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情况研究
2021-11-25王东彪
王东彪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0010)
一、引言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管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的双重属性,往往是以实现经营目的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方法手段,以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控制职能的集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发挥重要的作用,使企业更好地发展。虽然现在国有企业在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因内部控制失效而造成的违规、违法事件仍时有发生。因此,应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方案,保障国企内部的各项运营管理活动合规高效开展。
二、绪论
(一)研究背景
保障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国有企业良性健康发展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国有企业不断深化改革,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机制,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动力,最终完成改革目标,释放改革红利。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管理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技术性双重属性,往往是以实现经营目的为基础,采用一系列方法手段降低企业的风险,从而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是企业各项控制职能的集合,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灵活运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增强,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国有企业虽然一直深化体制改革,管理能力及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但在全球经济市场中,我国的国有企业与一些世界级的优秀企业,在管理水平方面,特别是风险管控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差距。所以全面风险管理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不仅可以完善自身的发展,还能够增强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研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是确保单位战略目标的可实现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做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管理层落实企业战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高效开展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持续贡献企业价值。
(二)研究意义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约束国有企业员工的行为,防止国有企业权力过于集中,有效遏制腐败现象。与此同时,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也是提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如今国有企业会计失真的问题十分严峻,已经影响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所以完善内部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控制意义。当然,加强国有企业内部的控制管理更是国有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可以保障企业财产的完整,确保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文章对当前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国有企业的控制理论,是为了从根源上挖掘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保证其良性健康发展对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三、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国有企业,是指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化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是为了保障企业财产的完整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各种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烦琐,内部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内部控制所涵盖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逐步演变成为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为了不断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国内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健全和完善。
对于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内部控制在国内的主要政策基础是《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此外,如财政部、原证监会等部门下发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指导文件也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是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国有企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对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国有企业内部管控体系的组成因素
国有企业虽说与其他企业性质特点不同,但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上和一般企业经营管理基本无别,国企管理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内部环境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内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与规划,不同的国有企业性质不同,所以我们在研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时要对其内部环境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国有企业内部环境一般指的是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基础设施环境、企业治理机制、机构设置、内部管理政策等等。对于现代化的管理企业而言,其内部的控制活动随着企业内部结构的丰富而改变,管理方式逐渐具有多样性,换句话来说就是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国有企业要想从根本上稳定内部的经济,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将企业的内部组织架构、文化环境、内部管理看作一个系统的整体十分关键。
(二)风险评估
企业应当根据设定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国有企业而言,风险评估是其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事项之一。国有企业在开展经济活动之时,为达到经济目标必须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规避风险的手段。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如企业项目相关投资市场风险评估、风险审核以及风险预警等,及时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推动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国有企业应当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应结合企业实际,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控体系管控措施,有效发挥信息化管控的刚性约束和监督制衡作用。
(三)控制活动
国有企业应当对日常经营中遇到的风险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研究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是确保单位战略目标的可实现性、法律法规的遵从性、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经营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做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管理层落实企业战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高效开展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持续贡献企业价值。上述控制活动可以通过建立企业内控制度或者管理信息系统的方式,将相关职责、权限、流程予以明确,并严格按照控制要求执行。
五、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公司治理体系运作不规范
部分企业公司治理意识淡薄,企业党委(党组)会、股东会、董事会及监事会的职责划分不够清晰,职权履行不到位。如“三重一大”事项未经党委会前置审议,或党委会代替董事会进行生产经营事项的决策;国有企业下属企业应由股东会批准的事项未上报股东,由下属单位自行决策;授权机制不合理或存在缺失,由领导班子会、领导办公会等没有决策权限的会议进行重大事项决策;监事会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监事制度流于形式等。
(二)重大风险评估监测工作不深入
部分企业董事会未能充分发挥“防风险”职能,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组织识别研判、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部分企业风险管控基础薄弱,重点领域日常风险管控不到位,重要岗位授权管理和权力失衡,重大风险防控机制缺失。部分企业应对风险不积极,风险隐患长期存在。
(三)经营管理活动管控不科学
部分企业职能部门未严格规范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在授权、审批、执行、报告等方面的权责。跨部门管理环节存在梗阻,重要领域业务流程未能实现一体化管理,流程中存在断点和黑洞,职能存在“打架”和“盲区”,管理内容相互重复,管理效率低下。
(四)内部监督能力有待提升
部分国有企业内部监督力量分散,未能形成监督合力。特别是审计部门存在审计覆盖率不足的问题,这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问题。如今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会计失真的现象,这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与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所以优化内部控制环境对国有企业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较强的控制意义。
六、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明晰企业内部控制领导责任
清晰明确的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是制度执行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应该切实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制度意识,充分发挥表率作用,这是确保内控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按照国资委要求,各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对于建立内部管理体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掌握一定的市场风险因素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评估因素,所以明确企业内部控制领导的责任是国有企业完善内部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防控机制
党中央始终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落实到国有企业层面,一方面,国有企业董事会要切实组织开展风险管理相关工作,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落实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责任,推动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有机结合的全过程风险管控机制,持续强化企业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建立健全企业内控体系是国有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础,是促进国有企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对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风险管控部门要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先进经验对标,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管理实践,积极探索建立风险量化检测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重大风险评估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对重要控制活动的管控
国有企业大部分内控失效均是因主要业务控制出现问题,因此,要严格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控制要求,突出规范重要岗位和关键人员在授权、审批、执行、报告等方面的权责。国有企业管理层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内控制度体系对业务活动的管控功能,持续健全完善本企业内控制度体系。内部控制是国有企业管理的核心,实现良好的内部控制,所创造的效益也会越来越高。在新时代经济体系背景下,国有企业领导层对内部控制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推动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效率,持续加强内部监督力量,促进国有企业实现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同时,要建立内控制度持续优化机制,做好“立改废释”,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性。
(四)持续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国有企业应当进一步推动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国有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信息化顶层设计和统一部署,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内控体系管控措施,有效发挥信息化管控的刚性约束和监督制衡作用。应逐步探索建立适合自身实际的系统支持运维体系,通过数据挖掘、模型构建,实现风险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风险事件,促进问题有效解决。此外,要进一步探索不同形式监督力量和配合机制,充分利用监督成果,提升监督效率。
七、结语
总而言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基础,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仍存在运作不规范、评估不深入、管控不科学等问题。要想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提升其内部的抗风险能力,就要从内部环境、控制活动和风险评估的角度了解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针对性地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的风险机制,明确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责任,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国有企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