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流通发展趋势 洞察理论学术前沿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2020年会纪要
2021-11-25紫石
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2020年会,于2020年12月26日在京顺利召开。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理事长、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理事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马龙龙出席会议并发表论坛主旨演讲,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副主任付诚发表论坛致辞。商务部市场运行与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理事长刘普合等G30成员及论坛特邀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秘书长王德利主持本次年会论坛。
《时代经贸》作为重点关注媒体,现将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2020年会上的专家观点整理汇总发表,以饕读者。
黄海(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理事长,商务部原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2021年是我国商务工作特殊的一年。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难逃负增长,上一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负增长是1968年,同比下降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69年到2019年保持了50年的正增长。2021年商务工作以负增长起步,要从坑里爬出来,应该有一些新思路,这样才能走出难关。我建议,2021年应重点关注中小微商业企业,把扶植中小微商业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长期以来,商务部门十分重视大企业的发展,对中小微企业重视不够,反而是监管十分严格。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扩大消费的根本在于就业,也就是收入问题,中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微商业企业发展不仅方便群众消费,也是自救。过去将中小微企业定位为拾遗补缺,我觉得应该转变思想。既然强调消费多元化、个性化,那就必然要依靠中小微企业,现在一些“网红店”都专注于很小的细分市场,虽然小,但是很好。所谓的全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先进的流通技术,而非规模。谁能说肯德基、必胜客没有竞争力?这些公司越拆越小,但效益提高了,对企业形象也没有影响。此外,目前中国有六亿人月均收入一千元,他们无法提升消费品质,收入决定他们处在这个消费阶段。2020年商业整体是负增长,普通百姓消费低迷,但高端消费超常规增长,高端商场、跨境电商、免税销售都十分火爆,这个现象值得研究。再者,中央提出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2021年的商务工作中应该有所体现。
马龙龙(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理事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抓住制造业发展机会。新冠疫情导致国际供应链断裂,是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供应链重新组合过程中取得主动权的绝佳机会。政府可从进出口退税、减轻劳动力税收等方面出台一些支撑措施,发挥我国产业链集群优势,重拾制造业全球地位。我建议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研究委员会,从大湾区开始进行制造业企业调研,逐渐推广开,在调研基础上形成政策建议;消费方面注重下沉市场,以三四五线城市为代表的下沉市场消费火爆,一二线城市商业地产重新洗牌,可以重新组织老商业人的智力资源,将其关注点转向下沉市场,跨境电商迎来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引导消费回流。
荆林波(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我梳理了近40年中国流通理论研究情况,中国流通学术研究的第一次高峰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高峰是2011-2012年,然后又开始往下滑。40年来,我国流通理论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不断变化。1980年前主要研究流通领域、国民经济、市场货币流通、社会主义制度等,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都是研究流通的;1981-1990年,研究重点在商品流通、供销社,还有和国民经济相关的货币流通,因为这个时期出现了通货膨胀;1991-2000年,研究重点在商品流通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2001-2010年电子商务崛起,消费、农产品、物流等研究领域多元化发展,以及随着中国入世,全球价值链研究开始出现。通过研究发现,中国流通研究内卷化趋向较为明显。其原因在于:一是流通理论研究人力投入不足;二是流通理论研究缺乏方法论;三是流通理论研究没有紧跟流通实践;四是流通研究无法满足政府决策层资政需要。
2021年流通工作关注重点在“三新”。一是新发展格局,关注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现代流通体系;二是新发展阶段,关注高速增长与高质量发展;三是新发展理念,关注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消费方面应重点关注人口总量与结构、支付能力,即居民收入与购买欲望。
刘普合(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理事长、中国商业经济学会消费研究院院长):
一是关注社区商业建设,将社区商业建设融入社区建设。国务院及相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该领域,但目前来看发展存在不平衡。社区是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的基本单位,是党、国家、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商业的功能不应局限在解决居民生活必需品买卖问题,应在新情况下去研究社区商业服务网络转型升级问题。二是社区商业建设应形成部门合力。通过建立协同机制,集成任务清单,确定可控的责任主体,形成一整套项目管理方法及考核体系,将教育、医疗、养老、幼育与社区商业发展协同考虑,形成一个网格化的管理系统。
李朝鲜(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北京工商大学原副校长、教授):
2020年商品流通的基本形式与主要特点:一是总量增长放缓;二是结构变化明显,医疗用品、医疗器械等比重大幅提升,而能够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物质、精神消费占比下降;三是个别商品表现异常,特别是价格,如猪肉、口罩等的价格;四是行业垄断加剧;五是线上交易强势增长。
祝合良(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
流通地位的提高是历史必然,现代流通体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和意义。我国工业化早期是以生产为主导,中期以消费为主导,现在进入到以流通为主导,所以中央提出把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新发展格局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符合国家经济发展实际及普遍规律。现代流通体系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现代流通的运行体系,二是保障体系,三是归置体系。从国内外情况来看,现代流通体系的重点是运行体系。在运行体系方面如何建立现代流通体系,我认为一是体现现代性,二是利用大国优势。现代性方面,我深深体会到其着力点在于建设智慧流通。现今流通已由原来的交易者变成消费的领导者,由原来市场的实施者变成市场价值的提升和创造者。高效的流通能够更好地满足、引领和组织生产,更好地提升和创造价值,应以智慧流通为方向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骏阳(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以前零售业追求做大做强,但当前我国零售业集中度是下降的,小型化、多元化是未来商业企业发展大趋势。近年来,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争相推出了自己的小型业态,也印证了这个趋势。此外,将大型电子商务企业拆分为实体零售企业、网络零售企业、第三方平台等若干小企业,是解决垄断问题的一种思路。
颜艳春(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北京富基融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盛景合伙人):
第一,重视外循环格局搭建。重塑与搭建外循环,将过剩的产能带到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去,形成更加开放的空间,才能真正支撑内循环。同时,政府应为企业家赋能,这种赋能不仅仅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通过构建外循环帮助企业家“走出去”,引导、鼓励平台经济体加速走向全球化。第二,政府应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大健康产业方面的投资。我国物流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物流网点、交通枢纽、产区枢纽都应有国家级战略思想统一指导规划。第三,注重人才吸引。用更好的人才政策建成全球人才价值洼地,把中国变成全世界人才都向往的国家,如深圳是一个好样本,有硅谷之风。此外,我国可利用新能源汽车进行弯道超车,大力发展工业,如美国当年工业崛起主要依靠福特汽车。
刘观志(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安徽德隆投资集团高级总裁、首席商业顾问):
2020年特点总结如下:一是疫情导致经济总量的增幅明显下降;二是疫情对经济结构产生影响,一些行业发展加速,如在线视频增长加快,但大多数实体商业受挫较大;三是疫情对消费行为和消费心态产生影响,如应急时的可移动性受到重视,消费者渴望拥有一辆私家车,渴望拥有第二居住空间;四是中小微商业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中小微商业企业抗风险能力差,受到的支持、扶助却是最小的,地方政府对中小微工业企业、制造业的扶持政策远远多过中小微商业企业,希望商务部能更多地关注中小微商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未来几年发展趋势:一是不断促进消费者和流量圈互相融合;二是消费降级或下沉和消费升级相互分离。经济分化或收入差距导致消费分层,一端上行,一端下行,下行一端背后有收入原因,也有行业原因。一些头部企业的传统营销思维或手段自始至终都是价格战,淘宝通过价格竞争来颠覆实体商业,拼多多又通过进一步的价格竞争来颠覆淘宝,现在美团、饿了么进入社区团购也是通过价格补贴,这对经济有很大损害。促消费政策对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应有所区别。对农村低收入阶层主要是保质,促消费的重点在刺激高收入阶层购买欲望。此外,针对不同的地区促消费政策应有所差别,如南北差异应被重视。
王成荣(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成员、北京商业经济学会会长):
电商平台在发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纽带作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如一些大的电商平台专门组织力量深入制造业一线,利用积累的消费大数据帮助生产者以最快的时间改进、研发产品,迎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发挥了流通的桥梁、纽带作用。此外,新冠疫情倒逼传统商业加速改革,是政府部门推动转型创新的好时机。下一步应研究如何支持传统商业改造。重视全渠道创建,重视体验式消费需求,创造场景化消费;消费方面应完善统计方式,在统计商品消费的基础上,加强服务消费统计;促消费应分层施策,农村或四、五线城市消费重点还是实物消费,应确保质量,城市消费应着重引导服务消费提升。
王强(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数字化转型进入实际推进期。近年来,我们带领课题组对新业态、新模式、新型消费进行研究时发现,新冠疫情之前部分企业对新型消费、数字化等还有很多疑惑,疫情暴发后,大家迅速形成共识,考虑的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选择哪种模式最适合等问题,这是目前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下一步发展方向。此外,在加强学术研究方面,个人认为学者要冷静客观,不跟风鼓吹,搞清楚内在模式与内容,辅助决策。
赖阳(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青年论坛成员、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商业研究所所长):
平台化是一切产业的未来趋势。一是因为平台使交易信息透明,交易成本随之大幅下降,甚至趋近于零;二是平台使买卖双方实现无缝对接,进而促使市场开放程度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促进商业企业创新发展应抓住前后两端。一是供应链要极致优化,二是通过文化、IP等创意元素提升竞争力。城市商业要考虑商业中心向体验中心转型,文化艺术沉浸式体验、时尚转型是重点。城市商业空间规划要注重人性化,创建公共空间,如打开一楼商业,利用室外环境氛围形成街区互动模式等。此外,社区商业建设中政府应重视保证商业规模和相应的准公益属性,运营交给有能力的企业按市场化规则去做。社区商业功能应该多样化,逐渐转型为社区生活中心,成为社区生活的第三空间。
李政波(中国流通三十人论坛(G30)副秘书长、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政务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
注重对消费人群的划分。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消费特点,研究好不同人群消费特征,对促消费政策制定意义重大。如“00后”“10后”消费和关注重点在泡泡玛特、猫咖、密室逃脱等能够满足精神需求的层次,而老年人的关注重点在健康。注重对商业转型发展质量的评价。目前商业企业进入集中转型期,耗资巨大,但转型质量参差不齐,建议加强对商业发展质量的研究,建立相应评价体系。加强趋势引领,增加对零售业发展趋势、数字化转型方向、方法的挖掘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