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翻译研究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逆向双语母语

李 峰

(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近几十年来,中国文化外译越来越受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随着“走出去”文化政策的出台、实施,“逆向翻译”的概念逐渐流行起来。随着中国进入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外译成了一种需求,中国正努力把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奉献给世界。但事实表明,文化外译并不是很成功。近年来,很多研究都集中在“逆向翻译”上,许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胡德香[1]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成为翻译输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人必须面对中国文化的输入大于输出的事实,与其提前外译,不如把应该做的做好。逆向翻译符合当前中国文化外译的大环境,中国译者应该成为主力军;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现阶段的逆向翻译研究进行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一、逆向翻译的研究现状

1.逆向翻译

说到逆向翻译研究,首先应该提到翻译方向性和逆向翻译的概念。

翻译方向性,通常指译者将文本从一门外语翻译成母语,或从母语翻译成外语。[2]这两个方向的翻译即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大部分人会认为这两个方向在难度上没有区别;而学者们认为逆向翻译是更具挑战性,对它的关注有限,或视之为不受欢迎的实践。

逆向翻译是“一个用来描述翻译的术语,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是从译者的母语或习惯使用的语言中完成的”[3]。英国学者皮特·纽马克[4]用“服务型翻译”的概念解释称“从一种习惯使用的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一概念表明了逆向翻译处于边缘地位,它违背了常识,走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译者不愿意做这种翻译。

传统观点认为,翻译应该是单向的,只有从非母语到母语的翻译才能保证翻译的质量。这是翻译界确立的“母语原则”。这一不成文原则,首先体现在一些组织和机构明确表示不承认非母语翻译的可行性上,坚持认为译者应尽最大努力将作品翻译成自己的母语或同等程度的语言。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强调,专业翻译人员应以母语工作。此外,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许多国家的翻译协会在其专业行为准则中明确要求其成员翻译成本国语言,除非译者具有真正的双语背景。

2.国内逆向翻译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开始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社会和经济变化,有关逆向翻译的争论越来越激烈。

潘文国[5]指出,中西方译者在将中文图书译成英文时都有得失,事先规定谁有翻译资格是不可取的。从他的研究可以推断,从翻译的角度看,拥有源语言优势的译者不一定拥有目的语言优势,拥有表达优势的译者也不一定拥有理解优势。在全球化背景下,非通用语国家仅靠外国译者对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看,对外翻译是一种文化干预。总之,中国文化翻译不是外国人的专利。

然而,胡安江[6]认为汉学家无疑是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理想译者,以准确性、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为目标的归化策略应该成为所有译者的共同追求。这说明汉学家除了具有天然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优势外,研究者和批评家的身份有助于译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海外学术研究领域和西方大众传媒中的传播效果。

在此后的研究中,马士奎[7]指出“母语原则”是翻译方向上过于理想化的追求。我国对外翻译研究不够系统,对各个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总结不够全面。非母语翻译是弥补语言和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失衡的积极手段,应当理性对待。他对逆向翻译做了更全面的研究,考虑了更多的因素。他认为,逆向翻译之所以不成功,部分原因是文化差异及英语国家在接受外国文学作品时的消极态度。

古娟[8]与马士奎的观点相同。她认为译者应该明白,他们不可能总是以理想的翻译方式工作。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他们应该积极地与外国译者合作,参与汉译外的翻译,在合作翻译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从而使西方译者和读者充分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赵彦春、代正利[9]持完全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决于译者的水平。也就是说,逆向翻译不应是一个术语或学术问题。一般来说,外国译者在表达上可能有优势,而中国译者在理解上则有优势。中国文学很难理解,而外国译者对它的了解往往有限;因此,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土双语学者。

把中国文化翻译的重要任务委托给西方汉学家或译者是不可靠的。不可否认,他们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他们并不是都比中国译者好。这些关系到中国文化能否走向世界,实现中国梦,逆向翻译不是国外译者的责任,中国译者应该自信地承担起来。

研究表明,大多数学者认为,合作翻译是逆向翻译最佳的翻译模式,这将是中国文化翻译的最合适选择,但我国优秀双语译者缺失。可以看出,逆向翻译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二、逆向翻译中的焦点问题

逆向翻译是常见的翻译活动,但它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仍是争论的焦点。下文主要探讨人们对逆向翻译所持的态度、适合“逆向翻译”的译者及双语文化译者的重要性。

1.对逆向翻译的态度

翻译存在两个误区:一是以对抗的方式挑战西方文化的输入。第二,译者对逆向翻译的抵制。这反映了一些人对“他者”的态度,也是意识形态干涉翻译的表现。首先,这种对立情绪源于对中国文化的担忧,大多数主张逆向翻译的学者都非常担心西方国家不能全面、深刻、公正地理解中国文化,甚至扭曲中国文化。有学者认为,只有翻译才能与国际接轨是文化心理不成熟的表现。这表明许多学者对逆向翻译持怀疑态度。人们认为,逆向翻译并不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必由之路。

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对逆向翻译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仍然是必要的。许多、许钧[10]认为,中国文化外译有利于丰富世界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使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走得更远。事实上,逆向翻译符合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大环境下的战略。中国文化外译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适合“逆向翻译”的译者

“谁是合适的译者”是逆向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黄有义[11]曾说,以他个人的翻译经验看,最好能有一个合作伙伴,无论是国内还是外国的翻译人员。从中国翻译实践看,合作翻译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中国翻译史来看,合作翻译在中国文化翻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我国文化传播力较弱,合作翻译已成为现阶段最好的翻译模式。中外译者的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最佳的翻译方式。

在考虑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时,具有母语文化优势的外国译者会考虑其文学意义、历史意义、联想意义甚至习惯上的意义。包含这些文化因素的译文更符合英美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审美习惯,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然而,在将中国古典文学翻译成英语时,大多数中国翻译家更注重词语的直接意义。同样,外国译者有时对中国文化理解得不够透彻,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译。中国译者作为主要译者,把握整体意义,外国译者对其进行润色,使译文符合外国读者的口味。

目前,中国文化的合作翻译模式是由中国译者主导的。曹明伦[12]谈到,这种合作翻译模式实际上是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结合。两位译者的互补合作和智慧,翻译可以达到更高的质量水平,甚至比一位译者完成的翻译还要高。这种翻译模式以中国译者为主,这既是中国译者的历史责任,也是中西关系背景下的必然选择。在当今世界文化体系中,英语文化具有主导性的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其他文化被边缘化。可以说,在英语文化领域,翻译领域处于边缘地位,中英文化译者很难通过翻译积累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汉英文化翻译家的数量很少,专门从事汉英翻译的更是凤毛麟角。

因此,在中外合作翻译中,中国文化外译的历史使命必然落在中国译者的肩上。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译者也将成为合作翻译的主导者。

3.扩大双语译者群体

由于逆向翻译的边缘地位,从事此项翻译活动的译者数量很少。扩大双语译者群体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

文化译者应该有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资本。中国翻译群体可以通过与英语国家的翻译人员进行学术和文化交流来扩大。要实现以上两点,译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文化主管部门应寻求与英语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合作,建立多层次的文化交流平台和长期文化交流项目。这将为中国译者与英语学术界、翻译界和出版界建立良好关系创造机会,为中国译者逐步提高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搭建桥梁。

一个好的双语译者是最合适的逆向翻译者。中国文化翻译不能总是依赖合作翻译。中国学者应该主动承担起翻译、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和翻译家对逆向翻译存在着怀疑和批评,这不仅不利于翻译研究这门年轻学科的发展,而且不符合中国翻译工作者从事大量翻译工作的现实。我们应该记住的是,证明逆向翻译的可行性,不是提倡逆向翻译,也不是贬低正向翻译。在中国文学翻译中,汉学家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合作翻译是目前比较理想的翻译模式。

三、结语

逆向翻译当下得到了积极的提倡,但相关的研究很少。缺乏对方向性的研究表明,中国翻译研究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拓展。事实上,逆向翻译在世界上被广泛采用,需要对这一被忽视的领域进行更多的研究,即建立理论基础,对正向翻译和逆向翻译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中国文化的翻译和接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不应该太匆忙。文学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我们应该克制焦虑的心态或强加的态度。培养优秀的双语翻译人才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学者应对逆向翻译进行更多的研究,并对这项“不受欢迎”的工作表现出更多的宽容。逆向翻译在中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猜你喜欢

逆向双语母语
逆向而行
逆向思维天地宽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