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中的不平衡现象

2021-11-25陈留俊

创造 2021年8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

陈留俊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判断。话语体系本身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之一,还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何毅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话语的崛起[N].学习时报,2019-10-08.而当前中国话语体系同样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要矛盾的梳理和解决,需要引起重视。

一、认识“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个很流行的词汇,但至今没有一个清晰而统一的定义,感觉什么都可以往里边装,装多了又什么都不是,只因这一概念有以下这些特征。

(一)话语体系是个具体而抽象的概念

具体的话语体系包括由各种表达方式和内容组成的载体,如语言文字、图像视频、符号线条、韵律节奏、美术雕塑等。抽象在于话语体系的整合,包罗万象的内容很难被某一个体系所容纳,作为一个整体指向范围极为广泛以至于需要在话语体系前加一些不同方向的修饰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政治学话语体系”“自由主义话语体系”“官方话语体系”等。与话语体系相关联的还有表达体系、传播体系、宣传体系等概念,作出明确的区分是一件非常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尽管如此,本文认为大致可以主体、方式、对象为依据对其加以初步认知。从主体看,辨明谁在参与或主导话语体系的运行,动机和宗旨如何;从方式看,需以不同载体作为统计和研究对象,分析其状况和影响力;从对象看,区别不同社会群体能接受到的所有意思表达,以受众为出发点、以内容为指向、以评价体系为标准了解话语体系的运行效果。

(二)话语体系是个哲学社会科学的概念

李长春同志2012年曾提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要求,这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构建话语体系,就得与人文学科进行清晰的切割。人文学科强调个人在文学、绘画、音乐等领域感性的表达,呈现形式较多,因受感性支配而缺乏对社会的理论性思考。哲学社会科学要求话语体系摆脱随机性、情绪化和碎片化,努力以思想理论和知识架构推动形成科学健康的现代话语体系。福柯认为话语就是权力①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112.;联系约瑟夫·奈对“软实力”②约瑟夫·奈.软实力[M].马娟娟,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3.的界定、葛兰西的“精神和道德领导”形式③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9.、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和布尔迪厄的“场域论”等理论,可以得出话语体系必须是一个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加以清晰界定的概念,才有可能在实践层面得到推进。

(三)话语体系是个历史性的概念

话语体系是一定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时代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表达范式④闫安.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N].内蒙古日报,2018-05-21.,离开历史背景的话语体系不是陷入虚无主义就是流于神秘主义。始于公元前841年的中国信史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故事,就是一个构建话语体系的案例,这个案例留下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警训。此后的中国一直在儒家入世和道家出世的话语体系间不停摇摆,并以经史子集等作品作为主要载体,缺少对国家发展、治理模式的思辨和实验,以致未能产生适应工业文明的新型话语体系。直至百年前各种话语体系的涌入,经过多重的争论和实践,最终在中国建立了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话语体系。今天,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进入新时代,话语体系必须放到历史长河中才能发现属于当下的特征和适应当下的要求。

(四)话语体系是个现实政治的概念

话语体系是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客观存在,它是信息、知识或理论的一种,也是生活、工作或学习的一部分,无法逃避也很难拒绝。重要的是,“话语不但意味着一种言说方式,而且意味着对言说者地位和权力的隐蔽性认同”⑤阮建平.话语权与国际秩序的建构[J].现代国际关系,2003(05).。话语体系是对社会的描述、理解和期望,所有内容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比较或解析,这些都离不开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分布和政治生态,否则既没有生命力也不会有说服力。现实政治需要话语体系作为必要的手段,“政治系统为了维持下去,必须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成功地缓和造成的压力,并且对此做出反应”⑥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8.。即使现实中的话语体系会包含一些虚拟的内容,但它本身也是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当不相容的理念展现在受众眼前时,话语体系的发展方向就是社会政治的前景需求。只要现实中的人民还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还寄希望于权力可以改变社会,话语体系就是重要的工具,其本身也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可能还是越来越重要的一部分。

话语体系是某一时代关于社会的所有意思表达的总和。要清晰认识话语体系是个难题,因为每个群体的接受程度和范围不同,同时也因为个人与社会、现代与传统的张力各异。但是话语体系又是一个必须认清的议题,它既关系到个体的幸福感受,也关系到社会的文明程度,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出现种种不平衡现象之后更须小心。

二、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中的不平衡

(一)内外发展不平衡

全球化发展至今,对于任何一种话语体系而言,都不可能局限在一国范围之内,也不可能在没有交流和比较的情况下被广泛接受。中国百年前曾经全方位地接受西方各种话语体系的理念知识,希望以此来改造落后贫弱的国家,形成了蔚为壮观又龃龉不断的思潮互动,包括人文主义启蒙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自由主义改革派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等,最终全体中国人在对众多话语体系加以严肃比较、斟酌和实践后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曾派出许多人到国外宣传中国革命的主张和经验,有很多发展中国家对毛泽东思想非常感兴趣并以此作为自己革命和治国的理念,还有很多发达国家的青年兴致勃勃地来中国体验社会主义信仰的魅力①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291-303.,那曾是中国式话语体系对外蓬勃发展的高光时刻。

改革开放后,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以内向为主,几乎停止了所有“革命输出”的做法。这个阶段以学习吸收西方话语体系为主,只是不同于一百年前的病急乱投医,而是有选择地学习对国家建设有益的内容,并且事实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此时的中国对外话语权严重不足,也使得一些西方国家认为,这是对中国进行大规模意识形态改造或是和平演变的机会。某种程度上成为诱发1989年政治风波的深层原因之一。

一国话语体系的内外发展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博弈过程,内部话语体系强势发展会有强烈的动机施展对外的影响力,无视外部话语体系的闯入又会使国家陷入被动,话语体系内外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会使国民思想发生波动,也会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安和混乱。

这些年,中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却没有在世界上取得相应的话语权,原因就在于对外话语体系的疲弱。具体表现为:一是语言文字的障碍,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接受程度不高,而承担对外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等机构又多受掣肘;二是意识形态偏见依然普遍存在,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能接受被中国超越的现实,就借助优势的话语体系诋毁中国模式;三是中国各机构、企业或个人在全球化过程中确有良莠不齐的问题,在利益驱动下不注意社会发展,造成不良舆论影响时又缺乏危机公关意识,自然很难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据上风。

21世纪以来,中国在努力改变话语体系内外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大力推进中国媒体走向海外,央视已经形成了覆盖全球所有主要语言的电视网络;加强企业境外投资的管理与指导,在经济理念下兼顾社会效益和人文交流;规范国人出境旅游购物的行为,提升规则意识,改善国人的形象。党的十九大之后,以各种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种不平衡有了一定的改善:全球政党大会在北京召开,吸引了世界200多个政党参加,提升了中国发展经验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中央宣讲团受邀到其他国家讲解党的十九大精神;三卷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多种语言的版本在世界各地发行销售。这些都是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做出的新努力。

国际政治中权力分配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分配建构的,利益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观念建构的。②亚历山大·温特.国际组织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67.观念有赖于话语体系的塑造,在国际交往中必须平衡话语体系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话语体系的建设中平衡内外的关系。不讲国家利益的话语体系是空中楼阁的虚无主义,只论国家利益的话语体系是唯利是图的实用主义;仅关注对内话语体系的建设会缺乏比较后的说服力,仅致力于对外话语体系的发展则欠缺实践成果的影响力。

中国当下的话语体系还基本处于内强外弱的态势中,美国等西方国家持续炒作中国香港、疫情、南海和新疆等问题,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打造中国的负面形象。而中国很多时候只是依靠外交部门来进行辩驳,这在话语体系的竞争中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升涉外人员、企业、学者、媒体等各方面的话语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对外话语体系,掌握对外话语权,维护国家形象。

(二)供给结构不平衡

中国历史上的话语体系中,供给方的主导地位一直被统治者牢牢控制,一旦出现动摇的情况,往往就是社会开始失控或动荡的时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兜售各自的理念主张,是对话语体系供给资格的争夺,在造就了百家争鸣的话语体系的同时,也造成了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社会乱局。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等,都是由封建统治者作为供给方,统一提供话语体系的内容,以免引起社会动荡。这种话语体系的供给模式有助于巩固农业文明成果,帮助形成了领先世界的大一统中华帝国,但错失了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下的话语体系构建良机,也错过了人类第二次产业革命,导致中国成为工业文明的掉队者。到“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想要打破话语体系的供给垄断,就必然要遭受种种阵痛,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才在话语体系的供给上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兼容并包的格局,这种供给格局为改革开放的成功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在话语体系的供给结构中,政府主导的供给模式一直是中国的特色和优势之一,也是中国保证稳定发展的前提。话语体系的强势供给才能确保中国在市场经济、社会主要矛盾、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上,使全体人民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在中国目前的话语体系中,主流价值理念的供给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实施是必要且不可或缺的。但是,具有广泛共识的内容无需浪费太多资源进行同义反复式的话语供给,同时话语供给只有一个主要供给者将严重削弱其说服力与可信度。正如罗素所言:“官方的宣传力量,特别是在没有竞争的时候,容易被人估计得过高。”①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5.“供给制”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单位制是造成中国不信任的温床②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227.,在话语体系的供给上也是如此。这种供给结构的不平衡现象只怕会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信任缺失,出力不讨好的供给模式还会助长社会上的“两张皮”问题,即形式与内容、语言与行动、身份与思想的严重脱节。缺乏多元主体的补充和支撑,话语体系会像吃腻了的大餐,变得面目可憎。

当今世界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话语体系的供给结构迎来巨变的契机。话语权理论认为,收视率是一个隐匿的上帝③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63.,在强调收视率的话语供给中,传统供给方(如电视、报刊)依然保有强大的实力,自媒体和智能科技则异军突起,后者的兴起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新的话语体系中主体和受众可以互为“他者”,互相影响,有时候甚至很难确定谁是供给者谁是接受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样适用于话语体系的发展需求,即在供给侧完善话语体系各要素,推动供给主体更加多元,供给形式更加丰富,供给内容更加全面深刻,以形成更健康科学更具前瞻性创造性的话语体系。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供给结构中,官方的领导力不是体现在话语体系的垄断上,而是体现在具有包容性的竞争力上,即能够在各供给方的竞争中赢得话语权和受众的认可;其他话语供给方则可以提供各种补充和思考,既可以完善话语体系的多元发展,也不至于错过可能的思想闪光。

(三)认知态势不平衡

所谓认知态势不平衡,是指中国当代话语体系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遭遇到的认知差异或接受鸿沟,使得许多内容得不到真实准确充分地理解并形成对社会实践的影响。哈贝马斯认为,话语是文化和交往的中介,也就是话语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整合。①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4.构建话语体系的目标是提升公众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复杂的话语供给中激浊扬清、去伪存真,为社会发展形成科学高效的认知体系。可是当下话语体系中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不平衡,致使民众无法获悉掌握先进的社会理念和知识体系,甚至认知水平还有下降的趋势。

1.学术话语两极化发展导致认知障碍。学术研究成果代表一个社会话语体系的最高智慧和发展水平,学术话语是要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准确表述出来以获得相应的认可和检验。不论是自然学科的技术基础、人文学科的感性情怀,还是社会学科的研究(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历史等学科门类),研究成果尽快产生社会效益是这些学科的根本任务,而最大可能的认知度是前提。然而,中国目前的学术话语呈现出两极化发展趋势,严重阻碍了普通民众对社会科学的认知。一方面,某些专家学者的学术话语完全基于非常专业化的理论、概念或推理,只在一些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很小的学术圈内进行交流,貌似非常高端的话语体系使普通民众既看不到也看不懂;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学者则无法进行学术话语的生产,迫于考核或荣誉的压力参与学术造假或知识舞弊,此类认知不是浪费时间就是深受其害。这种两极化态势使得学术话语要么高高在上,要么弄虚作假,真正的最新最贴近社会的成果却无法直抵人心打动民众。须知社会科学的学术话语必须是在社会关怀基础上的有的放矢,并在最多的人群中争取最大的认可与践行,如此才有存在的意义。

2.官方话语程式化表达导致认知疑虑。官方话语体系包括政府的政策文件、领导的会议发言、干部的教育培训、官媒的宣传报道等。在当前的官方话语体系中,“政治统摄传播”②荆学民.政治传播活动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8.的特征非常明显,就是在很多时候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政治正确而伤害了对象的认知情感,或过度追求程式化的表达而影响了对象的接受程度。一是用表态式话语代替“讲政治”的要求,用口号式发言显示官方的政策立场,误解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根本原则,无视话语体系中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话语使认知对象误以为话语只是话语,行动另有安排。二是官方话语体系运行缺少相应的考核、检验、研讨机制,给形式主义、虚无主义留下了滋生的温床,学而不思的教育培训,千篇一律的学习心得,向声背实的感受交流,都与入脑入心的认知要求有较大的距离,急需探寻能够检验话语对象真正内心认知状况的机制,确保所有官方话语体系深入人心,卓有成效。三是官方话语体系有报喜不报忧或将成绩实化问题虚化的习惯,这是传统政绩观在话语体系中的体现,但事实是成绩只代表过去,问题才意味着未来,虽说两者不能割裂,但负责任的官方话语体系不应该是才艺表演、论功行赏,而更应该是查缺补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努力让全体对象一起展开纠错反思的行动,才能对社会有更大裨益。官方话语带来这些疑虑,不仅会使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受挫,也会让政府的公信力受损,“塔西佗陷阱”就会迫近。

3.网络话语市场化运作导致认知错位。互联网已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我党长期执政这一关。①荆学民,于淑婧.自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秩序及中国调试[J].政治学研究,2020(0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人均每周上网时间是27.9小时,在各类APP使用中,通信类占时最长,占14.5%,第二至第六位分别是网络视频、短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网络音频。报告里的这些数据,真切地反映了网络话语的重要性和危机感,透露出严重的认知错位现象。一方面,大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依靠传统方式(如报刊书本等)接触话语体系,新兴的网络媒体成为主流,且在市场化运作下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从内容上看,具有更多正面意义的话语还在前者,后者的发展由于市场和监管等原因导致内容良莠不齐,甚至低俗无聊居多,错位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另一方面,在新兴网络媒体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利益驱动是根本动力,娱乐是基本属性,年轻人是主要目标群体,这导致认知上的单向度发展,即由少数供给者提供内容,大部分人只是被动接受,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在话语体系中的自主性和判断力,使少数内容供应者或平台拥有者有能力控制话语体系的性质与走向,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在近年的中东乱局中,一些网络平台就起到了这样的负面作用。在市场化的话语体系中,需要注意的是,认知错位可能更多的是带来盲目接受,而不是理性思考。

(四)创新能力不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对创新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创新却显得相对不足,往往滞后于其他领域的发展态势,有时还会对其他领域的发展形成牵制或阻碍。

1.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创新相对不足。理论创新更多与学术话语体系相关联,或多或少存在上述两极化现象,社会科学创新只有更多地依赖于较高层次的理论积淀和调查研究,才能在话语体系中展现引领力并赋能社会的发展。理论创新不足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当今世界的社会科学界普遍遭遇理论创新的困境,在经济、政治、社会乃至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的都是20年前的理论,大部分经典理论出自100年前甚至更早,在百年大变局的背景下,理论的更新换代远没有跟上。在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要脉络的理论体系已成功构建,也经历了实践的考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原先的社会发展模式遇到各种瓶颈,改革进入深水区,理论上的思考应该走在前面,至少应该能及时反映现实,但从目前的话语体系来看,这方面的突破还远远不够。

2.包容性话语体系的机制创新缓慢。话语体系的创新有赖于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那就需要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机制对各种创新的尝试给予帮助和支持,任何依靠单一主体或机构的创新都不足以构成对全社会的促进。“国家不应把自己看成是科学真理、形而上学或伦理学的卫道者,这是自认虚弱的表现,稳固的国家不应该这样。”①伯特兰·罗素.权力论:新社会分析[M].吴友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78.国家应该是个包容性的主体,给各种积极健康的话语体系以最大可能的养分,以法律方式对其中有失偏颇的内容加以调整,这会给社会的长远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目前,有一些机构和制度还是会以身份、资历、喜好为评判标准对各种话语内容加以取舍,以资源浪费为理由否定一些不符合形式要求的思考和表达,这将恶化话语体系的不平衡状况,被放弃或无视的话语内容哪怕只有一点可取之处,可能都是这个社会难得的成就,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但现在的机制对此还没有相应的保护。

3.话语体系面临文化传统的创新困境。尽管“高手来自民间”并不尽然,但创新一定需要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积极的文化氛围,只有基数越大的创新才有更大可能取得突破,所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如此。然而,中国的文化基因强调集体重于个人,整体大于局部,就像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尊崇一样,过度要求对权威和长辈的服从,也许有利于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但绝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育,很多灵感会在服从和尊重中被无视或轻视。“学而优则仕”的习惯,使许多青年才俊进入到相对稳定不需太多创新的行政团队里,并不断地被传统文化所约束和禁锢,似乎忘了百年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思;同时,大部分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一二十年的求学生涯中,不得不学习很多以后走上社会完全用不着的内容,这是一种不可饶恕的浪费,因为被消耗的是中国年轻人最有精力的美好时光,最富创造力的激情岁月。从根本上看,文化传统中的创新困境可能长远地影响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话语体系的创新也必受制于此。

总之,“话语的存在既是理性的呈现,也是对本体的揭示”②赵中源,黄罡.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要义与理路[J].政治学研究,2020(03).。当前,中国社会在获得迅猛、坚实的发展之余,也遇到未曾有过的挑战,民众急需明确且有说服力的理论指引和价值导向;但中国当代的话语体系由于其复杂性、碎片化而显得本体模糊,理性难明,相对于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这种不平衡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部分,涉及人们对社会的认知与评价,关系到每一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与理解,没有这个前提,既无法把握真正的社会矛盾,也会误读人民的真正需求。

本文只是提出中国当代话语体系中的一些不平衡问题,应对的路径和方式还需更进一步的探讨。可以明确的是,话语体系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孕育而生的、自主建构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平衡”状态是一个国家健康运行的标志,是软实力对硬实力的必要补充,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中国当代话语体系的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某一个人或团体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它有赖于全社会每一个成员共同、自觉且长期的努力。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
画与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构建互联互通“四大体系” 推动人大“两个机关”建设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