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逆境中崛起 变石漠为绿洲
——文山州建设“喀斯特绿洲”的思考
2021-11-25罗海军
罗海军
作者:文山州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党校第45期中青二班学员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要求云南要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文山州作为云南省的东大门,在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中地位重要、意义重大。曾经的文山大地,古木成林,河清草绿,郁郁葱葱。后受毁林开荒、矿产开发、自然灾害等影响,山秃石露,石漠加剧。2006年国家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修复措施以来,全州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但对于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43%的文山而言,仍道阻且长。为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山州委提出把文山建成“喀斯特绿洲”,提高文山发展的“含绿量”。
一、绿色发展主流劲势不足,破题解题硬核举措不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制定出台绿色发展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植绿护绿工作,加快农村电气化进程,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州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到2020年底,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0.3%、草原植被覆盖率达87.3%、城市绿地率达28.89%,治理岩溶面积89.01万亩,完成了108.69万吨历史遗留砷渣处理,生态持续向好,干部群众绿色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绿色发展尚未形成思想和行动自觉
在思想层面,各级领导干部对绿色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认识浮于表面,把绿色发展作为千秋计和持续发展计落实于各项工作不足,对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理解不深。在行动层面,部分县(市)、部门在绿色发展上主动履职少、等待观望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齐力践行绿色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
(二)绿色发展不进与慢进同时存在
一是绿色发展总体缓慢。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率、城市绿地率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全州还有7000多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需治理,水生态治理未进入实质阶段,污染防治攻坚战还需深入推进。二是绿色产业才露尖角,八角、草果、油茶、蒜头果等传统绿色产业尚处低端,核桃产业重植轻管、有树无果,高原生态林果、畜禽等产业散小弱,依托资源优势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缓慢。三是绿色生活方式初起步,推广慢。城乡“两污”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污水有效处理任重道远,城乡垃圾有效处理率低,垃圾填埋存在渗漏液环境污染隐患,垃圾变废为宝工作重视不够,建筑垃圾、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有效处理尚处空白,废电池等无害化处理没有更好办法,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率低,农药、化肥减量化成效不够明显,特别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地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三)绿色发展矛盾问题有待破解
一是机构改革不彻底,存在有岗无人、管理不畅等问题。二是部分退耕还林重退轻管,草比树高、退林不见林,生态和经济效益均未体现。三是林地、基本农田、建设用地“三地”交织重叠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退耕还林还草无地可退。四是已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设施管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五是义务植树机制不够科学,机关干部义务植树存在形式主义,全民义务植树局面尚未形成。六是“三沿”绿化无项目、无资金,加之涉及农民土地,工作进展缓慢。七是城市绿化率绿地率低、“热岛效应”逐年明显,绿色城镇化推进乏力等。
二、准确定位“喀斯特绿洲”,找准突破统筹推进
建设“喀斯特绿洲”,是文山州委、州政府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支撑,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题中之义,是文山人民在生态修复难、治理难的大面积石漠化工作中推进绿色发展的又一壮举。建设“喀斯特绿洲”,是大势使然、民生使然、发展使然、职责使然,势在必行。
把文山建成“喀斯特绿洲”,应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建设国土全面绿化的绿洲,让文山大地满目苍翠,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建成世界的“世外桃源”、永远的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二是建设城乡普遍绿色的绿洲,让森林城市、园林城市、森林村庄普遍形成,实现鸟瞰也绿、进驻也绿、生产生活休憩也绿。三是建设产业普遍绿色的绿洲,以四大产业为主导,大规模培育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绿色产品,服务群众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需求,形成以绿色产业为主导和主要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新高地。四是建设生产生活方式普遍绿色的绿洲,加大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宣传推广普及力度,推动干部群众思想理念和具体行动绿色,形成生产工作绿色、日常生活绿色、出行旅游绿色,营造全社会敬重绿色、践行绿色、保护绿色的生动局面。
通过建设,力争5年有起色,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覆盖率快速提高,所有石漠化地区全部封山育林,公益林、防护林、极小种群物种、湿地等得到较好保护,水生态治理得到加强,森林城市和村庄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绿色产业发展初见成效,污染问题全面消除,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力争10年有成效,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石漠化地区山披绿装、地织绿毯,消除石漠化现象,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水生态持续良好,污染防治较好巩固,绿色产业成为主导支撑产业,8县(市)全部成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村庄不断扩大,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全面彰显。建成多个国家主题公园、天然氧吧、中药材物种保护和种植基地、高原特色绿色产业供应地、极小种群物种保护区、生态示范区、林下立体经济发展示范区等集观赏型、科研型、健康休憩型于一体的“喀斯特绿洲”,打造成中国“喀斯特绿洲”建设新模式,建设成为全国独特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把文山建成“喀斯特绿洲”,重点难点在石漠化地区,突破口也在石漠化地区,应集中项目、资金、力量补齐这个突出短板,统筹推进全州“喀斯特绿洲”建设。
(一)突出造林护林,统筹推进国土山川全面绿化
一是创新推进植树造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充分结合商品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果等产业发展,以工程化、社会化和群众实施相结合,提高退耕还林还草效果;抓实义务植树,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抓实矿山生态修复和侵蚀沟填土复绿,打造绿色矿山示范点,医治国土绿化“伤口”。二是创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坚持项目化推进,大力争取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陡坡地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等项目;因地制宜推广西畴“六子登科”治理模式,充分发动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石漠化治理,建立石漠化综合治理后续管理制度,巩固治理成果。三是创新“三沿”绿化工作。在抓好河道、公路等项目建设时同步绿化沿岸沿路的基础上,运用机关事业单位义务植树任务分批分期重点推进,并加强后续管理;采取机械作业方式,人工干预推进绿化,并结合壮族、苗族和三七等代表元素,打造具有本地民族文化特色的城镇面山;对沿河湖绿化,结合水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对公路沿线绿化,加强与省级部门协调对接,分线分段重点打造,确保建一条成一条。四是创新森林管护方式。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以群管群护为主,突出森林防火,加强病虫害防治,抓实森林、灌木、草地和湿地管理保护,持续推进公益林、防护林等建设,改造提升低效商品林、经济林,重点抓好石山区灌木林、极小种群物种培育保护,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二)突出森林城市建设,统筹推进绿色城镇化
一是抓实城镇植绿护绿。严格执行规划和城市建设绿地率、绿化率要求,推进城市闲置土地全面绿化、墙脚地边见缝插针式绿化,抓实已建小区绿地率补足提高工作。实施城市单位庭院绿化行动,实施城市绿地认建、认养、认管等群众性绿化行动,推动全民爱绿植绿护绿。推进湿地公园、植物园建设,依托河流、山体、道路等,在各县(市)城区打造和提升一批特色生态廊道。大力推进新建建筑物采用标准节能措施和材料工作,提高节能、绿色建筑比例,让城市全面绿起来,推动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二是抓实村庄绿化。以自然村为主,推进农村庭院绿化、房屋“四旁”“四边”绿化、沿路沿河绿化,鼓励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实施乡村“两污”治理,建成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森林村庄。三是抓实生活垃圾有效处理。以垃圾分类为契机,采取生活垃圾低温碳化等处理方式,逐步替代填埋、焚烧等传统模式,推进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抓好各类垃圾回收和变废为宝工作,做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筑垃圾规范处理、医用垃圾专业处理,实现城市美、乡村净、田野绿。
(三)突出现代特色农业,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
一是打好绿色粮食牌。围绕打造“100万亩高端稻谷基地”的目标,巩固水稻、大豆、油菜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做优广南八宝米等文山特有粮食品种保护培育,打造高端绿色粮食产品品牌。二是打好绿色农产品品牌。围绕打造“10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200万亩辣椒基地”“年出栏100万头肉牛基地”的目标,大力发展蔬菜、丘北辣椒、优质烤烟、水果等绿色农林产业,发展高峰牛、乌骨鸡等绿色畜禽产业,注重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品质提升,形成独特的高原特色绿色产品。三是打好绿色生物医药牌。围绕打造“100万亩道地药材基地”目标,抓住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独特作用机遇,快速谋划中医药产业发展,积极申报项目,推进以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种植和中药产品研发,建成独具文山民族特色的中医药物种基地和资源仓库,重点抓好三七、蒜头果、石斛等特色道地药材在种质、种植、加工等全领域的发展。四是打好立体绿色经济牌。积极推行立体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采取以八角、油茶等经济林为主和以杉木、桤木、云南松、竹子等商品林为主的植树造林模式,在林下发展中药材、竹笋、菌类等林下生态种植和生态鸡等林下养殖经济,开发林下生态产品,提高绿色产业发展比较效益。
(四)突出绿色行为养成,统筹推进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形成
一是积极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立绿色工作生活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落实阶梯水价电价制度,实施节能型机关、企业、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干部群众节能取得实效。二是积极推行日常绿色行为养成。把日常绿色行为作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内容,强化绿色出行等日常行为教育,加大不文明行为曝光惩处力度,推进居民绿色行为养成。
三、“五做实”,快键快进建设“喀斯特绿洲”
在喀斯特地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建设生态绿洲,犹如逆水行舟,不进慢进都是退。应深化绿色发展的战略性认识,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喀斯特绿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环,按快键、加快走,借势发力,分类施策,运用科技,依法推进,群策群力。
(一)在借势发力上做实
一是借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势发力,研究运用好国家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和滇桂黔石漠化地区治理政策机遇,先行编制好州级和县(市)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推进“喀斯特绿洲”建设。二是借助自身固有地域人文优势发力,充分用好文山州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和作为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滇东南生态大门、珠江源生态安全屏障的区位优势,发挥少数民族群众极为重视生态保护的优秀文化传统等深厚群众基础和新时代“西畴精神”中蕴含的绿色发展价值效应,快速推进“喀斯特绿洲”建设。
(二)在分类施策上做实
一是对已完成石漠化治理地区,重点做好林木管护和补植补种,推进设施管护和作用发挥,稳步发展林下经济,在巩固成果上抓实抓好。二是对石漠化严重地区,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同步推进,大力实施工程治理,普遍推行村级自治的全封、半封等封山育林工作,以种树涵水、种草保土和养畜为主,探索禁牧禁樵护林护草工作,保护好现有灌木林和极小种群物种,根据不同地形、不同条件发展林果、中药材产业,走石漠化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子。三是对水力、地力条件好的非石漠化地区,重点抓好现有林草植被保护和绿色产业发展,同时,注重先行试验示范,稳步有序推进。
(三)在科技支撑上做实
一是提高种苗科技水平,加大科技育苗力度,培育和应用适应当地条件、具有特性和抗性的优良本地品种,尽量选择杉木、桤木、拟单性木兰等文山本地品种,实现城乡绿化苗木全部自给,从源头上杜绝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的破坏。二是坚持科学化种植管理,加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技术培训力度,提高种管科技水平,杜绝粗植粗管、重植轻管、只植不管。三是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一方面建立专业扑火队,加强森林火灾监测,通过“人防+物防+技防”筑牢森林“防火墙”,提高森林防火科技化、专业化程度;另一方面,做好禁止野外用火、提前清除火灾隐患等工作,通过群防群治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四)在法治保障上做实
抓好绿色发展地方性法规、条例修订,加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天然林保护、湿地等领域立法。一是制定禁止野外用火条例,突出禁止群众生产积肥用火、野营用火、进入林区禁带火种等事项,实行全年防火戒严,减少森林火灾。二是针对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火灾隐患,制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规定,可划定禁放区、限放区,并逐步扩大禁放区、缩小限放区,利用2至3年时间实现少放或不放烟花爆竹的目标。
(五)在群策群力上做实
出台推动“喀斯特绿洲”建设的激励政策措施,探索建立绿色发展基金,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一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鼓励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绿色产业发展、植树造林、城乡“两污”建设,解决发展无钱无人问题。二是激励广大群众参与,实行资金奖励方式,对植绿护绿工作成效好的村(社区),造林和绿色产业企业、大户给予资金奖励,以激励群众主动参与绿色发展。发挥好村规民约等“一约四会”村级自治作用,既以自治和德治激励造林护林、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庭院绿化,又以自治和法治惩处滥伐乱垦等破坏生态行为。三是推动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义务植树、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把带头植树造林、绿化庭院屋顶墙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量化责任化,与评先评优等挂钩,推动党员、干部真正融入绿色发展,发挥表率作用。在乡村振兴中,把绿色发展作为单位挂包村重要内容,如明确5年森林覆盖率、绿色产业发展、“两污”治理等具体指标,每个单位挂包1至2个村,快速推动绿色发展多点发力,助推全州“喀斯特绿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