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参与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2021-11-25于双博

现代交际 2021年6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贫困生贫困地区

于双博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1)

高校是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是有显著正外部性的。高等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使高校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主体。高校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推动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无疑是高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治理的显著特征是多主体、多目标、多途径,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不可能置身事外。本文基于治理理论,结合各高校具体实践,分主体探讨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问题,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高校精准扶贫体系。

一、治理理论的由来

治理的出现经历了从统治到管理再到治理的过程,统治强调的是地位保护功能,之后行政权力执行政治意志的功能逐渐加强,管理就出现了。政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管理则是执行方式。治理是指有许多不具有明确等级关系的主体合作解决冲突的工作方式。从统治到管理,是由依靠强制力发挥作用到利用组织规章制度对成员进行约束的过程,而治理则是在国家主导之下,各主体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强调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治理强调多元,即多主体参与、多途径实现多种目标。高校治理能力是包括高校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教育体系规范能力等多种能力,现代化则是要努力实现教育治理的民主化、规范化、高效化,满足新时代人民的要求。

二、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现状

(一)从高校具体实践来看

围绕“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三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做法进行分类:一是教育。对口支援,合作办学,以支教的形式建设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优质生源基地扩大录取比例。二是人才。为贫困地区培养青年干部。三是产业。利用高校学科优势帮助当地发现、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帮助当地产业打造电商平台。四是科技。将农作物科研成果向地方转化。五是文化。派遣师生宣讲党的理论与政策,举办文艺演出,挖掘、丰富当地文化内涵。

(二)从高校各主体来看

1.高校学生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对象,他们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一是教育帮扶。主要方式是支教及“一对一”帮扶;二是文化扶贫。宣讲理论政策和组织开展文艺下乡活动;三是专业优势。科技兴农、“送医下乡”、生态保护宣传、产业电子化平台构建;四是智库建设。开展实践研究,提供政策咨询。上述论述明确了高校精准扶贫的学生主体的作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学段大学生在高校精准扶贫中的不同作用,实现帮扶主体的精准。

2.挂职干部

将高校挂职干部精准扶贫机制概括为有“述、管、识、帮、治、考、奖”七大举措,[1]一是宣传扶贫政策;二是统筹协调,完善监督问责机制,进行追踪检查;三是前期调研。高校干部往往远离农村生活,需要进行前期调研了解群众困难;四是全面参与各项事务,与村干部权责平等;五是在资金帮扶基础上重点加强智力帮扶;六是引入第三方考核、多目标考核机制;七是完善表彰与激励机制,并与评优评奖挂钩。与学生主体不同,高校挂职干部在精准扶贫中发挥的作用更强调其管理职能及发挥效果;同时,挂职干部参与高校精准扶贫需要充分发挥高校驻村党组织的作用。[2]挂职干部以党员为主,且党外挂职干部也是纳入党的统战工作中来的,党的各级组织要做到“总领全局、协调各方”,这对于高校精准扶贫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3.民主党派

民主党派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主要组成成员如教师、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中都有民主党派存在,高校统战工作也日益重要,高校党建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民主党派成员有着广泛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可以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出谋划策,如开展高校党外干部到帮扶地区挂职的活动;鼓励和引导各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深入扶贫一线输出适销对路的扶贫助困服务。是高校民主党派参与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真正发挥了民主党派的专业特长及联系社会各界的优势,并且有针对性地输出扶贫服务更加符合“精准”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能够应对扶贫工作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4.图书馆工作人员

图书馆是高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按职能划分,图书馆工作人员属于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参与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一是捐赠。包括直接的经费捐赠及书籍和馆藏资源的捐赠。二是资源共享。分享借阅服务、汇编材料,发放科普手册。三是人才支持。开展知识科普、心理咨询、人生励志活动,优化服务;四是设施援建和对口扶贫。与贫困地区图书馆、文化站形成对接,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3]此外,还可以从高校图书馆智库建设入手,从智库实现“定位精确、帮扶精心和管理精益”的角度,分析参与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意识理念局限、目标受众模糊、方式传统保守和非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文化精准扶贫视域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智库服务的策略。[4]

一般而言,高校由教师、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教师组成,要分析高校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就要细化到不同主体的具体作用上来。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参与精准扶贫的主体有大学生、挂职干部(即高校管理人员的一部分)、民主党派、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分主体研究高校精准扶贫作用有利于明确各主体的分工及责任,有助于各司其职、各尽其才地致力于精准扶贫事业;同时,要根据学校类型、地区特点、主体职责来具体分析和探索真正适合帮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准扶贫策略。

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单一强调高校主体的作用,忽视了全社会协同共建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固然是以高校为主要活动主体的,但是精准扶贫也是一个治理的过程,即多主体参与,通过多途径达到多重目标,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有学者认为,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联系社会各界的资源优势,构建高校一元主体为主,以帮扶地区为中心,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高校参与扶贫模式。

(二)注重学历教育的作用,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作用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公立教育主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则以民办教育为主,长期以来形成了民办高等教育对公办高等教育的依附状态,造成民办高等教育对社会各项事务参与度不够,自身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国内对于高校精准扶贫的研究也往往把高校等同于一般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忽略了民办高等教育这一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贫困地区缺少的往往是技术性、应用性知识,这是职业教育更为擅长的。

(三)注重外部主体的帮扶,忽视了对内部主体的帮扶

此外,高校内部也存在贫困主体,即贫困生。扶贫不仅对外,还要对内,高校帮扶贫困生的具体措施包括:利用电子档案精准识别及预警;为贫困生开设心理、求职等特色课程;设立专门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等。目前,针对高校贫困生的精准扶贫的研究仍然很少,甚至被忽略。贫困生既是高校精准扶贫的主体,也是精准扶贫的对象,高校要考虑到贫困生在接受帮扶时的自尊与他尊的需求问题,因此,应重视对高校内部主体贫困生精准扶贫的研究。

四、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精准扶贫创新模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几种典型模式:一是内生型模式。主要依靠高校主体内部资源发挥作用。二是系统型模式。二级学院进行结对帮扶,依靠挂职干部实现目标。三是因地制宜型模式。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通过高校的相关学科提供技术支持发展当地产业,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由民族类院校进行对口支援,充分考虑地方差异。发挥的作用对应现代高校的四项职能主要有:人才培养者、科技研发者、信息传递者、文化传播者和成效监督者(即防止返贫的作用)。高校精准扶贫的参与主体包括内部与外部两个部分,内部主要包括学生、挂职干部、技术人员(图书馆工作人员)、民主党派;外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三个部分。治理理论是我国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基础,由此构建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精准”的要求。

(一)一元主体视域

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不是高校单一主体的活动,以贫困地区为中心,高校、政府、企业、社会各主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同时,贫困地区既是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的对象也是一个主体,各主体既单独履行职责也相互影响,在特定的职能发挥上需要两个及以上的主体的配合。从一元主体高校来看,高校内部主体学生、技术人员、挂职干部、民主党派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又相互合作、共同助力某一职能的实现,如精准扶贫人员构成上是由上述各主体共同参与的,而宣传活动则是由学生、技术人员、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学生主要通过赴贫困地区支教、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文艺下乡等活动发挥宣传作用,而技术人员如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则通过捐赠相关书籍、编制一系列扶贫知识手册来进行宣传,民主党派则重点发挥其联络社会各界的优势,宣传精准扶贫政策、鼓励各界力量参与。

(二)二元主体互动

从二元主体的互动上看,贫困地区脱贫目标及计划的设定需要政府与高校两个主体共同参与。高校主要发挥其专业人才优势,在政府既定的扶贫方针及目标下制定可行性较强的计划,并探索实现途径,即由高校建言献策,由政府把握大的政策导向。而了解贫困地区的基本情况,则需要高校与贫困地区共同参与,高校派出挂职干部进行前期调研,师生深入当地调查了解当地情况,作为扶贫目标及规划制订的现实依据。

(三)多元主体参与

多元主体方面,依据前文的“五力模型”,将多主体作用的主要领域分为教育、科技、文化、产业、人才五个方面,每一领域都有两个以上主体参与其中,而无论哪方面职能都需要扶贫对象贫困主体的参与。以产业扶贫为例,高校、政府、企业、社会、贫困地区主体都有参与,高校主要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当地发展电商平台,通过相关专业辅助当地优势产业,或发掘当地特殊文化产业。政府则因势利导,对相关产业给予诱因政策支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特殊资源,帮助其实现产业化,同时获得一定的盈利。社会各方则可以广泛参与其中,通过智力支持建言献策,或直接设立基金会进行捐助等形式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贫困生贫困地区
比亚迪集团扶贫
新媒体时代民主党派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路径探析——以呼和浩特市民主党派为例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履职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Base Of China’s United Front in Chongqing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加强民主党派监督的思考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