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逻辑与特质

2021-11-25刘洪森李昊天

现代哲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刘洪森 李昊天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3—14页。中国被西方资本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社会的一切重大变动似乎都打上了现代化的烙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一个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从明确“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到建设“四个现代化”,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一部党团结带领人民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在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回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揭示其内在逻辑,归纳其鲜明特质,对于坚定“四个自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历史进程

近代以降,中国在西方文明的胁迫下被动地开启了现代化的实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化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党领导人民从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到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再到开创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可以进行规律性阐释的“长时段大历史”。

(一)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必要前提

综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对于广大后发国家而言,尽管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和表现形态各异,但其前提条件之创设多是通过革命建立独立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使国民“对国家目标与手段形成合理而稳定的共识”(2)[美]C. E.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5页。。亨廷顿曾言:“革命,就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以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3)[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20页。由是言之,革命实际上表征了关于文明的综合性、根本性变革,它为现代化进程所特有,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必要前提。

虽然中国近代史始于鸦片战争的爆发,但国家现代化要等到二十余年后,方在国内外的交叉压力下被动起步,此后直至辛亥革命,中国先后经历了从追求器物层面现代化到追求制度层面现代化的艰难摸索。就此间的发展而言,一方面,晚清政权和传统经济结构对现代生产方式的羁绊,使现代化囿于封建主义的框架;另一方面,西方列强频频发动的侵略战争和日趋庞杂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形式上具备现代性质的共和国。不过,这场速成型革命的局限显而易见,领导力量的软弱以及社会动员能力的缺失尤为关键。尤其是复辟帝制的闹剧失败后,各方军阀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再度陷入四分五裂的失序境况。正是出于对国家现状的深切忧虑,“革命高于一切”在五四时期被迅速汇聚成一种具有广泛影响且逐渐凝固的普遍观念(4)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然而,各方势力诸多尝试的挫败,使革命向何处去以及谁来领导革命成为难题。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促成无产阶级政党的出场。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开启了通过新的革命来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强调,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页。。之后,在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得以开展,促进了现代民族意识的播扬和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虽然在推进现代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不久就随着日本全面侵华而付诸东流。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一条契合国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前提下把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紧密团结在一起,实现了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之间的紧密绾合和有机统一,将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冶于一炉,最终迎来新中国的成立。一个高度统一、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开始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从根本上得以确立。

(二)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

现代化是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普遍扩散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2页。。苏联在成长过程中,奉马克思关于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理论为圭臬,使以重工业为主体的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远快于农业和轻工业为主体的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在短时间内就从落后国家跃居世界一流强国,显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美好前景,曾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巨大鼓舞。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农业大国推进工业化,无疑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艰巨任务。新政权建立伊始,中国之所以全面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离不开对国内外实情的深刻考量。首先,新中国接手的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的工业基础,重工业的极端落后严重制约了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其次,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中国不具备在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内优先发展轻工业、发挥“比较优势”的条件。最后,苏联不仅树立了工业化的表率,还允诺援助中国的工业化计划,可谓强力外援。新中国通过汲取农村剩余劳动解决了资金原始积累问题,提前完成“三大改造”,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的举国体制以及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为快速推进工业化提供了一系列的条件和制度保障。

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工业化模式弊端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比如,毛泽东在探讨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时,批评苏联过分强调重工业优先增长的问题,提出“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8)《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21页。。不可否认,由于缺乏历史经验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党在探索过程中出现过一些严重曲折。但总体来看,国家工业化仍在改善基础设施、缩小地区差距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中国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后的快速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创造了政治前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创和发展

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明确表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3页。。在充分肯定新中国前三十年工业化的奠基性贡献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与国情相适应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且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刻把握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制定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最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成功地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23页。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入推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路线图和时间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之际,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夙愿成为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树立起新的时代丰碑。

回首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展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是一项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并联系统工程,其包含的三个历史阶段“同时成为有机统一体的诸环节,它们在有机统一体中不但不互相抵触,而且彼此都同样是必要的”(11)[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句读本),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页。。西方现代化道路是历时性的串联式发展过程,而现代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同时具有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多重因素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成为“多重维度的力量在实践中的非线性耦合”(12)王立胜:《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探索与中国道路的形成》,《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1年第3期。,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59页。。事实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路,而且正在解决西方现代化尚未解决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14)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7日。。

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逻辑意蕴

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有其世界共性的一般逻辑,如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充分吸收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将现代化的一般逻辑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了现代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一)宏伟目标:民族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并与之融为一体、相辅相成。中华民族曾以灿烂的古代文明雄踞世界民族之林,到近代却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如同当风秉烛,“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2页。。历史与现实相对比的巨大落差感,使得一代代中国人无不对民族复兴抱有强烈共鸣和深切渴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倒退到所谓封建盛世,而是要使近代以来落伍的中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沧桑巨变。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文化文明的昌盛。面对现代化的大潮,成为现代化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前提条件和重要标志;没有现代化,民族复兴就成了空中楼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百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历经百年现代化的奋斗和积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拥有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条件和优势。一是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彰显了“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1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119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建立起日趋稳定并不断健全、完善的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有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彰显了强大的经济支撑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石。建党百年之际,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形成超过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国家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蒸蒸日上。三是有了更主动的精神力量,彰显了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勇往直前的动力之源。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中构建起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核心的宏大精神谱系,为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丰厚精神滋养。

(二)总体布局:“五位一体”

作为并联系统工程的中国式现代化,依托“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得到落实。中国共产党在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五位”以“一体”为前提,每“一位”都在“一体”中占有一席之地:经济建设是根本,为其他领域提供物质前提;政治建设是主轴,为其他领域提供制度支持和法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为其他领域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引领;社会建设是平台,为其他领域提供运行空间和秩序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为其他领域提供持续条件和基本安全。总之,“五位一体”内在贯通、耦合互动,是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方位布局。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不能长的很长,短的很短”(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79页。。由此来看,协调发展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实质,进一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步改善。毛泽东在党的八大后明确指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8)《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邓小平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再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要同步建设”(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589页。。习近平也反复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3页。。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尤其是一些西方国家对华政策的愈加敌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会在理论和实践上持续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其二,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9页。扬弃西方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照。西方现代化道路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难以逆转的灾难性破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绝不走也没有走这种老路,而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推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内生动力:塑造新人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塑造新人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源源不断、持续增强的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真正意义上自由人的联合体。同时,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国人民,为摸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以及确保其持续向前,就需要塑造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的新人。中国共产党塑造新人主要围绕着两大问题展开:一是塑造新人的目标,二是塑造新人的途径。

就塑造新人的目标来看,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同上,第328页。。前者侧重于肩负民族使命的层面,后者侧重于个人核心素质的层面,构成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向而行的逻辑关系。针对塑造新人的核心素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根据各自的时代要求,提出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育并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育并重”。习近平站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将劳动教育纳入塑造新人全过程,进一步强化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并重”目标。“五育”中的每个方面既有独特的内涵和价值,又融合互通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在“五育并重”的引导下,塑造新人的基本素养要求针对不同群体各有侧重。比如,新时代青年要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2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3日。;新时代工人阶级要“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4)《习近平在江苏徐州市考察时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4日。;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要“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25)《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人民日报》2017年3月9日。;新时代知识分子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2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4月30日。。

就塑造新人的途径而言,首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培养的价值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33页。。其次,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通过树立典型人物激励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全社会营造塑造理想人格的浓厚氛围和鲜明导向。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抓什么样的典型,就能体现什么样的导向,就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28)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最后,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受教育者具有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意识与能力。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并多次援引自己七年知青岁月的例子来说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会让人“受益匪浅”(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6页。。

概言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围绕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思考和谋划,由此形成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为宏伟目标、总体布局和内生动力的科学统一。民族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目标指向,“五位一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横向展开,塑造新人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主体保障,三者有机统一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实践。

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

习近平强调,唯物史观是共产党人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学习百年党史首先要“树立正确党史观”(30)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1年第7期。。这不仅为我们学习党的历史提供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遵循,也启示我们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鲜明特质。

(一)价值维度上的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价值维度上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质,彰显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鉴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界定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邓小平与时俱进地作出深化性阐释:“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1)《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1页。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所以具有社会主义特质,在于它既具有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又拥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就共同富裕的价值旨归而言,它是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生产力快速发展,但劳动人民贫困化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程度却不断加深。马克思在擘画未来理想社会的图景时就曾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0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前进过程中遵循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理念,保持着先富与后富之间一种健康的张力关系:一方面持续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蛋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蛋糕”分好、分优,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就公有制占主体的制度保障而言,它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维护人民群众整体利益的“国之大者”。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单一的公有制,而是表现在“量上占优势、质上有控制力”,即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前进,伴随着国有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做大、做优、做强,而它们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代表,是提高城市低收入群体福利、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力量,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质言之,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制度保障突破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有效规避了资本逐利的本性所带来的局限性,从长远和整体的角度有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效率,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特质。

(二)时间维度上的接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时间维度上具有接续推进特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69页。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百年探索中一脉相承。

第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一脉相承。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中,形成、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进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与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下政党轮替、分权制衡的“拳击赛”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更像是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的“接力赛”。这种“接力赛”注重现代化长期目标和具体环节的有机统一,以五年发展规划(计划)为一个阶段目标,“两个一百年”为长期目标,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不仅有效调动和规范了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而且充分保持着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以及政策执行的高效性,以举国之力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循环作用的良性基础。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脉相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效果由人民检验。毛泽东提出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34)《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是对党的宗旨的经典话语表达。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3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3页。。习近平强调:“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36)习近平:《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人民日报》2021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现代化探索,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在这期间,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目标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始终如一。而西方现代化道路实际上是资本形成和资本无限扩张的过程,形成了以资本为中心、以物的增殖取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还是以资本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三,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旗帜指引下形成的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现代化探索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不断挖掘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继续前进的根本指引。

(三)空间维度上的人类关怀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空间维度上具有人类关怀特质,它积极承担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东方大国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3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36页。从新中国初期现代化建设的艰难起步,到当今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且将取得更大成就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越来越展现出一种“世界历史意义”。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基于历史原因,西方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历史的基础架构中建立了特定的支配与从属关系,导致“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观点在全世界大行其道,一些西方学者甚至宣扬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特别是苏联模式失败后,许多改旗易帜的原社会主义国家罔顾本国实际,全盘引入西方现代化。事实证明,这些国家的发展始终走不出“增长-动荡-低迷”的怪圈,实现现代化更是南柯一梦。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全面实行对外开放,将沉重的后发劣势转化为强劲的后发优势,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重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昭示世人:西方现代化道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广大发展中国家要依据自身历史和文化特点,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境界。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曾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现代化,对世界格局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由于积重难返的种种问题,苏联最终解体,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接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道路,又突破了苏联模式,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迄今为止,世界上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均为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人口大约有10亿。中国式现代化则是14亿超大人口规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前的巨大成就已经宣告“历史终结论”的终结。等到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将会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实现中华民族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双重复兴。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推动了人类新文明时代的到来。随着中国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所蕴含的“寻求新的文明秩序”(38)金耀基:《中国现代化的终极愿景——金耀基自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3页。的指向越来越明显。与“新的文明秩序”对应的是“旧的文明秩序”。西方文明最早借助现代化浪潮异军突起,在全世界推广所谓“普世文明”,迫使其它各文明俯首称臣,产生了延续几百年的文明悖论:一方面确实推动了各文明间的联系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却导致资本驱使下的霸权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丛林法则肆虐横行。尤其是在应对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面前,西方文明不仅不堪一击,而且煽动民粹、嫁祸于人。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尊重文明多样性,与世界共享发展红利,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准此而论,“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第46页。的人类新文明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40)同上,第70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从学理上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三重向度,目的是为了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辩证认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道路所蕴含的普遍性因素和特殊性因素,从而汲取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和力量,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4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13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百年苦难与辉煌、当下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比中,更证明这条“自己的路”来之不易,更彰显它的现实价值和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道路现代化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道听途说
中国式民主
运筹70年,中国道路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