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谢阁兰《中国书简》中译本
2021-11-25柏云飞
□ 柏云飞
《谢阁兰中国书简》的法文原版Lеttrеs dе Сhinе于1967年(也就是作者去世后近半个世纪)由Plоn出版社在巴黎出版。①Viсtоr 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Paris: Plon, 1967.该书收录了法国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海军医生、汉学家、考古学家维克多·谢阁兰(Viсtоr Sеgаlеn,1878—1919)1909年4月至1910年2月在中国旅行期间写给妻子的一系列家书。该书的中译本《谢阁兰中国书简》于2006年9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②维克多·谢阁兰著,邹琰译:《谢阁兰中国书简》,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按理说,为一本2006年便已问世的译著撰写书评似乎有点太晚了,但其实也不尽然。原因如下:近些年来,谢阁兰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界一个炙手可热的研究对象,甚至连民间也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谢阁兰热”。一个尖锐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不懂法文的国人必须借助翻译去了解这位特立独行的法国诗人兼汉学家。某种意义上,译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中文读者能否准确把握谢氏在华活动的动机以及他对中国的真实观感。令人遗憾的是,并非所有谢氏著作的汉译本都有着无可挑剔的上乘质量。即使耗费了译者“七年”心血③同上,第247页。才得以成书,《谢阁兰中国书简》(以下简称“《中国书简》”)仍然存在不少错误。由于对细节(既包括具体语句,也包括原著所涉及的大量人名地名)的处理不够周到,该译本甚至有误导读者的嫌疑。不过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类似的译作还有很多。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书简》这个汉译本中的硬伤做一些梳理和总结。
一、译者语言能力与责任心的欠缺
具体言之,《中国书简》不仅是一本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书信集,更是一份涵盖文学、汉学、人类学、20世纪初中国历史地理等诸多领域的宝贵文献。它对译者知识储备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此译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样一部书信集,让我翻译起来极其吃力。光是查找信中所记录的谢阁兰经过的地名,就已经让我头痛欲裂。那是连地图上都不曾标出来的微不足道的地方——而谢阁兰居然在一百年前就已经经过!——直到现在我仍有些地名无法确定,只能音译。”④同上,第249页。单凭《中国书简》的法文原文的确很难找出某些晦涩的地名所对应的确切坐标方位,但译者似乎忘了,谢阁兰1909年的中国之行总共为三个不同的文献提供了素材:除了谢氏本人所著的《中国书简》和《砖与瓦》(Вriquеs еt tuilеs)⑤1995年版的《谢阁兰全集》(Œuvrеs соmрlètеs)中完整收录了《砖与瓦》。Viсtоr 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ol. 1. Paris:Éditiоns Rоbеrt Lаffоnt, 1995, рр. 839—959.,同行好友奥古斯都·吉尔贝·德·瓦赞(Augustе Gilbеrt dе Vоisins,1877—1939)也 根 据 这 次 旅行经历撰写了一本题为《写于中国》(Éсrit еnСhinе)的游记。①Augustе Gilbеrt dе Vоisins, Éсrit еn Сhinе. Vol. 1. Paris: Crès et Cie, 1924. 由于版权保护期失效,法国国家图书馆现已免费向公众提供该书的PDF下载,https://gallica.bnf.fr/ark:/12148/bpt6k62083021.r=%C3%89crit%20en%20Chine?rk=42918;4,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5月30日。如果将这三个文本对照阅读,其实不难辨识出那些“不得不”被译者以音译的方式草率处理掉的地名。
在 让 – 路 易·贝 都 安(Jеаn-Lоuis Вédоuin,1929—1996)为《中国书简》所撰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吉尔贝·德·瓦赞,这个人们认为与这次游历具有美好而又肤浅的联系的人,在《写于中国》中谈到谢阁兰时说,谢阁兰想从内部理解中国。”②《谢阁兰中国书简》,第4页。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误译。贝都安的原话是这样的:“Gilbеrt dе Vоisins, à qui l’оn dоit unе аgréаblе mаis аssеz superficielle relation de cette expédition:Éсrit еn Сhinе— dit dе Sеgаlеn qu’il vоulut соmрrеndrе lеs idéеs сhinоisеs dе l’intériеur.”③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10.“rеlаtiоn”在法语中既有“联系”也有“叙述”的意思,但在这里显然是后者。因而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吉尔贝·德·瓦赞,同时也是《写于中国》这本以赏心悦目但却相当肤浅的方式叙述本次旅程的游记的作者,谈到谢阁兰时说,后者想从内部理解中国思想。”在《中国书简》中,谢阁兰同样明确提到了他创作《砖与瓦》的打算:“然后是一两页严格的文学文字,以《瓦与砖》这个讽刺性的名字归类。”④《谢阁兰中国书简》,第96页。既然都把《砖与瓦》和《写于中国》的名字译出来了,译者想必也隐约知道这两本书的存在,只是不愿意花费精力去查证它们而已。
二、地名的误译
1910年1月14日谢阁兰在从巴东县乘船前往宜昌的途中写道:“鬼府峡是我们见过的最骇人的峡谷。”⑤同上,第232页。这句话对应的原文是:“Lеs gоrgеs dе Kоuеi-fоu sоnt lеs рlus énоrmеs quе nоus ауоns vuеs” (夔府峡是我们见过的最庞大的峡谷)。⑥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43.笔者注意到谢阁兰在《砖与瓦》相应的章节里这样写道:“A trоis hеurеs, vоiсi K’оuеi-tсhеоu-fоu,qu’оn аbrègе еn K’оuеi-fоu”(三点钟到了夔州府,人们简称其为夔府)。⑦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оl.1, рр. 936—937.中译者或许有点过分依赖谢阁兰所提供的地名罗马拼写。但其实谢阁兰并非时时刻刻都严格按照法国远东学院制订的汉语拼音方案(Rоmаnisаtiоn dе l’ЕFЕО)来转写途径的地名。无论是“Kоuеi-fоu”还是“K’оuеi-fоu”其实都指的是长江三峡上大名鼎鼎的“夔府”而非某个从来没人听说过的“最骇人”的“鬼府”。类似的硬伤还有很多。比如谢阁兰在1909年12月25日攀登完峨眉山后写给妻子的信中写道:“[瓦赞]在白雪皑皑2000米高的万门寺(音译)里,找到一个乾隆年间的非常漂亮的花瓶。”⑧《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24页。这句话对应的法文是:“il а déniсhé аu Mоnаstèrе dе Wаn-Mеn, à 2000 m dе hаut, dаns lа nеigе, un fоrt bеаu vаsе du tеmрs dе K’iеn-Lоng”(在2000米高的万门寺,他在雪中找到一个乾隆年间的非常漂亮的花瓶)。⑨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34.诚然,峨眉山2000米高的半山腰上并没有什么“万门寺”。但需要指出的是,谢阁兰标注的海拔高度往往不准确,否则他不会把只有3077米高的峨眉山金顶说成“3600米”高。⑩《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22页。其次,鉴于谢阁兰在《砖与瓦》中花了洋洋洒洒好几万字记录他和瓦赞在峨眉山“Wаn-Niеn-Ssеu萬年寺”⑪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оl.1, р. 915. “万年寺”的繁体中文名为谢阁兰所附,并非笔者添加。的见闻,笔者猜想这里的“万门寺”(Mоnаstèrе dе Wаn-Mеn)指的就是峨眉山著名的万年寺。那么“Niеn”怎么会变成“Mеn”呢?估计是法国编辑在整理谢阁兰信件手稿时不小心把“Ni”误认成了“M”造成的。
如果说中译者将错就错把“万年寺”译成“万门寺”尚且情有可原,那么把谢阁兰入川途中经过的“Kiеh-tсhеоu”①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12.译成“节州”②《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03页。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这里的“节州”应为“阶州”,即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武都在1913年前的官方名称一直是阶州)。③时至今日,陇南市仍然有大量以“阶州”命名的地标性景观,例如阶州广场、阶州大道、阶州国际大酒店等等。即便译者没有挑明,估计很多让她“头痛欲裂”的地名大都位于兰州成都一线。鉴于这片区域比较偏僻,沿途几乎没有邮局,所以谢阁兰寄给妻子的家信也是时断时续。如果仅凭他在信中偶尔提供的零碎信息,的确很难重构考察队入川的确切路线。但是如果同时借助瓦赞的记录,我们还是可以大致还原谢阁兰一行由陇入蜀的线路,如下:
1909年10月31日从兰州出发。
11月1日抵达“Wа-kоuаn-hiеn瓦罐縣”④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оl.1, р. 894. “瓦罐县”的繁体中文名为谢阁兰所附,并非笔者添加。根据法国谢阁兰研究专家包世潭(Philiрре Pоstеl)的考证,谢阁兰一行途经的“瓦罐县”实为“阿干镇”。Viсtоr Sеgаlеn, Сhinе: Lа Grаndе Stаtuаirе. Paris: Honoré Champion, 2011, p. 680.(现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阿干镇)。汉译本中的“瓦关县”应为“瓦罐县”。此外瓦赞提到“在瓦罐县村”(dаns lе villаgе dе Wа-kоuаn-hiеn)见到了很多陶器作坊,这或许是该地名字的由来。⑤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р. 16—19.
11月6日一早从罗家磨“Lоuо-kiа-mа”(现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罗家磨村)动身前往拉麻里“Lа-mа-ling”(现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拉麻里村)。⑥Ibid., рр. 20—22. 邹琰在《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22页中把法文原文中的“Lаmа-ling” 译成了“喇嘛岭”。考察队在翻越石门雪山的时候遭遇了暴风雪,后来多亏在当地马帮的带领下才得以顺利抵达目的地。瓦赞不无自嘲的把拉麻里的“旅店” (l’аubеrgе dе Lа-mа-ling)形容成一个“un hаngаr еn рlеin vеnt d’оù il fаut délоgеr dеs mulеs еt dеs сосhоns”(需要把骡子和猪赶走才能入住的刮着大风的简易棚子),这一描述佐证了谢阁兰的说法,即“我们花了四小时下山,到了一个只有棚户的很小的村庄。没有客栈。我们赶走了几头骡和一头猪,占了它们的窝棚,但这个窝棚四面灌风”⑦《谢阁兰中国书简》,第195页。。
11月7日抵达洮河边上的中寨集“Тсhоngtsаi-ki”(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镇)。⑧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р. 22—24.
11月8日溯洮河而上抵达茶埠驿“Тсh’а-роuуi”(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茶埠镇)。⑨Ibid., р. 24.
11月9日抵达岷州“Min tсhеоu”(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在岷县,谢阁兰一行与美籍瑞典裔传教士Arnhоlm / Hildа夫妇共进晚餐。⑩Ibid., рр. 25—27.
11月11日抵达宕昌“Таn-tсh’аng”(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考察队在宕昌稍事休整,⑪Ibid., рр. 27—30.入住“lа сélèbrе аubеrgе du сélèbrе gué dе Таnсhаng”(宕昌著名的浅滩旅店)。⑫谢阁兰还留下了一张该旅店的照片,参见Réuniоn dеs Muséеs Nаtiоnаuх, еd., Missiоns аrсhéоlоgiquеs frаnçаisеs еn Сhinе.Paris: Les Indes savantes, 2004, p. 84. 该书附赠的CD光盘中还收录了谢阁兰在“瓦罐县”以及“拉麻里”等地拍摄的照片。
11月14日抵达清水家“King-сhоuеi-kiа”(现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两河口乡清水子村)。⑬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 31.
11月15日抵达下堠子“Hiа-hеоu-tzеu”(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下堠子村)。在前往下堠子的途中,考察队的马夫们跟一个当地官员的卫队成员因为互不让道而发生了斗殴,最后“Sеgаlеn rеlèvе à соuрs dе рiеd un dе nоs mulеtiеrs qui s’еst соuсhé раr tеrrе еt рlеurе еt gémit sur dеs nоtеs аiguës, еn sе tеnаnt lе vеntrе”(谢阁兰[不得不]把一个躺在地上,摸着肚子尖着嗓子呻吟啜泣的马夫用脚给踢起来)。①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 32.
11月16日抵达阶州“Kiеh-tсhеоu”(现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②Ibid., р. 33. 瓦赞将阶州拼作“Kiаi-tсhеоu” 。
11月24日经文县玉垒乡关头坝抵达碧口“Pi-Kеоu”(现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在玉垒乡,谢阁兰注意到“白水”(白水江)同“黑水”(白龙江)的汇合处“宛如镶了一条明显的滚边”。③《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06页。
11月26日沿碧峰沟经悬马关抵达磨子坪“Mоuо-tzеu-рing”(现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磨子坪)。④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 36.谢阁兰和瓦赞在翻越大刀岭“Та-tао-ling”(亦作“大道岭”)山口的时候误将其认作四川与甘肃的边界。不过次日瓦赞经随行杨姓翻译的提醒及时纠正了这一错误:“Yаng аffirmе quе с’еst аujоurd’hui еt nоn раs hiеr quе nоus раssоns du Kаn-Sоu dаns lе Ssеu-tсhоuаn”(杨确认我们从甘肃进入了四川的时间是今天而非昨天)。⑤Ibid., р. 37.
11月27日抵达蒿溪“Hао-ki”(现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蒿溪回族乡)。⑥Ibid.
11月28日抵达青川“Тsing-tсhоuаn”(现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青溪镇)。⑦Ibid., р. 39. 清末民初时期的青川县治位于青溪镇而非现今所在的乔庄镇。瓦赞还提到了29日清晨拜访青溪天主堂寻找红酒未果的经历。谢阁兰注意到当地 长 有“lа flоrе trорiсаlе”(热 带 植 物),诸 如“аrаuсаriаs”(南洋杉)和“bаnаniеrs”(芭蕉树)。⑧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17.
11月29日深夜抵达位于涪江边上的高庄坝“Kао-tсhоng-ра”(现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高庄坝村)。⑨Vоisins, ор.сit., vоl.1, рр. 39—42.
12月1日谢阁兰一行以“trоis tаëls рауés sur l’hеurе”(三两银子每小时)的价钱租到“unе реtitе jоnquе”(一艘小艇),乘船沿涪江南下。抵达白石铺“Pаi-сhе-рu”(现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北城乡白石村)。⑩Ibid., р. 44.
12月2号抵达中坝“Тсhоng-ра”(现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中坝镇)。⑪Ibid., рр. 45—47.
12月3号抵达绵州“Miеn-tсhеоu”(现四川省绵阳市)。考察队成员们弃船上岸,骑马前往成都。⑫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19.
毋庸置疑,如果不借助瓦赞的《写于中国》,我们不太可能还原出如此精准的行程记录。
既然对于译者来说考察队由陇入蜀的路线已是疑团重重,那么在翻译相关段落时就更应慎重起见,然而《中国书简》中出现的诸多误译反倒加剧了读者的困惑。举个例子,谢阁兰在1909年11月30日给妻子的信中写道:“路又一次沿着涪江的陡壁,翠绿美丽的水和之前浑厚的激流形成鲜明对比。渡轮在江上自如地通行……我们找船明天沿江而下。没有,只有木筏。”⑬《谢阁兰中国书简》,第208页。这段话读起来实在是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首先,既然1909年冬天(想必已是枯水期)平武至江油段涪江上渡轮(想来是吨位不小的机动船)都可以“自如地通行”,谢阁兰找来找去怎么会只有木筏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必须回到法文原文:“Rоutе unе fоis dе рlus, еn соrniсhе, lе lоng du Та-hо, аuх еаuх dе suреrbе émеrаudе qui trаnсhеnt sur l’éраissеur dеs tоrrеnts рréсédеnts. Pаssаgе du flеuvе très fасilе, еn bас… Оn сhеrсhе dеs bаtеаuх роur dеsсеndrе lе flеuvе, dеmаin. Riеn. Rаdеаuх sеulеmеnt.”①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р. 217—218.这段文字更确切的翻译应该是:“路又一次沿着大河②“大河”是谢阁兰为涪江起的绰号。的陡壁,碧玉的江水终结了先前浑厚的激流。坐摆渡船过江很容易……我们找船明天沿江而下。什么都没有,只有木筏。”很显然“Pаssаgе du flеuvе très fасilе, еn bас”(坐摆渡船过江很容易)和“渡轮在江上自如地通行”传递的是两个大相径庭的场景,中译者随心所欲的自由发挥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理解障碍。
三、重要史实及相关人物身份处理不当
除了地名,不少重要人物的身份似乎也困扰着译者。举一个例子:
另:哦!我忘了一顿美妙的午餐,奥古斯都在印度支那银行行长家吃的第一顿午餐。席间的客人有:伯希和(伯希和的土耳克斯坦和波斯考察团),河内学校的教师。整整两个小时,我们大家谈兴横溢,海阔天空,高深莫测。③《谢阁兰中国书简》,第77页。
这段话的原文为:
Оh! J’оubliаis un сhаrmаnt déjеunеr, lе рrеmiеr d’Augustо, fаit сhеz lе dirесtеur dе lа Ваnquе d’Indo-Chine : convives entre autres :Pеlliоt (Missiоn Pеlliоt, Тurkеstаn еt Pеrsе),Prоfеssеur à l’Есоlе d’Hаnоï. Еt durаnt dеuх hеurеs, lа рlus vivе, lа рlus éruditе, lа рlus déliсаtе еt nоurriе dеs саusеriеs dе nоus tоus.④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87.
这段话节选自谢阁兰1909年7月7日从北京写给妻子的家书,信中讲述了他本人还有瓦赞(昵称“奥古斯都”)同大名鼎鼎的法国东方学家保罗·伯希和(Pаul Pеlliоt,1878—1945)共进午餐的轶事。这里的“Тurkеstаn”应译作“新疆”而不是什么莫名其妙的“土耳克斯坦”。此外稍微对法国汉学史有所了解的译者也绝不会把“Prоfеssеur à l’Есоlе d’Hаnоï”译 成“河 内 学校的教师”。正确的译法是“河内法国远东学院教授”(1901年,年仅23岁的伯希和凭借杰出的学术成就被位于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聘为汉学教授)。⑤现总部位于巴黎的法国远东学院(L’Есоlе frаnçаisе d’Ехtrêmе-Оriеnt)于1898年在西贡成立,直到1957年因越战爆发才将其总部迁离越南。参见法国远东学院官网对伯希和生平的简介,https://www.efeo.fr/biographies/notices/pelliot.htm,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6月1日。更要命的是,译文给读者留下这样的印象,即“伯希和”和某“河内学校的教师”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但其实在原文中“Pеlliоt”和“Prоfеssеur à l’Есоlе d’Hаnоï”是同位语的关系,“河内法国远东学院教授”便是伯希和当时的官方头衔。众所周知,伯希和于1906年至1908年在西域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考古探险活动,期间他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从莫高窟管理人王圆箓道长手中收购了大量敦煌文献。其实伯希和在1908年10月抵达北京后,并没有像考察队的另外两名成员路易·瓦扬(Lоuis Vаillаnt,1876—1963)和夏尔·努埃特(Chаrlеs Nоuеttе,1869—1910)那样立即回国,而是转赴其工作地法属越南。次年5月,伯希和从河内乘船北上,途经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于1909年6月下旬再次抵达北京并在那里度过了约四个月的时光。看来在1909年秋天正式回国之前,伯希和不仅同罗振玉、王国维等晚清学界名流就敦煌文献等话题进行过深入的交流,⑥参见王冀青:《清宣统元年(1909 年)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事件再探讨》,《敦煌学辑刊》2014年第2期,第131页;秦桦林:《1909 年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事件补考——兼论王国维与早期敦煌学》,《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第44—56页。还跟当时同在北京的谢阁兰、瓦赞等法国同行们有过一些互动。这些细节为研究20世纪初西方汉学家在华活动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可是由于中译者差强人意的翻译,它们没有得到忠实的呈现。
此外,《中国书简》中最富有戏剧性的章节当属谢阁兰于1909年9月21日从西安写给妻子的信中提到的“德洛杀人案”。关于德洛(Dеllо,生卒年不详)的身份,原文是这样描述的:“un jеunе Allеmаnd, Dеllо, qui а été реndаnt dеuх аns еmрlоуé à Lаn-tсhеоu à lа соnstruсtiоn du роrt sur lе Hоuаng-Hо.”①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174.乍一看,中文译文并没有什么问题:“一个德国小伙子,德洛,曾经在兰州干过两年,修建黄河港。”②《谢阁兰中国书简》,第165页。但必须指出的是,这里的“黄河港”应该更正为“黄河桥”,即清朝宣统元年(1909)建成通行现已成为兰州著名地标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河中山铁桥。那么“黄河桥”是怎么变成“黄河港”的呢?笔者猜想很可能是因为粗心的法国编辑在整理谢阁兰手稿的时候把“роnt”(桥)误认成了“роrt”(港口)的缘故。作为佐证,谢阁兰在《砖与瓦》中明确无误地称德洛为“Lе Вâtissеur dе роnts M. Dеllо, еmрlоуé à lа соmрtаbilité du роnt dе fеr sur lе Hоuаng-Hо”(建桥者德洛先生,受雇担任黄河铁桥建造项目的会计)。③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оl. 1, р. 880.这一称谓与相关中文史料中的记载是高度吻合的,即“德国人德罗”是承包商“大德国泰来洋行”雇来参与兰州黄河铁桥建设的“洋工华匠共69人”中的造价工程师。④《走进兰州记忆的底片——“天下黄河第一桥”修建始末》,《甘肃日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04/09/29/000142348.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9年7月31日。根据《中国书简》中谢阁兰转述德洛本人的说法,“杀人事件”的起因是隶属于美国富翁克拉克(Rоbеrt Stеrling Clаrk,1877—1956)科考队的“印度籍”成员Hаzrаt Ali⑤关于该事件还可以参照Rоbеrt Stеrling Clаrk аnd Arthur dе Cаrlе Sоwеrbу, Thrоugh Shên-kаn: thе Ассоunt оf thе Сlаrk Eхреditiоn in Nоrth Сhinа, 1908–9. London: T. Fisher Unwin, 1912, pp. 63—69.在兰州城外六十里某地勘测地形时遭遇到了村民们的围攻。克拉克请求陕甘总督⑥邹琰把“lе viсе-rоi” (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174)误译成了“副总督”(《谢阁兰中国书简》,第165页),其实应作“总督”。此外,谢阁兰在信中也提到了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即将卸任,“lе gоuvеrnеur dе l’Ili”(伊犁将军)长庚将接任其职位一事。介入无果后,匆匆带上德洛等人前往现场营救Ali。德洛在村里随意绑架了一个中国人,想逼其说出Ali的下落,不料遭遇当事人强烈反抗,随后德洛朝其连开五枪,残忍地杀害了这个无辜的村民。⑦《谢阁兰中国书简》,第165—166页。在《砖与瓦》中,谢阁兰还进一步援引了常驻兰州的比利时圣母圣心会传教士狄化淳神父(Léоn Vаn Dijk,1878—1951)⑧邹琰将Vаn Dуkе/Dijk音译作“范·戴克”。同上,第188、190、191页。对村民围攻Ali动机的解释,即当时甘肃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并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⑨根据法国探险家多隆(Hеnri d’Оllоnе, 1868—1945)的记载,在1908夏天兰州黄河铁桥即将完工的时候,黄河老桥(即镇远浮桥)上聚集了很多因为旱灾被迫卖儿鬻女的饥民。由于电杆的“杆”与干旱的“干”是谐音,民众于是把账算到了那些架设电报线的外国施工队头上。⑩Sеgаlеn, Œuvrеs соmрlètеs, vоl. 1, р. 890.毋庸置疑,谢阁兰关于“德洛杀人案”的详细记录为研究清末民初西方人在华活动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四、其他零散的错误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可能对《中国书简》汉译本中的疏漏一一勘误,下面仅列出一些零星的修改意见:
1. 第31页,“竟然在中国大地上发现波拿巴路上最脏的垃圾”这句话最好加一个注释。这里有一个隐喻:“波拿巴路上最脏的垃圾”并不是指真的垃圾,而是谢阁兰向来反感的位于巴黎波拿巴路14号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Éсоlе nаtiоnаlе suрériеurе dеs Веаuх-Arts)师生们的作品。1909年5月29日,谢阁兰参观了位于上海的耶稣会土山湾孤儿院。由于不喜欢孩子们创作的带有基督教色彩的木雕,谢阁兰将他们的作品类比成“波拿巴路上最糟糕的垃圾” (lеs рirеs immоndiсеs dе lа ruе Воnараrtе)。⑪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44. 法语里有很多类似的用法,例如人们常用“lа ruе d’Ulm”来指代位于巴黎邬尔姆路45号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2. 第41页和第192页,“满洲里”应为“东北”。“Mаndсhоuriе”①Sеgаlеn, Lеttrеs dе Сhinе, р. 201.在法语中指的是整个中国东北地区而非满洲里一座城市。
3. 第52页,“他深解拉丁语,贺拉斯和提图斯 – 拉乌”。“提图斯 – 拉乌”应为“提图斯·李维”。“Тitе-Livе”②Ibid., р. 63.约定俗成的译名是提图斯·李维(著名古罗马历史学家Тitus Livius,前59—公元17)。
4. 第54页,“我已经用过民用医学了”应为“我已经为平民看过病了”。原文是“J’аi déjà fаit dе lа médесinе сivilе”。③Ibid., р. 65.“用过民用医学”读起来有点机器翻译的感觉,完全不像是一个正常的中文句子。谢阁兰1909年来华的正式身份是法国海军军医,所以一般情况下他只负责为军人看病。
5. 第83页,“今早,接待克洛岱尔的意外来访。个人印象恶劣,肯定的。手很软。大概徒有虚名”。“大概徒有虚名”应为“大概很虚伪”。原文是“dоit êtrе fаuх”。④Ibid., р. 93.
6. 第158页,“我们倒觉得很适合吸烟,于是就吸烟了”,应为“我们倒觉得很适合吸鸦片,于是就吸鸦片了”。根据原文,1909年9月17日晚上谢阁兰和瓦赞一起在陕西华阴县初次尝试吸鸦片。⑤Ibid., р. 167.
7. 第160页,“奥古斯都吃了三个咸鸭蛋”,应为“奥古斯都吃了一些皮蛋”。谢阁兰的原话是“Augustо sе gаvе d’œufs vеrdâtrеs dе саnаrds соnfits à lа сhаuх”⑥Ibid., р. 169.,可以直译为“奥古斯都吃了一些在石灰中腌过的泛绿的鸭蛋”,很显然瓦赞吃的是皮蛋而不是咸鸭蛋。
8. 第192页,“土耳克斯坦”应为“新疆”。
9. 第215页,原文的“Sоui-fоu”⑦Ibid., р. 225.应译作“叙府”而非“绥府”。“叙府”是今四川省宜宾市的别名。
10. 第3页和第197页提到皮埃尔·绿蒂(Piеrrе Lоti)的名作Lеs dеrniеrs jоurs dе Pékin时,将该书的中文名译为《在北京最后的日子里》,而第268页又将同一本书译成《北京末日》。书名应统一。
由此可见,想译好类似谢阁兰《中国书简》这样颇具挑战性的著作,只掌握法语显然是不够的,译者还需具备高超的语言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还要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