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二外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2021-11-25马凤还

现代交际 2021年15期
关键词:日语外语汉字

马凤还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在提倡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高校课堂的教学目标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包含着隐性的育人目标,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的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倡导和要求的是,承担思想教育任务的不能只是政治课程,所有课程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一环融入、渗透进去。外语学科是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挖掘外语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探究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是现今课程思政要求下的紧迫任务。

一、在二外教学中贯穿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外语尤其是第二外语日语的课堂教学,适合且有必要融入思政元素。了解外国文化、理解异族文化逻辑、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是两个重要内容与任务,是学习任何语言都绕不开的。了解外国文化,理解外国思维,就要求学生明辨是非,在正确的思政引导下在学习中有坚定、正确的价值观,趋利避害,不发生认知偏离;用外语传播中国文化就要求学生理解和热爱中国文化,在中外文化的碰撞中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践行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因为日本与中国的特殊关系,二外日语课堂与其他语种相比有其独特性。追溯至汉唐时期,古代中国的文字、文学、建筑、经济乃至政治文化就传入日本,日本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渊源关系,关系对学生来说既是日语学习的便利之处,也是理清文化脉络、坚定文化自信的良好素材。而近年来的日韩潮、动漫热等对青年人影响较大,提高了学生对日语的学习兴趣,也亟须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面对外来文化,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二外日语教学的学情分析

目前,在外语专业,面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日语、韩语等第二外语比较普遍。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第二外语,能提升本科阶段课程的丰富性,满足学生对其他语种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加就业优势。近年来,不管是出于就业、出国和考研的需求,还是受中日文化交流发展而带来的兴趣引导,选择日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越来越多。而随着日语在中学阶段的普及和推广,未来学习二外日语的学生群体也会越来越大。本科生经过中小学阶段的学习,知识体系和价值观已基本形成,有了成年人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但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仍会改变。在现今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信息渠道多,文化多元交汇的时代,接收到的信息和知识也鱼龙混杂。选择日语二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学生对日语和日本文化有兴趣,对日语和日本文化认同度较高,对日本文化有好感,甚至比较狂热,很容易受日本漫画、影视、明星等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坚定信仰,坚持文化自信,正确地处理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成为日语教师不能忽视的重要任务。

三、在教学中实践文化自信的路径探索

针对日语二外的具体学情,考虑实际课时量分配和现有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要求,本文将从第二外语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内容出发,举例探讨在教学中贯穿思政理念、实践文化自信的路径和方法。

1.挖掘课本知识背景,讲述中日文化渊源

以西安文理学院使用的二外日语教材《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册》为例。在入门课中,学习五十音图之前,涉及日本所使用的文字及其来源。教学中可以日本文字的来源为切入点讲述中日文化渊源。汉字在公元5世纪左右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此之前日语还只是一个没有文字记录的语言。后来,日本人根据汉字的草书字形和楷书的偏旁,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用来书写和表记日语。大量的汉字词汇进入日本后,日本人将汉语的读音日化后产生了音读,还将日语固有发音与汉字词汇的字义结合创造了训读;因此,在文字上追根溯源日语是源自汉语的。日语文字与古汉语的关系,既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日语时的先天优势,能降低日语的入门难度,也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素材。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统之一沿用至今,相对收敛、传承稳定性高,让人们今天依然能读懂数千年前的文字,其用字少、信息量大、储存力和组词力强等特点,使汉字能够海纳百川,从容面对时代的变革,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可忽略的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人在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和学习西方技术的过程中,利用汉字重新组词,创造了很多新词语,又反哺中国。由于中国学习西方科技较晚,使得“哲学”“半径”“保险”等日本人创造的汉字词传回中国,被人们使用至今。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看待日语汉字和中文的关系,对日语汉字词汇不能望文生义,以包容的态度面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日本对汉字创新组合而赋予新的意义,恰恰说明汉字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时代的能力。面对时代变革和新事物的诞生,不必造新字,只需组新词,即能满足全新的表达需求。汉字既古老,又充满生机,是中国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在日本潮流文化的影响之下,像卡哇伊、本命、二次元等动漫游戏网络词汇也被很多中国年轻人使用,面对这种一定群体中存在的非大众文化,需要引导学生以谨慎的态度审视对待。游戏动漫中的语言适用场景大多只在网络虚拟环境中,不稳定性强,很少一部分能沉淀下来被广泛使用。滥用这类词汇,无疑会增加沟通的难度,造成理解偏差;且由于日本动漫游戏题材的繁杂,其背后可能隐藏的暴力、色情等元素也很容易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误导,教师亦不能忽略。

再例,教材第10课的话题是奈良和京都的红叶,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京都和奈良的佛寺建筑风格,城市布局等内容,由此引出日本在建筑、宗教等方面与中国的渊源关系。唐朝时期,我国国力强大,经济文化繁荣,唐朝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优势和积极的文化影响力,不遗余力地把汉民族众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向外传输。当时的日本统治者先后19次派遣唐使远赴中国学习当时最发达的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接着日本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寺院修建风格、池塘和园林等各方面模仿唐朝时的长安和洛阳先后修建了城市京都和奈良,因而奈良至今有着“小长安”的说法。京都和奈良唐代风格的风景和建筑无不提醒着学生日本文化受中国的影响程度,是引导学生理解中日文化联系的良好切入点。

2.丰富中国元素,用日语讲中国文化

外语最终的目的是沟通和交际,外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例如,在教材第2课中就有中国汕头的特产丝绸手绢这一内容,由此扩展出一些与中国生活和中国文化有关的话题,使日语课堂不止聚焦于日本语言和文化知识,增强了日语与中国元素的联系,增加了日语学习的应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入一些中国地名、中国节日、中国特色美食等词汇内容,让学生用已学的基础句型反复练习。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用日语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特色美食等。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上继续扩展讲解中国文化的相关日语表达方式,例如提到端午节、春节这样的节日时,可以通过饺子、粽子、龙舟等词汇引出节日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引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认识。从教材出发、丰富中华文化元素,既能收到举一反三、拓宽知识广度的效果;又能巩固所学句型,达成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还能将日语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后立即可至用,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当今时代,不同的文化不断碰撞,文化冲击和文化渗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学好中国文化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全球激烈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竞争中坚守文化自信的根基所在。在教学中加入中国元素,可以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用外语讲述母语文化的意识,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

3.注重中日文化对比,坚定文化自信

对于课文的文化背景、民族性格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中日对比的方式讲解,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体会语言折射的逻辑和不同的文化心理。例如,第7课中的应用课文是日本企业中上下级对话的场景,由此可以引出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相关介绍。日本企业中终身雇佣制度、年功序列等规则,亲疏有别、内外有别、上下级观念深入人心等反映着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日语对话中,听说双方的身份关系、上下级地位等因素,决定着说话人使用哪种尊敬程度的词汇和语体。有观点认为,日语有完备的敬语体系而汉语没有,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日语是黏着语的现实决定着敬语需在句子结构中用复杂的形态变化表达,而汉语的孤立语特性表达尊敬主要是通过完整的实词、敬语体系,汉语体现礼貌和尊敬的最直接方法是尊他而非贬己,表达亦是十分简洁和精准的。日语对话中主语多省略、不直接拒绝等特点,也都体现着日本人与人之间交流心理上的婉转、迂回和暧昧性;需引导学生理解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适应日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体会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礼貌、直接、自信表达的一面。再例,第10课涉及京都和奈良的佛寺文化,可向学生介绍日本的佛教文化是由中国传入,且日本人审美意识中的物哀、玄幽和侘寂等美学形态都深受中国禅宗影响。日本的茶文化和园林文化深受中国影响;但现代日本茶道追求体验、枯山水式园林的审美,都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与中国不同的文化和思想内涵。在中日两国文化的对比中学习语言知识,能加深学生对日本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审视本民族文化,也是对我国社会文化的再次认识和学习。

4.教学设计多样化,提高学生参与度

日语二外的教学,不能只是教师讲解语言知识、学生机械地记。在课堂中贯穿课程思政的教学元素又不让学生反感,必须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化、多样化。针对二外学生的学情,设计翻转课堂、情景模拟等,都可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在交流讨论中真正实现学习的主动性,完成知识的内化理解。例如,第12课讲到茶文化、酒文化处可以布置学生分组查阅资料的作业,日本茶文化和中国茶文化有何联系、日本茶道的宗旨是什么、中日两国人对茶的品鉴有何不同等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整理、归纳,在课堂上演讲。在讲到日本企业工作场景对话时,可使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例如,对同一内容设计用中日两种语言模拟对话表演,提示学生注意称呼、敬语等中日表达细节上的差异,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会中日两国交际心理的不同。

5.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提升育人能力

长久以来,专业课教师较为注重的是自身专业知识能力的提升和更新,而对于自身思政素养的关注度尚有欠缺。专业课是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可以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将内在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转化为“育人要素”,实现知识构建、能力培养和精神塑造、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2]这就要求高校专业课教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有足够的思政敏感度,能够发现并挖掘与专业课有关的思政元素,深刻理解专业课的思政内涵,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育人的融合。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因此,教师自身要强化政治学习、关注时事政治热点,保证教学中的思政内容与时俱进。教师坚定自身政治信仰、提升自身政治素质是在课堂中站稳育人立场的先决条件,是在教学中践行文化自信、实现育人效果的基础。

四、结语

我们的文化自信,源自中华文化千百年来的沉淀和传承,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日语二外教学要注重中国文化元素的引入,要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看待中日两国文化的联系和差异,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日语外语汉字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看漫画,学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