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

2021-11-25崔晨骁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建设文化发展

崔晨骁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乡村文化承载着太多中国人民的记忆,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抓好乡村文化建设,不仅可以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正确指引,也能够改变广大农民的人文素养和精神风貌,对乡村振兴起到重大的积极作用。

一、充分认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也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乡村文化的现实需求。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实现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对立的局面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在其中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1.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意

2021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乡村文化是乡村地区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是乡村地区特有的产物。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地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生产力在提高,生产关系在进步,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而在文化范畴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一些农村地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牺牲了一些精神追求。

2.乡村文化振兴是消除农民精神贫困的必然要求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国范围内的绝对贫困已经被消除,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解决了长时间以来困扰农村地区物质绝对贫困的问题,但精神贫困问题在乡村地区依然存在。现如今,各级政府把所有精力聚焦于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乡村文化既要服务于人民,也要跟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实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乡村地区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均衡发展。当前,乡村地区精神的贫困主要表现为:在以城市化和工业化为主流的文化大背景下,乡村文化的形式单一,缺乏竞争力,其自身的认同感与自信力也颇为不足。农民向往城市文化并开始盲目追求,加上缺乏科学知识,因而思想思维很难跟上城市文化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文化困惑感油然而生。上述的精神贫困问题若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乡村文化振兴就无从谈起。

3.乡村文化振兴是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的有力举措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明晰了农村发展的思路。无论是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是城乡融合发展,都是党和国家在探索和协调城乡间发展关系的重要步伐。但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仍然有不协调的问题,城乡发展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除了城乡文化对立外,处在不同区域的乡村也会因为地理、政策、历史等因素形成乡村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力求在广大农村地区寻求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之道,农村文化振兴首先应靠自身实力,乡村地区凭借不同的区位因素、地理环境、人文风貌从而产生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的是,乡村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优势,“独具特色”就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有力招牌。国家政策扶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同样可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正在转化为物质效益和品牌吸引力。除此之外,乡村文化作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样能够在城乡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城市主流文化,实现自身的繁荣,从而促进城乡地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共同发展。

二、深刻阐明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保证发展质量前提下提升文化发展速度,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乡村文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文化的振兴与发展,不能仅依靠国家政策倾斜的外部支持,更需要内生动力的主动促进;有了充足的内生动力,文化建设才能蓬勃开展。首先,思想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开拓创新的前提,如果对乡村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势必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的进程。少数地区不够重视当地文化的发展需求,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主抓经济建设上,认为只要发展好区域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改善民居住环境就是最好的政绩。其次,人口(劳动力)是乡村文化发展中最活跃的要素,但当前,乡村人口流向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年轻的劳动力去往城市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物质收益,与此同时他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乡土情结逐渐淡漠,一些农民意识不到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性,甚至不愿参加乡村文化活动。最后,乡村地区的教育基建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处于落后地位,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民接受文化教育的需求有所下降,使乡村地区文化教育缺少了基础支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发展动力也稍显不足。

2.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利用率不高

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程度是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衡量标准,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文化基础设施的承载与支持。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回顾这四十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不断取得成就,但建成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经济发展、重视程度、政策颁布与执行等多种因素影响。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乡村在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够,加上人们主观意识不足,间接导致当地缺乏文化产业与文化活动场所,接收信息的媒介仍是以手机,电视,报纸为主,与城市相比较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另一方面,相较于城市地区,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动设施配备数量不足,质量也有待提高,缺乏财政支撑使得文化设施更新换代的速度较慢,乡村文化的发展、传播、呈现仍以传统方式运行,较难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在大数据时代,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传播,乡村地区的文化基建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尤其是前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数量更是稀少,乡村基建的信息化数字化程度远不及城市,缺少远程教育中心,数字化图书馆等,有了前沿基础设施作为文化传播的物质支撑,更新并带动了现有的基础设施进步,文化交流变得更加简单且高效率。

3.乡村地区文化生活空心化现象严重

乡村文化生活空心化是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内在阻碍之一,空心化的文化生活不仅冲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而且对未来乡村文化的建设构想造成负面影响。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乡村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乡村文化精英过度流失,逐渐造成了农村生活逐渐“空心化”现象。乡村文化空心化使我国乡村结构发生了变化,在文化活动方面,由于民间艺人组织外出,优秀文化传播者致力于本土文化“走出去”,使得当地文化活动开展频次大为减少。在文化生活方面,由于众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形成了以老人、小孩为主的社会,他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欲望并不高,文化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在文化形式方面,从前乡村地区以唠家常、打牌下棋为主,如今人们更喜欢看电视节目、刷短视频等简单快捷的娱乐方式,文化生活更趋向于单一性。当下,互联网广泛普及的过程中形成了现代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戏剧杂技等传统项目,个人文化设备便满足了他们日常文化交流和信息获取的需求,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由原先的公共场所退回到农民家中。

三、创新探索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路径

新形势下,乡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文化建设也需要立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首先,应鼓励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增强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注重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并提升公共资源的利用率;最后,要传承并创造性发展乡村优秀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

1.鼓励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意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2]因此,鼓励并发展文化创意设计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实地调研。文化创意的灵感来源于本文化,应重点关注乡村的现实生活,充分调查研究乡村文化从形成到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提炼出地方习俗和人文精神,深挖本土文化的内涵,探明发展过程后指明发展脉络,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在价值。二是立足时代发展。要以乡村振兴为实践主题,以保护乡村文化生态为重点,对文化产品进行再创造,将乡土文化设计成符合流行趋势的艺术品,注重提取本土文化的特色符号,彰显人情味,突出地域独特性,争取创造出能代表当地风貌的产品。三是满足市场需求。充分调研外地市场和本土市场的文化需求,汲取民众的设计智慧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化。弘扬本土文化,将价值理念转化为经济效益,设计出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创造出聚集本土性、特色性、时代性、实用性于一身的文创产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加快本土产品“走出去”,去往消费需求量更大的外地市场。

2.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利用率

乡村地区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开展文化交流的总要物质载体,在振兴乡村文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公共文化设施是兼具文化属性和社交属性的统合体,也是民众凝聚文化共识、寻求文化归属感的公共精神空间,它既包括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文化场所,也包括日常交往的社交平台。围绕着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需,各地政府应大力发展福利性公共文化服务,乡村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3]。既要在乡村地区建设包括文化广场、主题公园、图书馆、特色小镇等多种公共文化场所,也要以乡村文化精神为引领,构筑新型公共活动空间,引导乡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最后应注重提升现有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让当地居民获得参与感与体验感,做好文化公共空间的规划,利用好文化空间与活动场所开展更具吸引力的活动,满足人们多变的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4]在信息化的时代,善用大数据、云计算来对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消费喜好进行综合调研,建设有乡土味道的、环境友好的、不同于城市的前沿基础设施,形成“百花齐放”的新发展局面。

3.传承并创造性发展优秀的乡村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5]积极挖掘乡村地区优秀的文化资源,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全方位、多渠道地传播优秀乡村文化,促进优秀乡村文化的发展。例如,近年来,一些当地居民通过手机直播销售当地特色产品,利用互联网将传统节日的庆典活动、风景名胜的自然风光、庙会集市的风土人情拍摄成短视频发到网上引来无数网友点赞评论,为家乡做出宣传增加当地的知名度,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来传承并发扬乡村文化,一方面将乡村文化带出深山,实现了乡村文化的时代价值,收获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当地优秀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呈现方式,领略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魅力,满足了人们对多种文化的追求和喜好。最终走出了成以保护好传统文化为根本、以创造性发展为驱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增强乡村文化自身的竞争力、振兴乡村文化的中国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建设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