日本有“投鼠忌器”的担心。但美国现已实施禁运,索性解除了日本高层的顾虑。
8月后,日美两国展开战前最后谈判。双方就日德同盟、南进问题进行磋商。美国要求日本废除日德同盟并承诺不实施南进,作为交换,美国将保证对日本的资源供应,但日本已确立武力南进方针,美国此举无异于“与虎谋皮”。在日本看来,对美谈判其实是临战前的最后外交尝试,意在试探美国是否接受日本南进扩张的事实。日本高层很清楚,美国妥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日本只有战争一途。如谈判无法实现扩张目的,则索性对美一战。在谈判过程中,日本积极着手进行战争准备。9月10日,天皇批准南方作战总动员。(93)[日]井上清著,吉林大学日本研究所译:《天皇的战争责任》,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27页。10月,不堪承担开战责任的首相近卫辞职,天皇随即任命主战的东条英机组阁。
至迟于10月底,日本高层对欧战形势的趋势亦形成共识。10月23日,军部在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上发布《欧洲战局的前景如何》报告认为,“当前形势下,德英、德苏媾和之可能较小,演变为持久战之可能较大……(但)德国必将称霸欧陆,从而确立不败态势。”(94)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5』、朝雲新聞社、1974年、191頁。也就是说,欧洲战争虽将旷日持久,但德国必会赢得最终胜利,这将为南进提供战略保障。更令日本欣喜的是,德国的进攻已迫使美国不得不加强在大西洋的军力部署,致使其在太平洋用于对抗日本的军力遭到削弱。日本海军此前始终认为,必须拥有相对美海军总吨位七成的军力才可能取胜。但到1941年6-8月间,军令部却表示,只需拥有五成军力即可确保胜算。(95)秦郁彦「明治期以降における日米太平洋戦略の変遷」、『ジャーナルフリー』1968卷37号、防衛省防衛研修所、1968年、114頁。尽管当时日美海军总吨位对比为7:10,但在太平洋日本海军实力甚至超过美、英、荷三国部署在太平洋上海军力量的总和。(96)许秋明:《日本海军装备》,国防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页。日本海军已占据绝对军力优势,这增强了日本高层对战争的信心,日本可与美国在太平洋上“放手一搏”。
11月2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帝国国策遂行要领》,将对美开战的日期定为12月初。(97)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5』、258頁。日本进入临战状态。12月8日,日本悍然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
五、结语
如前所述,日本部分学者一贯宣扬,美国的经济制裁、石油禁运措施导致日本陷入资源受限、石油断绝危机,日本自感国家濒于“危亡”,方才抱定“从清水台上跳下去的决心”,故采取南进并发动对美战争。此类论调无疑为日本的一系列扩张行动染上些许悲情色彩和正当性。不过,这完全与历史史实不符。
翻阅这一时期的历史档案,人们可以发现日本高层为自己的扩张行动编制了众多理由和根据,但透过此类纷繁复杂的说辞而观其本质,则可看到日本高层始终为着一个目标而行动,即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南进和对美开战均是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措施。30年代后,日本陆海军分别提出“先北后南”的“北进”和“北守南进”的“南进”战略,两者的终极指向均是夺取资源,建立“自给自足经济圈”。但两项战略的实施存在巨大障碍。就其内部而言,主张首先北进进攻苏联的陆军与坚持向南扩张的海军相互掣肘,海军亲英美派也以激进南进有恐恶化日美关系为由予以反对,而暗藏在政策冲突背后的是各派势力围绕战略主导权的相互争斗和牵制。就外部而言,北进、南进面临的主要对手是苏、英、美,三国实力强大,凭日本一国之力,取胜把握不大,且稍有不慎,亦会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直到30年代末,日本并未实施大规模北进或南进的扩张行动。
但纳粹德国的扩张却改变了这一局面。德、苏暂时谅解强化了苏联的实力地位,日本陆军的北进计划遭遇挫折和制约,遂搁置北进战略。德军西线速胜使英国无暇东顾,南洋门户洞开。陆、海军南进派趁机合力颠覆海军亲英美派,启动“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并采取“威压”南进的策略企图中立化美国。德国突然袭击苏联使苏联疲于应付对德作战,日本北方“威胁”解除,南进派趁机撤换了主张北进进攻苏联的松冈,解决了实施武力南进的内部障碍。总的来说,德国扩张攻势构建了有利于日本发动对外侵略的地缘环境,促使南进派掌权并发动旨在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的南进扩张。可以说,德国对外扩张是日本南进战略得以实施的“助产士”,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的战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由此可见,日本实施南进并非为美国的经济制裁所致,而日本对美开战也并非为石油禁运所迫。在德军西线速胜之时,日本即启动南进战略,美国的经济制裁则发生在之后,与其说经济制裁导致日本南进,毋宁说是南进导致了经济制裁的结果。而让日本最终决意实施武力南进、对美开战的关键因素是德苏开战后苏联“威胁”的解除,石油禁运只是加速了战争到来。更重要的是,日本高层事前也均预见到美国可能采取制裁措施,而他们事实上正是以此作为南进和开战的借口。可以说,不论美国是否实行制裁、禁运,日本均将实施扩张行动,与其说制裁禁运为日本带来了“危机”,莫如说日本有力地利用制裁、禁运实现了自己的扩张诉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并非被动接受德国影响,而是主动将德国扩张创造的有利形势为己所用,实施既定的“自给自足经济圈”战略。如前所述,陆军统制派和海军舰队派早在30年代中期已认识到,未来世界大战或由德国发起,日本必须实现“资源的自给自足”以应对,而德国扩张亦可为实现此目标提供良机。因此,当德军西线速胜之时,日本高层也便顺理成章地搁置北进,启动确立以实现“自给自足经济圈”为目标的南进战略。对此,武藤章曾表示,北进只是“希望”,南进才是“必然”。陆军军务局军务课长佐藤贤了提到,南下“夺占资源地带才是必要”,因此不应实施北进。石川信吾亦指出,不应对苏开战,因为“资源不在北方”。(98)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営陸軍部大東亞戦争開戦経緯 4』、150頁;[日]川田稔著,韦平和译:《日本陆军的轨迹 (1931—1945):永田铁山的构想及其支脉》,第277页。德国扩张攻势对日本影响的过程,亦是日本南进的过程。而德国扩张则是基于进攻苏联夺取“生存空间”的目标。日德两国扩张的战略目标并不一致,这使两者的扩张行动南辕北辙。如前所述,西线速胜后,德国劝告日本对英开战,但日本并未听从。德苏开战后,德国又要求日本配合进攻苏联。日本亦未盲从,而是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可以说,德国扩张攻势对日本影响的过程,亦是日德扩张战略趋于乖离的过程。德国在发挥重大影响的同时,反倒造就了一个“反向行动”的日本。日、德虽结为同盟但始终貌合神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