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辅导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1-11-25任秀霍苗童童
任 秀 霍 苗 童 童
(大连民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00)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新时代,民族高校辅导员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落实。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只有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才能在学生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第一时间从根源上帮助到学生;只有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从更高的层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只有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指导党团建设和日常学生管理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工作。因此,民族高校辅导员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情况,将直接影响着民族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质量。笔者通过对所在民族高校辅导员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整理和分析了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现状,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培育工作取得的成效
通过实证调研分析,民族高校辅导员总体上具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果逐渐显现并稳步提升。但是,对于相关理论知识,还存在掌握不准确和不到位的情况,培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培育目标比较模糊,培育方式较为单一,等等。
(一)培育意识逐步增强
从学校层面来看,目前民族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培养意识逐步增强,制定了相应的培育计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培育方向,举办相关的讲座和实践培训。从辅导员层面来看,有超过90%的辅导员都认为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常重要。这是学习相关知识和提高素养的关键,也是主动参加座谈会等活动,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知识,锻炼相关技能的前提条件。综合来看,无论是民族高校,还是辅导员自身,其培育意识都有所提高,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二)培育效果逐渐显现
首先,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其日常工作很重要,这源于民族高校的培育和辅导员自身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多半辅导员的自身培育计划来自“学校的安排”和“自身工作的需要”,这说明民族高校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是很重视的。同时,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和学习需求,也在有意识地提升自己;其中工作需求占比最大,表明了大部分辅导员认为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更好地完成工作。
其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辅导员能清楚地认知中华民族的组成,能清晰地认识到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形成了认同意识。民族高校辅导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遍增强。
再次,大部分辅导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良好。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同志能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本条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渊源、会议和文件精神、“五个认同”等掌握得比较扎实。通过访谈了解到,高校发放《民族理论与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重要读本》等书籍,定期举办相关主题讲座,说明比较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
最后,大部分辅导员运用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有所增强,认为通过学习,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了,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日常工作中,能利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鼓励同学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指导实践的意愿较强
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在于要用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调查显示,辅导员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的原因各有不同,有的是单位培养,有的是自身兴趣,有的是社会需要。辅导员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工作实践的意愿较为强烈,大多数辅导员在学习后能够主动开展实践活动,将理论运用到工作中去。
二、培育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培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
通过调查了解到,对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部分辅导员只是“偶尔”或者“经常规划”,并非常态化坚持。学校比较注重辅导员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日常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虽然在制定培育计划时,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列入其中,但是培育的目标不清晰,培育效果有待增强。
(二)培育形式较为单一
通过调研结果看出,民族高校虽然重视这方面的培养,但是培育方法单一,更多的还是采取讲座形式,且讲座内容偏理论部分,缺乏与现实的联系,仅有一少部分是经验交流和知识考试。此外,培养针对性不强,在辅导员自身的个性与特性方面缺少关注,更多的是一种输出式的培育,如只是发放相关的教材或者组织讲座,并不关注辅导员自身是否已经获得或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
(三)评价反馈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调研中了解到,民族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讲座、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应知应会答题比赛等一系列培育活动之后,缺少对结果的评价。反馈机制如果不完善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可能是想参加培训的人没有参加的机会,而没有意愿的人反而多了培训的机会,使培育效果显现缓慢。
三、培育工作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从个人层面看,一是部分辅导员对民族高校的办学宗旨没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对工作性质和工作地位认识模糊,自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部分辅导员学科背景不强,理论知识不扎实,更缺少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三是因为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多,任务量重,使其没有更多精力去学习、研究和提高。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的事情,它需要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不断学习和实践。
从学校层面看,民族高校在布置辅导员工作、选择辅导员培育形式及辅导员考评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一些专项学习流于表面,没有看透吃透,不能入脑入心。个别培训和学习任务相对较为紧急,造成了走过场的现象。学校培育形式略显枯燥,大部分都是通过讲座等输入形式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导致辅导员对此提不起兴趣。在评估考核体系中,主观性考核欠缺,考核方法缺乏创新性,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辅导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四、民族高校辅导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
新时代民族高校辅导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主要从辅导员个人层面和民族高校层面展开探讨。
(一)辅导员层面: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方法
1.提高政治站位,树立精神榜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含丰富的民族理论、共同体思想及正确的价值观,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要想深刻领会和不断提高认识,必须结合我党历史发展的阶段,弄清楚内在的逻辑。一名合格的民族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理论知识素养,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才能积极投身工作实践。
2.丰富知识储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并不是简单的说教。它要求民族高校辅导员广泛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充分领会其内在本质。要求辅导员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各种知识的广泛阅读,深入理解,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3.夯实思想基础,深化对理论和实际的思考
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理论知识,要坚持问题导向。辅导员要认清民族高校在新时代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民族院校的办学宗旨,准确把握党对民族高校事业发展的新期待;更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勇于、敢于和善于担当的作风,开拓工作新局面。面对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如何用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理论有效指导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工作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和困难,这些都需要经过深刻思考。
4.积极实践,提高应用能力
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要将这些知识通过大量的工作实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培育和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民族高校层面:营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环境
1.强化培育意识,优化培育环境
意识的产生需要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条件。民族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场所便是其意识产生的社会条件,因此,学校需要对环境进行改造和完善,使其反作用于意识,拓宽民族高校辅导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途径。一方面,学校应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夯实组织基础;另一方面,应制定良性激励机制,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和学习热情,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自觉提高理论素养。
2.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及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基本知识的培训
辅导员工作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是践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力量。民族高校应加强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培训,尤其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及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基本知识的培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
3.培养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技能
民族高校辅导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除了理论的学习,意识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指导实践的能力。不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嘴上,更要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上,解决实际问题。这项基本技能的培育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民族高校应为辅导员群体提供更多学习和应用等方面的专项研讨的机会,让其针对不同的现实问题,交流个人的心得体会,从而提高个人的水平。如可以针对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探讨解决的新方法。
五、结语
新时代,民族高校辅导员有着更艰巨的使命,他们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机遇,克服挑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各族学子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