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建条件分析

2021-11-25张光雄

创造 2021年6期
关键词:革新昆明云南

张光雄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批云南籍的革命先驱在建党前后开展的革命活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早期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广泛传播。1926年11月7日,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正式建立了,开创了云南历史新的里程碑,②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26.为处于黑暗和苦难中的云南各族人民指明了光明前途,把地处边疆的云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伟大时代。分析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建的条件,可从思想基础、组织支撑、阶级基础、外部推动、实践发展五个方面分析。

一、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广泛传播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特别是五四运动爆发后,云南革命先驱、云南青年努力会和共青团云南特支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广泛传播,这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成立创造了重要的思想条件。

(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

清末年间和民国初年,大批有为青年走出云南,有的甚至出国留学,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最终在云南造就了一批不同于旧式文人和封建士大夫的新式知识分子队伍。一些初步接受民主思想的激进云南知识分子,通过创办报刊杂志,编印书籍,留日的云南籍同盟会会员吕志伊等在东京创办了《云南》杂志,留越学生在昆明创办了《云南旬报》等,传播了爱国民主主义思想,为以后云南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1917年,北京大学毕业的云南籍学生龚自知在昆明效仿《新青年》创办了《尚志》杂志,介绍了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这一时期,各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报纸杂志纷纷问世,特别是“1920年创办的《滇潮》和1923年创办的《曙滇》是云南新文化运动发展和深入的标志”。③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7.这些报纸杂志不仅刊登反帝反封建的文章,还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云南传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

1918年,云南留日学生派张天放、周锡夔、杨宝昌回滇建立了云南救国团,发动全省人民起来反对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军方签订的损坏中国主权的《中日军事密约》。1919年3月6日,云南救国团在昆明召开了800多人参加的国民大会,为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做了准备。五四运动中,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云南籍学生王复生和王有德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行动,在清华学校读书的云南籍学生施滉因与军阀斗争而被捕。5月23日,《滇声报》报道了北京发生五四运动的消息,27日又转载了《北京学生宣言书》,省立第一中学学生杨青田、张舫等人制作和散发传单,揭发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6月4日,云南各族各界组织了有近万人参加的国民大会。6月8日,正式成立云南学生爱国会。

(三)云南革命先驱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广泛传播

近代以来特别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之后,云南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相继到内地或出国去追求真理,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迅速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己任,积极开展工人运动,加快了用科学理论武装云南人民的进程。王复生、张伯简、施滉、王德三等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云南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其中的优秀代表——大理祥云人王复生,1918年到北京大学读书,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他与王有德等19人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由于当时国内中文版的马克思列宁著作比较少,该学会成立了翻译室,其中王复生担任法文翻译组组长,翻译和介绍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1921年下半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①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27.1922年,他到陕西华县咸林中学任教,在师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秋,他与王德三等滇籍进步学生在北京成立了云南革新社,积极组织对云南各界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四)云南青年努力会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24年,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国柱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进步学生中组织了云南青年努力会,成立初期,云南青年努力会主要集中于组织学习和开展宣传工作,把宣传孙中山的理论和国民党一大宣言为主要内容,通过翻印书籍《孙中山先生奋斗史》和编印小报《中山讲演》,在昆明等地进行广泛宣传,教育青年学生,宣传革命理论。云南青年努力会成为共青团云南特支的外围组织后,“规定青年努力会成员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作为必读书刊”。②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1.在1926年初开办了云南书报合作社,先后销售《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向导》《中国青年》《铁花》等进步书刊。云南青年努力会的成员还利用假期返乡的机会,到全省各地销售上述书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同时针对醒狮派的宣传,针锋相对的开展宣传活动,提高了青年学生的政治识别能力,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五)云南革新社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1925年秋,云南旅京学生分裂后组建了云南革新社(新滇社),“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有着重大的意义”,①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4.意味着早期云南共产主义者深入系统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云南革新社在开展革命斗争的同时,还把向云南各族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25年10月1日,‘云南革新社’在北京创办了社刊《革新》(本月刊),王德三等先后发表了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主张”“《革新》先后出版7期,每期印刷1000份”,②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5.对发动云南青年投身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组织社员研究和探讨“共产主义”“共产党”等题目,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学习研究,引导许多成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六)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

1925年9月,“团中央批准在云南建立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③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1.承担起了党组织和革命青年联系的重要桥梁。共青团云南特支明确要求团员和进步青年要把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作为主要任务。1926年3月,“在共青团云南特支的领导下,第一次昆明学生代表大会在省议会召开”,④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2.会上成立了云南学生联合总会,并决定出版《云南学生》半月刊,把动员青年参加革命运动作为办刊的主要目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

二、组织支撑:云南青年努力会和云南革新社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组织条件

云南青年努力会和云南革新社(新滇社)通过开展革命斗争,促进了云南青年和各族人民的政治觉醒,培养了一大批革命骨干,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建奠定了重要的组织基础。

(一)云南青年努力会的革命活动

1924年,在全国革命形势高涨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国柱在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进步学生中组织了云南青年努力会,并先后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女子中学、法政学校和开智公司等学校和单位发展成员,到1926年底,会员已经遍及昆明各中等以上学校,成为领导云南青年革命运动的核心力量。⑤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0.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昆明后,李国柱带领云南青年努力会在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进行串联,于7月1日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发表了《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宣言》,宣传五卅惨案的真相,号召各界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开展募捐活动,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特权。这些斗争得到了云南各界人民的响应和支持7月5日成立了援助沪案联合会,报界决定停止刊登日本、英国的广告,商人决定不再经营日本和英国的商品,全市学生和市民都表示不用日本和美国的货物。

1925年8月,全国学联派云南籍的共产党员张永和回云南宣传五卅惨案,联络了李国柱和吴澄等云南青年努力会的进步青年,他先后介绍李国柱、陈祖武、吴澄、严英俊等加入共青团。9月,团中央批准建立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李国柱任书记。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的成立,使云南青年努力会由一个进步青年组织,逐步发展成为共青团的外围组织。1926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云南青年努力会编印了《北京惨案经过情况》小册子,痛斥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同年7月以后,云南当局为防止国共两党势力进一步渗入云南,加紧了“反赤”行动,取消了云南学生联合总会,查封了《云南学生》,不准各书局销售“赤化”书籍,同时下令通缉李国柱、毕昌杰、艾思奇等云南青年努力会的成员,大批骨干被迫离开云南。1926年11月,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后,“云南青年努力会”的多数成员都先后加入共青团或中国共产党,成为云南建党的重要骨干力量,至此“完成了为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做理论和组织准备的历史使命”。①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3—34.

(二)云南革新社进行的革命斗争

1925年秋,以在北京高等学校就读的滇籍学生为主,共产党员王复生、王德三、杨青田、李鑫等在上海、南京、武昌的云南旅外进步学生中进行串联后,在北京成立了云南革新社,后来又在北京、上海、武昌、广州等地设立分社。其主要宗旨是:“团结云南青年,砥砺训练,钻入社会的中心,作根本的、实际的改造”“我们的使命是国民革命,我们刊物的使命,是唤醒民众、团结民众与导率民众。”②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云南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109.云南革新社的主要领导人基本都是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其成员大多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各地的革新社经常组织社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以“共产主义”“共产党”“三民主义”“国民党”等为题目,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使许多社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不移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云南革新社成员还积极参加当地党组织领导的各项斗争,并在斗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革新社中的中共党员和共青团员,从建社初期的几个人发展到60余人”,③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云南地下党早期革命活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525.这批成员基本上后来都成为云南党组织的主要骨干。

1926年3月,为了适应革命形势和组织发展的需要,云南革新社改名为新滇社,社内成立党团组织,《革新》半月刊也更名为《铁花》。“三一八”惨案后,遵照党的指示,王德三等率领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一部分新滇社成员前往广州,开展推翻北洋军阀的斗争,并努力做驻粤滇军的工作,随后新滇社总社也从北京迁往广州。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新滇社的一部分成员先后由党组织派回云南工作,创建了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与云南各种反对唐继尧的政治势力合作,共同推翻了唐继尧政权,新滇社至此完成了自己的光荣使命。

三、阶级基础:云南无产阶级队伍的成长与壮大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缓慢发展,在云南的大中城市和矿山,出现了一批技术工人。1872年,清政府在昆明开办了云南机器局,专门生产新式火炮、枪支和弹药,受雇在云南机器局工作的工人,于是就成为“云南最早的无产阶级”。④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1.从辛亥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云南无产阶级得到迅速发展。据统计,20年代末期,云南约有工人20万,⑤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1.主要集中在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昆明等城市的企业以及滇南、滇东北的矿山。但受制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环境,加上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云南无产阶级初期以帮会进行组织,不利于工人的团结和斗争。云南无产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之残酷十分严重,受到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深重压迫,具有改变自身悲惨境遇的强烈要求。

云南工业无产阶级产生后,多次发动了以工人为主、有大量农民参加的武装斗争,包括1889年个旧锡矿工人杨自元发动和领导的武装起义,1903年个旧旷工领袖周云祥发动的武装起义,1908年滇越铁路南溪河段数百名筑路工人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河口起义。但是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云南的无产阶级还处于自发阶段,还不是自为的阶级。但云南“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革命力量的成长,又为崭新的革命的到来创造了社会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①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14.云南工人运动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直接领导。

四、外部推动:推翻唐继尧在云南的反动统治成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建立的直接原因

滇军在旧民主主义革命中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护国战争结束后一直到20年代中期,驻粤滇军一直都是孙中山依靠的重要武装力量。但从20年代开始,统治云南的唐继尧在政治上日趋走向反动。1924年9月,孙中山为了争取唐继尧的支持,推举其出任孙中山本人担任大元帅的广东大元帅府副元帅,希望他主持北伐的军事,以推翻北洋军阀政府。随后,孙中山又委任唐继尧兼任建国军川、滇、黔联军总司令,以获得唐继尧的支持,并一再电邀其去广州就职。而野心勃勃的唐继尧拒绝去广州任职,梦想当“计划中未来的中国总统”。②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9.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后,3月18日,唐继尧在昆明突然宣布就任广东大元帅府副元帅,引起了广东革命政府的强烈不满,遭到了国共两党的一致反对和谴责。随后他加紧军事行动,先后发动了进攻广西的军事行动,派出代表参与驻粤滇军将领杨希闵在广州组织和参与旨在推翻国民政府的武装叛乱。

1926年下半年,唐继尧进一步加快反共步伐,强化了反共宣传和对共产党的镇压,强调今后云南“凡有关于宣传赤化之报章杂志,及学生不正当之言论出版物,均应严格查禁;关于宣传煽动结社、集会、游行、演讲,更须严厉制止”。③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42.1926年12月,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唐继尧建立了民治党。而在1926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广州革命政府正式举行北伐,随着革命形势的顺利发展,“唐继尧及受其控制的滇军已经成为南方最大的一股反动势力和北伐后方的严重隐患”,④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39.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消除唐继尧发动军阀在云南的统治,以消除后方这个不稳定的隐患,已经成为全国革命中心广州的中共广东区委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实践发展:中国共产党云南特别支部的正式建立

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委派由国民党中央任命的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筹备员的中共党员王复生和杨青田回云南,准备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和筹备国民党云南省党部。由于受唐继尧政府的干扰,杨青田和王复生回昆明后无法开展工作,随后返回广州。同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又派由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委任为农民运动特派员的云南籍共产党员李鑫回云南工作。回云南工作后,通过与共青团云南特支的联系,李鑫先后把吴澄、严英武和杨静珊等共青团员发展成为共产党员。

1926年底,根据中共广东区委和陈延年在云南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的指示,同年11月7日,“李鑫、吴澄、周霄、杨静珊在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24号(今55号)召开了云南省第一次党员会议”,宣告成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由吴澄任特支书记,杨静珊为秘书,周霄、黄丽生专任云南农民运动特派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地方组织建立。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地方组织,它的建立是云南历史上一座光辉的里程碑,“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的中国共产党,把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的云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伟大的时代”。从此,“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在云南各族人民的有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为从根本上改变云南各族人民被剥削、被压迫的悲惨处境,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开始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①中国共产党云南历史·第1卷(1926-1950)[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40.为云南人民开启了光辉灿烂的未来。

猜你喜欢

革新昆明云南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昆明美
复旧运转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继续努力,不断革新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