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1-11-25蔡齐荣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劳动职业专业

刘 丽 张 振 蔡齐荣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1]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是高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途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构建“社会参与+高校组织+家庭关注”的劳动育人模式,进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德教育目标。在劳动素养的培育上下功夫,进而促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2021届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同比2020届增加了35万人,毕业生们面临更加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如何稳就业、解决“难”就业问题高校应抓住人才培养教育各个环节,使之形成联动体系。大学生群体因外部环境、个人发展、就业意识、就业能力等因素而“慢就业”“不就业”等现象,是高校就业创业教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高校需要通过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有效融合实践,进一步探索解决“慢就业”等问题的新路径。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内涵

劳动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包含人们日常生活的劳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及服务性质的劳动三大类,从而达到传播劳动相关的知识技能,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培养真挚热爱劳动的情感。[2]刘向兵指出,劳动教育应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必须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相结合。[3]胡玉玲认为,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实现劳动者体力和脑力的全面发展,进而追求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4]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1]

就业创业教育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模块,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进而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的教育[5];促进学生主动就业和积极创新创业,使其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劳动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既有共性,又有侧重。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中突出思想教育,它重点强调人应该尊重、鼓励一切劳动和劳动者,拒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劳动教育强调服务社会的意识,引导教育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知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进而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公平;劳动教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未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教育目的。

就业创业教育既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关注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促使大学生产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驱力,借助“社会+高校+家庭”的资源平台,自发进行精准学习和有效行动,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就业创业教育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形成。思想上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时期的重要性,基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性、全面性、独特性的特点,形成全局、客观、重视的态度。二是学习,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就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形成,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的进一步探索。三是提升。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决策力,促进学生角色转变为职业人角色,提高学生职场适应能力。

二、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向在册学生通过线上发放问卷,结果显示:77%的大学生表示能够认真对待劳动教育课程;80%的大学生认同高校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形成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工匠精神,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75%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创新精神,能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77%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端正劳动态度,增强服务意识,具有面对重大危机时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78%的大学生认同劳动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增强职业竞争力;这表明,高校学生认可开展劳动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因此,高校可以结合当前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系统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以达到“五育并举”的教育效果。高校劳动教育要以专业技术为重要背景,通过教育内容与学生专业结合、教育形式与专业项目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进而端正职业态度,增强学生的劳动能力,提升职业能力。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通过劳动观念教育,使大学生端正职业态度;通过专业劳动教育,全面促进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通过劳动实践教育,进一步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为高校开展就业工作提供新思路。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劳动教育的内容包含:劳动观念教育,专业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前提,是劳动观念教育的核心;通用劳动科学知识需要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提升职业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实践环节设置,让学生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

(一)通过劳动观念教育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

高校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内容,开展理论教育,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科学知识。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方案。通过围绕典型劳模开展主题理论教育,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职业,通过自己双手劳动,树立职业无好坏,能力要匹配的观念;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公司参观,促进大学生群体全面了解劳动环境,立体认知职业内容,端正职业态度。

(二)通过专业劳动教育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高校通过实习实训、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把劳动教育纳入大学生培养教学计划。高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安排不少于8学时的劳动,每劳动1小时计为1学时。以珠海某校为例,专业劳动教育通过专业实习实训、学科(技能)竞赛、生产(社会)实践、专业精准培训、专业技能证书、专业项目论文专利等模块开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

1.专业实习实训

通过开展专业实习实训,引导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期时间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习实训,并提供实习证明,如实习时长、实习日志等相关材料。

2.学科(技能)竞赛

结合专业特点,整理学科(技能)竞赛库,引导大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与专业相关的学科技能竞赛,并获得校级三等奖以上奖项的,可直接获得专业劳动学分。

3.生产(社会)实践

通过将生产(社会)实践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参加“义务维修电脑”活动;帮助实验室管理员和实验指导教师开展相关辅导、设备维护劳动;参加专业“义务课堂”“微课堂”等小老师讲专业课活动。以上实践活动按照时长证明进行学时认证,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需提供相关时长证明。

4.专业精准培训

结合当地职业教育政策,引导大学生参与学院开展的精准培训,经过培训并取得证书后,可直接获得专业劳动学分。

5.专业技能证书

通过专业技能证书模块,引导大学生取得一系列相关的专业证书,可直接获得专业劳动学分。专业证书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技能证书:ORACLE认证,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级及以上),全国服务外包岗位专业考试(中级及以上),CEAC认证,思科认证,PAT认证,华为认证,网络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及以上),全国物联网技能证书等。

6.专业项目论文专利

专业项目论文专利,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科研项目并结题,发表论文并刊登,获得申请专利等。以上成就可直接获得专业劳动学分。

(三)通过劳动实践教育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各高校、各学院组织的集体性劳动实践和服务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助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以珠海某校为例,设置实践模块共16学时,分为每劳动1小时计1学时,每次活动最多计2学时。

第一,高校结合学院志愿服务工作,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校园美化、教室清洁、食堂管理、道路维护等校园日常服务性工作;依托校外公益组织,义工协会、红十字急救培训、社区组织等,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劳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支一扶”“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学生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日常劳动习惯,保持宿舍环境整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劳动,自立自强,提高劳动能力。

第二,高校通过设立校内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及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服务开展劳动锻炼,在学年内或寒暑假开展进行。

第三,劳动实践教育模块成绩评定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针对劳动任务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妥善分工,开展必要的安全教育,明确劳动纪律和要求,做好考勤,记录好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情况。劳动教育完成情况将载入学生素质拓展(第二课堂)学习档案,作为其参与评奖评优、推优入党、奖学金评定和毕业资格审查的依据。

四、结语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是高校落实教育部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要求,实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促进行动。劳动教育可促进就业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就业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延伸,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路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合就业创业教育,也是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共同努力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的效果。

猜你喜欢

劳动职业专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部分专业介绍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热爱劳动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