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权益保障

2021-11-25马启花

法制博览 2021年26期
关键词:法律责任保护法个人信息

马启花 雷 潭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经济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互联网迅速普及。网民日益增多,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9.3%①数据来自《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远高于总体网络普及率。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帮助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和娱乐,引领他们成长,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很大的威胁。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自2021年6月1日起实施。,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即便如此,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仍然存在着多种规范无法兼容、协调能力不足、权力责任划分不清晰等问题。为此我们应当根据现有立法,从国家、行业、社会三个层面促进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

一、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概述

网络的发展有利有弊,人们既可以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针砭时弊,也可能遭遇网络违法犯罪问题,无法保护自己的安全。互联网是未成年人生活不可避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着重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

(一)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的定义

依据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是指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应当形成合力,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增强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

(二)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障的法治现状

对于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保障,国家呈现着更加重视、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发展态势。本次《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对许多问题有了具体的规定,具备可操作性,有助于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落实,同时明确了法律责任,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了重大突破。

(三)网络环境中未成年人风险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愈加繁荣,例如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由于未成年人还没有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认知,对一些不良信息无法判断,作为网络的主要参与者,极易受到来自网络不良信息的威胁与侵害[1]。网络对未成年人的损害不仅仅体现在损害身心健康方面,泄露个人信息、侵犯财产权利以及违法犯罪的弊端也暴露在公众视野当中。

二、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权益保障困境

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仅规定了国家各有关部门在关于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保护中固有的职责,也有教育引导等柔性措施,还引导学校、家庭、企业社会各方主体参与进来,发挥各自的责任和价值。即便如此,在我国,关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多种规范无法兼容、可操作性不强、权责划分模糊等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在网络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法治困境。

(一)现存相关规范不清晰,缺乏系统性

我国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法规,一部分集中于《网络安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绝大部分分散于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各级地方性法规之中。但由于立法主体不同,内容庞杂,欠缺系统性,难以满足我国目前对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需求。

(二)监管主体不明确

目前各项立法中对网络从业主体的监管主体有文化、工商、公安行政部门,多头监管却都不担责,监管主体不明确、权限界定不清楚,容易造成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或者争夺部门利益的现象[1]。

(三)法律责任不明确,学校及家庭无法有效配合

在目前关于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规定中存在着许多的宣示性条款,在确定法律责任主体时规定不明,使其在现实中难以得到具体应用。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①《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二条:信息处理者通过网络处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原则。处理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求信息处理者更正、删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信息处理者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更正、删除,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仅是一条原则性规定,并没有详细说明什么样的未成年人信息被使用会造成法律后果,也未表明未经父母或监护人同意擅自使用未成年人信息会有怎样的后果,这将会导致在执法过程中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给执法增添难度,学校及家庭也无法进行有效配合。

三、关于我国建立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的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时间越来越多,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合法权益任重道远,健全和完善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是一个重大而深远的现实课题。各级政府、提供网络服务的企业、学校及监护人都负有帮助未成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义务。

(一)国家层面:完善法律体系

第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为契机,统筹协调衔接相关规范文件,完善现有规范文件或者出台相关实施细则,以做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的统一。[2]

第二,明确责任主体和法律责任。明确监管机构的主体和责任,可以从源头上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网络犯罪的发生,也可以防止网络运营商对非法收集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风险。新法的“网络保护”专章中,明确了网信、新闻等部门的职责,但是未明确相关责任主体、权限和法律责任,在执法过程中,难以寻找到真正的责任主体。其次,为增强条文可实施性,在实施细则中对于责任类型处罚内容进行基本性说明,例如,对警告、罚款等处罚措施的处罚数额、处罚强度予以说明。

(二)行业层面:建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行业体系

1.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未成年人行业自律体系

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强化网络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提高互联网企业积极性,有利于切实落实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制度。首先,对于政府出台的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政策,应当严格遵守;其次,互联网企业应当加强自律[3],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建立实名验证或者身份识别系统,在提供不宜未成年人接触的网络服务时,应当进行年龄验证或提出警示;再次,互联网企业要不断开发适宜的、安全健康的网络产品及载体,如在未成年人的电子设备上免费预装过滤软件。

2.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

建立网络信息分级制度,对未成年消费者提供正面引导。对社会各界而言,便于履行对未成年人监护和守护责任,对互联网企业来说,尽可能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3.强化互联网企业的主体责任

互联网企业提供的是精神产品,要切实履行平台责任,主动净化平台生态,严格审核机制,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应当从法律、伦理、教育、未成年人健康以及社会舆论导向五个方面承担保护未成年用户的责任。

(三)社会层面:发挥家庭与学校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中的作用

1.发挥家庭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中的作用

家庭的作用主要集中在教育引导方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做到“懂网、知网、识网”,学习掌握网络安全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要以身作则,正确使用互联网。

2.发挥学校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中的作用

学校在保障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中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校园网的保护措施,禁止不良信息出现在未成年人面前;二、加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教育,帮助未成年人识别网络不良信息;三、开展宣传活动,宣传沉迷网络的不良后果,帮助未成年人保护个人信息、财产及人身安全。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未成年人身处信息化时代,沉迷网络在所难免。网络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易对思想尚不健全、分辨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造成侵害。国家应当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司法实践,全社会也应当联合起来,一方面互联网行业应加强行业自律,在追求流量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强化自身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家长和学校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自我控制的意识。推动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保障制度逐步实施,在多方共同努力之下,携手共同打造属于未成年人的绿色健康的网络世界!

猜你喜欢

法律责任保护法个人信息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未成年人保护法 大幅修订亮点多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聚众淫乱罪的保护法益及处罚限定
强化生产者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
依法治国须完善和落实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未成年人保护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