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
2021-11-25黄颖
黄 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继承发展,又富有现实针对性,深刻揭示了正确认识和对待百年党史的基本观点、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针对性,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和弘扬党的历史、科学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校作为党直接举办的学校,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论述,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如何把党的历史研究好、讲授好,发挥好领头雁作用,更好服务全省党史学习教育高质量开展,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主渠道,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党校必须贯彻学习是基础,教育才是目的要求,更多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努力,不仅让党员了解党史,感悟思想的伟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更要抓住正确党史观这个关键,教育学员怎么看待党史、怎么学习党史、怎么运用党史,增强他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局部观全局、排除干扰把方向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提高力行的能力和水平。
一、深刻理解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看,党史观就是观党史,就是观察、看待党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和根本见解。树立正确党史观,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树立正确党史观是重大政治问题,事关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发展全局
对同一历史事件,政治立场不同将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判断。党史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从来都不只是历史本身,而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党史问题的统一,是思想统一的基础。思想上统一,才能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例如延安整风运动的成功,为夺取抗战胜利和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其中不少斗争涉及对党史和新中国史的认知和评价,历史虚无主义成渣泛起,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搞乱人心。我们必须树立正确党史观,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实事求是地给予正确的分析与回答,给予正确引导。
(二)树立正确党史观是重大理论问题,事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历史表明,理论强则党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我们党的理论是从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又经受住了历史实践的检验。树立正确党史观,推动在学习中将历史与理论相结合,有利于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形成发展的逻辑性与必然性,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深刻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
(三)树立正确党史观是重大现实问题,事关实现中华民族民族复兴历史使命
历史之所以具有为现实和未来服务的功能,是因为历史里面蕴藏着经验智慧、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历史是人类实践的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翻天覆地、改天换地的历史实践,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认识历史逻辑、运用历史规律的过程。因此,党史观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党的历史,而且涉及如何立足现实、擘画未来。正是因为有正确党史观的指导,重视并善于学习历史、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善于不断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我们党才能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这也是我们党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毛主席将他的成功指导总结为对历史经验的总结,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时,毛泽东主动向李的秘书程思远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毛缓缓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我们面临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汇。党领导人民继续前进,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叠加,并具长期性、复杂性。坚持正确党史观,能够更好地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战略策略,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并与时俱进予以创新转化,从而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水平。
(四)树立正确党史观是加强党建的重大命题,事关伟大工程全局
只有科学认识党,才能真正做到爱党护党建党。党史是记载我们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的“百科全书”。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其中有危难之际的绝处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奋起,有失误之后的拨乱反正,有磨难面前的百折不挠,既充满艰险又充满奇迹,既历尽苦难又辉煌迭出。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性质、宗旨、信念和奋斗目标,党的理论、党的传统,才能从党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中汲取奋进的力量,牢固树立对党的正确认识,加深对党的感情,才能把爱党护党的情感建立在对党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
二、准确把握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丰富内涵
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在于,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教育引导大家学会历史思维,培养历史眼光,增强历史担当,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党史学习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正确党史观的特征。
(一)具有鲜明党性——政治性
党史的特殊性质和极端重要性,决定了党史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对待这一重大政治问题,需要用科学的态度、原则和方法,而不是主观主义。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政治立场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见解和结论。例如,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率领的西北、东北两军对蒋介石实行了武力扣押、逼蒋抗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但是,由于政治立场不同,在蒋介石日记中,更多从消灭共产党、维护地主和大资产阶级角度考量,反复出现对张学良的怨怼,认为这是背叛,影响党国大计,蒋介石甚至把自己哥哥的死也归咎到西安事变上,在日记中曾记载“余蒙难之中使病兄惊悸,致其速亡”。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就被秘密软禁起来,由大陆到台湾,失去了自由;杨虎城被蒋介石长期囚禁,最终惨遭杀害。东北军被分拆瓦解,十七路军被取消。因此,正确的党史观就包含着党史姓党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必须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始终牢记党的历史使命,站在全党的角度、站在党的事业的高度,看待党的历史,从讲政治的高度分析、理解党的历史,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
(二)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科学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我们党不仅深受中国优秀史学中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传统的滋养,而且信服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中,鲜明指出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历史的、具体的人,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个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时代的物质实践条件决定了不同的思想观念;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等著名论断,突破了唯心史观的局限,为我们科学分析人类发展大势和世界风云变幻提供了有力武器。
毛泽东同志深谙此道,1941年延安整风运动就是从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开启的。为此,他还专门撰写《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指出“研究中共党史,应该以中国做中心”,并强调运用“古今中外法”。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毛泽东说:“辛亥革命以来,五四运动、大革命、内战、抗战,这是‘古今’”。所谓“中外”,不仅是中国和外国,还包括己方和彼方。所谓“古今法”,就是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所谓“中外法”,就是要从矛盾对立面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概括起来,“古今中外法”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并在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论述。比如,他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也就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出发的”“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等,这些都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根本遵循。
(三)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党的性质宗旨、理念信念、奋斗目标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因此,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可以说,“历史在人民的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又造就了新的历史辉煌”。党史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坚守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越到关键时刻,“全党不要忘记了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不要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因此,正确党史观,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史中找寻初心、激励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恪守人民立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四)坚持大历史观视野——系统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确党史观蕴含着大历史观和大历史思维方法。他明确提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并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的宏大视野来审视和考察党史,形成了“大党史观”,从整体历史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具体审视党史,“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比如,在科学看待党史事件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大历史观”看待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新思想,把五四运动置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和中国共产党100年奋斗史之中进行认识和把握。又比如,他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具有深远历史渊源与深厚文化根基。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曾将党史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之中来审视和把握,提出了“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的新论断——即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坚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开放性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发展的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着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一百年来,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观察、分析和把握好每一个阶段的历史大势,树立世界眼光,作出正确选择,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党就是在十月革命胜利后,顺应社会主义兴起的世界大势应时而诞生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救亡强烈愿望的大势出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抗日大局,党一度改变了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甚至为了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在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时,在受到国民党以人员编制刁难、压制的背景下,仍以大局为重,将许多红军将领降级使用,原来的方面军领导人有的只能当师级领导,原来的军团级领导人有的只能当旅级干部,原来的军、师级领导人有的只能当团级干部,甚至一些原来的连、排级干部甚至又重新当起了战士。例如,第120师的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原先都是(红二)方面军的领导人。正是得益于对大势的准确把握和应对,确保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最终团结带领人民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政权的巩固,也是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的结果。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空前发展壮大,亚非拉地区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国际局势第一次出现了“东风压倒西风”的气象,新中国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诞生并很快得以巩固的,也正是在这个大势下,毛主席以极大地魄力做出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战略决策,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打出了和平。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主题和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和冷静分析,对世界大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们党下决心做出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抉择,完成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六)具有鲜明时代性和实践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正确党史观,着眼于应对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带来的严峻挑战,如何更好发挥党史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作用,而作出的深刻时代思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进入新时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端起历史望远镜”总结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把握时代性要求,并从党史中汲取经验教训,走好新一轮“赶考”路。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还要求,正确党史观必须始终着眼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采取切实可行举措,充分发挥党史服务于党和国家未来事业发展的作用。
三、旗帜鲜明坚持和运用好正确党史观
总体而言,树立、坚持和运用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政治自觉和深沉的历史自觉,高度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围绕中国共产党历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收录在《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一书。该书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历史的一贯立场和态度,体现了党对学习运用党的历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深刻认识,是树立和运用正确党史观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树立、坚持和运用正确党史观,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史研究是一门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规律的科学,要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针对党史研究和社会舆论中存在的偏离与弱化党性的问题,反复强调坚持党性的重要性。他指出:“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坚持科学性是坚持追求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理性,坚持党性是实现历史研究科学性的政治保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本质上体现了科学性、人民性、先进性和时代性,这为党史研究实现科学性提供了根本前提;另一方面,历史科学的社会性决定了只有坚持党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才能保障其研究具有正确的理论、方法和价值导向,实现其研究的科学性。偏离和抛弃党性必然陷入歧途,失去历史研究的科学性。
坚持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混淆二者关系;二是不能认为是学术问题,就不顾党性原则,不考虑场合、不考虑对象,口无遮拦、无所顾忌,甚至为沽名钓誉而标新立异。必须坚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相统一,这是学习党史必须具有的科学态度。
(二)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认识党的历史,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才能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对人民负责。党史研究、党史教育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准确把握党的奋斗历史和人民创造历史的关系,必须通过学习党史、教育学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站稳人民立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时刻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党和国家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要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汲取坚守初心使命的动力源和营养剂,永远保持“赶考”的清醒,不断追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做到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本色不变。要把践行初心使命贯彻到各项具体工作之中,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既要立足眼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完善解决民生问题的体制机制,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坚持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待党的历史、评价党史人物,该放在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因此,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准确把握党历史中主流和支流的关系,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既不能因为成就而回避失误和曲折,也不能因为探索中的失误和曲折而否定成就。深刻把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历史逻辑。
3.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的方法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分析历史的根本方法论原则。习近平同志对实事求是曾做专门论述,他引用毛泽东的话对其进行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因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坚持实事求是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他强调,坚持实事求是首先要坚持从史实出发,用史实发言,让文物说话。党史研究、教育必须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同时,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求是”,揭示历史客观规律,得出科学历史结论。要“求是”,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存在的必然联系,这样就能从史料中得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历史结论。否则,就容易陷于盲目性、片面性,很难做到实事求是。
4.必须准确把握党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应有之义。把握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是纲举目张,科学进行历史分析和考察的科学方法;也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科学认识事物本质、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的历史认识和研究方法;更是坚持系统观念,从个体与整体、从历史和现实、呈、外因和内因等多种联系中,把准历史事实的科学方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如何在头绪纷繁、错综变化的社会现象中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需要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是什么?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不懈奋斗,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展开的党的不懈奋斗史、党的理论探索史和党的自身建设史,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本质。
因此,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把握住历史主题和主线就从整体性、系统性和方向性的高度把握住了历史,就能避免割裂历史、碎片化历史,避免陷入历史迷茫。同时,历史主流是历史主题和主线的体现。把握历史主流就是要把握住历史的主要方面,区分出历史的次要方面,就能从历史的主要方面、内在规定性的深度把握住历史,就能避免历史次要方面、历史表象对历史认识的干扰,避免历史认识和研究的片面性错误。既不以支流掩盖主流,也不因主流而忽视支流;既不以片面现象揭示本质,也不因本质而回避现象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分析和研究历史方面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深刻指出,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30年历史的正确认识,必须牢牢把握住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即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因此,虽然这两个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所以,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这两个时期都是我们党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5.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全面认识与科学把握不同时期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社会认知,分清主流与支流,这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以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这两个决议,分别是在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亲自领导和主持下起草的。毛泽东同志亲自动手,对第一个历史决议作出过七次重要修改;邓小平同志先后十多次召集起草组开会,对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给予许多重要指示。这两个决议也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说过,历史决议“要依靠大家来搞”。为起草好第二个历史决议,党中央更是组织了一场“四千人大讨论”。这两个决议是总结历史、开辟未来的光辉文献,其科学价值历久弥新,其深远影响不可磨灭。在党的七大前形成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发展和伟大胜利,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为新中国的建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开局起步之际形成的第二个历史决议,成功解决了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根据新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确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样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历史课题,胜利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总之,这两个决议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口,不仅统一了全党关于历史问题的认识,更为开启党和国家事业新阶段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基本精神,从来都是以这两个决议为基础和依据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这两个决议,强调决议对党的历史作出深刻总结,要求我们把决议“找出来再看看”。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强调“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要坚持以我们党关于历史问题的两个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就在于这两个决议不仅代表了我们党对历史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经验总结,而且为我们以正确的党史观学习和研究党史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6.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具体表现。我们党的百年历史,是充满曲折和斗争的历史,我们党对于自身历史的正确认识也不是与生俱来、一步到位的,而是经过斗争才最终达成统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问题是解决了又发生,发生了又解决,我们就是这样地前进。”所以我们学习党史必须要有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不仅是要了解我们党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时期、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召开了哪些重要会议,有过哪些重要人物、解决了哪些重大问题;更要了解,党在认识这些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过程中,曾有过哪些经验和教训,在这些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什么样的科学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五四运动10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等纪念活动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以正确党史观认识和评价党的历史树立了光辉典范。
关于对重大事件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其所蕴含的宝贵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阐述改革开放宝贵经验时,强调:“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对重要会议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其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古田会议作出高度评价,强调:“古田会议使我们这支军队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古田会议奠基的我军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关于对重要人物的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作全面、历史、辩证地分析。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这些重要论述,既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依据,同时,又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打着“戏说”“恶搞”的幌子,歪曲历史、抹黑英雄、解构崇高,其本质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合理合法性。当前,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历史虚无主义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从主要内容上看,党史国史军史上一些热点、敏感问题,党和人民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失误,党的领袖人物和英雄模范成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攻击对象。比如,近年来一些人制造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立,个别学者打着“档案解密”“学术创新”的幌子,抹黑领袖人物,歪曲抗美援朝的起因,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从表现形式上看,历史虚无主义与境外反动势力相勾连,与国际斗争形势相策应,以互联网为主阵地,以新媒体传播平台为主渠道,以学术研究为包装,通过片面解读材料,用图片、微视频、微博文章等隐蔽、分散的方式传播错误观点,呈现受众低龄化、观点隐蔽化特点。加之网络新技术加快迭代,匿名社区、加密社区、网络直播等新应用层出不穷,网上信息传播呈现海量聚集、加密传输、差异推送等特点,给甄别、研判、处置工作带来很大挑战。这些历史虚无主义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人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于散播八卦传闻。解决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说就必须推动全党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通过党史教育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集中清理,以进一步增强全党全社会的“免疫力、抵抗力”。
因此,树立正确党史观,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错误思潮我们应注重用事实和史料说话、用扎实的学术研究支撑,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虚伪性与荒谬性。“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当战士、不当绅士,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对恶意攻击、造谣生事,要坚决回击、以正视听。加强对党史基本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加强党史战略性、基础性项目研究,力争在一些党史重大、争议问题上拿出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把历史事件写科学、写透彻、写出所以然,把历史人物写准确、写鲜活、写出历史感,写出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规律,展现丰富多样、多层面、多角度的历史细节,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权威历史和理论依据,彻底瓦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同时,做大做强正面宣传。把党史研究和宣传教育区别开来,让正确的声音传得更远、影响更大。对一些存在分歧的问题要分清场合和对象,把握好度,引导党员群众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中经历的曲折和失误。要主动发声,敢于亮剑,批驳澄清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要磨砺斗争意志,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问题,把握好时度效。注重发挥制度的“治本”作用,从根本上清理历史虚无主义滋生扩散的土壤和环境。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正确党史观,正是着眼于更好应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着眼于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更好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着眼于更好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着眼于更好培育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历史眼光,自觉按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自觉践行,不断提高党史学习教育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