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强党的内在逻辑
2021-11-25李宾
李 宾
2017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理论强党”,他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历经艰难困苦创造新的辉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67.理论是一个政党实现自身发展的思想基础。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理论强党是共产党不断超越自身和战胜困难最根本的精神力量。在建党的百年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用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原则来指导实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分析和梳理百年来理论强党的内在逻辑,对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党的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指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
理论强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学懂用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根本理论坚持,在实践探索中决不能偏离甚至抛弃这一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不断开创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始终坚持用创新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行动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梦想就会成为空想。”③郝涛.理论强党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J].红旗文稿,2019(06).理论强党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力、实践转化力和世界影响力。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强党的根本要求
科学理论是行动的灯塔,是“梦想”的双翼。理论强党的灵魂在于理论,只有坚持科学的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实践。就中国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是正确指导我国进行建设的科学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实现自身和实践发展的根本前提。跨越大半个世纪的近代中国是一个包含着黑暗和光明的时代,一方面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让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艰苦探索寻求救亡图存之良方。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先后经历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探索,前三者受到其阶级属性以及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失败,只有无产阶级掌握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衍生出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走出黑暗的“定海神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的成立,从改革开放新时期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虽然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曲折,但是总体上来看始终都没有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发展的历史中,偏离马克思主义得到的教训是深刻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左”的错误极大地破坏了理论强党的建设,使得正确的思想理论没有贯彻下去,错误的思想影响了社会建设。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会犯错误。
以史为鉴,从已发生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后的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避免重大决策性失误,社会主义事业困境的解决在于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建党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真正弄懂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开拓创新。不管是革命战争年代开创的革命新道路,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一化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并进行初步探索;不管是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还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抑或是发起“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指导下开创的,并且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回看走过的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理论强党必须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是理论强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产物。这一概念是由毛泽东于1938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运用它。”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五册)[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63.理论强党在其本质上要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并在新的实践基础之上,总结新的经验来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巨大飞跃,产生了五大创新理论。“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穿了才知道”,只有适合实践发展的理论才是科学有效的理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的”,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
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从成功走向新的成功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从世界上最大的党走向最强大的党的关键环节。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史就是一部理论强党史,是一部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历史。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是理论强党的关键环节,不进行武装的理论是不能发挥作用的,不进行创新的理论武装到党和人民中是要犯错误的,理论强党要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实现二者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最大区别在于,将理论的创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且始终坚持将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到全党全体人民中去,不断地解放人们的思想。理论强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通过指明社会发展方向,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规律,形成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团结全党全体人民,让全党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和形成强大战斗力。新时代的理论强党不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化和现实化,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做到“守正创新”,扩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力
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建成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者最终极的价值追求,他们始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35.。基于这一价值追求,团结世界上其他的无产阶级,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交流和传播,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项工作上功不可没,在新世纪形成了“这边风景独好”的景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以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的理论指导,并且不是僵化机械教条式地运用,而是灵活地将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理论的“守正创新”,取得了丰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在20世纪末期,苏联共产党的失败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世界社会主义走向低谷之际,中国共产党直面困难,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自我超越,走出了困境。直至今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理论上中国共产党产生了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在资本主义封锁和孤立的环境中,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的入侵,中国共产党始终“守正创新”,不断开创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产生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其他共产党提供了借鉴。
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逐步暴露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缺点,很多人开始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反思,这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历史告诉我们,不管是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我们都要联合起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来对抗资产阶级,要推动各国社会主义理论的交流和融通,并且结合自身的实践实现本土化,最终形成强大的力量。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强党不仅要推动理论创新和武装,还应当推动创新理论的世界传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影响力,壮大世界无产阶级的力量。“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让马克思主义这朵理论之花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
二、方法要求:坚持以辩证思维做好“立”与“破”两篇文章
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打开国门搞建设的过程中,正是坚持了“立破并举”,才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稳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的思想领域进行渗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①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9(07).,这对理论强党和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历史与现实证明,理论强党必须要坚持做好“立”与“破”这两篇文章,既要将理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又要破除错误倾向和思潮的影响,“立破并举”方能无懈可击。
(一)坚持以发展实践为立足点,用科学理论回答重大实践问题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开始。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源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党的理论不断深入发展。大革命的失败提出了“中国革命何处去”的问题,催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红军长征顺利转战延安,在延安时期,经过对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西柏坡时期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对“如何转移工作重心”“如何执政”“如何建设新中国”等重大问题,产生了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思想理论创新,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重大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创新成果。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重大实践问题:“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新时代的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成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
实践是理论的来源,也是理论的目的和归宿,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自身的真理性并实现自身的价值。中国共产党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将创新的理论武装到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中去,不断结合实践实现理论武装的走深走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从“延安整风”运动到“三查三整”整党运动,从整党整风运动到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这些都有效地纠正了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使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思想得以实现统一,这为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开展了整党运动、“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等,这些集中教育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提供了思想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始终重视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通过系列主题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得以净化,对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坚决同错误倾向和错误思潮进行不懈斗争
正确的思想总是在同错误思想不断斗争的过程中一步一步走向真理的。理论强党的过程是正本清源和与时俱进的过程。理论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总是会遇到其他思想理论的影响和攻击。马克思恩格斯在与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列宁在与民粹主义、修正主义、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创了列宁主义。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党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并且始终坚持同错误倾向和思潮进行斗争。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三次论战,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随后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倾向开展了坚决的斗争,开创了革命新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急于摆脱落后,“左”倾冒险主义抬头,产生了负面影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地与其展开斗争,最终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至今,党不断地与“左”和右的错误倾向开展斗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左”和右的思想对于党的建设和国家的发展都有负面影响,我们要时刻注意反对错误倾向,坚持用辩证的思维,在反对一种倾向的同时要防范另一种倾向的发生。
错误思潮与正确思想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正确思想是来源于实践、扎根于历史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而错误思潮则是被其他阶级所创造,其目的在于颠覆他国政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等少数利益集团的利益。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历史虚无主义就开始对我国进行了渗透,其历史唯心主义的本质对社会大众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实践发展,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修正主义等社会思潮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带来了阻力。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西方各种错误思潮利用互联网在我国大行其道,诸如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观”等,这些错误思潮在本质上是为了颠覆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是为了否定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甚至是中国传统的历史,是为了否定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给予坚决的反对和展开彻底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果断措施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对于错误思想要敢于亮剑等思想,都对新时代与错误思潮展开斗争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三)坚持“立破并举”,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
“话语是反映特定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一种价值观念。”②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5.在本质上,话语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话语体系。“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的历程告诉我们,必须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新出反映时代特色、解决时代问题、凸显时代趋势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武装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中,增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影响力。理论强党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去掌握社会主流话语权,坚持正确思想,摒弃错误思想,不断用马克思主义去引领实践发展。“破而后立”重在立,我们要把握住“破”与“立”这一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大对正确思想的宣传和灌输,发挥正确思想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破除错误思潮的重要性,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立破并举”是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建设的重要方式,用辩证的思维,在建设科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对错误倾向和思潮的批判。
党在与错误倾向和思潮的斗争中,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错误思潮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达到其目的,向我国传入的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潮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必须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的、符合人民利益的、植根于实践和历史的理论,在我国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建设,用科学理论的力量去削弱错误思潮的力量。辩证思维要求我们用实事求是、联系和发展以及调查研究之法去解释和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掌握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趋势,才能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作出精确的解释,提高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性。调查研究是了解中国实际和特征最准确的途径,通过调查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世情、国情和党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到江西寻乌调查,从南方讲话到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历届领导人都高度注重基层的探索,通过基层探索找到人民群众的“阅卷标准”,应群众之所需,创造出人民需要的科学理论。
三、价值指向:坚持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价值旨归
“立场”是理论强党的立足点,“问题”是理论强党的生命线,只有代表人民根本立场和解决时代问题的理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掌握群众,从而确立自己的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的政党,始终坚持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解决重大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重大理论创新。坚持人民立场是推进理论强党的价值旨归,必须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坚持唯物史观,理论强党要坚定不移贯彻群众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现实的践行者和未来的开拓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理论强党的主体,社会主义实践的根基在人民,理论创新的源头是人民,理论武装的对象是人民,中国共产党从来都十分注重问计于民和施计于民。理论创新是推进理论强党的前提条件,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指导社会实践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理论创新时坚持集思广益、广开言路,通过“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①习近平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强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N].人民日报,2016-05-18.,不断地汇聚起理论创新的力量源泉。人民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力量所在,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理论创新的根本要求。在进行理论创新时,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理论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理论相融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共产党所实现的理论创新皆是“从群众中来”的,从革命战争时期的“三三制”到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就是一个聚民智、问民策的过程,正是如此才形成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也正是问计于民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有了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群众路线不仅要求理论“从群众中来”,还要求理论“到群众中去”。科学的理论不是要束之高阁,而是要“接地气”,只有深深地扎根在群众中,让人民群众掌握“批判的武器”进行“武器的批判”,才能将理论转化成现实力量。理论创新的目的并不是理论本身,而是必须要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反复检验才能确保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唯物史观要求我们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也只有将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理论才能指导群众,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的磅礴之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理论创新的根基,而且是理论武装的主体,将理论灌输到群众中去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前提,只有群众掌握了科学理论才能够用科学理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推动理论实现“到群众中去”是很有必要的,推进创新理论的武装工程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从理论供给侧发力,推动科学理论武装工程走深走实
人民群众需要理论武装,而理论武装工程最大的短板就是理论武装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工人阶级本身是不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的,“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②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7.,通过科学理论灌输,让人民群众形成社会主义的意识,最终去创造历史、践行现实并开创未来。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地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多元化和多变化,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逐渐从人们的思想意识层面和文化领域渗透到经济、生活等方方面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急切需要一个权威的理论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解释,需要执政党通过理论武装工作去拨开复杂社会思潮的迷雾,让人民群众明辨善恶美丑、明晰是非对错。中国共产党理论强党的进程就是不断地解释世界并通过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过程,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解释了“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③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党通过联合朋友对抗敌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解释了新政权的性质是什么、怎样建设好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释了中国的道路是什么、怎样才能走好中国的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释了奋斗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目标。正是这些理论上的释疑不断地指导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而不懈奋斗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在明确了人民群众的需求之后,我们要从供给侧发力,不断提高理论供给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着重解决“供什么”“怎么供”以及“谁来供”的问题。一是解决“供什么”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要做好供给和需求的对应,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需要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反映群众呼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建立在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之上的理论,所以能够准确地解释中国社会存在的问题。二是解决“怎么供”的问题。党的重大理论创新都是全局性的,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受人民群众主体差异性的影响,对于理论的需求存在着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在进行理论武装时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一方面系统性地进行宣传,从总体上对创新理论进行把握;另一方面要因人制宜,面对不同的受众,要有不同的阐释范式。在进行理论武装时还要加强对宣传语言、宣传手段和表现方式的创新。三是解决“谁来供”的问题。理论武装是由上而下的过程,在理论武装的这个环节中,主体是党,客体是人民群众。在推进科学理论武装工程走深走实的道路中,要注重从人民中培养“党的喉咙”,只有人民的宣传员才最清楚人民群众需要什么,也只有他们才能将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讲对、讲透、讲全面。
(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强党的关键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大众化,理论强党的生命力则在于人民。“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实现大众化,掌握更多的群众,最根本的是科学理论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抓住了这一根本就是“彻底的理论”,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理论,其最终级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能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所接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能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和武装,不断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一种理论能否实现和实现大众化的程度,最根本的是取决于这一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立场选择,还取决于是否真正地拥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两张皮”“两面派”“说一套做一套”的这些做法是不可能得到群众的拥护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胜利而国民党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国民党是为了自身阶级的利益,所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在人民,所以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理论武装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武装的必然结果,二者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实现统一。理论武装工作起着引领大众思想和凝聚大众力量的作用,通过理论武装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特别是通过理论武装抓住党员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在最大程度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论强党的关键,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坚定地跟着共产党的脚步走,党才能从人民中吸收养分,从而实现创新指导思想和厚植执政基础,最终实现自身的强大。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奋斗下,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不断推进这一最新创新理论的大众化发展,不断地用最新的理论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伟业,百年正是风华正茂。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漫漫征途中,要推动理论强党的深入发展,让理论成为党不断从强大走向更强大、从辉煌走向更辉煌的不竭动力。回望来时路,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展望未来图,理论强党是党在新时代战胜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