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美”托举“中国梦”
2021-11-25文_孙超
文_孙 超
(作者系江汉大学工会副主席)
1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三个“历史性”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生动擘画了劳动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锐意进取的“劳动美”。
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70后,从小受的教育,就是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热爱劳动。小时候学习历史,每每看到从清末到民国,积贫积弱,赔款割地,国家版图由“海棠”变成“雄鸡”,就义愤填膺,痛惜不已。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印记了近代中国苦难屈辱的一页。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以毛泽东、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收回失地、完成国家统一大业视为神圣职责,念兹在兹,舍我其谁。
邓小平在1982年同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谈香港问题时就坚定表示,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对此中国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记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上6点30分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当时播放这一段话,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听得人信心满满,血脉贲张,至今都言犹在耳,记忆犹新。正如世人所见证,中国如期收回香港,“一国两制”成功实施,见效落地。正是老一辈共产党人这种令人敬仰的历史担当精神和国家意志,成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动力。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照亮了我们的人生来路,引领着我们生而为人的去向。而电影《上甘岭》、电视剧《霍元甲》以及它们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万里长城永不倒》伴随着我们成长,滋养着我们的家国情怀,生发了我们保家卫国的英雄主义气概。无论是“朋友来了有好酒 / 若是那豺狼来了 / 迎接它的有猎枪”,还是“这里是全国皆兵/历来强盗要侵入 / 最终必送命”,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任何入侵中国的外敌,最终都要付出惨痛代价。记得小时候电视里播放《霍元甲》,万人空巷。当年的我们被霍元甲和陈真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了。电视剧中漂亮的武打场面,令人至今难忘,甚至很多人从那时起,开始模仿霍元甲的迷踪拳,苦练陈真的连环腿。霍元甲、陈真等人的爱国精神,加之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中“个个负起使命”“冲开血路 / 挥手上吧 / 要致力国家中兴”的号召,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
2 小时候我大多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在武昌一家军工厂上班,而母亲在黄陂农村务农,农村广阔天地让我从小就对稼穑之艰难、农事之劳苦有着深切认识。唐代诗人李绅笔下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觉得就是在写母亲,在写和母亲一样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的广大农民。诗隔千年,但母亲劳作之余,总是把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讲给我听。
母亲的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而身教更是大于言教,她的农民本分和劳动本色始终影响着我,滋养着我。她一辈子虽没有电影《上甘岭》里的英雄们那般轰轰烈烈,却一年到头栉风沐雨地劳作在田间地头,为国家交公粮,为家庭留余粮,在她那个年代兢兢业业守着一个农民的本分,勤勤恳恳体现着一个劳动者的本色。
那个时候从家里到粮店交公粮,一路上要经过两个水塘,翻越三座山丘。每到稻麦收割、谷粒归仓的时候,母亲都要拣颗粒最饱满的稻谷或麦子,挑上满满当当的一担,从家里赶往粮店。每次母亲都催促我说,不能去晚了,去晚了粮店关门了,就交不了公粮了。我跟在母亲后面,不敢磨蹭,路过水塘边的水沟时,还要牵着母亲的衣角才过得去。妹妹才一岁,母亲就把她放到箩筐里挑着。等到了粮店,妹妹躺过的那个箩筐里,谷粒都会陷下一个小窝窝。每当交了公粮,留有余粮,母亲都会面带微笑地把妹妹抱起来亲一亲,然后回家给我们做好吃的。那个时候,母亲显得比农忙“双抢”时节从容得多。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3 在对真理的学习理解把握上,母亲用艰辛的稼穑、勤劳的汗水,用默默无闻的耕耘、朴实无华的教诲,影响着我,启蒙了我。她执辔犁田、俯身插秧、荷锄除草、举镰收割、挑担交粮,她的一举手一投足,虽然已过去四十年,可在我的脑海里,依然留有深深的烙印。
她那阡陌之间的举手投足,她那祈盼丰年的一颦一蹙,勾勒出了珍藏于我内心深处的“劳动美”。这份美是母亲留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在这份最珍贵的礼物里面,包含了我对“劳动美”的质朴理解,寄寓着我对劳动价值、劳动创造生活的美好憧憬。
如果说母亲的言传身教给了我潜移默化的劳动启蒙教育,那么小时候耳濡目染的电影《上甘岭》、电视剧《霍元甲》以及它们的主题曲《我的祖国》、《万里长城永不倒》带给我的则是爱国主义的启迪与滋养。从母亲身上我看到了劳动者的“劳动美”,从小时候看到的影视剧里我寻找到了爱国英雄的“中国梦”。“中国梦”成就了“劳动美”, “劳动美”托举起“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