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与建构: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及现实启示

2021-11-25马小云

创造 2021年8期
关键词: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马小云

意识形态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践行者,列宁不仅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更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探索出了很多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取得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国际局势波谲云诡,我国周边局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也因此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的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①胸怀大局 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返本才能开新,正本才能清源,当下研究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对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民心,维护社会和谐安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超越: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总体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观最基本的内容包括:在阶级社会中,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定是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阶级消灭以前,意识形态本质上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历史上的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总是要通过意识形态将自己的特殊利益标榜为社会普遍利益。在劳动人民看来,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自己的偏见,偏见后面隐藏的是统治阶级自己的私利。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和传统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使意识形态摆脱阶级欺骗工具的轨道。

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背景下,根据俄国革命形势新变化,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尤其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解决了长期以来“科学”和“意识形态”对立的问题。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法途径的提出,为革命实践中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现实方法指导,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1.列宁对意识形态概念和判断标准的创新阐释。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但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并没有明确地提出界定意识形态的概念,这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极大的争议空间。“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创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9.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这句话,通常被研究者们看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意识形态概念最经典的论述。也正是基于这一论述,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意识形态”所指的就是“虚假观念”,就是表示否定性意义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虽然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蕴含多维复杂含义,但是,在显性角度,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凸显的就是颠倒的、虚假的观念这种否定性含义已是学界的共识。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不仅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在19与20世纪之交这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与时俱进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重新解读。

第一,列宁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意识形态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列宁指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②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3.也就是说意识形态是一种由物质社会关系决定的、建立在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一个包括政治、宗教、文化和艺术等多种意识形式综合的思想体系。

第二,列宁首创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首次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说:“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③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96.列宁在这里承认了思想的科学性,他认为虽然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存在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的思想观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界定了判断意识形态科学与否的标准:要符合客观规律并与历史发展的客观需求相吻合。马克思主义恰恰符合了这两个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科学的意识形态”的提出使意识形态更多地成为一种具有中性和肯定性意义的概念,从而使“意识形态”与“科学”范畴长期相对立的理论难题在列宁这里得到化解。

第三,列宁还首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时代,“问题只能是这样: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或者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这里中间的东西是没有的”④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5.。列宁认为思想体系就是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也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他将马克思主义看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列宁对意识形态特征的深刻揭示。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在每一个时代,如果说一个阶级在社会物质力量上占统治地位,那它在精神上也必然处于统治地位。列宁在与资产阶级长期斗争中更为深刻地看到了资产阶级在物质利益上和无产阶级存在根本的对立,而意识形态的根源就是社会存在和经济关系,由此他得出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必然存在阶级上的尖锐对立。他说要不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要不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什么思想体系。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列宁更是明确指出,阶级性是意识形态最本质的特征,意识形态就是阶级意识。

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上,列宁首次把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提升到了党性的高度。列宁认为,党性和非党性是意识形态阶级属性的辨别标准。他说:“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①列宁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28.列宁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形式、宣传载体以及意识形态工作者三个方面阐释了意识形态的党性。第一,他分析了意识形态形式的党性,尤其是对哲学的党性作了系统的论述。他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党性,也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党性,唯物主义是用来帮助无产阶级的。第二,列宁强调了意识形态宣传载体党报党刊的党性。因为“报纸等出版物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只有它们保持了党性原则,其所承载的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党服务”②田春艳,吴佩芬.论列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三大贡献[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04).。第三,列宁指出,意识形态的党性还体现在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者身上,对此,他提出意识形态工作者必须保证正确的立场,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整个无产阶级事业重要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列宁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他指出,党性和人民性是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就是意识形态要为人民利益服务。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出版物》等文章中都强调了意识形态尤其是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党的出版物和文学作品的人民性。他要求党的出版物为整个社会中的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而不是为少数贵妇人和上等人服务。列宁的这一要求是为了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显然,他把党报党刊看作人民的报刊,把意识形态的党性同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统一起来了。

3.列宁对意识形态功能的科学阐述。第一,维护政权合法性是意识形态的首要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普遍的利益,从而赋予它唯一合理的意义,历来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必然选择。对此,列宁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刽子手的职能”和“牧师的职能”的观点。他明确揭示了统治阶级不是单纯靠暴力来维护国家政权的,同样地,必须要有一种思想信仰体系即意识形态行使“牧师的职能”,来安慰被统治阶级,对自己的统治进行解释和辩护,使被统治者对自己的统治能够抱有希望,以此使自己的统治获得认同并具有合法性基础。

第二,列宁进一步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批判功能。列宁在俄国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他意识到只有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行不懈斗争,才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列宁通过批判当时的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伪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领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原则与方法的具体化和完善化。

第三,列宁阐述了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动员功能。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需要,提出一个坚强的社会党必须要有革命理论作为支撑,因为革命理论可以使一切社会党人团结起来并获得信念以及确定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他指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不同于以往剥削阶级那种虚假的、抽象的意识形态,它是科学的、用来武装无产阶级、团结和动员工人阶级、帮助他们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的理论学说。显而易见,这样的意识形态是无产阶级政党形成最大社会共识的可靠思想保证,是动员群众采取一致行动的关键要素。列宁在《怎么办》中谈到,要通过组织全面的政治揭露,把政治鼓动扩大到必要的程度,从而培养群众的政治意识和革命积极性。显然,列宁将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看作团结和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科学武器,看作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地位和需要向着共同目标奋斗的重要旗帜。

二、实践发展: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方法探索

理论研究最终要回归于实践,列宁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他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理论建构到实际建设的历史性飞跃。他曾适时地推行了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为核心、以加强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为方针的解决意识形态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当时苏联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要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首先得获得群众的认同,也就是说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提就是对意识形态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指“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自觉自愿的认可和赞同,它不仅是认识主体对意识形态的一种知识性了解还表现为主体对其在情感上的接纳确立起一种归属感”①鲁言.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J].红旗文稿,2016(06).。列宁为了取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一方面,他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将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剥离出去,并在批判过程中向人们阐释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促使广大工人阶级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一方面,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就是体现和反映占社会最大多数的人民大众的社会意识,体现和维护的必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廖小明.苏共政治软力量建设之意识形态发展困境及中国应对[J].理论改革,2017(06).,于是他通过努力践行不同时期广大人民最迫切的利益诉求,不断提升他们对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1899年列宁在谈到俄国社会民主党制定纲领的问题时强调,“必须把‘贫困、压迫、奴役、屈辱、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这句话加到纲领中去”③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0.。他说,这样做可以让工人阶级看到资产阶级对自己的压迫,这有利于使工人阶级倾向于无产阶级政党,认同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看到战争的创伤使人民生活日益困苦,他提出当前的任务是帮人民摆脱困苦状态。在《关于生产宣传的提纲》中,列宁写道:“生产宣传应当重新放在第一位,应当加强并且从组织上予以落实”①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此外,列宁看到了内战以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人民贫困、饥饿以及骚乱蔓延等严峻危机,于是他提出实施新经济政策,要求全党着手进行真正的经济建设以改善人民生活。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下,俄国的经济开始恢复起来,人民看到了现实效益,从而也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了情感上的归属,情感上的归属和知识性的了解不断促使工人阶级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自己的信念和信仰。

(二)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

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和对人民利益诉求的践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的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但要使这种意识形态成为指导工人阶级的现实力量,需要工人阶级自身掌握这些理论。为此,列宁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并阐释了为什么要“灌输”和“灌输”的方法。关于为什么要对工人阶级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一方面,列宁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受压迫、剥削的经历以及文化水平低,使工人阶级自发的运动产生的只能是工联主义意识,他们在运动进程中创造不出独立的思想体系,所以,要使工人阶级具有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只能从外边“灌输”进去。另一方面,列宁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灌输”的可能性。他指出,在当时的俄国进行理论“灌输”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拥有合适的“灌输”主体和客体。他分析,由于社会主义理论更深刻地揭示了工人阶级受苦的原因,这就使工人阶级更倾向于社会主义理论,也更能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理论,因此,“灌输”具有愿意接受的对象。同时他也分析道,俄国已具有做“灌输”工作的合格主体。十月革命成功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已经争取到了大量的革命青年,这些青年不仅可以完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而且,他们也致力于向工人灌输社会主义的意识,从而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有了合适的“灌输”主体和客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也就有了可能。

同时,列宁提出了实践中“灌输”的具体方式。他主要阐述了三种方式:第一,他认为要将“灌输”寓于斗争之中,不能只用书本来教工人理论,必须要通过斗争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说,要让工人阶级参加日常的斗争,因为在这种日常的斗争中是有某种教育学的因素的,它能更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具体压迫和剥削本质,从而激发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第二,列宁提出了要进行理论宣传,就是通过党报党刊等宣传途径,使工人阶级接触和接收到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此,列宁提出,“我们的报刊应当成为鞭策落后者的工具,成为教育人们积极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加强组织的工具”②覃辉银.列宁新闻宣传工作党性原则思想探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9(05).。第三,列宁提出要到群众中去。他指出,要依靠一批有组织、有理论素养的革命家“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供给工人真正的、全面的和生动的政治知识,以便通过提供一切方面的材料,来提升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积极性。

(三)加强整个社会公民的文化教育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夺回俄国”转为“管理俄国”,列宁敏锐地认识到这也就需要用新的方式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意识形态基础。但当时苏维埃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是在一个文化水平相对低的国情背景下进行的,较低的文化水平制约着苏维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与发展,因此国民很难理解和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好处,这不利于他们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国内战争结束以后,列宁深刻地认识到,“以文化为载体的意识形态建设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把意识形态工作为社会政治革命服务转移到为经济文化建设的轨道上来”①史小宁.列宁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转向及其价值探析[J].观察与思考,2018(12).。列宁在各个会议上先后强调“提高文化水平是最迫切的任务之一”②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56.。这表明在当时的俄国提升整个社会文化水平对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性。这里我们所说的加强整个社会公民的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是指俄国群众的识字状况以及机关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受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

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文化教育,列宁提出了“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论断,列宁也一度把文盲称为俄国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二个敌人。为了解决这一敌人,俄国为此设立了专门的“全俄扫除文盲委员会”,同时俄国也通过合作社和加强城乡文化联系“双轨”推动农民政治文化素质的提高,这对俄国着手提高公民文化科学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个方面“文化”指“旧的传统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内容,它侧重体现为国民对政治的认知、情感与评价,尤其表现为由历史积淀于人们的心理层面而以不同方式获得表现的政治态度、信仰和政治的价值取向等”③韦定广.列宁政治文化思想述评[J].社会科学,2008(01).。列宁提出,党要通过文化革命,消除旧社会意识形态对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精神支配,使人民群众摆脱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陈腐文化因素。列宁明确提出,要通过政治教育增强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通过文化革命使俄国成为完全社会主义的国家。

三、启迪借鉴: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启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现实形势,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新时代党的领导人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作出的明确定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上升为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指导地位。当前,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应对挑战,认真学习和仔细总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先驱列宁的意识形态思想,对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迪借鉴意义。

(一)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第一个明确提出了“领导权”理论,他非常重视党在思想领域对无产阶级群众的领导。他强调:“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④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6.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革给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严峻挑战,如何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地位,牢牢守住思想防线是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不出现颠覆性错误的重要前提、重中之重。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管意识形态,一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正因为如此才使当时新旧社会转换中政局动荡、思想混乱的俄国能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团结在布尔什维克党周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出了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使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态势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局面。但是挑战与风险也依旧存在,其中最大的挑战和风险就是多样化思潮和价值观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甚至是污蔑。新时代,我们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党自身能力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加强党自身能力建设是坚持和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的重要法宝。不管是苏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还是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历程都告诉我们,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一直以来都是在纠正各种错误工作偏向以及同这些错误偏向进行斗争中实现的,因此党自身的判断力、组织力等能力对于意识形态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党要管好意识形态工作需要通过不断完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不断提高驾驭意识形态风险防控能力。

(二)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发展

理论只有常新,才能常青。这是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意识形态理论也不例外。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存在而改变的,列宁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维护和巩固新苏维埃政权的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列宁之后,苏联的意识形态理论逐步僵化,尤其是在重大理论问题上人们只是一味地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具体论断,并没有根据实践进行理论创新,最后使现实问题无法在理论上得到突破,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任危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也曾出现过在意识形态理论方面管得过死,导致人民一段时期内排斥意识形态的现象。这些都启示我们理论必须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自身。当今时代,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理论创新,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汲取营养。其次,我们的理论创新要服务于实践,意识形态创新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工作,同时也是具有深刻实践向度的任务,我们必须根据具体国情和实践需求构建符合为现实生活中的主要问题提供合理的解决思路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后,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中心的价值取向。“理论能否说服人关键在于理论的立场,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必须把人民的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①姚亚平.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J].江西社会科学,2015(07).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的意识形态理论必须要反映和整合人们利益多样化和价值趋向多样化的关系,真切地体现人们的所想、所求、所需,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做到维护人们基本利益的一致,给人们提供解决现实问题的合理的思路,从而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与时俱进,完善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机制

列宁在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努力和贡献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传播运用两个方面。新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除了做好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工作之外,也要与时俱进完善意识形态宣传机制。

1.要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话语创新。马克思主义认为,话语与生俱来地嵌入意识形态的运行机理之中,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课题进行话语创新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要增强吸引力必须做到紧跟时代说现代话,同时意识形态话语要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具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的科学理论,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我们意识形态宣传话语要在坚持核心话语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扩展外围话语,通过对人民喜闻乐见的素材加工提炼,用平民化的语言风格唱响主旋律,增强传播的有效性和人民的接受性。

2.要与时俱进优化意识形态宣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识形态宣传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重要保障。当今时代,随着教育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发展,人民能够对意识形态宣传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地注重单方面的“灌输”教育,而是要根据现实需要优化理论宣传方法,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具有感染力的、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的方法。在优化方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话语权,通过与人民的话语交流采取引导、疏导的隐性教育方式。

3.要掌握好意识形态宣传载体。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从办报纸开始的,通过对报纸等宣传载体的掌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和认可。当今世界,正如福山所说,廉价通信技术使思想和信息比金融资本更能渗透到最偏远的村庄和部落,网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为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通过扶持“意见领袖”和“网络公知”在网络空间进行传播和扩散使各种损害党和国家的错误思想观点,严重误导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另一方面,以网络为依托的各种新兴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机制,极大地削弱了传统媒体传播意识形态的效力。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掌握好意识形态宣传载体,要利用和管理网络时代的各种新媒体,研究和了解新媒体发展规律,促使新旧媒体融合,借助全媒体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猜你喜欢

灌输列宁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灌输”体系的构建
——列宁《怎么办?》“灌输论”的当代阐发
列宁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有必要的灌输教育
拉美有多少“列宁”?
张添翼:德育应坚持“最少灌输”原则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