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探析

2021-11-25宋艳如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生一流

宋艳如

(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8)

2020年江苏省多所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以一本线进行招生,其他大多省份的小学教育专业也呈现出比较受欢迎的趋势,院校重视、学生愿意报考。随着“一流专业建设”的开展,2019年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点共28个,入选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达到60个以上,随着继续申报认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点。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要做好入选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准备,更要做好建设成为一流专业的准备,本文就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策略进行粗浅研究。

一、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建设理念不适合

时代在快速发展,建设理念也要随之更新,地方师范院校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公民的需求,与国际接轨,以一流的建设理念进行专业建设。然而在实际的专业建设中,部分地方师范院校存在理念落后的情况,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程贯穿于教学课堂全过程,同时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课程教材更新慢、内容比较陈旧等问题。

2.人才培养模式不深入

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是利用“G-U-S”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不仅要重视高校的主体地位,也要重视政府和小学的作用,但是很多地方师范院校存在仅做表面功夫,并没有进行深入合作的现象。小学教育专业的目的是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准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基础与教课技能必须能够适应教师岗位,但是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小学的资源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如小学的教学设施、教师等,以至于有些学生毕业以后出现不会使用教学设备的问题。

3.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

地方师范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四大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凝聚力不够,素质有待提升。多数教师喜欢独立完成自己分内之事,不愿和他人合作,难以发挥集体力量。第二个方面是师资扩充困难,“双师型”教师偏少。由于院校层次低以及资金受限,对于引进优秀的青年博士比较困难,相比于其他高层次院校不具备优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遇到很多困难。第三个方面是年长教师居多,青年教师偏少。年长教师对于科研方面存在力不从心或者是不愿意进行科研的情况,这就导致科研方面较弱。第四个方面是没有充分运用小学教师资源。一线的小学优秀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可以帮助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教学技能,但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4.专业保障制度不健全

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测方面需要更加注重衔接性,及时监测进而及时改进。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偏向重视科研成果,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等以科研成果为重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不考虑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授课教师,其专业知识、专业教学技能也很重要,不能忽视这部分的能力要求和考核要求,更不能忽视此部分的评分占比。管理权限方面存在集中情况,管理属于直达式,校级院级权限下放较少,一流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受限制。

二、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对策

1.更新专业建设理念

“三全育人”为引领,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1]。地方师范院校要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要落实立德树人,重视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立德树人”的共性要求,高校应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文化。[2]建设文化比教知识更重要,地方师范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建设积极向上、文化氛围浓厚、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在学生培养方面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更要注重加强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坚定“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认证理念。以育人为中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进行反向设计,通过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最终保证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双万计划”明确指出,把是否通过专业认证,作为确定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的“硬杠杠”。本科专业评估一级指标与专业认证一级指标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是类似的、大同小异的。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国家顶层制度文件中所强调的专业建设一级指标一般涉及专业目标与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质量保障、专业特色六个方面,因此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点应该对照这几大要素,根据专业认证的要求进行对标找差,对表找差,努力将认证理念落实到实践。

理清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三定”即定目标、定方案、定课程。“一定”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方案操作的科学性,最终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社会生存。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确定,必须与学校办学定位相符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优势、办学传统、办学特色,必须认真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3]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好学科专家、骨干教师、行业人士等相关人员的作用。地方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确立服务区域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及多科多能的基本培养规格。“二定”是明确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高校小学教育一流专业的建设,目的是培养出一流的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到卓越教师的蜕变其实是需要师范生毕业进入小学实践进行的。因此,高校要主动和政府、小学构建学生职后发展支持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学生毕业后5年之内的学习、培训和成长规划,并提供所有资源,全力支持学生向一流教师和卓越教师成长发展。[4]明确长期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方案,逐步实现我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三定”是明确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课程。课程建设除了要处理好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等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外,更要重视研发属于本学校的、适应地方小学教师培养需求的、专有特色的课程供学生们学习,在课程编写方面,要重视小学骨干教师的加入,重视其意见,综合各种意见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教材、课程。

2.深化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

协同育人是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构建政府、高校、小学协同育人的“G-U-S”人才培养模式对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尤为重要,高校在三者之间担任链接作用,“G-U-S”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如何,高校起了至关重要的协调作用。

高校要做好充分准备工作。高校内部要注重错位发展原则,在确保其他专业正常建设的情况下,应该优先投入支撑发展优势专业,对于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点给予重点支持。高校必须意识到G-U-S”三方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是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的承担者,是处于建设的核心地位,在自身基础工作做扎实的情况下,必须在此模式中担当起积极的“中间人”的角色,这样更有利于同政府、小学的育人工作开展,更有利于培养一流的新手教师。

高校要与政府恰当沟通。政府对小学教育一流专业建设起到宏观调控、经费支撑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需要与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积极主动沟通,努力围绕一流专业建设,集中经费与办学资源,使得政府在此模式中可以发挥最大作用,从而促进一流专业的建设。

高校要与小学恰当融合。师资融合方面,大学教师与小学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研讨,向小学教师学习实践技能;师范生直接受到小学教师的技能传授,大学里面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可以由小学骨干教师进行授课;师范生可以到小学进行现场观摩学习,学习优秀的小学教师的教课方式方法。平台利用方面,要进行校内校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校内通过师范生基本功训练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与竞赛活动进行实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校外通过教育观察、教育见习、教育演习、教育实习进行实践技能提升。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师范生毕业以后进入小学任课时,出现在小学课堂上不会使用教课设备仪器的情况,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工作,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流专业建设不仅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教师,更需要具有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老师,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可以更好地实施“GPS”师生培养模式即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目标导向,基于师范生培养中的关键词的分析和解决,最终进行系统化供给。

要内培与外引相结合。对于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内培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外出访学、研修,重视教师每年参加学术会议;另一方面重视小学教育本科学生的培养,从本科中选择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帮助其成为硕士生、博士生,再进入小学工作1—2年获得小学教学经验,最终再回归本校任职,这一方法对引进优秀教师有困难的地方师范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外引”一方面要重视青年博士与著名学者的引进,在其引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引进小学优秀的特级教师对学生们进行授课,帮助学生获得教学知识与经验。

要推进教师分层分类发展。对于一些擅长科研工作的教师,鼓励这批教师静心搞科研;对于擅长教学而科研难以有突破的教师,鼓励这批教师专心教学;对于两者中间的教师,鼓励这批教师选好侧重,掌握好平衡关系。重要的是高校与二级学院管理者要让教师们相信,搞好科研与教好学生同样受到重视,都可以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

要建设“双导师”制。小学学校的骨干教师与大学里面的理论导师一起,共同构成师范生的“双导师”。“双导师”制可以更好地将课题研习、教育演习、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落实到位,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学教育的学生充分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将来的工作。

4.完善专业保障制度

以“闭环”机制为手段,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的建设。[5]地方师范院校要构建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机制,实现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充分发挥校、院教学委员会、教学监督员、教学管理队伍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了解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持续改进,最终形成具有学校特色“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通过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全方位、全过程进行人才培养工作的监测与反馈,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以新文科理念推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进而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学院、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重视一流专业建设,重视教师教学的浓郁氛围。然而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学校,学校考核二级学院,学院考核教师一系列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中普遍存在比较明显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这不利于一流专业的建设。因此,需要进行评价机制的改革,应该重视并且提升专业绩效与教学绩效在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需要做出实际行动,要制订清晰明确的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师评价机制,让教师们有依据可循,可针对具体要求,再依据自身优势做出相应努力,更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释放更多能量。

组织管理机制的改革。虽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这种改革也有推动高校一些管理权限的下移,但并没有完全解决管理重心的高位运行问题。学系专业的管理权力、教学管理都存在一定的权力不明确,责任分配不清晰的问题。学系位于基层管理,并且在中心位置,对教师的工作协调,校院级的管理协调,都起到比较大的衔接作用。因此,要明确学系职能的具体权力,明确责任的具体分配,主动承担起中枢作用。一流专业的建设必须更加突出学系在专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需要给予学系更大的教学管理权限和责任,从而更好地建设一流专业。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生一流
大理大学入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