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2021-11-25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吴 娜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 陕西 商洛 726000)

“三全育人”是当前党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的重要育人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下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积极向上,但是在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心理健康和教师育人理念方面仍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凸显高校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大学生的育人主体地位和责任,持续优化大学生政治教育、德育教育、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工作路径,协同各方育人资源,把“三全育人”落到实处,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育人效果最大化。

一、“三全育人”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核心,我党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三全育人”的概念研究在国内主要以要素论界定,我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三全育人”是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诸要素组成的育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三全育人”的核心是育人,主体要素、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均为育人工作服务。“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2]。

“三全育人”的主体要素是全员育人。就广义而言,全员育人是“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3]。而就狭义而言,高校的全体教职工是全员育人的主体,涵盖了高校的思政专职教师、一线学工人员、专兼职班主任、专业教师、行政部门教职工。全员育人的主体属性说明了育人主体的广泛性;因此,要充分发挥育人主体的育人职能和主观能动性,注重不同的育人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做好高校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全员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

“三全育人”的过程要素是全过程育人。全过程育人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每一学期到结束,涵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贯穿学年的教学工作日、节假日和寒暑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非一蹴而就。全过程育人的时间特征,凸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要把握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强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始末,为新时期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素质人才。

“三全育人”的方位要素是全方位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克服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弊端,积极搭建线上、线下的育人平台和载体,传播积极向上且深受师生欢迎的育人信息,激发全方位育人的活力。全方位育人的空间属性,强调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利用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显性和隐形教育资源,营造合力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多措并举,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效能。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疏忽学生日常管理

大学校园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学生的安全、健康是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底线和保障。但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部分学生患有传染性疾病却长期缓报、瞒报健康状况的现象,部分学生纪律意识淡薄,有离校报备不及时、返校延时销假甚至不销假的现象。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人员多、聚集性强的活动,冬春季节又是传染性疾病易发期,一线的学工人员特别是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稍有差池,就会对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部分。可是现下部分高校存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辅导员联系不及时,辅导员对班级特殊群体学生发现问题、处理问题滞后的现象。现在的“00后”大学生思维开放活跃,但因社会阅历较浅,对很多突发社会事件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容易受到错误信息和负面舆论的误导,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产生不理性的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近两年受世界范围内疫情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既定规划需要调整、改变,很多应届毕业生的出国留学、考研深造、事业单位招考、求职就业受到影响,变数频出。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素质培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导致了部分毕业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心理状态不稳定,一旦遇到某一导火索,便会引发恶性事件。

(三)部分教师缺乏“三全育人”理念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很多高校专业教师还不能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思想观念上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事情,只重视专业知识传授,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缺乏“大思政”意识;高校行政部门的教职工也因缺乏育人意识,平时的工作和学生接触较少,故而科学育人的经验较少,很难担负育人责任;高校的多数辅导员,虽然具有高学历,但是不具备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思政意识有待加强,更急切需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的科学育人知识,提升科学育人的职业素养。

三、“三全育人”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一)着力大学生政治教育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建设和我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大学生政治教育的鲜活素材;因此,要着好红色的政治教育底色。

1.坚定学生的“两个维护”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纪念,更要广泛号召学生深入、全面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知晓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改革的重大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人民群众战胜困难的“重要法宝”。此外,结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我党领导国家、社会秩序的平稳恢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激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勇于担当作为。

2.树立学生“四个自信”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更使得我国向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稳步前进。因此要组织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现当代的重要事件和我党的重要决策,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深圳特区建设、北京奥运会、十九大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坚定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要胸怀远大理想,以“两个百年”为奋斗目标,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奋斗。

(二)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因此,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落实育人主体的育人责任,重视大学生德育的成效。

1.学习“三全育人”理念,做到以文育人

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引导学生立足当下的世情、国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而专业教师则应抓住课程改革的重大机遇,让课程思政走进专业课、通识课的课堂,结合学科、专业、课程的特色,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设计有趣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内容,做到以文化人,要学生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

2.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实现立德树人

辅导员、专兼职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应该重视学生作为育人主体的责任和作用。要真正从学生真实需求出发,鼓励学生广泛参与,利用真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场景,选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资源,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协同学校职能部门进行育人资源的优化整合,利用线上、线下的育人阵地进行正能量新闻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学生的自我品德塑造能力。

(三)夯实大学生健康教育

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为学生服务,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因此,高校要构建点面结合的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正向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开展健康教育知识宣讲

定期组织安全健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安全教育、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的报告会和课程学习,使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此外,巧妙利用“心理微课堂”等优秀网络课程资源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座,做好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2.掌握学生身心状态资料

通过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的摸底,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分析,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扎实做好高校育人的备案工作。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发挥高校心理咨询线上援助平台和线下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辅导作用,为心理状态异常学生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情感、学业和生活疏导及有效的心理辅导。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长期的、专业的心理干预、转介和支持服务。

(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5]高校要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为育人目标,创新全面协作的育人工作机制,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教师要引导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鼓励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要做到求真务实,并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和实践教学提升专业技能,在学术科研上要遵守学术道德,夯实专业基础。

2.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高校教师和职能部门要协同辅导员一起向学生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碰撞的科学思维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积极的价值取向,将个人的价值融入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事业,并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3.强化学生职业素养

高校的就业服务部门要协同教师和辅导员,合理安排就业创业指导、就业创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使大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此外,辅导员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引导毕业生理性看待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树立主动就业的思想意识,广泛挖掘求职资源,充分做好就业求职准备,鼓励毕业生到国家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践行新时代素质人才的爱国志向。

四、结语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也面临诸多问题。因此,高校要深入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理念,强化大学生的政治、德育、健康和素质教育。只有大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提升高校思政育人能效,构建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