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视域下的民族学研究

2021-11-25褚远辉

创造 2021年4期
关键词:民族学民族团结示范区

褚远辉

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出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事业,通过富有成效的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国家统一、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宗教和顺、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中国方案。在我国,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要求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实际出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也为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思想与根本遵循。在最近颁布的《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和《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都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表述和目标任务要求,特别是我省更是把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发展定位作为《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息息相关的民族学研究到底要承担什么新使命和发挥怎样作用,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广大社科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我们认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民族学研究应该坚持并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一、民族学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直过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的省份,“民族”或“民族性”构成了云南现实省情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的思想观点已然形成为共识。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就强调指出:“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民族问题、宗教问题、边境问题相互交织。”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极端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与现实可能性和可行性。众多的民族和富集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我省民族学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分,加之长期以来延续下来的研究传统和积淀,使之历来就是我省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在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把云南建成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一个精准定位,又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问题、政策问题、实践问题、决策咨询问题和发展问题,同时还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学术问题,需要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民族学研究来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贡献相关知识、理论、思想、观点、方法、范式和路径,进一步夯实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学术和学理依据,并把民族学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体系。而这些在客观上就要求把我省民族学研究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高度关联和融合在一起,通过加强民族学研究来解决我省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目的是使其研究更加契合和满足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和更大范围内凸显民族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和作用,并赋予民族学研究新的时代价值意蕴。

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学研究的根本遵循

尽管做好民族学研究服务于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工作涉及的因素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多样,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新时代民族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根本遵循,而这也是关乎民族学研究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实效性的一个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研究的指导思想上的差异必然带来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研究结果和成效。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本质要求是要在特定区域内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发挥示范区对其他地区的带动引领和辐射作用,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来达成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视角和视域下的民族学研究就要把铸牢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战略任务和价值归宿,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只有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鲜明主线来开展民族学的学科建设、学术建设、教材建设、话语建设、教学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才能保证民族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与健康发展,才能使民族学研究与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同向同行和相互促进,也才能真正发挥民族学研究的应然价值功能。这可谓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对民族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前实现民族学研究正本清源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要求实现新时代民族学研究的时代转向

实事求是地讲,我国和我省的民族学研究在维护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宗教和顺、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其中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过去的民族学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在比较关注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独特性、标识性和与众不同,比较重视单一民族问题研究的纵深推进,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各民族的多元性和多样性而弱化了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共识性。显然,这种做法和偏向又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和形成。针对民族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新时代的民族学研究就面临时代转向的问题,而实现这个转向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把其研究聚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学研究成效的根本衡量标准和贯穿始终的一条鲜明主线。这即是说,通过民族学研究就是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搞清楚,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理论上存在的误区搞清楚,把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搞清楚,把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搞清楚,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坚实支撑”①汪洋.在全国政协民宗委主题协商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cssn.cn/jjx/jjx_xjpxsdzgtsshzyjjsx/202012/t20201203_5228394.shtml.,当然这里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也包括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围绕、突出、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一切智慧向此着力,一切资源向此汇聚”②巴特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跟上新时代步伐[J].中国民族,2020(01).的研究要求。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要解决好对多元与一体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即通过加强民族学研究来深入挖掘和开发多元,以多元来丰富对一体的认识,以一体来整合多元,并把多元归结和统一到一体上来,最终形成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也意味着民族学研究要在凝练中华各民族的一体性、共同性和各民族共识中的最大公约数上下功夫,把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和现实经验总结出来,多做凝聚共识和人心的研究工作,凝心聚力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视域下民族学研究的几个重点和热点问题

当前,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实际与要求,民族学研究还须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着眼和着力。

(一)加强习近平总书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是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与根本遵循。民族学学术界要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学习贯彻和学理研究,切实弄清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提出的历史和现实背景、重大意义、理论内涵、政策依据、学理基础、思想内容体系、实践经验基础、逻辑理路和实现路径等,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学研究服务于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价值导向,并把其贯穿于研究各个方面和过程始终。这无疑是做好民族学研究、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遵循。

(二)加强我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深化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内容、路径与要求。2019年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就指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要坚持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方向”③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EB/OL].http://www.seac.gov.cn/seac/xxgk/201910/1138132.shtml.,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建设来讲也同样如此。而这对民族学研究的要求就是要把我省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搞清楚,把我省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涌现出来的民族团结进步典型经验和感人事迹及时提炼出来,以此作为我省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和谐发展的鲜活宣传教育材料,并为加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提供历史资料、现实经验和典型案例。

(三)加强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研究

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氛围也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必然要求和举措。与此相适应,新时代民族学也要把该问题作为重点并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开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现状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和特殊性分析,找准研究的出发点、立足点和重要基础;二是要开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归因研究,即通过民族学研究充分揭示当前影响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各种内外因素,科学研判其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奠定前提和基础;三是要建构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模型,具体包括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目标、任务、意义、内容、方法、途径、环境氛围和体制机制等,做好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学理阐释工作,并以扎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来纵深推进该项实践工作。

(四)加强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推广的研究

语言文字相通是民心相通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没有语言文字的相通就难以交往交流交融,就难以形成共识和认同,而共识和认同是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民族学研究就是要以民族聚居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推广为重要抓手,深入分析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难点和规律,充分揭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因素,提高该项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以此打牢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工具基础并不断增强他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并为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奠定坚实的语言文字和思想文化基础。

(五)做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还要立足区域实际和各民族特点,尤其要把保护、传承和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也只有做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和传承发展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才有坚实的思想、文化和民意基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要求才能转化成为各族人民的自觉思想和行动。而挖掘开发和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来就是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独特优势,同时又是其研究义不容辞的一项重要职责任务。

总之,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仅对新时代民族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民族学研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搭建民族学研究的新载体和新平台,形成两者之间的积极互动关系结构,并最终促进这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就是我们探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视域下民族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猜你喜欢

民族学民族团结示范区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民族团结之歌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