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以人为本”

2021-11-25鲁开朗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主客体以人为本思政

鲁开朗

(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人本理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萌芽,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很快被学者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并经过长年的研究和积淀形成了丰厚的研究成果。新时代思政课课堂的教学,我们更要坚守“以人为本”的信念和初心。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内涵及意义

“以人为本”通俗来讲是把人放在中心,其目标在于发展人、培育人。展开来讲,就是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需要,而且还要在切实保证其作为人的民主权利的基础上,充分实现作为人的社会需要。[1]

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中,了解学生对其改革创新的想法,关注其改革创新的现实需求,对这一理念的推动具有重要意义。而这一理念的推进有两方面的优势:其一,促进高校思政课更好地被学生所理解。其二,对学生心理及其生理成熟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当代社会的现实所趋。在高校,教育对象是可塑性极强的群体,他们的“三观”还在塑造中,我们应抓住机会,认真引导他们向着社会主义发展的大方向迈进。[2]

二、当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缺乏“以人为本”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以“立德树人”为理念,而高校思政课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主体;因此,思政课不仅要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更要彰显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但是,教学过程中主客体二分模式、加之信息技术的部分不当使用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缺乏“以人为本”。

1.思政课堂采用“主客体二分模式”

主客体二分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学生是教育附属品。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被弱化,其导致“见物不见人”的教学状态。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学校的思政课堂才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当下,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主客体二分模式仍然是教学的主要模式。“单向灌输”是主客体二分模式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导致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思政课发挥价值引导的作用;其危害是:第一,学生的主动性难以体现。教师只注重自我独白,完成教学任务,未能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无法真正贴近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很难实现深层次的价值引领。第二,忽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广大教师惯用同一要求去约束学生,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特个体的差异性。“以人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突破主客体二分模式,关照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第三,过于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主客体二分模式往往突出主体的作用,而忽视另一主体的作用,使整个课堂缺乏生机,不利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思政课必须转换教育理念和话语方式,由“教师主导”向“以人为本”、从“知识独白”向“知识对话”转变。

2.思政课堂的“技术过热”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环节的重要一环,其发展、建设都备受瞩目。高校在切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展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未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落到实处,具体体现在形式上随波逐流、内容上更机械等。[3]一方面,在信息化过程中,课堂更规范,但教学更机械,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虽然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但课堂上的互动频率也大打折扣。新时代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教师的“教”要关注“以人为本”,学生的“学”更要关注“以人为本”。面对“技术过热”问题,教师应多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运用互联网学习思政课的方法。

3.思政课堂中教学观念的把握

教学观念的改变,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也有利于“立德树人”的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有“育人情怀”。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求。”[4]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理论,也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思政课教师做的是传播理论、传达思想、塑造灵魂的工作,这要求思政课教育不仅重于“教”,更要重于“育”。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较为晦涩,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创新,教学内容以书本为参照、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就易产生厌学情绪。如何高效地实现课程目标,重点是贴近其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理论及兴趣需求,难点是其解决学生的问题。[5]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教师教学观念与方式的转变,即从“教师主导”变成“双主导”,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教师的教育观念影响思政课实效性,“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能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4.思政课堂中教学内容的选择

刘永学者提出“高校思政课教育内容应坚持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现实生活、贴近时事政治”。据此,开展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需求,以身边的实例为素材。教学是实现高校思政课目标的主要形式,如果得当,将极大强化“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在思政领域的指导作用。而传统教育内容偏重书本知识,材料更新慢,脱离学生的实际,缺乏新意,缺乏“以人为本”的编写理念。因此,思政课在严格把质量关的同时,应适当添加趣味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本位出发,尊重学生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准学生的兴趣点,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大突破。

无论是传统课堂的“主客体二分模式”,还是“网络技术过热”等,都可能造成课堂教学忽视主体、导向偏差等不良后果。相较于其他的学科,思政课教学的预期目的是从知识的授予到思想的升华,在当前形势下,改革创新需要反思,变“单向灌输”为“启发教学”、从“教师独白”到“师生对话”,用“以人为本”引领思政课程教学,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由之路。

三、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改革创新需要“以人为本”

在高校中,大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重视学生,才能实现思政课教学的“以人为本”。[6]高校思政课教学“以人为本”,就是让“学生”参与思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人为本”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感和价值感有重要的作用。

1.思政教育由“主客体二分模式”向“主体间性理论”转变

传统课堂常用的主客体二分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这就促使我们用多项互动模式替换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7]主体间性理论坚持多向互动,将教师和学生提升为主体,是对现行教学模式的全面革新。主体间性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以生活世界为内容基础、以实践交往为实现途径、以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转变教学方式,将思政课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突出思政课的引导作用,发挥综合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此外,切勿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新时代,我们更应多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

2.合理调动网络资源,正确处理“技术过热”问题

当今,网上授课已成为高校教学的形式之一,在网络大背景下,教育教学应综合运用其有利方面,将其转化为教学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可以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网络资源结合,课堂素材可以从网络热点中选择,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评析,形成学生对热点正确的判断力;综合运用线上线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加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也要有针对性地监控,使其在合理范围内学习健康成长。考虑到网络的隐蔽性,我们还可以建立线上心理健康室,为学生排忧解难。不管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热点、综合运用平台促进学习,还是建立网络心理健康室,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指导下,网络资源应从“关注事”向“关注人”转变。

3.教师转变观念,强化“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理念,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影响着教育的实效性。首先,从师生实际需要出发,构建体现地区或者校本文化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其次,抓住课堂,立足课堂。课堂是教学平台,也是师生互动平台。最后,学生是思政课堂的重要参与者,对其主体性的肯定,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教师应主动承担引导者、促进者的重任,积极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不断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自身思想品德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高质量的时代新人。

4.更新教育内容,彰显“以人为本”时代要求

教育内容是改革创新的重要部分,更新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一是紧追时代步伐。思政课具有时代性,知识更新快,教学改革应研究新情况,把握新特点,采用新方法,应用新理念,创建教学新模式。二是坚持“三贴近”原则。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联系生活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主体性需要,体现“以人为本”价值追求。三是思政课的“以人为本”,应是教育内容、方式都以学生为本。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教育者应学会自身发展与思政课改革同步进行,以自身发展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进而使学生拥有内在的学习驱动力,主动积极地学好思政课,这也是我们改革创新需要达到的高度。

四、结语

新时代,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综合把握各种因素并合理利用,使学生变得乐于学习它。思政课坚守“以人为本”的改革创新仍然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勇于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主客体以人为本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析“物我本相因”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从“反对阐释”理论看摄影艺术本体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